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152—2022 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范(黑龙江省).pdf
-
资源ID:63196134
资源大小:281.93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B23∕T 3152—2022 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范(黑龙江省).pdf
ICS73.040CCS D20/2923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 23/T 31522022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范2022-03-03 发布2022-04-02 实施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 23/T 31522022I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目的任务.25 基本准则.36 核实工作要求.37 报告编写要求.4附录 A(资料性)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7DB 23/T 31522022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部分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黑龙江省矿产储量评审中心、黑龙江龙煤双鸭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起草人:苑立清、付钰、李长林、姜伟、金晶泽、孟祥国、马江水、苏循新、赵金凯、闫庆伟、李东锁、张金彪、马青云、杨贺平、黄春辉、梁德龙、杨德志、梁立峰、孙建华、徐毅、孙宏钧。本文件为首次发布。DB 23/T 315220221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煤矿资源储量核实及报告编写的目的任务、基本准则、核实工作要求和报告编写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煤矿资源储量核实及报告的编写。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2719202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T 177662020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Z/T 0215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煤DZ/T 0216 煤层气储量估算规范DZ/T 0079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DZ/T 0080 煤炭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T 0338.1 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规程 第1部分:通则DZ/T 0338.2 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规程 第2部分:几何法DZ/T 0339 矿床工业指标论证技术要求DZ/T 0302 煤炭地质勘查图例图式MT/T 1090 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MT/T 1091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NB/T 51025 煤炭资源勘查工程测量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资源量mineral resources经矿产资源勘查查明并经概略研究,预期可经济开采的固体矿产资源,其数量、品位或质量是依据地质信息、地质认识及相关技术要求而估算的。来源:GB/T 177662020,2.7DB 23/T 3152202223.2储量mineral reserves探明资源量和(或)控制资源量中可经济采出的部分,是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充分考虑了可能的矿石损失和贫化,合理使用转换因素后估算的,满足开采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来源:GB/T 177662020,2.123.3资源储量核实verification of resources and reserves利用以往地质资料及必要的新增工作(工程)取得的资料,对一定范围内的地质矿产特征、矿石(煤)的加工技术性能及开采技术条件进行核查,估算矿产资源量和储量并分析其变化和经济意义的矿产开发行为。4目的任务4.1在设置矿业权、划定矿区(开采)范围及发生矿业权、矿区(开采)范围、资源储量变化时,为了准确掌握资源储量现状及其变化情况,需要开展资源储量核实并编制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为矿产资源行政管理及煤矿建设、生产等提供依据。