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早期症状.docx
支气管哮喘的早期症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021 人们对支气管哮喘(下称哮喘)相识不断深化,治疗的重点已从单纯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转为以预防、治疗气道炎症为主的综合治疗。现就近年中西医药物进展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炎药物,长期持续吸入激素类药物,已被认为是针对反复发作哮喘的“治本”方法之一1。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如白三烯及前列腺素合成;削减微血管渗漏;抑制细胞因子生成;抑制炎症细胞迁移和活化;增加气道平滑肌对.2激烈剂的反应性。激素是治疗急性严峻哮喘、慢性哮喘的首选药物。主要有全身和吸入两种途径。全身运用又可分为口服和静脉注射。常用泼尼松和泼尼松龙,通常用于急性发作、病情较重或严峻哮喘发作的病人,可采纳大剂量、短疗程。病情限制后刚好减量或停药,以削减全身不良反应及皮质激素依靠性的发生。一般泼尼松龙40mg,每隔46小时1次,或静脉注射琥珀酸可的松每次100200mg,每日400800mg,最好35天停药或减量。吸入激素由于剂量小,经吸入后易于在气道形成有效浓度,干脆作用于气道,而到肺泡后很快被酶破坏,进入血液后又被肝脏灭活,因此没有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所以激素的吸入是目前治疗哮喘,特殊是慢性哮喘治疗和季节性发作哮喘预防的重要措施。目前常用的品种有丙酸倍氯米松(BDA、必可酮)和丁地去炎松(BUD、普米克);后者的局部活性是前者的1.63倍,吸入后代谢速度比前者快34倍,在肝脏内很快转化为灭活的代谢产物,故对肾上腺皮质的抑制作用比丙酸倍氯米松小。借助定量雾化吸入器(MDI)或干粉吸入,有较强的呼吸道局部抗炎作用。通常须要连续、规则吸入1周后方能奏效。因此,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应与.2激烈剂或茶碱类合用。先吸入.2受体激烈剂510分钟后再吸入糖皮质激素。成人每日吸入BDA 400600mg。局部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口咽部真菌感染,有效清洁口腔可以预防1。 茶 碱 茶碱作为治疗哮喘用药已50余年。由于哮喘探讨的进展和各种类型抗哮喘药物,尤其是吸入皮质激素的问世,茶碱类药物的运用大大削减,在发达国家茶碱仅作为三线支气管舒张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为非特异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同功酶,在受体水平上拮抗腺苷,并可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近几年探讨结果显示,小剂量茶碱具有抗炎作用和免疫调整作用等,这些作用事实上可能是茶碱治疗哮喘的重要机制。口服氨茶碱和控释型茶碱,用于轻中度哮喘发作,通常剂量610mg/(kg•日)。静脉滴注氨茶碱,用于哮喘急性发作,重症病例且24小时内未用过氨茶碱者,首次剂量为46mg/kg,继之以0.60.8mg/(kg•日)的速度静滴,以维持其平喘作用。茶碱的缺点是代谢不稳定和平安范围窄,需当心用药并监测血清浓度。药物浓度不能过高,滴速不能过快,以免引起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甚至突然死亡。对于老人、幼儿,心、肝、肾功能障碍及甲亢者更需慎用。 .2受体激烈剂(.2激烈剂) .2激烈剂可舒张气道平滑肌,增加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调整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介质的释放。短效.2激烈剂,如沙丁胺醇、叔丁喘宁,可通过MDI或干粉剂吸入,每次200400g,通常510分钟即可见效,疗效维持46小时。口服后1530分钟起效,一般用量22.5mg,每日3次。.2激烈剂的缓释型及控释型疗效维持时间较长,用于防治反复发作性哮喘和夜间哮喘。哮喘严峻发作时由于气道堵塞,吸入用药效果较差,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途径紧急给药。由于长期应用.2激烈剂可抑制受体反应性,致药效锐减,快速脱敏,肺功能下降,反常性支气管痉挛,气道反应性增高等,目前多主见间断运用,尽量避开长期规律用药1。现有长效.2受体激烈剂如福莫特罗、沙美特罗可供选用,与短效制剂如沙丁胺醇等比较,其作用时间长而强,不良反应轻,不易耐受,不足之处为价格昂贵。 抗胆碱能药 现已明确,胆碱能神经机制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胆碱药为非选择性MR拮抗剂,即对各种亚型的MR均发挥阻断作用。抗胆碱药物,如溴化异丙托品或溴化托品,常规剂量雾化吸入后,330分钟起效,90120分钟作用达到高峰,持续38小时。可与.2激烈剂联合吸入治疗,使支气管舒张作用增加并长久,适用于夜间哮喘及痰多的哮喘患者。溴化异丙托品雾化吸入后,黏膜汲取较少,也不通过血脑屏障,因此,支气管内局部浓度较高,疗效较好,而全身不良反应较少。 色甘酸钠类药物 代表药有色甘酸钠,主要通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起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也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的激活,可用于防治过敏性哮喘、运动性哮喘等。色甘酸钠每次吸入20mg,每日34次,1个疗程约需2个月。 酮替芬 酮替芬具有很强的H1受体拮抗作用,也能抑制支气管黏膜下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抑制细胞内Ca2+释放,并可逆转因反复运用受体激烈剂而下降的受体敏感性。成人每日2mg,睡前顿服,儿童0.080.1mg/(kg•日),早晚2次分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具有抗感染作用外,尚对哮喘有肯定治疗作用,用药后可使症状、体征改善,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上升,气道高反应性(BHR)降低。