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绩效评估---以汽车行业为例.docx
-
资源ID:63188525
资源大小:147.14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绩效评估---以汽车行业为例.docx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绩效评估-以汽车行业为例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绩效评估-以汽车行业为例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已经走过了第十个年头,而经济也继续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通过“走出去”跨国并购战略,进行海外扩张。特别是在金融风暴后全球资本市场市值大幅缩水时,许多中国企业更希望能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在跨国并购中有所收获。然而,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能否真正提高中国企业的绩效水平呢?这一课题引发了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强烈关注。对此,本文将以汽车行业为代表,对中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绩效水平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分析。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企业并购的基本概念以及重要的绩效分析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进行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程、发展现状及特点。第三部分,运用会计研究法,采用具有典型意义的财务指标,考核企业跨国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一年绩效水平的变化情况,发现跨国并购发生后绩效水平出现了下降。第四部分,本文分析了导致企业并购绩效较低的原因。第五部分,根据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企业和政府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关键词:跨国并购 绩效 对策建议AbstractChina has joined the WTO ten years,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been expanding overseas through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Especially after the global capital market has shrunk dramatically, a number of Chinese enterprises want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gain in cross-border M&A. However, the cross-border M&A of those Chinese enterprises can real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very well? This paper will be represented by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ross-border M&A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y.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of M&A as well as important performance analysis method.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companies cross-border M&A,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third part, using the method of accounting research, assessed cross-border M&A of enterprises the previous year, M & A year, year post-merger. Through the assessment, the performance has shown after cross-border M&A. In fourth parts,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performance. The fifth part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in cross-border M&A, the paper giving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recommendations. The sixth parts summarized of the full text.Keywords: M&A Performance recommendation目录摘要4Abstract5一、前言7(一)、相关概念的界定71、跨国并购的概念72、跨国并购的绩效分析7(二)、绩效评估的方法81、事件研究法82、会计研究法8二、 我国汽车行业的跨国并购9(二)、我国汽车行业跨国并购的特点101、跨国并购的规模巨大102、 我国汽车行业跨国并购处于初级阶段11(三)、汽车行业跨国并购绩效分析的现实意义12三、我国汽车行业并购绩效分析12(一)、债务比率指标分析12(二) 、偿债能力指标分析14(三)、运营能力指标分析17(四)、市场价值分析18四、提高我国汽车行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对策21(一)、企业的相关对策211、理性选择跨国并购避免陷入财务危机212、以并购为契机提高运营能力233、提高并购后整合的质量23(二)、政策建议241、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242、相关法律和制定的完善25五、结语26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绩效评估-以汽车行业为例文献综述27参考文献40致谢42一、前言(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跨国并购的概念全球第五次并购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要特征的并购潮,这与前四次并购浪潮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席卷了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席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就是指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一定份额的股权直至整个资产收买下来,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合称。