4.2煤矿资源储量核实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工作区以往地质勘查工作、新增地质工作、煤矿专门地质工作及煤矿生产过程中获得的地质资料,对工作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煤层及煤质特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特征、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及探采对比变化等进行分析和总结,核实工作区煤炭资源储量及其变化,并对煤矿进一步开发的经济意义进行评价。4.3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应完成以下具体工作任务:阐述核实工作的目的任务、工作依据、工作区范围及矿业权设置;叙述工作区以往地质工作、煤矿开采及资源利用情况,对矿区内及邻区废弃矿井、生产矿井、采空区分布及特征进行详细说明;详述本次核实工作采用的工作方法、技术手段,所施工的工程及其质量;阐述工作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地层含煤性、可采煤层特征及煤层对比变化,评价煤质、煤类、煤的工业用途及可选性特征;分析工作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特征及其变化,阐述煤层瓦斯、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倾向性、地温及冲击地压等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特征及其变化;圈定采空区范围,估算工作区煤炭资源储量。与最近一次评审备案的资源储量对比,分析其变化情况;评价煤层气及其他有益矿产情况;评价煤矿开发的经济意义;对核实工作勘查程度、地质资料完备程度、存在问题及建议作出结论性评价。DB 23/T 3152202235基本准则5.1存在下列情形之一,应根据具体情况开展资源储量核实并提交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煤炭探矿权转采矿权;煤炭采矿权出让或转让;其他矿种采矿权变更为煤炭采矿权;因矿山企业分立、合并、改制等需对资源储量进行分割、合并、核实的;矿区平面范围、开采标高、开采煤层发生变化;煤矿开采期间累计查明煤炭资源量发生较大变化;其它各种原因应开展资源储量核实的情形。5.2资源储量核实及报告编写工作应由有需求的煤矿企业组织,煤矿企业可以自行开展核实和报告编写,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专业机构完成核实和报告编写工作。委托人应提供全面、真实的核实所需资料,接受委托的机构应对委托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检查和核实。5.3资源储量核实范围应以行政主管部门或需求单位出具的相关文件为范围依据,包括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划定矿区范围批复、行政机关相关文件或需求单位相关文件。5.4核实报告编写前应系统收集、整理矿区范围内相关的以往地质勘查、煤矿生产、选矿、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可行性评价和企业经营等资料,尤其是开采过程中取得的新资料、新认识,能够反映最新勘查、开发和技术经济的研究成果。5.5核实报告编写一般以现有资料和已有的勘查、采矿工程为基础,开展必要的地质测量、取样、测试分析等工作。如果核实区的勘查程度达不到核实目的要求时,应补充地质勘查工程。5.6编写核实报告所依据的新增地质测量、勘查工程、采样及测试分析等原始地质资料,应当通过野外验收或单项工程验收合格。由煤矿企业提供的原始资料应真实、完整、合规。5.7核实报告的内容应有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连续性,以服务核实目的、反映规范要求和全部勘查开采成果为目标。报告提交的各类数据资料应准确无误,研究分析应简明扼要,依据充分,结论明确,做到图表化、数据化、规范化。5.8核实报告编写人员应具备地质测量、煤矿勘查、采矿、资源储量估算与评价管理等专业技术技能及工作经验,能够胜任核实报告编写工作。6核实工作要求6.1核实工作除需要收集整理核实区原有资料外,主要利用核实区现有探、采工程,以及新增勘查工程,查清矿区地质构造、煤层特征、煤质特征、煤的加工利用性能及开采技术条件的变化,圈定采空区范围,估算核实区煤炭资源储量。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工作应按 DZ/T 0079 执行。6.2地形地质图修测和测量工作,应利用已有控制网点坐标成果,对发生变化的地形和地质现象进行修测,用全仪器法对采、探工程进行实测。开采(或采空)区范围测量工作,应用全仪器或半仪器法实测,以准确圈定范围。控制网点或测量成果应采用或转换成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 国家高程DB 23/T 315220224基准数据。测量工作技术要求和方法应按 NB/T 51025 执行。6.3新增井巷、钻孔等工程应进行地质编录,研究构造、煤层赋存状态、煤层特征及其变化。