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徵—一种多视角的文化探索_艺术理论.docx
-
资源ID:63084466
资源大小:17.07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徵—一种多视角的文化探索_艺术理论.docx
2022年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徵一种多视角的文化探索_艺术理论摘要:本文用多学科的视角,透视了中国洞经音乐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流变特徵,并对洞经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赐予适当的评价和确定。这对推动与促进洞经音乐探讨的深化发展,将有主动的作用。引言"洞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它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未可轻视的地位。对这项宝贵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最初是由云南巍山县洞经乐团1988年8月首次赴京展演而正式拉开帷幕的。他们的精彩表演引起了剧烈的振撼和极大的反响。随後更由於丽江洞经乐团1995年9月和1998年5月相继到英国同挪威的展演,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巨大的胜利。英国的泰唔士报等几家报刊发表评论,很多电视台争相录音录像,从而使联合国所属的教科文组织也正式将中国的洞经音乐列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在挪威的展演还多次得到了国王的接见与热情的赞扬!中国古老的洞经音乐也更加名扬世界!更值得一提的是:洞经音乐的奇妙旋律及其高雅悠扬的演奏技巧和风格,已经使酷爱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国音乐家李海伦博士深深沉醉。以至她从1991年起,连续几年来到云南深化调查,几乎跑遍了整个云南。她搜集了大批珍贵资料,并写出了颇有水平的博士论文。她说:"洞经音乐是中国的无价之宝,是打开中国传统音乐宝库的金钥匙。它的确很美,它不仅属於中国,而且属於世界。"人们或许要问:既然洞经音乐如此宝贵,那麽它原委是怎样产生的?诞生於何时?起源於何地?又如何传播到云南?甚至流布到缅甸,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并探求其中的奇妙,笔者通过长期的调查,梳理今人成果,略陈管见,以供大家研讨。一、洞经音乐的起源"洞经音乐"是个宝贵而独特的古典乐种。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得名,并与文昌崇拜亲密相关。探究它产生和演化的缘由及特点须要哲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音乐学以及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合作。只有多视角的探讨,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揭示它形成、发展的规律。中国洞经音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这些普遍广泛、紧密而困难的联系中产生的。它有中国相应的社会、思想、文化、音乐和人才的丰厚积淀与背景为基础,还有充分而适当的生成条件为依据。从历史的视角而言:中国自周秦至唐宋,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尤其是唐宋以来盛行的科举制度,更把全国的学问分子纳入了中举做官、修身治国的轨道。高官厚禄的诱惑与驱动,促使仕人举子皆把立身仕途作为毕生奋斗的最高目标。科举制度确为学问分子供应了飞黄腾达,荣宗耀祖的晋升良机。因而成了文昌崇拜产生发展兴盛旺盛的催化剂,兴奋剂和凝固剂。从思想与宗教的视角来看: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唐宋时期,经济文化都有了巨大发展。唐宋皇帝竭力扶持道教,更使道教文化急剧发展。斯时,道教神灵已经大批产生,宫观殿阁遍布全国。闻名道师层出不穷,道教经典如潮涌现。白云观重修道藏记称:"唐天宝间篡辑成藏,统曰三洞","统计183万44卷,天下颁行。"道藏中收集的上清大洞真经便为洞经音乐组织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从音乐的视角而言:中国也是世界上音乐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唐宋音乐更加丰富多彩,辉煌绚丽。宫庭宴乐,祭祀音乐,民间音乐非常兴盛。武后一度把内教坊改名为云韶府,玄宗不但令道士,大臣进献道曲,还亲自由宫庭内设道场教道士"步虚声韵"。步虚声韵即是道教特有的科仪音乐,它是道士朝真礼斗,赞咏上帝,行道啸唱的玉洞乐章。"步虚声"包括乐曲与唱词两个部份。乐曲颂扬虚空神灵仙境缥渺之美,唱词歌咏众仙万圣玄妙之德。约在魏晋南北朝时便已产生。"闻名道士寇谦之早在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写出老君音诵诫经,制定了乐章诵戒新法。"作为道士用音乐伴奏诵经的科仪。当时所用的"八胤乐"即为後世之"步虚声"奠定了基础。成书於五世纪的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中收有洞玄步虚吟十首,即是道士最早在科仪中运用的步词。"其体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不等。隋炀帝、唐玄宗、宋太宗、宋徽宗皆好之。"此时已有玉音法事之书辑录了唐宋道曲五十首。"