跨国收购是指改变被并购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权关系。而跨国兼并在法律上改变了法人数量,要么消灭了并购企业,要么消灭了目标企业,它使两个以上的法人最终合并成一个。跨国并购以其扩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等优势,已成为跨国直接投资(FDI)的重要形式。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就已起步,我国的大型上市公司,纷纷活跃在国际资本舞台进行跨国并购活动,其所涉及的金额数量也越来越大。通过跨国并购,我国大型企业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国际市场,实现了企业的规模效益,优化了资源配置,同时也能避开各种贸易壁垒。2、跨国并购的绩效分析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企业积极走出国门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并购,而跨国并购也成为加速我国企业发展、努力争取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但是无论是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都有许多影响跨国并购绩效的因素存在。从宏观角度看,不同的国家经济体制、法律制度、文化观念存在的巨大差异;从微观角度看,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不同的企业制度、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也为并购后的整合埋下了隐患。而这一切的有利与不利因素都将直接体现在跨国并购的绩效上,那么如何评价跨国并购是否产生了其相应绩效,产生了多大的绩效等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二)、绩效评估的方法对于跨国并购的绩效评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会计研究法、事件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绩效评价方法,其中以会计研究法与事件研究法应用最为普遍。1、事件研究法事件研究法又称为股票价值法或者股市价值法,是指运用金融市场的各项数据资料来测定一上市公司价值对于某一特定的经济事件反应,从而判断其绩效的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运用于并购绩效评价中最早是在1960年由Fama、Fisher、Jensen和Roll提出的。运用事件研究法评价并购绩效,发现并购中目标公司的绩效收益普遍为正且具有统计的显著性,这已成为国外学术界较一致的观点。但是对于在并购中收购公司绩效的评价在学界中却没有一致的结论。2、会计研究法会计研究法是利用会计数据特别是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分析,是以并购宣告日为参照点,通过考量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市场份额、现金流量水平等经营业绩指标。并对各种指标进行纵向比较和横行比较,以此来检验企业并购所带来评价并购绩效。会计研究法普遍应用于并购绩效评价,是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的传统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应用最多的绩效研究方法,但是学术界通过会计研究法对并购绩效的评价尚未达成一致。二、 我国汽车行业的跨国并购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无论是从销量还是从产量上,我国都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席位,在此情况下,我国汽车行业跨国并购就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表1:2005年至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数据表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汽车行业报告 从上图可以看出,汽车销量迅猛增长,从09年开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但就千人汽车保有量来讲,我国的汽车行业还有很大的市场。根据国际惯用的标准来看,如果一个国家每100个家庭中有20个家庭拥有汽车,那么该国家就是进入了“汽车社会”。截至2011年底,国内千人汽车保有量在58辆左右,基本达到汽车社会国际公认的标准。中国虽然已经进入汽车社会,但是还只是初级阶段,刚刚进入,从下图也可以看出,我国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图1:2011年中外汽车千人保有量对比图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汽车行业报告 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但是就发展前景来讲还非常巨大。在这几个条件的同时作用下,诸多中国汽车企业,毫无疑问的会产生几家跻身全球最大行业的跨国汽车企业。并且在未来汽车业的巨大市场中,不再是品牌、价格、可靠性等传统市场因素竞争,更是环保、节能、安全、个性化等新的市场因素竞争。而这些因素都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科技研发水平和较高水平的管理经验,这又为我国的汽车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下巨大的市场需求、新技术要求等等挑战,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我国汽车业显然很难独自解决,于是众多国内汽车企业开始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寻求“全球化”解决之道,其中跨国并购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二)、我国汽车行业跨国并购的特点1、跨国并购的规模巨大其中从2004年上汽并购双龙开始,南汽、吉利等我国知名汽车企业接连实现了海外并购。