按样品采集要求,采用比原勘查工程控制网度加密的间距,对坑探工程、钻探工程、采掘工程内的煤层进行采样,核实煤层厚度及煤质。6.4采空区边界应充分利用已有采掘工程资料圈定,必要时可采用物探等手段圈定。6.5采集的各类样品,应按照核实目的要求及 MT/T1090 规定进行化验分析。6.6水文地质工作应按 GB/T 127192021 中的 5.4、5.5 执行。调查、收集井巷工程和采空区现状,收集周边生产矿井、关闭矿井及老窑的分布情况、积水范围、积水量,与本矿相对位置关系,生产矿井排水系统及防治水设施情况。收集历年矿井(坑)涌水量,研究涌水量与降水量、汇水面积、采动面积、开采深度的关系,预测矿井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简述采矿过程中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6.7工程地质工作应按 GB/T 127192021 中的 6.4、6.5 执行。调查、收集采掘工程所揭露的煤层顶底板的工程地质特征,描述其强度、完整程度、结构面发育程度和组合关系,收集或分析其岩石力学数据及对采矿的影响。收集煤矿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6.8当地面出现明显塌陷沉降,或发生其他环境地质问题时,应对环境地质现状进行实测和调查,重点调查、收集开采过程中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性质、诱发因素、危害对象及程度等,收集分析地质环境监测资料,以及矿山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6.9应充分收集核实区及邻近生产矿井的瓦斯对比资料。收集利用原始煤层瓦斯含量、瓦斯压力、煤的坚固性系数、煤的破坏类型、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矿井瓦斯等级或瓦斯涌出量资料。6.10达到 DZ/T 0216 要求的煤层气,应单独估算煤层气资源量。6.11应调查地表、浅部及矿井内煤层自燃情况,收集开采煤层的最短发火期记录,评价煤的自燃倾向性。应评价矿区内的煤尘爆炸危险性。开采深度较大的矿井,应调查矿井地温情况及冲击地压情况,并预测和评价对煤矿开采的影响。6.12当次核实与前次核实的工作原则和基础方法应保持连续性和继承性,各项核实工作的核心是核清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及其变化情况,反映增加工程控制后或矿山开采过程中取得的新资料、新认识。6.13对于没有采矿活动,且未增加新的探矿工程和改变工业指标,只是进行资源储量分割、合并的,核实地质工作可以简化,以核清资源储量及消长关系,满足核实目的要求为准。7报告编写要求7.1核实报告应由报告摘要、正文、附图、附表、附件组成。7.2核实报告名称统一为黑龙江省市(县)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煤矿所在区域为独立矿区的,可在煤矿名称前加“矿区”。涉及煤矿范围变更的,根据变更原因(分割、合并、扩大、缩减、调整等)为了与以往核实报告区分,可在煤矿名称后加“矿区范围”。7.3核实基准日(资源储量估算基准日)应为收集资料所形成的最新时间,以当月的最后一日为基准DB 23/T 315220225日。7.4核实范围、对象应与批准的矿区范围保持一致。若因矿业权设置变更导致范围发生变化,报告应在正文中详细说明依据、面积、时间、对象及资源储量变化等相关情况。7.5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应在核实范围内,扣除煤层风氧化带、采空区、无煤区、断层断失区、冲刷带、火成岩侵蚀区、不可采区及批准标高以外范围的区域。报告应提交各煤层资源储量估算范围拐点坐标。7.6资源储量估算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应按 DZ/T 0338.1、DZ/T 0338.2 执行,在没有充分调整依据时,可维持最近一次报告的结论,延用其资源储量估算指标、估算参数及块段划分等处理方法。7.7核实报告应重点阐明目的任务;拟建、在建矿山开发建设、开采情况和本次工作情况;煤矿地质及煤层、煤质特征;新的洗选工艺成果;资源储量估算和资源储量变化因素;矿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的变化及新认识;开采技术条件变化及新认识。7.8报告正文前的摘要,主要内容应包括核实目的、工作地理位置(边界及经纬度极值)、面积,矿业权人、报告编制单位、工作起止时间、利用的主要工作量、资源储量、主要结论及建议。摘要不应超过 400 字。7.9核实报告应客观、准确地反映核实工作成果,内容应根据核实目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7.10最近一次报告已经过评审备案,本次核实除新增资料外,对未改变的内容、图、表可从简,但有关结论应明确,关键性图表(如资源储量估算图、勘查线剖面图、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应齐全。7.11对核实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可以综合回收、有经济意义的共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勘查评价。