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ocx
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探讨 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探讨 摘 要 中国是世界主要的茶叶产茶国,产业发展快速,2018年茶叶采摘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在世界茶叶市场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茶叶愈发受到世界消费者的宠爱,茶叶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竞争愈发激烈,其他主要产茶国如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叶产业发展快速,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在这种状况下,探讨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呈现状,找出优势与不足,综合评价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找出提升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其次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力指数等多个描述性统计分析指标,探讨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呈现状;基于“钻石模型”理论,分析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因子分析法,建立模型,组成指标体系,对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最终依据上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提中学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呈现状;因子分析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tea industry Abstract China is a major tea produc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and its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In 2018, the tea picking area and output are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and China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orld tea market. However, with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tea among consumers around the world, the tea market demand is increasing and the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Other major tea producing countries have witnessed rapid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and continuously grabbed market share.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it is meaningful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tea industry, find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ea industry and find out the ways to improve i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competitiveness theory, and then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tea industry by using a variety of single indicators such as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amond model“,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ea industry are analyzed. In the empirical aspect, factor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10 indicators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tea.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result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ea industry. Keywords: Chinese tea 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Development status; Factor analysis 书目 一、导论 5 (一)探讨的背景和意义 5 (二)国内外探讨现状 5 (三)探讨的思路和框架 7 (四)探讨的方法 9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9 二、国际竞争力理论概述 9 (一)传统贸易理论 9 (二)新贸易理论 10 (三)贸易理论的比较 11 三、中国茶叶产业发呈现状分析 11 (一)世界茶叶产销现状 11 (二)中国茶叶产销现状 14 (三)国际竞争力指标的国际比较 15 四、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探讨 18 (一)生产要素 18 (二)需求要素 19 (三)相关及支持产业 20 (四)企业的战略、组织与竞争 21 五、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21 (一)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及模型建立 21 (二)相关检验与数据处理 22 (三)综合评价 25 六、结论及对策建议 27 (一)提高技术水平,推动技术创新 28 (二)提高产品质量,建立标准体系 28 (三)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份额 28 (四)加强品牌意识,增加企业水平 29 (五)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监督管理 29 参考文献 30 谢 辞 32 一、导论 (一)探讨的背景和意义 茶叶,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如今追求绿色健康饮食的时代,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而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资源足够,文化丰富,是世界上传统的产茶和出口大国,2018年茶叶采摘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348公顷和262.5万吨,均位列世界第一,是世界茶叶生产的重要一环;而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量也逐年增加,2018年为36.8万吨,在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茶叶愈发受到世界消费者的宠爱,茶叶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竞争愈发激烈,其他主要产茶国如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叶产业发展快速,不断抢占市场份额。