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章节练习题--第二单元测评.docx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总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装扮表演且以代言体表达故事的艺术。戏剧的 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装和模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 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 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 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 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 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 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 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 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 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 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 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 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 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 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 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 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弓I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 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 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 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它一会儿撞到元杂剧上,一会儿全唐诗上它也 去,莎剧全集也被它撞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 么?(4分)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0个字。(4分).下面是某校学生会写给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李先生的邀请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 或不合规范的地方,请找出并修改。(5分)邀请函尊敬的李先生:您好!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值此最美人间四月天,贵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校园戏剧节。您 是我国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也是我校杰出校友,全校师生对您十分青睐!现诚挚邀请 您莅临戏剧节晚会,担任表演嘉宾,让广大师生有机会一睹您的风采。届时您也会荣幸地 观赏到同学们带来的中外经典剧目演出。戏剧节晚会时间是4月14日18:0021:00,地 点在学校青春剧场。盼望您务必参加,和我们一起“致敬经典,'戏读人生2021年4月8日 某学校学生会20 .将下面一段话压缩为一句话,说明作者的主张。(不超过25字X4分)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 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和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 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 有倾向的作家。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 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和未来的解决办 法硬塞给读者。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近日,某网站推出以“追梦奋斗”为主题的大 型征文活动,以加强网民互动,传递新时代强音。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参与征文活动。要求招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1 .C 解析C项,错误。此题意在考查对“脚色”和“角色”的理解。旧戏班的老师替学生决 定的应是学生学习的行当或脚色,而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剧中人物,即角色。2 .D 解析A项,“引舞”与“戏头”分别是“引戏”与“末泥”的前身,而“旦”“末”分别是由“引 戏”与“末泥”演化而来的,所以“直接演化”表述错误。B项,“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 趋大''错误,原文为“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 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C项,“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表述绝 对,原文是“仿佛都更近于,.C解析A项,“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错误,据材 料一所述,二者完全不同。B项,“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错误,选项中“达成了”将可 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或肯定性。D项广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 的矛盾”错误,原文信息为“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 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脚色体系解决了演员与角色数量不对 等的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创设脚色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3 .