7.12煤炭资源量估算工业指标,应按 DZ/T 0215 推荐的工业指标执行。选择不同于推荐的工业指标时,应按 DZ/T 0339 的要求提交工业指标论证报告,或按照使用人要求确定工业指标。7.13已开采矿区动用资源储量应以实测的开采范围、煤层厚度、煤质资料为依据进行估算取得,不应以煤矿年度报告动用量或生产统计动用资源储量为依据,也不应直接用前次评审备案报告资源储量减动用资源储量求保有资源储量。7.14核实报告估算的动用(开采、损失)、保有资源储量,应与前次评审备案报告提交的资源储量进行对比,并详细陈述变化因素。前次报告备案后发生矿区分割、合并及变更的,不应与变更后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应以原报告为基础,对资源储量进行分割、合并估算,以估算后的数据为对比依据。7.15核实区存在的各种压矿范围,在资源储量估算时应以压覆矿产资源批准文件为依据确认,并详细说明情况。7.16资源储量核实应结合煤矿勘查开发实际情况,合理认定可行性评价程度和地质可靠程度,准确核定保有资源储量类型,并在核实报告中详细叙述各种类型资源储量的划分条件。7.17以往未开展过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报告中煤矿开发可行性评价部分,只进行概略研究,可根据开发利用方案和近 3 年企业财务指标,经市场分析预测编写;近期编制过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本部分可摘要说明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7.18核实区进行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认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需求、环境允许时,探明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扣除设计损失和采煤损失后可转为证实储量和可信储量。进行概略研究的,只估算资源量。DB 23/T 3152202267.19核实报告应按报告编写提纲(附录 A)编写,报告的内容及附图、附表、附件可根据核实对象、目的不同调整、增减。7.20核实报告附图的图例图式按 DZ/T 0302 执行。DB 23/T 315220227附录A(资料性)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A.1绪论A.1.1核实目的和任务简述报告提交单位(矿业权人)和编制单位的有关情况。明确核实工作的目的,包括规范规定的技术目的和用于管理决策和经济目的。叙述核实工作的具体任务。A.1.2核实依据简述核实范围依据的文件(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划定矿区范围、行政机关文件或需求单位文件)。核实工作和核实报告依据的技术标准和有关文件。简述核实工作和核实报告依据的以往地质报告和补充的技术资料,以及矿业权人的相关要求。A.1.3核实区位置、交通简述核实区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边界、四邻、极值地理坐标等。简述经过核实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距井田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A.1.4核实区自然地理和经济状况概述井田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主要河流丰(枯)水期流量、最高洪水位及井口标高等。说明工作区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雨季、冰冻期和冻土层深度等。说明工作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简述井田所在地区的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情况,以及核实区所在地生产、生活物资供给情况。叙述本区域的地震烈度相关数据。A.1.5矿权设置情况简述核实区矿业权设置沿革及矿业权的毗邻关系(插入矿业权毗邻关系图)。采矿权和探矿权叙述的内容主要有:发证日期、发证机关、矿业权人、矿山(勘查项目)名称、证号、许可开采(勘查)范围拐点坐标(插入拐点坐标表)、批准开采煤层名称、面积、有效期,批准开采标高等。工作区范围批准文件叙述的内容主要有:批准机关、时间、文号、平面范围(插入拐点坐标表)和标高等。A.1.6以往地质工作扼要叙述与核实区有关的历次地质勘查工作情况,主要包括每次地质勘查单位、时间、性质、使用的方法手段、完成主要工作量,地质报告提交情况,报告评审备案(审批)的时间、机关、文号及备案(批准)的资源储量。交代本次核实范围与以往主要工作范围的叠置关系(图)。以往工作项目多时,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应插入“以往地质工作情况汇总表”。DB 23/T 315220228A.1.7煤矿设计、建设、开采和资源利用情况简述煤矿设计情况:主要包括设计单位、设计时间,设计规模、开拓方式、采煤方法、通风方法、排水方法、顶底板管理、井下运输、水平和采区划分、先期开采地段(第一水平)范围、面积等。简述煤矿建设情况:主要包括煤矿设计审批,开工时间、建设单位,建成投产时间,达产时间,技术改造、改扩建等方面内容。