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期末知识点整理高二历史复习资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二历史复习资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缘由及评价 1、缘由: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见。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化和学术领域也发生改变。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汲取、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闻名的思想家、教化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惜,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疼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见“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化的局面。(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见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见“性本善”。荀子也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闻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汲取了一些其他学派的主动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须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反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见。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见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肯定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二历史学问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学问点的记忆,这样才能娴熟的运用学问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果。 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一、学法指导 1.本课要点 学问方法 关键要点 方法技巧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的缘由和意义 “百家争鸣” 概括归纳法 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 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在思想、文化、教化方面的成就 孔子“仁”的思想;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 联系比较法 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见 道家和法家 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主见 “无为而治” 历史比较法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见 以法治国 概括归纳法 2.“百家争鸣”:(1)必记内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活跃起来,代表本阶层或者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见;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等。(2)巧记方法春秋战国大动荡,你方唱罢我登场,着书立说收门徒,儒、墨、道、法各主见。 3.儒家学派的思想主见:(1)必记内容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国”,首创私人讲学,主见“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化的局面;孟子主见“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见“性本善”。荀子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着名论断,主见“性本恶”。(2)巧记方法孔仁孟(仁)政荀(仁)义(王)道,孟荀善恶来区分。 4.“百家争鸣”的意义:(1)必记内容“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相互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巧记方法传统文化体系成,首次解放基础打。 二、学问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含义、形成缘由、影响。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学问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气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根据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说明。于是,他们着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相互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形成的社会缘由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运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旺盛供应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气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肯定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殊的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学问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旺盛供应了舆论阵地。 (3)历史影响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起了影响深远的促进作用。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志向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3.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儒学在战国后期已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却没有被统治者重视的缘由 不同:儒家主见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法家主见以法治国,君主要以肯定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缘由: (1)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改变,再谈复原周礼已经不合时宜。 (2)不利于天下争霸。儒家思想提倡“爱人”、“为政以德”,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4.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士“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见“克己复礼”。但是没有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2)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见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起先与政治相结合。 (3)战国时期,荀子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荀子的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须要(外儒内法)。 5.正确相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见 阶级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见 评价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道家 老子、庄子 主见“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心情 儒家 孔子 核心思想“仁”“礼” 缓和冲突,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新兴地主阶级 儒家 孟子 主见实行“仁政” 调整阶级冲突,以利于封建统治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念 法家 韩非子 主见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体现了新型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心集权的迫切愿望 小生产者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反映了广阔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下面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化日益普及 答案:A 辨析:结合详细基础学问可知诸侯割据局面客观上打破了思想上的束缚。故答案为A。 例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会缘由和条件。主要表现在() 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起诸侯争霸兼并斗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传播和沟通 A.B.C.D. 答案:A 辨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社会缘由和条件。解题过程中留意理解分析各项。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使阶级关系发生了改变,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活跃,有利于文化的沟通和发展;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有利于学术的传播和多样化;争霸兼并斗争使各诸侯国留意招揽人才,促进了学术争鸣和沟通。故答案为A。 例三: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 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 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D.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答案:B 辨析:孟子主见“性善”,主见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见“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可以使小人成为君子。所以二者的目的是相通的。故答案为B。 例四: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其主要缘由是() 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B.法家思想影响大 C.儒家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须要 D.法家主见实行“法治” 答案:C 辨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实力。A、D两项只是分别介绍了两家的核心主见,并不是缘由;B选项不正确,儒家思想在当时影响也很大,有“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溢天下”之说,所以影响大或者小不是得到重用与否的主要缘由。