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不受演员和角色界限的限制,从而能以方式的丰富性实现与观众 交流的自由性,这正是它优于西方戏剧之处。4 .(1)材料一:引用论证,引用延保全的话佐证戏曲成熟前脚色制已具雏形,使论证更具 说服力。举例论证,列举“旦”等的演化来源,佐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色的称谓 有明显的变化,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材料二:比照论证,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进行比照,来论证中国戏曲表演的自由 性,(答“中国戏曲不刻意追求演员和角色合一”也可),使观点突出。5 .C 解析C项,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仅仅是寒暄应付,他对阿庆嫂自始至终是持怀 疑态度的。6 .D 解析D项,唱词中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7 .参考答案(1)“上下打量”这个细节表现出刁德一对阿庆嫂的怀疑,表现了他的谨慎、多 疑、阴险。(2)泼茶的动作是阿庆嫂对对手的有力回击,表达了她对刁德一的不满,表现 了她的机智果敢。解析 这两处舞台说明都是交代人物动作的,可以结合上下文,从这些动作展示出的人物 心理、性格来分析。8 .参考答案这是一场外表平和实那么波涛汹涌的敌我矛盾冲突:刁德一设置圈套,步步紧 逼,企图找寻对手言谈中的漏洞;阿庆嫂那么巧妙利用与胡传魁的关系,察言观色,还击对手, 保护自己。刁德一与阿庆嫂之间的试探与还击,是敌我双方的一次交锋,表达了双方的斗 争策略。解析“智斗”表达在刁德一和阿庆嫂两个人物身上,刁德一是“旁敲侧击将她访”,阿庆嫂是 “察言观色把他防围绕两人之间的斗争策略分析即可。9 .B 解析“漕司”指政府部门,“除”意思是“任命”,两者搭配不当;“僚佐”才是"除”的宾 语,所以第二处应在“僚佐”与“皆”之间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利害”无法做"能使” 的主语,它与“钱谷”是修饰关系,所以应在“利害”后面断开,而不应在它前面断开。由此排 除D项。11.D 解析D项,错在“表扬”,谥号可褒可贬。12.B 解析B项,错在“大乱后军粮缺乏,皇帝命他担任转运副使措置兵食皇帝任命他 担任转运副使在前,大乱后粮食缺乏在后。13 .(1)陛下应当亲自挑选,不能把相关事情委托给宰相,恐怕宰相会建立私恩,堵塞了进言 之路。(2)梁肃因善于治理而进入优秀官员行列,身居高位,受到重用,廉洁的官员也可以借此勉 励自己了。14 .参考答案梁肃认为御史台官员应由皇帝亲自挑选,不能把相关事情委托给宰相,以免 因私人恩惠阻塞进谏之路。解析根据文中“上疏论台谏,其大旨谓'台官自大夫至监察,谏官自大夫至拾遗,陛下宜亲 择,不可委之宰相,恐树私恩,塞言路也'。上嘉纳之”的内容加以概括。参考译文梁肃字孟容,是奉圣州人。天眷二年考中了进士,调任平遥县主簿,升任望 都县令。因为清廉,他被召入朝廷担任尚书省令史。又代理大名府少尹。正隆末年,大名 境内出现盗贼,官府把那些身陷盗贼之中而无法辩白自己身份的数千平民百姓都抓起来 关进大名监狱。梁肃到任后,经过考察得到实情并进行审理,放出了十之八九。改任大兴 府少尹。梁肃上疏说:“当今国家财力匮乏,不仅是边境军队耗费的。吏部按常规任命各 漕司的官员,都是让年老有资格的人去担任,大都不称职。我认为,但凡懂得钱粮事务重 要性和知道怎样做能使国家用度充足而且不伤害百姓的人,允许他们上书推荐自己。朝 廷从中选择那些可以任用的,授予他们职务。每五年,吏部派官员视察他们辖区内财用的 增减情况并据此升降他们的职位。皇帝未予批复。被任命为河北东路转运副使。这时 正值窝斡变乱之后,军粮缺乏,皇帝下诏让梁肃筹措边兵的军粮。梁肃发布命令要求肇 州、北京、广宁的盐场,允许百姓以米换盐,军队和百姓都得到了好处。转任吏部尚书。 上疏谈论御史台的进谏事务,其基本意思是“御史台官员从大夫至监察,谏官从大夫至拾 遗,陛下应当亲自挑选,不能把相关事情委托给宰相,恐怕宰相会建立私恩,堵塞了进言之 路”。皇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梁肃推荐了同安县的主簿高旭,高旭被任命为平阳 酒使,梁肃上奏说:“明君任用人才,必定量才任用。高旭是个儒生,其长处在于治理百姓, 如果让他管理酒类买卖,不是他能胜任的。“皇上说:"好。”过了很久,他担任了济南尹,上 疏说:“如今太平时间长了,应该使用中刑,但有关部门仍然使用重刑,我实在为此痛心。” 没有答复。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帝对侍臣说:“梁肃因善于治理而进入优秀官员行 列,身居高位,受到重用,廉洁的官员也可以借此勉励自己了。''梁肃上奏:“汉代的羽林军 都通晓孝经。今天陛下的亲军,相当于汉代的羽林军。我请求每百户赏赐一部孝 经,让他们懂得做臣子的道理。”皇上说:“好。”下诏赐给羽林军和护卫人员孝经。二十三年,梁肃请求退休养老,皇帝对宰臣说:“梁肃知无不言,是个正人君子。你们 知而不言,我实在瞧不起。尽管如此,梁肃老了,应当批准他的请求。”于是梁肃退休。二 十八年去世,谥号正宪。15 .A 解析A项,“但也萧条荒凉”说法错误,“绿草”一句勾勒出一幅形态逼真、情趣盎然 的画面,烘托出清幽雅洁的气氛。16 .参考答案借史抒怀。诗人借司马相如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 闷。欲抑先扬。本诗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从描写司马相如的闲适生活入手,前 后表达的感情不同,先扬后抑,读来自有一种韵味。解析 诗歌前四句欲抑先扬,外表上写环境清幽,生活悠闲自得,实际是为后面吐露怀才不 遇的深深寂寞和感慨做铺垫。后四句明写梁王与武帝在司马相如生前将他像断草败梗 一般地抛弃,其实诗人已经巧妙地将自己融进去,借史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17.(1)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学而 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A 解析 根据“蓄意”“棒喝”等词分析,该句运用的是比较的修辞手法。18 .参考答案原句是三个结构类似的短句组成的一个整句,整齐和谐,节奏感强,而修改后 的句子变成了三个主语不同的句子,读起来没有原句顺畅。解析原句属于整句,修改后的句子变成了三个主语不同的句子,句式也不同,分析时侧重 分析整句的表达效果即可。19 .参考答案又想多挽留它一下独不见那只蜻蜓解析 根据“又怕它被玻璃橱撞昏了 ”以及“当然,我也想指点它如何逃走”后面的内容来看, 第处应填写想挽留它的意思;“我探头窗外”应是去寻找的意思,因此第处应填“独不 见那只蜻蜓20 .参考答案“贵校,改为“我校二“青睐”改为“敬重”;去掉“荣幸地”;“务必”改为 “拨冗”;落款处“2021年4月8日”和“某学校学生会”交换位置。解析“贵校”用于称别人的学校J青睐”用于得到别人赏识,“荣幸地”用于自己,“务必”语气 生硬;格式上,时间放在落款的最后。21 .参考答案文学作品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解析该语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说明作者的观点:不反对倾向诗本身。第二、三句从点 到面举例说明了作者对有倾向的作家的肯定。第四句是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观 点。