其作用机制与抑制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S)产生超氧负离子(O-.2)和PMNS的趋化性、抑制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抑制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有关2。 速尿 速尿是临床常用的袢利尿剂,速尿4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有效率为74%92.3%,但口服或其他途径给药无效。其抗哮喘机制为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气道内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削减气道内感觉神经末梢冲动的传入;使气道上皮释放具有扩张支气管作用的前列腺素;改善气道上皮细胞的水转移,从而防止黏膜水肿等。 抗组胺药 既往探讨认为抗组胺药治疗哮喘无效。20世纪80年头末研制开发的新一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具有特异性高、作用强和几乎无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的特点。除能有效阻断H1受体从而减轻气道微血管渗漏和黏膜水肿外,还具有显著抑制嗜酸粒细胞浸润到气道黏膜及其四周组织的作用。长期应用西替利嗪显著上调H1受体数量,加重组胺受体失衡,糖皮质激素可显著下调H1受体数量,上调H2受体数量,从而可订正组胺受体失衡。因此,应用西替利嗪防治哮喘时联用糖皮质激素,既可增加抗炎作用,又防止和订正组胺受体失衡,疗效会更好3。 免疫抑制药 免疫抑制药对哮喘有肯定的治疗作用,适用于激素依靠性的患者,可选氨甲蝶呤(MTX)和环孢菌素等。MTX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胞免疫或抑制炎性介质释放。有人用小剂量MTX治疗激素依靠性哮喘患者,每周口服或胃肠外给药1015mg,症状限制后,渐渐削减激素用量,至最小维持量或停用,然后渐削减MTX量。用药过程中应留意肝毒性和白细胞削减。为消退MTX的抗叶酸不良反应,可加用叶酸治疗。环孢菌素初始量5mg/kg,分2次口服,应用12周后显示PEF或FEV1增加,发作次数削减,皮质激素用量削减。 其他治疗 史相铭等应用多巴胺、硫酸镁静脉点滴治疗哮喘,总有效率100%。其机制是哮喘发作时,气道平滑肌细胞内Ca2+流量通过各种途径增加,阻挡Ca2+内流,有助于解除平滑肌的痉挛。Mg2+为自然的钙通道抑制剂,可代替Ca2+或竞争Ca2+载体系统,从而阻挡Ca2+内流,使平滑肌兴奋-收缩偶联脱偶联,起到松弛平滑肌的作用。赵佳南等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果糖二磷酸钠(FDP)510mg,每日2次静滴,连续57天,有效率95%。 中医中药 急性发作期以加减定喘汤为基本方:炙麻黄10g,杏仁10g,桑白皮10g,款冬花10g,白果10g,地龙12g,苏子12g,五味子10g,瓜蒌12g,半夏12g,黄芩12g,丹参15g,甘草6g。临证加减:辨证属寒哮者去黄芩、桑皮,加桂枝10g,细辛3g;属热哮者加生石膏30g;痰湿内盛者加白芥子10g,猪牙皂3g;气虚自汗者加人参10g;阴虚者去麻黄,加沙参30g,麦冬15g。水煎服,每日1剂。缓解期以加减补肺汤为基本方:党参30g,山药15g,熟地黄15g,黄芪15g,白术15g,防风12g,桑白皮10g,苏子10g,炙麻黄10g,杏仁10g,紫菀12g,瓜蒌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依据临床表现,笔者认为本病在急性期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标实为风、痰、气、瘀;本虚为肺、脾、肾三脏亏虚。病理演化为痰饮伏肺,遇诱因或感邪而发,痰阻气道,气道挛急,相互搏结,壅塞肺脏,使津液输布失常,聚为新痰,痰浊胶结阻滞血脉,而致痰瘀互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应以清热泄肺、平喘祛痰为主,以活血祛瘀为辅。方中黄芩、桑白皮清热泄肺;麻黄、杏仁、苏子、冬花、地龙、半夏、瓜蒌平喘祛痰;五味子、白果敛肺;丹参活血祛瘀,改善肺微循环。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则以补益肺脾肾、增加免疫力为主,以平喘祛痰为辅。方中党参、山药、熟地黄补益肺、脾、肾三脏;黄芪、白术、防风增加免疫,预防复发;炙麻黄、杏仁、苏子、桑白皮、紫菀、瓜蒌平喘化痰。 现代药理探讨证明,麻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能有效缓解支气管痉挛,增加肺通气量;白果可以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能有效限制迟发性哮喘反应;半夏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甜素能通过增加和延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而发挥抗感染作用4;黄芩中的黄芩素对白三烯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可促进环磷酸腺苷(cAMP)合成;地龙能对抗组织胺致敏反应;党参可以显著增加FEV1等肺功能指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熟地黄可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由此可见,中药治疗哮喘是通过作用机制发挥作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又宁.浅谈支气管哮喘治疗的几个问题.中华内科杂志,1996,4(35):219. 2 戴元荣,张素勤.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哮喘作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702. 3 徐德斌,叶曜苓.西替利嗪应用于哮喘防治的临床探讨.中国好用内科杂志,1997,17:561. 4 许秋霞,邹敏.甘草的药理作用概述.好用中药杂志,2005,7(2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