中国茶叶产业在面临外部激烈的竞争压力时,还暴露出自身很多问题,如机械设备自动化、现代化程度落后,产品平安质量标准不严格,品牌意识薄弱等等,因此中国茶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形势并不乐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发挥我国在茶叶产业方面的优势,提高茶叶获利实力,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保持强劲的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全面了解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呈现状,客观地分析与其他茶叶主产国相比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探究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通过实证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最终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二)国内外探讨现状 1. 国内探讨现状 关于茶叶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的探讨: 付红波(2005)认为中国茶叶产业在基本生产要素上,比如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比高级生产要素具有更大的优势,而国际竞争力二十多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万青,闫逢柱(2006)认为大多学者都从传统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六大要素来选取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并选取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表明中国茶叶产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处于肯定的劣势地位,须要从生产、交换、消费和政府干预等方面进行提升。郭东旭(2009)通过对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干脆和间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后认为国内需求市场空间较大,企业规模化程度低,阅历理念、管理模式和政府投入需进一步提高。沈童菲,王森培,张 慧,赵颖文(2019)在传统的评价指标基础上,增加出口单价指标,通过综合分析,认为中国茶叶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出口单价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竞争实力有所提高,但与其他茶叶主产国相比差距明显,须要提高产茶效率,推动行业创新。关于茶叶国际竞争力计量分析的探讨: 幸新荣(2010)运用协整、聚类等实证方法,分析中国茶叶在日本市场的发展状况,探究其影响因素,表明技术进步因素对产出效率的贡献率小,绿色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较大。马捷(2014)运用因子分析法,探讨浙江茶叶近十年的出口竞争力状况,表明其竞争力有先升后降的趋势,须要从“质”的方面提高其竞争力。孙晓虎,张藕香(2018)通过引力模型探讨认为在我国茶叶的出口状况上,具有正向作用的是出口对象的GDP水平和我国的产量;具有反向作用的是出口对象的汇率等因素,提出要优化产业结构。李焱,李铭军(2019)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对8国的IMS和TC指数与世界茶叶的关联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世界市场上中国茶叶具有肯定的优势,并提出政策建议。关于茶叶国际贸易环境的探讨: 姜鹏芳(2009)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我国茶叶出口面临贸易壁垒的主要缘由是管理模式、生产水同等方面的落后,同时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影响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宋晓光(2013)分析我国茶叶出口遭遇五大出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状况及其影响程度,表明成本、市场稳定性等方面因素对我国茶园出口有负面影响,同时有企业、行业等方面的改进的主动作用,以及我国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内部和外部缘由。向琪(2019)基于“钻石模型”和PEST模型,全面分析中国在“良好农业规范”(GAP)环境下的国际竞争力,提出在此背景下有效提升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关于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探讨: 许咏梅(2005)通过选取指标建模,结果显示我国茶产业的资本密集度、规模、集中度等因素对茶产业竞争力有显著影响,探讨经费和人员开发强度影响不显著,但仍有正面作用。霍尚一,林 坚(2010)运用贸易引力模型探讨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认为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水平、进口国对农药残留的最高限量以及两国间的实际汇率和距离是主要因素,而中国茶叶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仍具潜力。谢鸿泽(2015)建立多元回来方程分析影响我国茶叶竞争力的因素,结果表明茶叶的品质影响最大,应重视提高茶叶的质量水平;种植的规模效应影响最低,不能单纯依靠于提高供应水平;工资水平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作用,应加大资本投入水平,削减对劳动力的依靠。