伴随着我国汽车企业越发强大,国际化步伐也在加快,此时的大规模跨国并购,对我国振兴民族汽车产业, 打造自主品牌, 实现跨越式发展,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近几年,跨国并购不仅越来越频繁,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表2:近年来汽车行业跨国并购表收购企业目标企业并购时间并购金额上汽集团 韩国双龙汽车2004年10月5亿美元南汽集团 英国MG罗孚2005年3月5300万英镑北汽集团瑞典萨博2009年12月2亿美元吉利汽车 瑞典沃尔沃2010年3月18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网这是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跨国并购的列表,从上表不难看出,从上汽收购双龙,到南汽收购罗孚,再到北汽收购萨博,及至吉利收购沃尔沃,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行动不断升级,收购品牌价值越来越大,并购金额也越来越大。而且基本都是收购目标公司的全部资产,或目标公司的控股权。2、 我国汽车行业跨国并购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汽车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海外资产,能实现快速扩大销量规模,从而缩小与世界级汽车集团的差距。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中国汽车企业而言,海外并购,走国际化道路却是一门全新课程,没有其他行业走在前面,也没有成熟的范例可以仿效。特别对于在海外投资设厂和海外经营方面,中国企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法律法规、技术壁垒、产品设计与质量、出口秩序、远洋运输等都成为了巨大的挑战。 缺乏的经验,同时也没有成熟的案例可以参照,我国的汽车行业的跨国并购基本还处在初级阶段。(三)、汽车行业跨国并购绩效分析的现实意义汽车行业的跨国并购往往规模巨大,牵涉多方利益,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会又作用于企业的绩效,这就需要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由于我国的汽车行业跨国并购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已完成的跨国并购进行绩效分析具有更现实的价值。因为我国的汽车企业要成为全球一流汽车企业,在未来肯定还会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并购,只是规模大小、并购方式等还不得而知,但是未来的汽车行业跨国并购,甚至是其他行业的跨国并购都将参考已经完成了的并购案例。那么,对这些案例进行较完整、系统的绩效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有效、系统的绩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过去的跨国并购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可以及时找到适中的对策,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我国汽车行业并购绩效分析(一)、债务比率指标分析在整个跨国并购的过程中,企业融资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资金是并购成功的最基本保障。我国汽车行业通常都是采用“财务杠杆”进行融资实现跨国并购的战略的,特别是在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这桩“蛇吞象”的并购案,将其融资的能力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吉利在跨国并购中的多元化融资是应对快速扩张的有效举措,因为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因为缺乏顺畅的银行贷款渠道,只能通过市场和非市场化的融资去解决。但是巨大的债务会使企业背负沉重的负担,也会打破企业的财务平衡,各种财务因素都会产生影响,并最终反映在企业的债务比率指标上。资产负债比率是各方都关注的重要财务指标,它是企业全部负债与全部资金来源的比率,用以表明企业负债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其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比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最大的跨国并购案,吉利并购沃尔沃具有最典型的代表意义。吉利汽车因为其民营的身份,再加上并不被看好的低档车市场前景,自筹资金能力不强,也没有太多大银行愿为其贷款,这使其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融资道路。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十强企业1997年进入轿车行业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连续六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值超过140亿。 李井娟,陈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财务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国电子商务,2011年第八期在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中,多元化融资的作用发挥到了最大化。吉利收购沃尔沃耗资18亿美元,如果单纯依靠其资本积累,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2009年吉利汽车的利润不过才11.8亿元。根据最后披露的数字,在18亿美元的收购资金中,14亿美元来自于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融资平台。2亿美元来自中国建设银行伦敦分行,另有2亿美元为福特卖方融资。不过,其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在解决其资本问题的同时,也可能给其长远发展带来隐患,其表现就是过高的资产负债率。通常,一般行业企业的正常负债率在30%-50%,部分行业可以放宽在60%左右,而70%的负债率则是我们普遍认为的警戒线,除金融业和航空业外,一般都会谨慎的判断其财务风险的可能。通过对比我们也发现,吉利汽车在并购后资产负债率不仅超过了70%的警戒线,在并购后也大幅超过了行业的平均水平。