明代永乐年间则将若干道曲编成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元代以後,随著道教分为全真和正一两大流派後,道教音乐也分为"全真正韵"和"正一科韵"。成为道士早、午、晚三朝诵经以及做各种法事运用的音乐。特殊是玉皇经於唐宋之际出现之後,道士即将谈演此经的道乐称为"钧天妙乐"。全部这些,都为洞音乐的产生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有了上述基础,还需以下条件,洞经音乐才能产生:第一,道教天师派及其後裔上清派的出现。张陵所设的24治范围已包括了云南北部和陕西西部广阔地区。天师道曾沿著"南方丝绸之路"传入云南。四川青城山即是早期天师道的圣地。唐代更有闻名道士杜光庭在此宏道,宗风浩荡,劲吹云南。滇西道众争相以杜为师。其次,文昌帝君的形成。据学者们探讨:"文昌帝君"的产生经过了从雷神、星神、树神、蛇神到人神的困难改变。最初文昌神是星神,史记天官书载:"斗魁六星、戴匡曰文昌宫",皆天神,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也。春秋元命苞云:"上将建威猛,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先秦时,梓潼县七曲山便有雷神庙,人称"善板祠"。王象之地纪胜说:"梓潼县灵应庙所供之神即是张育。"唐天宝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奔蜀避难,在梓潼县七曲山夜梦张神,将其封为"左丞相"。事隔百余年,黄巢起义,唐僖宗又逃到梓潼避难。为求神灵保佑,又将张神封为"济顺王",还解下佩剑相赠。宋朝时张神又屡受封号,光宗赵、理宗赵先後追赠"圣烈王"、"忠仁王"。道士抓住机遇,便以绍熙六年(1196)以降乩方式宣称"玉皇大帝"已将张神封为"文昌帝君"。道士杜南强亦以同样手法编造清河内传,将梓潼神张育说成是多次转世的张亚子。民间则将二人视为一人。元朝皇帝看到汉民信道的事实,为限制汉民,便於延佑三年(1317)正式将张亚子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遣使献祭。从今"文昌帝君"便成了中国境内掌管文籍官禄,声威显赫的大神,受到仕人举子与平民百姓的广泛崇拜。文昌庙也遍及天下。第三,文昌大洞仙经的产生。所谓"大洞经"者,有广狭二义之分。广义的"大洞经"系指道藏中上清众经的总称。道藏有三大类。上清经便归在洞真部里。里面有部上清大洞真经,狭义之"大洞经"系指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和元代的卫琪本。据黄海德先生考证:"前者成书於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作者为四川宝屏山玉虚台道人刘安胜"。後经宋理宗景定年间四川甘山摩维洞主罗懿子重新校刊。胡传淮先生又进一步考定:"刘安胜实为四川逢溪县人。蓬溪县志:山川载:"赤城山即宝屏山,其山赤色,中峰蔚然,左右环拱,上有七曲老人祠,张神君解道德经於此。'蜀中名胜记与四川通志均录其事"。元代又有蓬溪县的另一道士(中阳子)卫琪,撰成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并於公元1310年献给朝庭。内容与刘本及古本一脉相承。当时的"翰林学士"张仲寿也明确指出:"大洞仙经盖西蜀之文,中原未见也。"七年之後,元仁宗皇帝正式加封梓潼张神为"文昌帝君",卫琪本即为范本流向全国,并成了云南洞经会的主经。第四,文昌庙的建立。全国第一座文昌宫始建於梓潼而且是从七曲山的张神庙演化来的。唐宋时随著张亚子神爵与封号的不断晋升,庙宇也逐步扩大。"以至宋代绍熙十年(1146)朝庭降旨命按王宫规格扩建"。元明清时相继重修,庙宇变得更加宏伟状丽,气概磅。现存大庙(即文昌宫)堪称全国最大的同类建筑。"占地面积为1.4万平米,包括山门、前殿、後殿、桂香殿、盘陀殿、天尊殿、家庆堂、白特殿、灵官殿、谷父殿、三霄殿、瘟祖殿、飞鸾殿、风洞楼、百尺楼、观象台、应梦亭、望水亭、三皇门、钟鼓楼、寝殿和影壁等23处金碧辉煌,飞彩流金的宏大建筑",成了中国文昌崇拜的祖庭。每年都有数十万中外游人到此朝拜。第五,文昌庙会之形成。宋人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写道:"二月初三日,梓潼帝君诞辰,川蜀仕宦之人,就观建会。"可见文昌庙会迟至南宋就在四川形成了,地点都在道观,掌坛之者当系道士高功,唱诵之乐皆为道乐。这在刘安胜本之中已明确记载,书中多次提到了"檀炽钧音"。所谓"檀炽钧音",即是羽士淡演皇经所用的韵律美丽古朴高雅的道教音乐。元人卫琪书中更有"文昌胜会"一目称:"文昌会上有通悟禅师、波沦禅师,蜀中诸禅师皆观音菩萨化身,并与嗣禄道场,号曰心珠会,仍以帝君为主。每观各师生辰,诸山释子大作胜会,广化香火,庆赞称贺,官员士庶,钦仰者比比焉。故凡二教科仪,多禅道混融互用。"足见当时文昌胜会已在四川广为流行。此时的"檀炽钧音"仍以歌咏"帝君"为主,而且卫琪书中尚有"苍胡颉宝檀炽钧音之图",画著笛、箫、锣、鼓、钟、磬、筝、钹与琵琶等二十多件乐器。川高校者王兴平先生指出:"洞经音乐和文昌大洞仙经一样,产生於西蜀,也最早流行於西蜀"B10是完全正确的。值得一提的是:黄枝生、刘长荣先生又进一步指出:"洞经音乐发祥於梓潼",他们的依据是卫琪书中一再言及的"七曲山"、"凤凰山""五妇岭"、"剑泉"等处都在梓潼城北。并且书中所示的种种乐器,都是文昌宫作会的所用之物。这些依据大体上是可信的。今年八月中旬,笔者曾与王兴平、甘绍成先生到梓潼考察。在文昌镇访问了一些洞经老人。他们说:"明清时梓潼有许多文昌庙,每个庙里都有洞经音乐,我们称作'大棚音乐',做会时喧闹得很。民国年间全县尚有一百多支洞经乐队。"谢焕智先生著文介绍了县城的"文昌出巡"盛况。B11他说:"文昌行宫(始建於乾隆四十四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八日都要实行文昌出巡大典"。届时,用迎神大轿将"文昌帝君"(木刻神像)从大庙中接来,全城官民尽皆夹道迎接。"文昌帝君"在数百名仪仗的呼拥之下进入城内。随行人员分为三组,每组之前皆有乐队奏乐。役夫鸣锣开道,全套鸾驾跟随。各家各户皆焚香化符。帝君圣驾进入行宫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