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首》 空中课堂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docx
-
资源ID:63242388
资源大小:17.1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唐诗三首》 空中课堂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docx
唐诗三首(第一课时)空中课堂课堂实录一.导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山小”一读到这些诗句,我们就会想到伟大的诗人杜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杜 甫的诗歌,感受其中涌动的家国情怀。朗读古诗,先要读准字音。二.积累语言注意以下字音字形(1)邺城(ye)(3)老妪(yu)(5)三重茅(m6o)(7)沉地坳(ao)(2)戍(shu)(4)幽咽(y。)(6)挂巴(Juan)(8)布衾(qin)三.讲解课文研读石壕吏阅读注释一,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比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困攻叛军所占) 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 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J.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 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潞关等地,根据目 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史是其中一首。诗人根据所见写成了这首诗,朗读诗歌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卜孙。有 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本诗有四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内容。第一段诗人黄昏投宿石壕村,遇到差役捉人。第二到三段 老妇的致词。第四段交代事件的结局和作者感受。诗中老妇致词的内容是全诗的核心,关注2-3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捉人差役的蛮横、粗暴;老妇的悲苦。“一何”强调差役怒的程度和老妇一家人苦的程度。一怒一苦形成强烈的对照, 突出差役蛮横的气势,也为下文老妇的致词渲染了悲苦的气氛。朗读老妇的致词的内容,注意韵脚的变化,思考老妇的致词有儿层含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无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死矣押i韵孙裙押un韵归炊押ui韵音韵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行文思路的变化,所以老妇的致词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老妇诉说自己的儿子应征、驻守邺城,其中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 第二层老妇诉说家中的现状。第三层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老妇的致词是一气呵成讲完的吗?不是的她的陈情是根据差役的蛮横问话一一哭诉的。在朗读老妇的致词,联系老妇的话,思考差役问了什么,老妇又说了什么? 老妇的回答是“三男邺城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说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已经应征防守邺城,“新”说明自己的两个儿子最近 战死沙场,作为母亲,老妇怎么会不悲伤哭泣,老妇告诉差役家里已经没有男丁 了,一进门,差役劈头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妇为什么还要说,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意思是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的完结了一生, 老妇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不要再逼迫这个不幸的家庭了,这是第一个“不幸二 可是差役有没有善罢甘休,他们没有。看第二层,老妇的回答“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惟”是只,说明家里没有能应役的人了,家里只有一个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 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是没有完整的衣服不能出来走动,可以推 断,差役并没有就此放手,他们继续逼问,你家还有其他人吗?老妇人的这番答 语既说明家里只有老弱妇孺,又表现家境极度贫困,这是第二个“不幸二 可是差役有没有放过这个家庭?他们没有。第三层,根据老妇的答语,差役仍旧继续逼问,谁来应役,老妇答语“老妇力虽 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万般无奈之下,为了保全家中仅有 的三个人,老妇主动请求应役河阳,面对差役的咄咄逼人,老妇只能牺牲自己, 保全家人,这是第三个“不幸”,一个气力衰弱的老妇应役河阳,保全家人。研读老妇致词的三层含义,根据前后语境推断了差役咄咄逼人的问话,感受老妇 悲苦情感不断加深的过程。致词并非是老妇人一气呵成的,是藏问于答,含蓄表 达吏呼之怒,我们聚焦了老妇致词的内容。除此之外,这首词还写了什么? 第一段和第四段石壕吏杜馨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道前途,独与老翁别。第一段诗人黄昏投宿在石壕村的老妇家里,亲眼目睹了差役捉人,老翁翻墙躲避, 老妇开门周旋,为什么差役要夜捉人呢?诗人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这样的词 语?诗人用词非常精准传神,一个“夜”字含义丰富,第一说明官府捉人之事经常发 生,老百姓白天躲藏不易捉到,差役改成夜晚捉人;第二差役捉人的手段粗暴, 在百姓己经入睡的黑夜突然袭击,人民深受捉丁之苦,昼夜不安,从“老翁逾墙 走” 一句可知诗人不用征兵、招兵这样的词语说明他对官府这一蛮横行为的批判 揭露之意。