显然第四句是该语段的主干,其中心是“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出来论述的对象“诗”“戏剧”“小说”可概括为“文学作品”。根据题干限定字数的要求, 将第四句去叶削枝接在“文学作品''之后,就可得到答案。22 .略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 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那么从“末泥”转化而未它的前身是 “戏头: 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包括“末”和“生”的别离及“净”和"丑”的分 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剧、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 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 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清楚确,滑稽调笑的功 能主要由“丑”承当,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那么更近于正 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 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 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 主要脚色,看似差异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 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 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 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表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 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摘编自傅谨脚色与行当)材料二 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 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 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 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 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 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 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 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 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 表达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 的标志。(摘编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L根据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以下各句中戏曲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B. “(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娥),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C.“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D.“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以下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B.“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C.“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D.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开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2 .以下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C.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开展完成。D.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3 .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材料一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局部对材 料二画线局部进行改写,使之更简练严谨,更富于理性。改写时,可以对原文语词、文句 进行适当的增删、更换、调动等,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60字。(4分).请分析材料一第段和材料二第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效果。(6分)(二)现代文阅读H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智斗(选段)(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坡上走过。)胡传魁 嘿,阿庆嫂!(胡传魁脱斗篷。刘副官接住,下。)阿庆嫂(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胡传魁你好哇?阿庆嫂 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 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阿庆嫂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胡传魁哈哈哈阿庆嫂胡司令,您这边请坐。胡传魁 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 德一。(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阿庆嫂(觉察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 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胡传魁 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刁德一好说好说。(刁德一脱斗篷。刁小三接住,下。)阿庆嫂参谋长,您坐!