一种思想或者主见是否能得到统治者赏识或中用,关键是看这种思想或主见是否符合统治的须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斗争不断,儒家思想的“仁”、“德”不利于争霸,因而不会得到重用。故答案为C。 五、体验高考 例一:(2022年高考四川文综卷)韩非子在指责某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指责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答案:C 辨析:本题一韩非子的语言为切入点,体现了对基础学问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解读信息的实力。通过分析,我们发觉,解答本题应当留意对材料的理解,关键是抓住材料中“韩非子指责”、“言仁义者盈廷”。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可以推断答案为C。韩非子本身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不行能指责自己的学说,所以A错误。道家学说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所以B项错误。墨家学说的核心是兼爱、非攻,所以D项错误。 例二:(2022年海南.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仁应当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 答案:D 辨析:由材料中的“奉法”可以知道其治国方略是“以法治国”,属于法家思想,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墨翟是墨家代表,孟轲和荀况都是儒家代表。 例三:(2022年上海.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主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答案:D 辨析:从题干“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知道是法家思想。 例四:(2022年重庆.15)“举贤者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答案:A 辨析: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从题干中的材料可以提取的关键词是“举贤者而上之”“以为官长”等信息,易联系到墨家的“尚贤”主见。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必修3历史同步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 第1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知道诸子百家,相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索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相识和感受。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育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相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主动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老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探讨分析: 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老师通过投影说明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辩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学问分子中不同学派根据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说明。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相互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缘由? 老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辩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缘由?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探讨。借助于教材 老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运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旺盛供应了物质条件。 其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气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定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肯定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殊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见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学问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旺盛供应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气被称为“诸子百家”。 老师小结,要学生明确:肯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肯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建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行分的。 3、主要派别代表:(老师投影头像插图,学生列举学生) 老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许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学生:列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老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汲取、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索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老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特别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汲取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道家、法家和墨家 老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不作重点说明。 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验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汲取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巩固: 一、本课测评: 1.“百家争鸣”形成的缘由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长 高二历史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百家争鸣”的出现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 (1)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2)相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内容的区分与联系 启发学生思索“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新课导入 老师语: 让我们追随着战马疾驰声,回到汹涌澎湃的春秋战国,体悟那英雄辈出、绚烂群星的思想家们的生活时代。 播放中华文明相关片段。 提问: 我们从视频中了解到“百家争鸣”哪些背景呢? 学生回答: 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群雄争霸 老师语: 伴随着政治经济大变革而来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鞭笞各位“慈爱”思想家创建了多数的救世思想,并收徒讲学加以传播,为民、为志向奔跑各方,铸就了中国的绚丽辉煌的“百家争鸣”时代。让我们这些卓越的思想家们上演一场“百家争鸣”的大戏吧,用他们的思想回答古代中国的将来何去何从吧! 新课导入2 中国古代有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由论语导入百家争鸣。 基础达标 1. 国家中长期教化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允作为国家基本教化政策。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化公允”思想的是 (A) A. “有教无类” B. “举一反三” C. “温故而知新” D. “义不容辞于师” 解析在教化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 (2022年江苏中学学业水平测试卷)为响应党中心厉行节约的号召,很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奢侈”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提倡“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B) A. 老子 B. 墨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解析“兼爱”、“非攻”是墨子墨家学派的主见,墨子还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奢侈。 3. 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该设想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了起来。下列言论不属于这四人的是 (B)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A是孔子的思想,B是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C是孟子的思想,D为老子的思想。 4. 我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相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气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见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C)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民可使由之,不行使知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 B. C. D. 解析“民可使由之,不行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逐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 5. (2022年南通模拟卷)安徽无为县始建于隋朝,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该县名称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的主见,这位思想家是 (A)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解析“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政治主见,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以“无为”作为县名,反映了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6. (2022年徐州模拟卷)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见 (C) A. 人性本善 B. 杀身成仁 C. 民贵君轻 D. 