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伤寒杂病论读后感-医学论文.docx
精品_精品资料_资料word 精心总结归纳 - - - - - - - - - - - -伤寒杂病论读后感- 医学论文伤寒杂病论读后感初看伤寒杂病论,是在二十年前,听我祖父说,中医的最高境域就是学懂 伤寒,于是我开头看 这个书,初看几天,觉得一头雾 水,没有任何感 觉.去问我祖父: 这个书究竟能不能学懂?祖父答:世人学 经典的不少,学懂的不多,要是在最初期不懂就不学了,以后你看病最多只能是个半瓶醋;要么就坚持下去,要么从今不要再学中医;接下来的 时间,硬着头皮把伤寒从头到尾过了一遍,虽然这样看过一遍,其实对这个书的懂得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知道几个熟识点方子可以治什么样的病,也只是留下个大体的印象而已.此后的时间,一般是每年把伤寒杂病论看上一遍,随着次数的增多,对这个书的感觉就不同了,我看书从来没什么 记忆,特殊是不懂得的 东西,脑子中一片空白.后来看一些其它 书,发觉许 多作者 对伤寒推崇备至.这使我不得不重新 熟识这个书的价值.家中传下来的 书,以前有四大竹箱,其中医书占大半,以前本草 类的书看得最多,也跟着民间医生学了些草 药单方的用法,他们的话让我对伤寒也另眼相看, 他们都说用单方是因 为药力大,病看准了,用了就有效,但不是什么病都能治的.问题出在什么的方了?他 们回答:由于学不懂 伤寒,这倒不是 虚心,而是的确不能深化懂得 伤寒.随着时间的消逝,对伤寒的熟识也进一步加深,特殊是自己上了 临床,更是对此深有感受,发觉真正有益于 临床的书不多,而伤寒杂病论就是其中的典范.对于学习伤寒,我觉得第一要把握一个 纲领,也就是要知道伤寒是一部什么 书.伤寒是一部中医 临床著作,就不用赘述了,有人提出,说古代的 伤寒,与现今看到的病不是一回事,所 谓古方今病两不相能. 仍有人说,伤寒只论述了“寒”邪所致的病,其它病邪,特殊是“温”邪所致的病,不包括在其中.真是 这样的吗?确定不是;以我粗浅的看法,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大匠之作,所谓大匠示人 规距, 不示人以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书中记录的内容,是作者对临床的懂得,包含了中医理 论在详细的病情下各种敏捷的运用,各种法就兼备,该书的分类明细, 从病因上入手,分伤寒与杂病,然后再往下逐次 细分,伤寒先分 为太阳病、阳明病,然后病有“发热恶 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往下再分,在各条中,仍旧是这样的分类方法,太阳病中有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再往下,桂枝汤证,就有“荣弱卫强、卫气不和与 卫气不共荣气 谐和” 等不同的情形.阳明病中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种种不同,等等.阳病阴病,也有分类:“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扎心、拘急.五藏病各 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标本缓急同样是这种分类方法:“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 调者,急当救表也.夫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_精品资料_学习资料 名师精选 - - -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 - - - - - - - - - -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_精品资料_资料word 精心总结归纳 - - - - - - - - - - - -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全书把中医理 论完整的敏捷运用,目的就在于示人以 规距.下面就几个 问题提出自己的肤浅看法: 关于病因学 说仲景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后世的三因学 说,把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与不内外因,看似明 白,实无助于 临床.仲景的分类法,就是“为内所因 ”的归为杂 病,“为外皮肤所中 ” 的归为伤 寒.大凡看法,以此为别.五邪中人,各有法度,就是从另一 层面的“病因”.两者的区分在于,一个是病的起始因素,一个是 这些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出 现的综合性结果.伤寒里所言 就为后者.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 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伤寒表达的正是 这种治疗上先机而 发,故病因学并非表面 现象上看到的内因与外因.