关于茶叶出口品牌和品种细分的探讨: 闫振宇,陶建平,徐家鹏(2010)通过探讨表明中国的绿茶,尤其是大包装绿茶,是目前竞争优势最大的类别和包装,但小包装绿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应充分利用绿茶的优势,由出口大包装茶叶为主转向小包装茶叶。张菲(2018)同样认为我国最具竞争优势的茶种是绿茶,但面临新兴生产国的威逼,大包装茶叶在长期市场上亦不具备优势。耿琦(2013)通过实地调查,比较分析超市的茶叶品牌,明确我国茶叶品牌状况,认为要突破现有的品牌模式,加大创新力度。陈飞(2014)运用AHP法,探究影响塑造茶叶品牌的因素,认为茶树品种的质量影响最大,其次是企业经营模式,并从品牌价值链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2. 国外探讨现状 Pramod Kumar, P.S. Badal, N.P. Singh and R.P. Singh(2008)认为印度在世界市场上的长期主导地位受到了打击,缘由时生产和国内消费增长缓慢,国内外市场上茶叶价格下跌,将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提出应努力增加茶园生产力,改善生产结构,寻求多元化市场以促进茶叶出口。Alastair Hick(2009)通过对世界茶叶市场的分析,认为近年世界市场始终供过于求的状况有所改善,假如传统市场的消费提高,这一缺口可能会更接近均衡,应制定政策来改善市场的需求,利用茶叶对于健康的好处来促进生产国和进口国的消费,更主动地开发增值市场的需求,严格遵守食品平安和质量标准,相识其重要性。BH Nagoor,CN Kumar(2010)认为印度国内的茶叶市场正在扩大,而本地的茶叶生产和种植面积几乎没有进步的状况下很有可能会大量进口茶叶,应当赐予爱护政策。此外印度对于新加坡、菲律宾和文莱市场出口茶叶具有价格优势,但都是特别小的茶叶进口国。3. 国内外探讨述评 通过对茶叶探讨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可以发觉,国内外关于茶叶竞争力的探讨较为全面,涉及面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方法较为单一,大部分是从现状上运用显示性和分析性指标进行探讨,以定性为主,涉及计量方法模型的探讨较少。(三)探讨的思路和框架 本文首先通过查阅数据资料,分析世界和中国茶叶产业的生产和贸易现状,并利用单项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将中国茶叶产业与世界其他四大产茶国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我国茶叶产业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明确我国茶叶产业发呈现状;其次基于贸易理论,探究影响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实证方面,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最终依据上述探讨结果为提升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针对性的简要对策。在分析部分,重点放在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定量分析上。构建模型,选取综合评价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将数据导入SPSS软件,依据分析结果分析其统计意义,得出结论。最终,基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总结产业发呈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针对性建议。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探讨 理论探讨 现状探讨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传统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 生产现状 贸易现状 描述性统计 生产要素 需求要素 相关产业 企业竞争 建立模型 因子分析 综合评价 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探讨的结论 提出对策建议 本文探讨的框架如下: (四)探讨的方法 1. 文献探讨法 通过多种渠道整合相关文献,深化探讨和归纳,形成系统全面的相识,从不同角度深化地相识、探讨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一课题。2. 对比分析法 利用多种单项指标将中国茶叶产业与世界其他主要产茶国进行比较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明确中国茶叶产业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国际竞争力现状。3. 因子分析法 从变量群中提取出公因子的统计方法,对多个作用因子的时间序列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作用的公因子,提取为新的变量,尽可能多地代表原变量的信息,削减变量数目,最终说明被说明变量。(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本文可能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在利用各种单项指标对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呈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时,出于样本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可得性的考虑,比较对象只选取了世界其他四大产茶国,即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另一方面,产业国际竞争力探讨是较为系统的工程,范畴较大,文中选取的分析方法和因素可能会有所遗漏,因此可能会存在肯定的不全面性。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变更了以往多数探讨局限于单项指标的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建立多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二、国际竞争力理论概述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某产业相比而言,在生产力、满意国际市场需求并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力。相关的贸易理论为: (一)传统贸易理论 1. 肯定优势理论 由亚当·斯密提出,该理论主见,两个国家在生产特定产品时会产生不同的劳动费用,而假如一国所需的费用比另一国低,就拥有其生产的肯定优势。通过专业化分工,交换产品,从中获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而国家间的肯定成本之差,可能来自自然资源或技术优势。2. 比较优势 由大卫·李嘉图提出,该理论指诞生产技术的肯定差异并不是导致国际贸易发生的唯一缘由,各国应当集中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3. 