胡传魁 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地谢谢你呀!阿庆嫂 那是您本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 去,您坐,您坐!(进屋)刁德一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胡传魁 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 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 色,无事一样。(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假设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魁(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 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阿庆嫂(有意在敌人面前掩饰自己)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 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阿庆嫂 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刁德一(看着阿庆嫂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胡传魁 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 她哪?刁德一 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胡传魁 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刁德一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胡传魁你这个人哪!刁他一理理理(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阿庆嫂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 胡司令,抽一支!(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传魁点烟。)刁德一(望着阿庆嫂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阿庆嫂(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胡传魁(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阿庆嫂(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刁德一(略一想,翻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胡传魁人家不会,你干什么!刁德一(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阿庆嫂(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胡传魁(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阿庆嫂(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刁德一(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阿庆嫂(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刁德一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 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假设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阿庆嫂(唱)参谋长休要谬夺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刁德一(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 详!阿庆嫂(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 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悚。)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胡传魁哈哈哈刁德一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 注京剧沙家浜讲的是,1939年秋在沙家浜秘密疗伤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 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阿庆嫂是春 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与日寇勾结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胡传魁 是其司令。4 .以下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胡传魁和阿庆嫂再相逢后,阿庆嫂只寒暄了一句就问胡传魁“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意在询问胡传魁此次回到沙家浜的真实目的。B. “我借贵方一块宝地”点明阿庆嫂是个外乡人,“参谋长树大根深”是阿庆嫂向刁德一表 明自己知道他在本地是很有势力的。C.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既显示了他对阿庆嫂的热情,意思是“我会照应的",同时也是 在观察阿庆嫂。D.胡传魁是个草根出身的司令,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气。阿庆嫂讲话也很得体,把自己的 恩惠轻轻带过,而且还特意半开玩笑地说“后怕”。7.以下关于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开头至“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进屋)”这一局部的对白与唱词交代人物关系,为 下面矛盾冲突的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开展。B.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茶馆老板娘地下党阿庆嫂和敌伪头目刁德一之间,描写 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试探、相互提防。C. “(望着阿庆嫂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这一段唱词对 白简短干练,堪满意理较量的经典:刁德一、胡传魁、阿庆嫂各怀心思,又不动声色;内心 涌动,却外表平静。D.阿庆嫂“垒起七星灶”一段唱词,运用夸张、借代、对偶等修辞手法,点出自己与客 人的关系。