图2:吉利汽车资产负债率与行业对比图数据来源:凤凰财经网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在2010年吉利汽车的资产负债率迅速增大,通过财务报告发现这增加的近530亿元负债大部分来自吉利集团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因为吉利集团接收了沃尔沃汽车全部的负债,由此造成2010年负债大幅上升的现象。(二) 、偿债能力指标分析图3:世界一流汽车企业资产负债率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汽车行业报告现实中,根据2010年12月31日世界500强企业上榜的汽车企业的财务信息显示,世界一流汽车企业也保持着非常高的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都超过了70%,有的甚至更高。所以,吉利汽车在收购后的财务状况并非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但是相对于国内的汽车企业,在收购后更需要稳健的财务政策才能保持企业的发展。从国际化角度来看,对于吉利汽车以及其他因跨国并购而背负巨额债务的汽车企业而言,重点不在于过高的资产负债率,而是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来维持健康的财务状况。而要分析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一般从以三个指标来分析;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流动性比率是最常用的财务指标之一,它主要用于测量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性比率=,流动性比率越高,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速动比率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公式为:速动比率=,其中速动资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变现。而流动资产中存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及其他流动资产等则不应计入。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即是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表3:吉利20092011年偿债指标2009年2010年2011年流动比率1.371.331.21速动比率1.301.251.11利息保障倍数15.4610.498.46数据来源:新浪财经网从表3偿债指标来看,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并购前后变化很小。并购后的2010、2011年略低于并购前一年。而利息保障倍数2011年最低为846,比2009年下降了4528,比2010年下降了194,说明并购后的下半年吉利支付利息的能力明显减弱。从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吉利的利息费用同比增长了1282,而企业息税前利润仅增长了294。受到跨国并购巨额债务的影响,2010年吉利的债务利息增长很快,而盈利能力增长速度较慢,即盈利能力的增长远没有跟上债务利息增长,这就会导致2010年的利息保障倍数的降低,当然2011年吉利汽车仍然未能消化这笔巨大的债务费用支出,利息保障倍数进一步降低。并购后的两年中,利息保障倍数的下降说明吉利偿还借款利息的能力下降了。如果在高资产负债率的压力下,吉利又没有提高自己的偿债能力,那么巨大债务压力就将会给吉利的未来带来一定影响,也肯定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三)、运营能力指标分析企业营运能力主要用于分析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而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主要指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企业营运能力主要包括;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利润率等指标。存货周转率是公司一定时期内销货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反映一个公司存货变现的速度,体现公司销售能力的一个指标;总资产回报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它表示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指标。表4:2009年-2011年吉利汽车运营能力指标分析表2009年2010年2011年存货周转率7.920.421.9总资产回报率6.29%5.71%5.82%营业利润率11.21%10.85%11.75%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9.8523.4125.32数据来源:凤凰财经网表5:2009年-2011年汽车行业运营能力平均指标表2009年2010年2011年存货周转率11.412.311.9总资产回报率5.61%5.82%6.01%营业利润率8.34%7.98%8.25%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9.8723.0325.31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汽车行业报告从表5的营运指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回报率在并购前后几乎没有变化。而并购前后存货周转率却有所提升,一方面是由于并购后吉利急需资金,从而扩大销售量,而并购后的两年中销量也都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并购后,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吉利汽车扩大了销售业务量,从而降低了经营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吉利的跨国并购对其本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来看2010年、2011年吉利的存货周转天数为23、25天,略高于并购前2009年的20天。进步分析发现:2010年吉利并购后的应收账款同比增长超过50%,远远超过销售收入增长率,由此降低并购后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大。这表明并购后吉利收账能力降低,它将降低了吉利的资金变现能力从而影响短期偿债能力。联系吉利刚完成的跨国并购,吉利因为需要资金而扩大销售,但是其应收账款的管理能力较差,导致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四)、市场价值分析对于我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跨国并购的市场价值分析,主要是运用事件研究法进行的,主要运用金融市场的股票价格、市盈率等数据来测定一上市公司价值对于跨国并购事件的绩效。