要素禀赋 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该理论指出在生产各种产品时,除了劳动力,其他各种生产要素也是必需的,而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构成状况不同,因此不同国家生产产品的成本费用不同,并造成国际贸易。(二)新贸易理论 1. 规模经济 该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单位成本下降,利润水平也随之提高。传统的贸易理论,从肯定优势到要素禀赋,都认为市场经济是完全竞争的经济形态,但规模酬劳递增是现代社会的大多数生产都会出现的。2. 技术差距 该理论主见,国家间生产产品的技术差距导致国际贸易。新产品生产胜利后,一国在技术上具有的优势使其在市场竞争上具有垄断地位,从而出口技术领先的产品。而随着出口的增加、专利转让、合作等,新技术不断扩散,各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便会不断缩小。3. 产品生命周期 该理论认为,新产品会经验引入、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技术水平有差距的各国在这各个周期期间,会存在技术上的不同差距,使得厂商简单具有垄断地位。但随着技术外流和劳动成本优势,产品渐渐来到成熟、衰退期,产品的优势随之消逝。该理论从技术创新、进步、传播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强调创新实力和模范实力的重要性。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国家产业间是否具备国际竞争力,并不简洁地由劳动力、自然资源确定,而是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机遇和政府组成的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以动态的眼光分析各国之间贸易的本质,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三)贸易理论的比较 1.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市场不存在规模经济;新贸易理论认为存在规模经济; 2.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产业竞争力的差异和贸易发生的缘由主要来自劳动力、自然资源;新贸易理论认为来自规模经济、产业创新和升级、学问等全面因素。3. 传统贸易理论都是以静态的理论体系分析比较优势;新贸易理论更多以动态的眼光分析竞争优势,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突破了单因素分析,强调各种动态因素综合作用的重要性,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力。三、中国茶叶产业发呈现状分析 (一)世界茶叶产销现状 1. 世界茶叶生产 在全世界50多个产茶国之中,亚洲与非洲国家居多,而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和斯里兰卡被称为世界五大产茶国, 2018年产量和采摘面积分别占据世界总量的77.4%和84.1%,并呈上升趋势。表3.1 世界茶叶采摘面积 单位:千公顷 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肯尼亚 斯里兰卡 世界总量 1990 843 415 95 97 222 2238 1995 888 428 113 113 189 2269 2000 898 490 121 120 189 2365 2005 1059 521 143 141 213 2683 2010 1441 579 125 172 222 3157 2011 1659 600 122 188 222 3403 2012 1749 605 122 191 222 3504 2013 1869 564 122 199 222 3619 2014 1996 604 119 203 222 3789 2015 2127 567 115 209 218 3886 2016 2134 577 117 219 217 3907 2017 2226 622 114 233 203 4047 2018 2348 628 113 236 203 4193 数据来源:依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 由表3.1可以看到,从1990年至2018年,中国始终位于世界茶叶采摘面积第一位,占世界比例逐年递增,2018年占比已达56.0%,其次为印度,占比15.0%。而肯尼亚采摘面积增长速度明显,2016年反超斯里兰卡位列第三;印度尼西亚位列五大产茶国采摘面积最低;世界采摘面积总量也从1990年的2238千公顷增长到2018年的4193公顷,年均增长率约为2.27%,规模不断扩大。表3.2 世界茶叶产量 单位:万吨 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肯尼亚 斯里兰卡 世界总量 1990 56.2 68.8 15.6 19.7 23.3 252.5 1995 60.9 75.4 15.4 24.5 24.6 286.3 2000 70.4 82.6 16.3 23.6 30.6 323.1 2001 72.2 84.7 16.7 29.5 29.5 335.8 2002 76.6 85.4 16.5 28.7 31.0 341.8 2003 78.9 84.6 17.0 29.4 30.3 348.5 2004 85.5 87.9 16.7 32.5 30.8 362.1 2005 95.4 90.7 16.7 32.9 31.7 387.4 2006 104.7 94.9 14.7 31.1 31.1 385.2 2007 118.3 97.3 15.1 37.0 30.5 417.3 2008 127.5 98.7 15.4 34.6 31.9 426.7 2009 137.6 97.3 15.7 31.4 29.0 431.2 2010 146.7 99.1 15.0 39.9 33.1 462.2 2011 164.0 109.5 14.7 37.8 32.8 484.0 2012 180.5 113.5 14.3 36.9 33.0 504.2 2013 193.9 120.9 14.6 43.2 34.0 532.9 2014 211.1 120.7 15.4 44.5 33.8 551.0 2015 229.1 123.3 13.3 39.9 32.1 579.0 2016 232.6 125.0 14.4 47.3 29.3 586.0 2017 247.3 132.5 13.9 44.0 30.8 604.8 2018 262.5 134.5 14.1 49.3 30.4 633.8 数据来源:依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 由表3.2可以看到,2005年以前印度位列世界茶叶产量第一,中国其次,而2005年以后中国茶叶产量实现反超,位列第一,至2018年占世界比例已达41.4%,增长快速;肯尼亚则在2004年反超斯里兰卡。因此2018年由大到小排名为: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世界茶叶产量也总体呈上升趋势,1990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率约为3.34%。2. 世界茶叶贸易 世界茶叶贸易中红茶占据主导地位,约占总贸易量的72%;参加茶叶贸易的国家有170多个,2018年根据茶叶出口量由大到小排名为: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进口量由大到小排名为:巴基斯坦、俄罗斯和美国。而这里主要将五大产茶国和世界总体的出口状况进行分析。