简述煤矿开采情况、备案资源储量、价款处置情况。说明最近一次报告核实基准日至本次报告核实基准日动用资源储量(包括采出量、损失量)。A.1.8周边煤矿与老窑简述井田(核实区)周边生产、在建煤矿的建设、生产、资源利用等情况。简述井田(核实区)内和周边已关闭矿井及老窑的调查情况、平面分布、采掘破坏范围及面积、破坏深度和采空区积水积气情况等。插入核实区周边矿井分布示意图。A.1.9本次工作简况简述为完成本次资源储量核实所利用的以往勘查工作量和新开展的工作量。简述资料收集和利用情况。简述核实报告编制提交情况。A.2区域地质及井田地质A.2.1区域地质特征A.2.1.1区域地层简述井田所处区域地层区划和区域地层发育情况,并插入区域地层表。A.2.1.2区域构造简述井田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和区域构造特征,并插入区域构造纲要图。A.2.1.3区域岩浆岩简述井田所处区域岩浆岩特征,包括岩性、时代、分布范围等。A.2.2井田地质A.2.2.1井田地层自老而新简述井田地层层序、时代、厚度、接触关系、岩性、古生物组合等。叙述井田内含煤地层的划分,含煤地层各段的厚度、岩性、古生物、岩相、沉积特征、含煤情况等。A.2.2.2井田构造叙述井田的基本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叙述井田内各种构造发育的一般规律,评价井田构造复杂程度。插入井田构造纲要图。逐个叙述井田内主要的褶曲、断层和陷落柱的产状要素及控制情况、查明程度,说明构造对煤层的影响破坏情况。插入断层一览表。A.2.2.3岩浆岩DB 23/T 315220229简述井田内岩浆岩的时代、岩性、产状、分布规律等。在岩浆岩对煤层影响大的井田,应插入岩浆岩分布示意图。简述岩浆岩对煤层、煤质的影响。A.3煤层A.3.1含煤性叙述含煤地层中煤层的分布及其组合特征、煤层的层数及可采煤层的层数、煤层的总厚度、可采总厚度、含煤系数等。当煤层层数较多时,应插入全部煤层特征表,插表内容包括煤层名称、煤层厚度(两极值/平均值、见煤点数)、煤层间距、煤层结构、煤层可采点数及点可采系数、煤层可采面积及面积可采系数、煤层可采性、煤层稳定性等。A.3.2可采煤层自上而下逐层描述可采煤层的层位、间距、厚度、倾角、结构、分布范围、可采范围、煤层可采程度、稳定程度和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等。露天矿应详细叙述可采煤层夹矸构成情况。插入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可选择插入主要煤层分布范围及厚度等值线图。A.3.3煤层对比详细叙述煤层对比的方法和依据。逐层描述所采用的对比标志。评价各可采煤层的对比可靠性。A.4煤质A.4.1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简述各可采煤层物理性质,结构、构造,视密度、透光率、镜质组反射率等。简述各可采煤层的宏观煤岩成分和宏观煤岩类型。简述各可采煤层显微组分和显微煤岩类型,应插入可采煤层显微组分成分和含量汇总表。A.4.2煤的化学性质叙述各可采煤层原煤、浮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全硫、形态硫、磷、砷、氟等有害元素含量及其在水平方向和垂向上的变化规律。应插入煤质分析成果汇总表,该表应列出原煤和浮煤各煤质指标的两极值、平均值和采样点数。可插入相应灰分、硫分等值线图等。A.4.3煤的工艺性能叙述各可采煤层发热量(干燥基高位发热量和干燥基低位发热量)、粘结性和结焦性、煤的二氧化碳反应性、热稳定性、抗碎强度、煤灰熔融性、灰粘度、结渣性和焦油产率等并进行评价。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应插入相应的图表。A.4.4煤的风化和氧化叙述确定煤的风、氧化带的方法,风、氧化带煤的一般煤质特征,风、氧化带的分布范围。A.4.5煤类叙述各可采煤层的煤类及其确定依据。叙述煤类界线确定原则和各煤层煤类分布情况。DB 23/T 3152202210A.4.6煤的工业用途评价对各可采煤层的煤质进行总结评价,对煤的主要工业用途做出评价。A.5煤的可选性简要叙述勘查期间可选性试验种类、采样种类、选矿方法、试验流程和成果、推荐工艺流程。勘查完成后又进行了选矿试验的矿区应详细叙述新成果。已开采矿区应详细叙述选煤厂设置、选矿工艺流程、列表反映历年选矿成果(包括入洗率、入选煤质、精煤煤质、精煤产出率、废物回收率或物性指标等),对煤中主要组分工业利用和共(伴)生矿产回收进行评述。A.6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A.6.1水文地质A.6.1.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叙述区域地形地貌、河流及水域分布,核实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及其区域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等水文地质特征。说明区域内与核实区水文地质有关的含水层的岩性、埋藏条件、富水性、导水性、水质等水文地质特征。A.6.1.2核实区水文地质A.6.1.2.1地表水文特征简述核实区地貌及地表水文特征,说明核实区历史最高洪水位、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A.6.1.2.2含(隔)水层叙述核实区各含水层的岩性、分布和埋藏条件、富水性、导水性、水位标高、地下水类型及水质等水文地质特征。