第四段,诗歌的结尾,前两句是诗歌的所闻,它的意思是夜深人静说话声已经消 失了,诗人听到了卑微断续的哭声,这是谁的哭声,是老妇媳妇的哭声,老妇应 役河阳,更加深了这个家庭的不幸。后两句写诗人的所感,躲藏的老翁已经回来, 诗人只能和老翁告别,暗指老妇已被捉走,含蓄流露出诗人对老妇一家的悲悯之 情。这首诗,诗人想表达什么?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诗虽仅有120个字,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诗人从旁观 者的角度讲述了石壕差役捉人、老妇致词、被迫应役河阳的事情。诗人写老妇的 致词层层深入,讲述了老妇一家的三个不幸,也表现老妇悲苦的情感不断加深的 过程,诗人通过藏问于答的形式,含蓄写出吏呼之怒,直接写出妇啼之苦,两者 反差强烈,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诗人通过这首诗反映了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贫穷与牺牲拆散了很 多家庭,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劳苦群众的同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伟 大情怀。研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背景:唐肃宗上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来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 都西郊的浣花溪修建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在上元二年秋天, 一场暴风雨袭击茅屋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这首诗。1 .朗读诗歌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诗人为什么要歌诗一首呢? 首先思考诗歌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共四段第一段主要讲述秋风破屋的情景。前两句主要写了八月秋风威力很强,卷走了屋 上的多层茅草。“怒”用拟人的修辞,写出秋风强劲;“号”从听觉写出秋风咆哮, 威力迅猛,引出下文屋上多层茅草随风而起,飞渡、洒、挂胃、飘转一系列动词 使用,传神写出茅草随秋风,有的挂在高林的树梢上,有的沉到池塘水中,诗人 的视线跟随茅草移动,心弦被拨动,面对劲风强势,只能任凭茅屋被破,却无能 为力。第一段写秋风破屋,诗人无能为力。第二段主要写了南村群童盗茅草一事。南村的孩童们欺负我年迈、体力衰弱,竟 然狠心做抢掠的事,当着我的面,抱着茅草跑入竹林,任凭我呼喊地口干舌燥, 也喝止不住,我只好回来依靠着拐杖单独叹息,“公然抱茅”照应“欺”字,写 出孩子当着诗人的面直接抱走茅草,“唇焦口燥”的情态和“呼”的动作写出诗 人对孩童行为的愤怒,但诗人因为老无力,只能任其所为,单独叹息,却无力阻 止。总之,诗人在愤怒、焦灼之后,情绪转为沉静,单独叹息。诗人草堂的茅草 不仅被秋风卷走,还被群童公然抱走,草堂接下来又经历了什么?第三段写了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境。前两句写不一会儿大风过后,黑云涌动,天 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一场大雨势必来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用饱蘸浓 墨的笔触渲染出暗淡的气氛,烘托诗人哀愁忧郁的心境。诗人为何哀愁忧郁?1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意思是被子已经使用多年,冰冷似铁,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早己蹬破。写出诗人极度贫困的生活,就连现在居住的草 堂也是在亲友的帮助下建成的。2 .茅屋没有充足茅草覆盖的前提下,屋漏又逢连夜雨,导致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满屋尽是雨水,没有一处干爽的地方,屋外的雨水仍旧像下垂 的麻线一般,密集的落着,没有停歇。这样的夜晚诗人那么能入眠。3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丧乱指安史之乱,这漫漫长夜如何挨到 天亮,诗人不禁陷入沉思。由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 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因战乱而残破不堪的国家,他怎能不泪沾衣襟呢? 第四段诗人一改前文的表达,从沉思中振作起来,进行了抒情、议论。怎么能够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怎样能使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的像山一样。这是诗人的期望,诗人的 理想。结尾由七言转为二言,呜呼引发抒情、议论,由己及人,又转为九言,他甘愿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来换取理想的视线,牺牲自己 在所不惜。最后一段淋漓尽致的流露出诗人饱览民间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首诗作者想表达什么?诗人由前三段的叙事转入第四段的抒情、议论,发出由衷的呐喊,诗人采用七言 杂以二言、九言的句式表现情感的变化。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还有一个特点,用 屡次换韵表现情感的变化。第一段ao韵,第二段力、西i韵,第三段e韵,第 四段an韵和u韵。五次换韵表达诗人情感起伏变化的过程,从茅屋为秋风所破 的无可奈何到南村孩童公然抱走茅草的愤怒、叹息,从生活困苦,国有战乱的哀 愁忧郁,再到一扫愁苦忧郁的振作昂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主要写了自己的所见所感和所思,先写个人的处境经历和 感受,然后由己及人,引发思考,想到天下寒士和战乱中的国家,借助屡次换韵 呈现诗人的情感起伏变化过程。最后由叙事转入抒情、议论,表达了诗人愿牺牲 个人换取天下士人欢颜的博大胸怀与真切的爱国之情。总姑曾两首诗都表现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写作手法石壕吏偏向客观的表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么先描述个人遭际,引发思 考,结尾处借助抒情、议论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