表3.3 世界茶叶出口数量 单位:万吨 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肯尼亚 斯里兰卡 世界总量 1990 21.1 19.8 11.1 16.6 21.6 122.8 1995 18.3 15.8 7.9 25.9 17.8 115.3 2000 23.8 20.1 10.6 21.7 28.7 143.8 2005 29.1 15.9 10.2 34.8 30.8 169.3 2010 30.8 23.5 8.7 41.8 31.3 199.0 2011 32.8 32.3 7.5 30.7 32.1 194.6 2012 31.9 22.5 7.0 23.4 31.8 176.4 2013 33.2 25.5 7.1 44.9 31.8 201.0 2014 30.7 21.3 6.6 27.3 32.5 181.1 2015 33.2 23.5 6.2 26.0 30.5 171.4 2016 33.7 23.0 5.1 29.7 28.7 174.6 2017 36.8 26.1 5.3 46.7 28.7 205.9 2018 36.5 24.5 4.9 47.5 27.2 185.3 数据来源:依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 由表3.3可以看到,世界茶叶出口数量在1990-2005年间基本介于120-150万吨之间,在2005年-2018年间基本介于170-20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率约为1.48%。对于五大产茶国而言,中国出口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较为稳定,肯尼亚涨幅、降幅改变较大,斯里兰卡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印度尼西亚出口量较低,与其他四大产茶国差距明显,2018年出口量由大到小排名为:肯尼亚、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表3.4 世界茶叶出口单价 单位:美元/千克 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肯尼亚 斯里兰卡 世界 1990 2.19 3.00 1.63 1.66 2.29 2.26 1995 1.84 2.27 1.11 1.44 2.07 1.95 2000 1.64 2.15 1.06 2.13 2.38 1.99 2005 1.75 2.34 1.19 1.63 2.61 2.05 2010 2.69 2.96 2.05 2.79 4.37 3.12 2011 3.10 2.69 2.21 2.80 4.60 3.28 2012 3.45 3.05 2.24 2.71 4.41 3.44 2013 3.95 3.22 2.22 2.71 4.82 3.63 2014 4.36 3.09 2.03 2.35 4.95 3.65 2015 4.40 2.88 2.04 2.79 4.34 3.56 2016 4.68 2.87 2.20 2.51 4.37 3.58 2017 4.73 2.94 2.16 3.05 5.28 3.79 2018 4.87 3.13 2.21 2.89 5.33 3.58 数据来源:依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 出口单价是指一国茶叶出口金额与数量之比,能够反映一国茶叶品质与价格的稳定程度,是衡量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之一。由表3.4可以看到,五大产茶国中,斯里兰卡的茶叶出口单价稳定增长且长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质量较高,位列第一,2018年达到5.33美元/千克。其次是中国,中国的出口单价在2011年之前处于较低水平,但增长快速, 2011年之后高于世界平均出口单价,且处于较高水平,表明中国出口茶叶品质有所改善。而印度、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出口单价长期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茶叶品质较低,其中印度尼西亚为五大产茶国最低,差距较大。(二)中国茶叶产销现状 1. 中国茶叶生产 目前我国主要有18个产茶省,茶类品质繁多,包括绿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2018年绿茶产量约占65.8%,为我国的主产茶种,但比例有所下降,而白茶、黄茶比例增长较快,说明茶类结构有所改变。表3.5 中国茶叶生产状况 单位:千公顷、万吨、百克/公顷 采摘面积 产量 产量增长率 单产 1990 843 56.2 - 6673 1995 888 60.9 -0.58% 6862 2000 898 70.4 0.96% 7836 2005 1059 95.4 11.48% 9009 2010 1441 146.7 6.66% 10187 2011 1659 164.0 11.78% 9889 2012 1749 180.5 10.02% 10321 2013 1869 193.9 7.45% 10375 2014 1996 211.1 8.85% 10575 2015 2127 229.1 8.56% 10771 2016 2134 232.6 1.51% 10901 2017 2226 247.3 6.34% 11111 2018 2348 262.5 6.13% 11182 数据来源:依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 由表3.5可以看到,我国茶叶采摘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90年的843公顷和56.2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2348公顷和262.5万吨,增长速度明显,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73%和5.66%,;此外茶叶单产也不断增加,表明茶叶产量增长率大于采摘面积增长率,说明我国茶叶产量的提高可能更多的依靠技术水平的提升、生产和管理更加现代化等因素,而不仅仅是单纯增加茶园面积。2. 中国茶叶贸易 我国茶叶的出口以绿茶、红茶和特种茶为主,绿茶所占出口量比例最高,2018年达到83%,其次是红茶,为9%。从出口地区看,我国茶叶主要出口非洲和亚洲,2018年按我国茶叶出口量从大到小排名前五的国家或地区为: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塞内加尔、美国、俄罗斯联邦。表3.6 中国茶叶贸易状况 单位:亿美元、万吨、亿美元、万吨 出口额 同比 出口量 同比 进口额 进口量 出口额所占全国商品出口额的比例 1990 4.62 - 21.11 - 0.71 3.16 0.74% 1995 3.37 -7.69% 18.33 -8.95% 0.71 3.38 0.23% 2000 3.91 2.64% 23.80 13.59% 0.63 3.09 0.16% 2005 5.09 9.47% 29.11 1.97% 0.63 3.60 0.07% 2010 8.28 12.52% 30.78 0.11% 1.55 5.64 0.05% 2011 10.16 22.77% 32.77 6.46% 1.76 5.59 0.05% 2012 11.00 8.27% 31.94 -2.53% 1.93 6.14 0.05% 2013 13.13 19.34% 33.22 4.01% 2.01 6.25 0.06% 2014 13.40 2.02% 30.75 -7.43% 2.30 6.82 0.06% 2015 14.58 8.85% 33.18 7.89% 2.48 6.65 0.06% 2016 15.76 8.09% 33.66 1.47% 2.65 6.33 0.08% 2017 17.39 10.33% 36.76 9.20% 3.42 7.66 0.08% 2018 17.78 2.24% 36.47 -0.77% 1.78 3.55 0.07% 数据来源:依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 由表3.6可以看到,我国茶叶出口额在1990-2000年期间有起有伏,此后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而2010年-2018年出口额的增速大于出口量的增速,也就是上述分析的出口单价不断提高,出口创汇实力不断提高。