而针对我国汽车行业跨国并购的情况,市场价值分析中的数据主要以其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与并购后一年的市盈率、股价等作为数据的来源。而研究样本也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汽车行业第一宗并购的上汽集团与最大一宗并购的吉利汽车。以下是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在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一年的股价变化图。图4:吉利汽车2009年-2011年股价变化图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汽车行业报告图5:上汽集团2003年-2005年股价变化图数据来源:凤凰财经网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吉利汽车明显受到了跨国并购的利好消息,在市场上收到了投资者的追捧,在09年从不到1元的股价快速上涨,直到10年5月更是达到了5.16元的高峰,股价成倍上涨。但是从11年下半年开始,受到债务压力、市场低迷等影响,股价开始回归理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反观上汽集团,跨国并购对其股价并未有很大的影响,反而从并购一开始就受到韩国工会的抵制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来自双龙工会的反对浪潮始终没有平息,在并购以来一年半的时间内,上汽先后经历了三次双龙工会罢工,缺乏国际化经验的上汽正饱受双龙罢工事件的困扰。庄恩平,汤进华,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八期这对股价还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再加之并购前后几年中我国股市长期低迷,上汽集团的股价在并购的几年中还出现了大幅下降。市盈率是由股价除以年度每股盈余得出,是最常用的财务指标之一,市盈率对个股、类股及大盘都是很重要参考指标。一家公司享有非常高的市盈率,说明投资人普遍相信该公司未来每股盈余将快速成长。但是市盈率也反应了市场对该公司的偏好程度,一旦公司市盈率过高,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当公司遇到任何突发事件等负面影响,支撑高市盈率的力量将无以为继,股价往往会大幅回落。表6:09-11年吉利汽车并购前后的平均市盈率表2009年2010年2011年市盈率5.1513.6212.01数据来源:凤凰财经网从上表可以发现,吉利汽车在收购前后的市盈率变化非常明显,其中在并购当年的2010年市盈率达到了13.62的高峰,在后一年有小幅下降,但相比并购前的2009年有了大幅的提高。主要原因除了每股盈余有所增加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并购后由于市场上对吉利汽车的投资信心增加,导致其股价上涨幅度大,市盈率由此而大幅上涨。四、提高我国汽车行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对策(一)、企业的相关对策1、理性选择跨国并购避免陷入财务危机因为收购所涉及的资金往往十分巨大,而且其绩效也不是能立竿见影的。对于有政府背景的大型国有企业资金或许不成问题,但是对于那些民营汽车企业资金显然是限制发展的瓶颈,即使是通过多元化融资获得了资金,其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依然是并购后经营中无法跨过的巨大障碍。以吉利汽车为例,从并购前62%的资产负债率增长到并购后高达73%的资产负债,显然会对其今后的融资、经营都带来巨大的影响。而过高的负债率背后,吉利也并未提高其偿债能力,其运营能力也没有大幅提升。那么,在可预见的未来吉利汽车会有不小的经营负担。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一个非常大规模的杠杆收购,过高的杠杆率成为吉利收购过程受到的众多质疑之一,达笔庞大资金极有可能从此拖累吉利。贺峥,浅析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中国商贸,2011年第七期巨大的收购金额本来就已经让企业负债累累了,如果再遇上经营不顺,企业就很难再有进一步的发展了。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海外收购,买高、买大、买全的心态十分明显,而最终买回产品、技术的同时,更有可能是买回了包袱。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并购一定要理性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买,买什么,怎么买。例如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中,应该注意到沃尔沃是世界一流的汽车品牌,它以“一流安全性”闻名于世,那么在18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中有没有涉及这“安全性技术”这一核心价值?如果,只是收购该企业工厂、设备等资产,就没有太大的价值。而北汽收购萨博则是一个正面的典型案例。首先北汽的收购就是为了打造自主品牌,只是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技术的提升;其次北汽清楚的认识到,其目标就是引进全套的技术标准、规划、质量控制文件,使今后北汽的产品动力性、安全性、操控性上体现出国际先进水平;最后通过专业化的谈判团队来实现其跨国并购的战略,锻炼了其谈判团队。最终北汽并未因此而背负巨额债务,不会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产生过大的影响,相反,这些技术与文件资料等还可以立马产生效益。2、以并购为契机提高运营能力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时间短、基础也较为薄弱,如果不借助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等来提高自己的运营能力,那么绝对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量,也无法满足市场对高科技技术、优质品牌的需求。但是到目前为止上汽集团与吉利汽车都没有很好的利用跨国并购的契机来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吉利汽车在并购后销量大增,截止2011年底其销量已经超过了43万,增长率也超过了10%,但是其销量很大一部分是依靠赊销的形式卖出的,而且从吉利的应收账款回收天数来看,其运营管理水平并未相应的提高。反而因为并购后迫于扩大销售,而忽略了许多方面的问题,没有化压力为动力,更没有吸取沃尔沃良好的经营管理经验。