简述隔水层的岩性、分布特征和隔水性。A.6.1.2.3断层导水性叙述断层、破碎带的性质、富水性、导水性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A.6.1.2.4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叙述地下水、地表水的动态变化,地下水、地表水与大气降水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A.6.1.2.5水文地质勘查类型评述核实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根据GB/T 12719和MT/T1091对核实区水文地质工作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进行评价。A.6.1.3充水因素分析简述煤矿生产中曾经发生过的透水突水事件,分析叙述已有矿井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开拓方式和采矿方法、范围、出水点位置、涌水方式及直接充水含水层补给途径和部位。根据核实区水文地质条件,DB 23/T 3152202211对核实区充水因素和类型进行分析评述。A.6.1.4矿井涌水量预算叙述生产矿井实际最大涌水量和平均涌水量,分析勘查报告估算的涌水量和矿井系统涌水量的差异。选用两种及以上方法预算未来开采的涌水量,对涌水量计算结果进行评述。A.6.1.5供水水源叙述煤矿实际供水水源、水质和水量满足程度,简述矿井水的利用情况及未来供水水源的方向。A.6.1.6矿井水防治评价煤矿水文地质类型。指出矿山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产生原因,矿山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效果,评述对矿山开采的影响;预测分析矿山深部开采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水文地质问题及变化趋势,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A.6.2工程地质A.6.2.1岩组工程地质简述核实区工程地质岩组划分及其岩组工程地质特征,评述岩体质量。A.6.2.2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简述各可采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节理裂隙及软弱夹层等其它结构面发育情况,叙述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评价煤层顶底板稳定性和露天边坡的稳定性。A.6.2.3工程地质勘查类型说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确定核实区工程地质勘探类型。A.6.2.4工程地质问题及防治简述矿山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及效果,以及矿床的开拓情况、煤层顶底板稳定性和管理情况。预测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意见。A.6.3环境地质A.6.3.1环境地质现状简述核实区所在地的区域地壳稳定性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土结构、地震,做出稳定性评价。评述核实区地质灾害、有害物质、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评价环境地质现状。A.6.3.2环境地质预测简述煤矿开采以来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和采取的主要环境治理措施及效果。根据矿山类型、生产规模、开采方式,结合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分析预测矿山未来的工程经济活动可能诱发或加剧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作出预测评价。A.6.3.3环境地质问题及建议DB 23/T 3152202212对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核实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作出评价。A.7其它开采技术条件A.7.1瓦斯叙述勘查和开采瓦斯资料,并按照现行规范对其进行评述。叙述最近主管部门煤矿瓦斯鉴定的文件、瓦斯鉴定数据和瓦斯鉴定等级。A.7.2煤尘爆炸性简述煤尘测试情况和测试成果。评价井田煤尘爆炸性。A.7.3煤的自燃倾向简述煤层自燃倾向性测试情况和测试成果(吸氧量法)。评价井田煤层自燃倾向性。A.7.4地温简述井田内地温测量情况,测量数据和高温区的分布。A.7.5冲击地压描述工作区内埋深超过400m的煤层其上方100m范围内是否存在单层厚度超过10m、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的坚硬岩层。初步评价核实区范围内冲击地压危险性。