并且 进一步阐明: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关于方 证对应 和见病知源书中有两句 话,一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多数人对此熟识.另一句话是仲景自序中 说的:“感往昔之 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 训,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虽未能尽愈 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如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很多伤寒名家提出方 证对应 ,笔者觉得并不太妥当,第一方从法出,法随 证变.不管什么方,都是在 见到相应的病之后才立法 处方的,所以方并非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 变的,总是以病、以证的治疗为准就,仲景也是这样用方的,病是动态的,诊治当然也 应当是动态的.伤寒和杂病不一 样,杂病相对伤寒来说,稳固性强一些,变化不大,可以方 证对应 ,而伤寒就不能,古人有“走马看伤寒”的说法,意思就是 伤寒的 变化快,以不变之方对应变 化之病,无异于刻舟求 剑.个人认为 , 学习伤寒,有几个层次,一是按证索方,一是方证对应 ,再就是见病知源,而见病知源可能是我 们不能达到的,行医也分几种境域:一是 临证时 心无定见,看病摸不着头脑,这种医生几乎不会看病.二是能大体看出个所以然,然后专病专方套用.三是辩证加辩病,可以套方,也可以自己加减.四是方证对应 ,能敏捷使用经方,治病多有效验.五是见病知源,面对患者时,能知根知底,清晰知道病性、病位与病之 轻重缓急,知道病因何而发,现在处于哪个 阶段,它的进展趋势往什么方向,治疗上可以 挑选什么方案,在全部方案中,最恰当的是什么方案,能 猜测它将来会怎 样,但这很难做到.甚至在人没病 时就可以看出将来的 问题,所谓治未病是也.六是尽愈诸病,这就是抱负状 态了,呵呵.我们做不到高 层次,不能成为“上工”所以只有下降一 xia 台阶,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了,再不行,就方证对应 算了,再不行,就用八纲辩证 了,再不行,就用体会来看了,再不行,道听途说来治,仍不行,杂方乱投,到了这样的层次,就失去了中医的面目.其实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仲景治坏病的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_精品资料_学习资料 名师精选 - - -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 - - - - - - - - - -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_精品资料_资料word 精心总结归纳 - - - - - - - - - - - -一种方法,这里借用一下.成了平 时见招拆招的最好 方法.也就是现在说的方证对应,但离见病知源有距离,意思不一 样.伤寒杂病论,不只是争论伤 寒,也争论了杂病,同样在治杂病时提出“见肝之病当先 实脾”,与治伤寒的见病知源同出一 辙,都是治未病思想的体 现,而操作上稍有不同.可能更接近 “方证对应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如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如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如欲作再 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就愈”.一个病的自然过程,有其自己的属性,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见病知源,才可以预见其将来的传变或者不 传,方证对应 ,割裂了伤寒论的整体性,和见病知源背道而 驰了.见病知源和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是一回事,见病知源能从根本上把握一个病的来去 顺逆,前因后果.见病知源是 伤寒的精髓所在;同 时,这也是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在 伤寒的体 现.曾治一女性,36 岁,20XX 年 9 月 20 日来诊,自诉“感冒”两天,在卫生院输液一次,无好转来看中医.当时见证为 :初起流鼻涕,打喷嚏,其次天全身酸痛无力, 有汗出,不呕不渴,大小便正常,打针后感觉症状没减 轻反加重,仍不想吃 饭.舌红苔薄白,脉浮而缓.据当时情形,开桂枝汤一剂.21 日病人来复 诊,说前面的 药吃后,汗出,胃中难过,火辣辣的,口渴口苦,时时恶 心,身体痛倒是缓解了,但现在纯不想吃 饭了;一把脉,昨天的浮 缓脉变成了弦脉,太阳证已解,转入少阳了,开小柴胡汤一剂:柴胡 60 黄芩 30 半夏 30 生姜 30 西洋参 10 大枣 20 炙甘草 10在诊所煎好 药后服一次,剩下的包装 带回家服.