茶叶出口额与全国全部商品出口额之比由1990年的0.74%下降至2018年的0.07%,降幅较大,且近年来稳定在0.05%-0.08%之间,说明随着我国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发生变更,茶叶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三)国际竞争力指标的国际比较 1. 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国际比较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产品(茶叶)的出口额与该产品的世界总出口额之比。表3.7 五大产茶国的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 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肯尼亚 斯里兰卡 1990 16.64% 21.41% 6.52% 9.97% 17.80% 1995 14.97% 15.94% 3.89% 16.56% 16.38% 2000 13.69% 15.10% 3.92% 16.16% 23.90% 2005 14.63% 10.71% 3.49% 16.30% 23.12% 2010 13.35% 11.20% 2.88% 18.79% 22.03% 2011 15.91% 13.58% 2.61% 13.44% 23.12% 2012 18.14% 11.30% 2.58% 10.48% 23.13% 2013 18.00% 11.23% 2.16% 16.69% 20.97% 2014 20.24% 9.92% 2.03% 9.71% 24.32% 2015 23.89% 11.11% 2.07% 11.87% 21.66% 2016 25.24% 10.60% 1.81% 11.93% 20.04% 2017 22.29% 9.85% 1.46% 18.26% 19.40% 2018 26.84% 11.57% 1.64% 20.69% 21.87% 数据来源:依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 由表3.7可以看到,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五大产茶国长期占据世界茶叶市场约70%的份额。其中,斯里兰卡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为稳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保持在22%左右,但近年来有所下降;2011年后中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明显,先后反超肯尼亚和斯里兰卡,2015-2018年位列世界第一,说明不再只是具有粗放的总量优势,具有肯定的出口优势,国际市场价值有所提高,国际竞争力上升;肯尼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起伏,而印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明显,由1990年的21.41%降至2018年的11.57%;印度尼西亚长期呈下降趋势,且与其他四大产茶国的市场份额差距明显,水平较低,2018年降至1.64%。2. 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国际比较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茶叶)的进出口差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表3.8 五大产茶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肯尼亚 斯里兰卡 1990 0.73 1.00 0.91 1.00 0.99 1995 0.65 1.00 0.99 0.99 0.99 2000 0.72 0.96 0.95 1.00 0.98 2005 0.78 0.88 0.89 0.97 0.97 2010 0.68 0.90 0.81 0.97 0.96 2011 0.70 0.90 0.72 0.67 0.95 2012 0.70 0.87 0.65 0.54 0.97 2013 0.73 0.90 0.69 0.97 0.98 2014 0.71 0.86 0.69 0.51 0.98 2015 0.71 0.85 0.66 0.71 0.97 2016 0.71 0.89 0.58 0.74 0.98 2017 0.67 0.90 0.64 0.98 0.97 2018 0.82 0.93 0.57 0.97 0.97 数据来源:依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 斯里兰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高于0.95,接近于1,印度、肯尼亚虽有所起伏,但也保持在0.9左右的较高水平,说明接近于净出口状态,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长期处于0.7左右,且近年来有下滑的趋势,说明国际竞争力比较而言偏弱且下降,主要跟茶叶进口金额的增长有关;印度尼西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90年头均高于0.9,但自2000年以来下降明显,2018年低至0.57,表明其茶叶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茶叶净出口实力不断减弱。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茶叶)出口额占该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与世界该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之比。表3.9 五大产茶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肯尼亚 斯里兰卡 1990 9.35 41.59 8.87 337.27 324.86 1995 5.20 26.88 4.43 455.53 222.83 2000 3.55 23.00 3.87 601.62 284.12 2005 2.02 11.30 4.22 500.72 382.81 2010 1.29 7.57 2.79 556.18 391.82 2011 1.54 8.22 2.35 428.06 414.21 2012 1.64 7.05 2.52 316.61 456.54 2013 1.54 6.76 2.24 540.25 389.33 2014 1.64 5.83 2.19 301.38 408.62 2015 1.74 6.8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