A.7.6开采技术条件小结综述核实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以及瓦斯、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倾向、地温、冲击地压条件,确定矿井开采技术条件类型。A.8勘查工作及探采对比A.8.1勘查方法和控制程度A.8.1.1勘查方法简要叙述井田地形地质特征和物性条件,叙述历次勘查所采用的勘查方法。A.8.1.2勘查类型和控制程度简要叙述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和勘查类型。简要叙述圈定探明资源量、控制资源量和推断资源量的工程间距。A.8.2本报告利用勘查工程及其质量评述A.8.2.1勘查工程量概述本报告利用的各类勘查工程。插入报告利用勘查工程量汇总表。A.8.2.2测量工作简述控制测量的等级,起算数据、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评述控制测量质量。涉及坐标系转DB 23/T 3152202213换的,应说明坐标转换的方法及工作质量情况。简述地质勘查工程测量情况并评述质量情况。简述本次核实报告利用地形图的比例尺、来源。叙述地形图野外测绘情况和室内成图时间、使用仪器设备、方法。简述地形图验收情况并评述其质量。A.8.2.3地质填图简述本次核实地质填图的路线、方法和执行标准,地质填图验收情况并对其质量进行评述。A.8.2.4地面(或矿井)物探简述地球物理特征、采用的物探方法。对报告利用的各种物探方法应叙述的主要内容:现场采用仪器设备、现场数据采集参数选择、完成工作量及其质量,室内资料处理方法、采用仪器设备、软件、完成工作量和质量,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和成果精度。A.8.2.5钻探工程叙述报告利用的全部钻探工程量,评价钻孔质量、钻探煤层质量。应插入报告利用钻孔质量汇总表。简述报告利用钻孔的岩心采取率、终孔层位、孔斜、封孔及原始资料方面的内容。A.8.2.6测井参照DZ/T 0080要求,简述井田煤层及岩石物性特征、测井参数方法及相关技术数据、仪器设备和刻度测试情况。叙述本报告利用的全部钻孔测井工程量、钻孔测井质量和煤层测井质量。插入报告利用钻孔测井质量汇总表。A.8.2.7水文地质简述本次报告利用的水文地质图的来源并对其质量进行评述。简述井田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累计完成和本次报告利用的工程量,并对其进行质量评述。简述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情况。A.8.2.8采样与测试叙述本次勘查和以往勘查工作中各种煤样、瓦斯样、煤层气样、岩石力学样、可选性样、水样、岩矿样、有益矿产样等样品的采取方法、数量和质量。简述承担各种样品测试鉴定分析的实验室情况,并对各种样品测试鉴定分析成果质量作出评述。A.8.3探采对比简述矿井实际揭露和地质报告对比情况,包括煤层深度和厚度、煤质,构造形态、褶曲、断层、陷落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瓦斯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的探采对比结论,评价地质勘查方法有效性、工程布置合理性,地质成果可靠性。A.9资源储量估算A.9.1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叙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煤层。叙述资源储量估算平面范围和标高范围。插入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和核实边界范围拐点坐标表、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与矿业权范围叠合图。叙述资源储量估算基准日。A.9.2资源量估算工业指标DB 23/T 3152202214根据煤类、煤层倾角、开拓方式及以往评审备案情况,简述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及确定依据,评价其合理性。A.9.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简述资源储量估算方法、计算公式及估算参数含义。A.9.4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及参数简述资源储量块段划分原则及内插点、外推点的确定办法。简述资源储量估算见煤点厚度和块段厚度确定原则、块段面积计算方法、块段倾角取得方法、煤层视密度取得方法。简述煤层(隐伏)露头位置、可采范围的确定方法。简述煤层风氧化带的确定及其依据。简述煤层采空区范围的圈定及其依据。简述压覆范围和煤柱范围的确定方法及其依据。A.9.5资源储量类型按照GB/T 17766和DZ/T 0215要求,根据煤层的控制程度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简述资源储量类型和具体划分条件。简述各类压覆区及无法开采区的煤炭资源类型。A.9.6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按煤层、煤类和资源储量类型统计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插入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汇总表。