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docx
-
资源ID:63225799
资源大小:15.6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2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教学内容:义务教化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0课 学习目标: 1、在老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3、相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相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化史上,也是世界教化史上第一部教化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白教化的目的及作用,教化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化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jiá) ( yáo ) 自强( qi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 3、说明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 即使 弗食 不 不知其旨也 甘美 不知其善也 好,妙 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教学相长 增长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因此 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然后能自强 勉励 学学半 教 其此之谓乎 也许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主旨 今义:甘美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5、 翻译下列句子。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假如不亲自品尝,就恒久不会知道味道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假如不去学习,就恒久不知道它的好处。(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6、(1)虽有嘉肴节选自 ,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化史上,也是世界教化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教学相长 。合作探究: 1、 细读文章,读出节奏,留意停顿。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记性的文言虚词。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终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作铺垫。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阅历,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应当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干脆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1.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学者说明说明经书 仪礼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小戴礼记 ,与 周礼 仪礼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礼仪,说明礼仪、孔子及其弟子 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 教 与 学 的关系,说明白 教学相长 的道理。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终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主旨 今义:甘美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觉自己学问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终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需用实事求是的看法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宏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实力。 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假犹如学们到南京旅游,肯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宏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爱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志向和最完备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原委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志向?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找寻答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爱好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日我们只要探讨这一段文字。 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留意生字和特别读音。 (学生朗读) (老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志向社会?(“大同”) “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原委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 3、老师小结:这段文字从许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志向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家立业、人人同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志向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多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志向。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下这个志向的实质是什么? 三、深化探讨课文,领悟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 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 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 怎样对待弱势群体: 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宝观念: 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2、学生回答问题。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的确叫人钦佩。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画,没有详细的操作方法。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行能去探讨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行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我们今日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可以实践这些设想吗?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现在你们中间。 同学谈设想,老师留意倾听。板书设计: 大道选贤任能,讲信修睦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2.人人安家立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闻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志向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妙,终归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长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志向社会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