得道多助 解析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督促君主注意人民的力气,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孙中山认为二者有相通之处。 7.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假如他们信任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实行的看法是 (A) A.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化,孩子会改正错误 B.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需严厉地惩处他,使他胆怯,以防再犯 D. 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伦理观是性恶论。C是法家的主见。 8. (2022年徐州模拟卷)近来有学者提议将孔子的诞辰日(阳历9月28日)确定为“中国老师节”,以“彰显尊师重道、传承文化、提升道德的大国风范和气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孔子的生日定为“世界老师节”;1971年,美国参众两院立法确定孔子的诞辰为“美国老师节”;至今世界上已有29个国家把这一天定为“老师节”。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孔子主见 (A) A.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D.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解析材料主要讲解并描述的是孔子在教学方面的影响和地位,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B、C选项是行为规范和治国理念;孔子没有提出“仁政”,D项错误。 9. (推断正误。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历史影响的相识,题干内容与课本内容完全一样,要求学生熟记课本,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0. (推断正误)(2022年徐州模拟卷)在学校整治环境的运动中 ,提倡“节约用纸”和“光盘行动”的主见与墨家学派的观点有相同之处。 (A) 解析墨子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奢侈。学校提倡“节约用纸”和“光盘行动”的主见与墨家学派的观点有相同之处。 巩固提升 一、 选择题 1. (2022年徐州模拟卷)在课堂上,老师询问小明和小玟,你们心目中的好国君应有怎样的作为,两人的回答如下图。小明和小玟的阐述,分别对应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哪家思想 (D) A. 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 C. 儒家、墨家 D. 法家、道家 解析小明所说的“刑罚”、“权术”、“威势”体现的是法家思想;小玟所说的“顺应情势”、“自由发展”、“自然平和”体现的是道家思想。 (B) A. 论语 B. 道德经 2.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擅长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自于 C. 墨子 D. 韩非子 解析材料中的“不争”、“低下”,反映了道家无欲而安、因势利导、无为而治的思想。 3. (冲A)(2022年无锡模拟卷)有人提出,先秦有四大派思想家。其中第一派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志向,这就是同等、互利、博爱;其次派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宽容、自由;第三派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允、公正;第四派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其中被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所接受的思想是哪一派(C) A. 第一派 B. 其次派 C. 第三派 D. 第四派 解析第一派应是墨家,其次派应是道家,第三派应是法家,第四派应是儒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治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对韩非子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实践。C项正确。 4. (2022年南京模拟卷)孔子曾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汉代司马迁也言:“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围绕治国之略,二者皆提倡 (B) A. 缘法而治 B. 礼乐教化 C. 无为而治 D. 兼爱非攻 解析材料中孔子希望用礼乐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就不会有争讼,司马迁认为在事情未发生之时就应当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两人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提倡的是礼乐教化。 5.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见属于 (B)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这是墨子的话。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这道题留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留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行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6. (冲A)“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梯,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B) A. 注意以人为本的理念 B. 注意探讨社会现实 C. 着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D. 重视探讨人的前世来生 解析“所谓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的含义是:“不熟知春秋的含义,就不能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从这层含义可知,儒家思想注意探讨社会现实。 二、 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大思想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并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他的思想学说曾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当今世界和现代化的发展也具有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作用。 请回答: (1)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改变的时代,也是学术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 (2)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称颂孔子:“我聚精会神地读了他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还有西方学者干脆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同等、慈爱、博爱”观的源泉。在这里,孔子的哪些思想令西方思想家如此痴迷? (3)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人才辈出,有哪些代表人物?在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方面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见? (4)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试分析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缘由。 解析第一问考查学生“概括”实力,回答时避开详细繁琐地叙述;其次问结合当时法国的历史状况,回答孔子的哪些思想有可能为伏尔泰等人观赏和利用;第三问留意“战国时期”,不要重复答孔子及其思想;第四问可从儒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 “百家争鸣”。(2) “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3) 孟子,“仁政”;荀子,“以德服人”。(4)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优秀成果,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甚至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史料研读 一、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材料一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材料二“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跑,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行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 【解读】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旧的社会秩序遭到严峻的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挑战,诸侯之间的斗争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各种新思想就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 早期的儒家及其思想 1. 孔子的“仁”的思想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引自论语 【解读】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削减刑法甚至免除刑法,要求统治者爱他的子民,这些朴实的民本思想都体现了孔子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 2. 孟子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 材料一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材料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解读】孟子认为民贵君轻,人民远比君主重要。又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实行“仁政”的君主就会多助,而暴政的君主就会被人民推翻。并且坚持“杀身成仁”,统治者不得强迫人民变更其志。孟子将朴实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 3. 荀子的哲学观 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二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 是何也?曰: 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材料三雩而雨,何也?曰: 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材料四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伦 【解读】这些史料具体阐述了荀子的哲学思想,认为“天行有常”,宇宙、世界是客观发展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努力,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人既要顺应自然,又可以人定胜天,战胜自然。 资料卡片 1. 诸子百家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2. 孔子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