按照资源储量类型和煤类简述保有资源储量和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简述另列的其它资源储量。A.9.7资源储量变化情况及原因简述本次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与最近一次评审备案范围的关系,说明重叠范围内资源储量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插入矿产资源储量变化对比表及本次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与最近一次评审备案范围关系图。A.9.8需要特殊说明的问题简述本次核实工作及资源储量估算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说明报告编制过程中对于特殊问题的处置情况。A.10煤层气和其它有益矿产A.10.1煤层气根据专门煤层气勘查和煤炭地质勘查资料,简述煤层气成分和空气干燥基可燃气体含量,插入煤层气成分含量统计表。当煤层气含量达到 DZ/T 0216 估算资源量下限指标时,应叙述煤层气成分含量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变化情况及其控制因素,插入煤层气成分含量等值线图。简述煤层气资源量估算方法、采用公式、估算参数和资源量估算结果。评价煤层气开发利用价值和开发利用方式。A.10.2其它有益矿产简述其它有益矿产勘查成果数据,评价其开发利用价值,凡达到工业指标的其它有益矿产均要估算资源量。A.11煤矿开发可行性评价(概略研究)DB 23/T 3152202215A.11.1市场预测简述区域煤炭需求和煤炭生产形势,简述煤炭开发规划和矿区煤炭销售形势。A.11.2煤矿开发内部条件简述井田构造、煤层、煤质、资源储量、开采技术条件等矿床开发基本特征及有利条件。A.11.3煤矿建设外部条件简述煤矿建设的交通运输、供水、供电、通讯及原材料供应等煤矿建设的外部条件。A.11.4煤矿开发方案简述煤矿建设规模、服务年限、产品方案、开拓方式、采煤方法、矿井通风排水、地面(井下)运输和煤炭洗选等。A.11.5经济效益分析简述煤矿投资估算、资本金筹措、财务评价和盈亏平衡分析结论。生产矿山应叙述近3年财务指标。A.11.6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简述煤矿开发投资活动的社会需求、环境影响和限制条件情况,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A.11.7综合可行性评价对煤矿开发投资活动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煤矿开发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A.12结论对本报告使用勘查工程质量和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做出评述。简述本次核实取得的地质成果。总结本次核实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煤炭资源开发和未来煤矿生产的有关问题提出建议。A.13附图A.13.1矿区地形地质图A.13.2矿区水文地质图A.13.3矿区井上下对照图A.13.4采掘工程平面图(井工煤矿)A.13.5采场工程平面图(露天煤矿)A.13.6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A.13.7煤岩层对比图A.13.8勘查线剖面图DB 23/T 3152202216A.13.9水文地质剖面图A.13.10工程地质剖面图A.13.11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A.13.12其他有益矿产图件A.13.13代表性钻孔柱状图A.13.14其它附图A.14附表A.14.1测量成果表A.14.2煤层综合成果表A.14.3煤岩鉴定成果表A.14.4煤质分析成果表A.14.5煤的可选性试验及工艺性能试验成果表A.14.6水质分析成果表A.14.7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A.14.8煤及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表A.14.9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A.14.10其他有益矿产分析成果和资源储量估算表A.14.11其它附表A.15附件A.15.1矿业权及矿区范围批准文件A.15.2核实工作任务书或委托合同书A.15.3矿业权人对报告资料真实性的书面承诺A.15.4报告编制单位对报告资料真实性的书面承诺A.15.5新增工作(工程)野外验收意见书DB 23/T 3152202217A.15.6工业指标论证报告A.15.7煤炭选矿报告A.15.8最近一次核实报告及评审备案文件A.15.9其它附件DB 23/T 3152202218参考文献1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6 号)2自然资源部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自然资规2019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