8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 (1)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9 .剧本为什么把本场戏命名为“智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梁肃字孟容,奉圣州人。天眷二年,擢进士第,调平遥县主簿,迁望都令。以廉,入为尚 书省令史。摄大名少尹。正隆末,境内盗起,驱百姓平人陷贼中不能自辨者数千人,皆系 大名狱。肃到官,考验得其情世,出者十八九。改大兴少尹。肃上疏言:“方今用度缺乏,韭 但边兵耗费而已吏部以常调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资高者为之类不称职臣谓凡知钱谷利害 能使国用饶足而不伤民者,许上书自言。就择其可用,授以职事。每五年委吏部视其增耗 w,KZZKZZZKZSZZKZSZKZZVK/XZXZXZXZK/XZSZ/XZSZKZZV<ZVZ</ZNZ</ZNZ<ZZSZ<ZZSZ<ZZZ<ZZSZZy>rf*Z,'而黜陟之。”不报。除河北东路转运副使。是时,窝斡乱后,兵食缺乏,诏肃措置沿边兵食。移牒肇州、北京、广宁盐场,许民以米易盐,兵民皆得其利。转吏部尚书。上疏论台 谏,其大旨谓“台官自大夫至监察,谏官自大夫至拾遗,陛下宜亲择,不可委之宰相,恐树私 恩,塞言路也, 上嘉纳之。肃举同安主簿高旭,除平阳酒使,肃奏日:“明君用人,必器使 之。旭儒士,优于治民,假设使榷酒酷,非所能也。”上日:“善。”久之,为济南尹,上疏日:“今太 平日久,当用中典,有司犹用重法,臣实痛之。”不报。拜参知政事。上谓侍臣日:“梁肃以 治入异等,遂至大任,廉吏亦可以劝矣。”肃奏:“汉之羽林,皆通孝经。今之亲军和汉 之羽林也。臣乞每百户赐孝经一部,使知臣子之道。”上日:“善。”诏与护卫俱赐 焉。二十三年,肃请老,上谓宰臣日:“梁肃知无不言,正人也。卿等知而不言,朕实鄙之。 虽然,肃老矣,宜从其请。“遂致仕。二十八年,薨。谥正宪。(选自金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减)10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非但边兵耗费而已/吏部以常调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资高者为之/类不称职/臣谓凡知钱 谷/利害能使国用饶足/而不伤民者B.非但边兵耗费而已/吏部以常调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资高者为之/类不称职/臣谓凡知钱 谷利害/能使国用饶足/而不伤民者C.非但边兵耗费而已/吏部以常调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资高者为之/类不称职/臣谓凡知钱 谷利害/能使国用饶足/而不伤民者D.非但边兵耗费而已/吏部以常调除漕司僚佐/皆年老资高者为之/类不称职/臣谓凡知钱 谷/利害能使国用饶足/而不伤民者.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隋、唐以后 渐少。B.“路”,宋金时的行政区划,最初是为征赋税、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有了行政区划的性 质。C.孝经,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著作,它以孝为中心,集中阐述了儒家“孝”的伦理思想。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表扬意义 的称号。11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梁肃心存仁爱。担任大名少尹时,他认真审理关押在狱中的几千人,释放了其中大局部 人;担任济南尹时,对当时有关部门使用重法感到痛心。B.梁肃才干卓越。大乱后军粮缺乏,皇帝命他担任转运副使措置兵食,他下令数个盐场允 许百姓用米换盐,既解决了粮食问题,又让百姓得了好处。C.梁肃尽忠尽言。他忠于朝廷,尽管皇帝有时并不听他的话,但他总是只要有建议就提出 来。皇帝对此十分赞赏,还以他为典范批评了其他大臣。D.梁肃重视孝道。他认为皇帝的亲军相当于汉代羽林军,皇帝应当让这些军人读孝 经以明孝道,进而明白做臣子的道理,皇帝赞同并照做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陛下宜亲择,不可委之宰相,恐树私恩,塞言路也。(2)梁肃以治人异等,遂至大任,廉吏亦可以劝矣。14 .梁肃对御史台进谏事务有怎样的建议?(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咏怀二首(其一)李贺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注此诗是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昌谷家中所作。长卿:即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在 官场上一直不得意,最终弃官而去,与其妻卓文君一起闲居茂陵家中。金泥:水银和金 屑和成的泥,用以涂封玉牒(祭告天地的文章)。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时用的封禅书。相 如死后,他的封禅书被汉武帝奉为至宝。15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绿草垂石井”写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这里远离尘嚣,虽安 谧静寂,但也萧条荒凉。B.颔联写司马相如用琴声向妻子卓文君倾诉心曲,望着她那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晃动的美 丽鬓影,陶然欲醉。C.诗歌前四句描绘了司马相如居住的茂陵的周边环境,以及司马相如悠然自得的生活情 趣。D.颈联写梁王和武帝都没有重用才气纵横的司马相如,而是把他当成断残的草梗一样弃 置不用。16 .本诗在抒发诗人的情感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7 .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1)赤壁赋中,苏轼企望同仙人一起自由飞行,情愿长伴明月的句子是66,, °(2)杜甫登高中,“,”从横(空间)、纵(时 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3)论语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的句子是, °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11分)五月里,我正在研究室里整理旧稿,一只漂亮的蓝蜻蜓忽然穿窗而入。我措手不及, 整个乱了手脚,又怕它被玻璃橱撞昏了,,当然,我也想指点 它如何逃走。但整个事情发生得太快,它一会儿撞到元杂剧上,一会儿又撞到全唐 诗上,一会儿又撞到莎剧全集上,我简直不知怎么办才好。然后,不着痕的,仅仅在 几秒之间,它又飞走了,留下我怔怔地站在书与书之间。是它把书香误作花香了呢,还是 它蓄意要来棒喝我,要我惊悟读书一世也无非东撞一头西碰一下罢了?我探头窗外,后山 的岩石垒着岩石,相思树叠着相思树,o奇怪的是仅仅几秒的 遇合,研究室中似乎从此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一直记得,这是一间蓝蜻蜓造访过的地方。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3分) A.比较B.反问 C.反语D.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