上汽集团在并购了双龙汽车后,本应该重视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利用并购后的有利时机,提高其生产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但是上汽集团却在并购之后就迟迟没有带领双龙走出困境,反而在2008年第三季度出现了1000亿韩元的亏损。2009年1月,双龙汽车进入“企业回生程序”。这些教训都应该被我国汽车行业在未来的跨国并购中所吸取,避免重蹈覆辙。并购不应该成为企业的负担,应该以此为契机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合理利用目标企业优质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3、提高并购后整合的质量跨国并购是企业全球化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整合。特别对于跨国并购,企业文化的整合更显得极其重要,却又十分繁琐,因为在完全不同文化传统的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无疑是极为困难的。以上汽并购双龙汽车为例,作为主并购方的上汽集团,一再地顺应被并购企业,在整合过程中不断妥协被并企业,轻易的放弃自己在被并企业中的领导权利和整合权利,最终造成其置身事外而无法顺利完成并购整合工作。其中并购过程中忽视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整合管理,更不可能实现其跨国并购的战略目标。(二)、政策建议 1、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目前我国的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仍处于并购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跨国企业集团而言,但是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上的经验尚浅,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谈判技巧等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更需要政府大量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才能获得成功。首先,政府应该多渠道加强政府与目标公司所在国的交流与沟通。我国政府可以通过拓展外交渠道、建立两国的民间友好机构或让有影响的政治人物牵线搭桥等,取得东道国政府、并购企业所在行业的理解和支持。其次,先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国际形象,尽可能在社会就业、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适应东道国政府的要求,其中取得当地工人的认可极为重要。运用各种手段,使当地政府从工业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等角度出发考虑给予跨国并购的认可,从而给跨国并购企业创造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最后,多方面的金融体系支持政策十分重要。对于许多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而言,其直接来自其本身的资金实施跨国并购的资金量不到整个跨国并购金额的10,也就是说90以上的并购资金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以股换股、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融资手段筹集的。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完全可以借鉴这一经验,特别是对于没有政府背景的民营企业而言,就更需要政府在金融市场上给予跨国并购企业更有力的支持。 2、相关法律和制定的完善中国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的过程中,面对的是残酷的国际市场以及不可预测的风险因素,一不小心就可能遭受到国际市场上的致命打击。所以,中国政府应该尽最大可能完善与跨国并购有关的制度给予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良好的保障。首先,政府需要健全跨国并购法律体系。国外的有关跨国并购法律体系发展相对完善,包括、跨国并购审查法、公司法、社会保障法和反垄断法等多项具体法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严格规范了跨国并购行为,有效保障了本国企业的利益。我国政府应当借鉴国外有关跨国并购的立法经验,同时也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我国有关跨国并购的法律如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公司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法律,使我国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时有法可依,使跨国并购活动步入法制轨道。其次,完善涉外税收制度。我国政府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国际税收制度,保护并购企业的合法利益。通过与更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投资协议等国家间的协议条款,保障我国并购企业的资金安全、企业利益。最后,建立跨国并购风险保障制度。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会面对许多风险,为了保护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利益,中国政府应该建立相对应的保障机制从而为企业分担一部分风险。五、结语本文通过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中国上市公司,分析了其在完成跨国并购后的绩效水平。首先,对企业并购的基本概念以及重要的绩效分析方法进行了阐述,之后又介绍了中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进行企业跨国并购的趋势及特点等;其次,运用会计研究法,采用具有典型意义的财务指标,考核了企业跨国并购近三年的绩效水平变化情况。再次,运用了事件研究法对股市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企业和政府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绩效评估-以汽车行业为例文献综述摘要:跨国并购以其扩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等优势,已成为跨国直接投资(FDI)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成为当代企业国际扩展的重要形式。