此方吃完,诸症如失.此例的教训在于前面来 诊时没细问情形,输液时医院输了的塞米松,已经导致不想吃 饭, 但未在意 这会传到少阳,方药没考虑到,所以专治太阳而不能 见病知源.再看一例:20XX 年 8 月 3 日,一男,28 岁,天气转凉时受寒,接着发热身痛,来诊时诉 全身痛如被打,无汗,舌红咽红,脉浮紧,此病当予麻黄汤,但患者口渴欲饮,考虑病有传里之势,细问虽 无汗而小便少且黄,开葛根 汤一剂:葛根 60 麻黄 30 桂枝 20 芍药 20 炙草 20 生姜 30 大枣 30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_精品资料_学习资料 名师精选 - - - - - - - - - -第 3 页,共 6 页 - - - - - - - - - -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_精品资料_资料word 精心总结归纳 - - - - - - - - - - - -先煎前两味去上沫,复下后 药煮得 600ml,分三次服,服两次后,病情已经基本好了.这里没见到“项背强几几”,但患者口渴欲 饮而小便少且黄, 说明有津 伤了,以麻黄汤发其汗,必定汗后更 伤津,或许就变为它证,或许病势反重,而在表证重津伤也同见时,预先用药,走在病的前面,才不致临证有误.关于药量伤寒中的 药量,说法有很多种,让人无所适从.究竟是什么 样的药量了,唯有验之临床,任何真理都要放在 实践中检验,而伤寒的量,即使是小量用,也同 样有效,会让人感觉量并不重要,其实有效和一 剂治愈的距离是相当大的.在 临床实际中,也常常可以一 剂而病愈,和用量有很直接的关系.治病当依重于人体自身的功能,药只是帮忙一下, 为何要大量用而不是微微 调整,让人自愈了? 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正气的多少与病邪的轻重,能自愈的,不必用药也可能会好,不能自愈的病,特殊是伤寒,不治其皮毛,而治脏腑,就将半死半生.病邪初犯 时, 抓住机会,一药而愈,才是以人 为本的做法.如以所谓“安全”之量,侥幸以治,杯水车薪,贻误战 机,病邪层层深化,必将束手受败.说到这里,就有一个必需面对的问题,究竟伤寒中的一两,等于 现在的多少克了? 伤寒中的一升,又是多少量了?从 现代考证来看,东汉时 期的一两,约等于现在的 15.625 克.当然这也只是考证出来的.详细是多少量,仍得因人因的因 时而详细来把握.并且 对于一两 15.625 克这种说法,也仍存在着疑 问,究竟伤寒也是在 继承前人的基 础上而成 书的,其中引用前人的 剂量,与当时的度量衡不一样的情形也确定存在.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一说:“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 就以升平之,药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 药,勿按抑之,正尔微动令平调耳,今人分药,不复用此”,可见古人量 药的“升”与平常用的“升”,不是同一个量具.凡量干物与量液体的也有分 别.液体的一升,大致等于现在的 200ml 到300ml.而量干物的一升,约等于现在的 70ml,临床验证也特别相符,此说仅供参考,不见得精确.临床操作 时要怎么做了?个人 认为,书中的量可以做 为一个标准量,详细用量可以参照 这个量来换算,但也要因人因病因 时因的进行加减,体质的强羸,是一个重点考虑的参照系,成人、老人、小儿的用量,就要另外考 虑.小品方中论此最详“寻百病之生 违和,共缓急理殊,救治不同.缓者年月乃 剧, 急者不延 时即剧.缓者久而自瘥,急者不救即 殒.或有见药欲服未 详之,顷而致逝者.此比甚众寻方,学之要以验速为贵.夫欲执术者,皆宜善识暴卒病侯,看方宜先解救急要 说,次精和缓,末详辅卫 ,此就要矣.是以官府有成合 见药者,以备仓卒也.凡多口数家,亦宜其然也.夫病之根源,有风、有寒、有冷、有热、有湿、有劳、有损、有伤、有醉酒、有饮食、有惊怖惧怕怵惕 忧恚、有产乳落胎捥堕吐下去血、有贪饵五石,皆为病之根源也,为患生诸枝条耳.既不脉之本不知根源也.但问人男女 长少依方 说,方说有半与病相见便可服也.宜有增损者,一依药性也.凡病剧者人必弱,人弱就不胜药,处方宜用分两 单省者也.病轻者人就强,胜于药,处方宜用重量重复者也.凡久病者,日月已 积,必损于食力,食力既弱,亦不胜药,处方宜用重量 单省者也.新病者日月既浅, 虽损于食,其谷气未虚,犹胜于药,处方亦宜用分两重复者也.少壮者,病 虽重,其人壮,气血盛,胜于药,处方宜用分两重复者也. 虽是优乐人,其人骤病,数服药就难为药势 ,处方亦宜如此也.衰老者,病虽轻,其气血衰,不胜于药,处方亦宜用分两 单省者也.虽是辛苦人,其人希病,不经服药者,就易为药势 ,处方亦宜如此也.夫人壮病 轻,而用少分两方者,人盛就胜于药势,方分两单省者就不能制病,虽积服之,其势随消,终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_精品资料_学习资料 名师精选 - - - - - - - - - -第 4 页,共 6 页 - - - - - - - - - -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_精品资料_资料word 精心总结归纳 - - - - - - - - - - - -不制病,是以宜服分两重复者也.