随着中国经济全面开放对外,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进入中国,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加入跨国并购的行列,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关于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由此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绩效研究是跨国并购研究中最重要一部分,而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常用的并购绩效评价方法有会计研究法、事件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本文将从跨国并购的研究背景出发,对国内外普遍使用的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与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阐述并购绩效研究的传统理论及最新理论,总结其发展趋势,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绩效分析理清思路。关键词:跨国并购 绩效研究 会计研究法 事件研究法前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第五次并购潮爆发,席卷包了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而第五次并购浪潮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要特征的,这与前四次并购浪潮有着本质的区别。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合称。跨国收购是指改变被并购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权关系。而跨国兼并在法律上改变了法人数量,要么消灭了并购企业,要么消灭了目标企业,它使两个以上的法人最终合并成一个。众多并购形式中,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当代企业对外发展的重要形式,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加速,跨国并购也成为国际投资的最主要形式之一。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就已起步,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我国企业,特别是我国的上市公司,纷纷响应“走出去”战略的号召,更加活跃的参与跨国并购,而且其所涉及的金额数量越来越大,并购的频率也越来越快。现在,跨国并购对我国企业发展具有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跨国并购,我国与全球市场实现了良性互动,使企业产生了规模效益,优化了资源配置,同时避开了各种贸易壁垒,有效的跨国并购最终会使我国企业获得相应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完成跨越式发展。跨国并购可以使企业跳跃式甚至是呈几何式的发展,是企业迅速扩张的有效途径,促进目标企业和并购企业的共同发展。但是我国企业并购时所花费的巨额资金也为并购后的运营带来了不小的风险,而纵观国内外众多跨国并购案例,也有许多案例并非达到了双方所预计的并购效果。从宏观角度看,不同的国家经济体制、法律制度、文化观念的巨大差异;从微观角度看,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不同的企业制度、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也为并购后的整合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而这一切的有利与不利因素都将直接体现在跨国并购的绩效上,那么如何评价跨国并购是否产生了其相应绩效,产生了多大的绩效等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正文:一、跨国并购绩效概述绩效是由绩与效的组合,绩是指业绩,效是指效率,它反映人们从事某一种活动是所产生的成果和成绩。而无论组织还是个人只要有目标、有需求就会产生相应的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如果某些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对结果有明显、直接的影响的话,绩效往往就会与这些因素等同起来。改变这些因素能产生良好的结果时,控制些因素也就等于控制了绩效。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绩效,指的就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但是如果对绩效评价的角度不同,或者判断方法不同,那么对绩效评价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差别,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早期的理论研究学者在研究跨国并购绩效的时候,大多都集中于关注跨国并购发生前后目标企业和并购企业的股东价值的变化,并通过这些股东价值的增减变化来判断跨国并购的绩效。他们认为对股东价值变化判断绩效虽然单一但是较为有效,他们对横行并购和纵向并购都做了大量研究,并且通过研究他们发现不同的跨国并购类型对目标企业和并购企业股东价值的影响也不相同。Shelton(1988)通过研究表明并购允许并购者进入新的但不是相关的市场,可以为股东创造巨大价值,同时相关并购与非相关并购在总体价值创造方面无显著差异。Morck(1992)发现并购者的回报与经理人员权力呈负相关。而近年来,随着实务界的跨国并购不断发展,理论界对其探讨也不断深入,国内外的跨国并购绩效研究更为精确、系统的描述并购发生后股东价值的变化曲线,发现跨国并购后的整合对其绩效的影响非常突出。跨国并购后的整合过程构成了并购的最大风险,这一观点已成为研究学者们的共识。P·普里切特和D·鲁宾逊在1999年认为整合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设计阶段、评估阶段、展开阶段、管理阶段和收尾阶段。Kwok &Reeb(2000)提出上游下游假说,对于不同国家相关业务的风险影响跨国并购的绩效,如果投资并购价值链上游的企业可以降低并购失败的风险,但是如果并购下游产业就增加了失败的可能性。拉杰科斯(2001)将并购后的整合细分为了流程整合、资源整合、公司责任整合等主要整合方面。国内的研究学者也将跨国并购系统的进行划分,王珂等(2000)提出五类划分法,即生产经营整合、企业文化整合、资产负债整合、人力资源资源整合、组织制度整合。国内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