夫衰老虚人,久病病重,而用多分两方者,人虚衰气力弱 就不堪药,药未能遣病而人气力先疲,人疲 就病胜,便不敢复服,就不得力也,是以宜服分两 单省者也.女子妇人,其治异品,女子年十六以上 就有月病,其是月病来日,得风冰冷湿,四时之病相 协者,皆应自说之,不尔治相触会, 便致增困也,处方者亦 应问之,是月病来限有他疾者,其方在 妇人方卷上.其是凡曰有疾者故同余人方耳.江西、江北,其的早寒,寒重于江 东,令人阳气早伏, 内养肾气.至春解亦晚,腠理闭密,外不受邪湿,故少患脚弱上气,无甚毒螫也.江东、岭南晚寒寒轻,令人阳气不伏,肾气弱,且冬月暖,熏于肌肤,腠理开疏而受邪湿,至春解阳气外泄,阴气倍盛于内,邪湿乘之,故多患上气、四肢痿弱及温疟、发黄,多诸毒螫也.凡用诸方欲随土的所宜者,俱是治一冷病,共方用温药分两多者,宜江西、江北.用温药分两少者,宜江东,岭南也.所以方有同说而异药者,皆此之类也.”现在情形比古 时候更为复杂一些,药材的质量对用量的影响也相当大,在此不做详解.关于效不更方和中病即止常常听到一句 话,叫效不更方,意思就是吃前面的方有成效,就不必 变更,连续再吃.很多人都是 这样做的,究竟有没有道理了?我 们可能会引用一句 经典的话来懂得 实践检验真理的 标准.既然有效,当然不必变方.真是这样吗? 非也; 对于大多数病来 说,它都会有一个特定的周期,治 疗的目的,就是终止病程,扭转当前的不良 现状,把不行控的、非良性的病情 变成可控的,向着良性的方向改 变,直到病愈.用过经方的人都知道, 经方的高效、快捷、甚至覆杯而愈, 是不需要一次开很多 剂的.黄帝内经·五常致大 论中说“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 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夫用药如用兵,孙子兵法云“不尽知用兵之害者, 就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 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 谋,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用药治病,当用就用,不当用就不用,一服取效,尚可尽剂,一剂病愈,不行再剂.日本的小柴胡汤大事,除外弃医存 药,中药西用,对病而不辨 证等这些缘由,一个更重要的缘由就是 长期服用 导致的.伤寒中对于汗吐下法在得汗,得吐,得利时,均警告中病即止,不必尽 剂,在桂枝汤后有“如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 剂.如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如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 作服.如不汗出,乃服至二三 剂”,说的意思都是只要达到阴阳和谐,就可以不再用药,假如阴阳自和,就根本不需要用 药.轿枉过正,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但在临床中有 时候会把它忘 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治病要以平为期,岐伯曰: 亢就害,承乃制.所以无使过之,才可以制就生化.高明的医生,往往能把握 这个“度”,而普人难以做到.尚书中说:“如药弗瞑眩,厥疾不瘳 ”,意思就是服药后要有肯定反 应,这种反应何为适当,何为太过,值得我们探讨.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_精品资料_学习资料 名师精选 - - - - - - - - - -第 5 页,共 6 页 - - - - - - - - - -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_精品资料_资料word 精心总结归纳 - - - - - - - - - - - -20XX 年 9 月 2 日来一患者,男,45 岁,大便不通十余天,缘由不详,自购各种药物服用无,开塞露用掉一整盒,无效来 诊,诊时患者腹 胀痛,上多次厕所无便, 有矢气,潮热,手足汗出,明显烦躁,舌红起芒刺,苔焦黄,脉沉滑.开了原方的大承气 汤,我让吃一次后 观看 6 小时,吃了4 小时后来问我怎么大便 仍不通,只是腹中响,告知他到 6 小时左右可能才会起效, 结果到 6 小时的时候真拉了,泻下燥屎 很多,然后是稀便.其次天其家人来 说,拉过后,觉得无比 轻松,他老先生不听话,又喝一碗,其次天爬不起来了,并且脘部 隐痛.我到其家中看,说话有气无力的,仍好并不是太虚弱,就没再用 药,让喝点稀粥自养.老子曰:“古之善 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行识.夫唯不行识,故强为之容.”伤寒理深不行 识,强言之而已.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_精品资料_学习资料 名师精选 - - - - - - - - - -第 6 页,共 6 页 - - - - - - - - - -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