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63256214
资源大小:43.13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上海市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海市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积累应用.默写。(1),蝉蜕于浊秽。1 2) ,并吞八荒之心。(3)信而见疑,,能无怨乎?(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 ”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 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答案】.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囊括四海之意.忠而被谤.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疏、濯淖、囊、谤、邪。2.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的选项。(1)以下选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昨天的东京奥运男子百米短跑半决赛中,苏炳添以急如星火的速度冲线,创造了该工程新的亚洲纪录, 昂首挺进决赛。B.今天的座谈会可说是群贤毕至,语言学界有名望的老先生全来了。 C.有些传统产业真是到了日薄西山的景况,很难维持下去。 D.在这陌生的城市中,突然遇到一个老相识,对于形影相吊的我来说,确实是一个令人欣慰的事。 (2)将以下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为哪一项(), , , o因此,价值论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 去,目的在于让其他国家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拒斥一种文化就是拒斥它的价值观念所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交往而理解和接纳一种文化关键也就在于理解和接纳它的价值观念A.B.C.D.【答案】(1) A(2) B应选D。【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 “初春”错,结合“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可知应为“暮春”;“喜爱之情”错,莺声“碎”花影“乱”形容自己内心的愁绪;B. “与恋人不得相见的伤感”错,不一定是“恋人”,也可能是政治上的同伴。应选Do【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全词以“春”贯穿全篇,“今春”和“昔春”,“盛春”到“暮春”,以时间的跨度,将不同的时空和昔 盛今衰等感受融合为一,创造出完整的意境。该词也将今与昔,政治上的不快和爱情上的失意交织在一起, 或谈政治理想破灭,或说个人容颜衰老,反复咏叹,缠绵凄恻,最终落脚点在一无边无际的“愁”上,感 情极其忧伤,催人泪下。结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春去了,落花千点万点,飘飞着残败的衰颓,牵起一怀愁绪,如海, 潮涌潮推。“春”字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是自然之春,又是人生之春,“春去也”慨叹春逝,既有伤春之愁,又有年 华已逝的悲愁;“飞红”是借代的手法,以颜色借代花;“万点”是夸张手法,“飞红万点”是春归的自然写照,写出了 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愁如海”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海喻愁,新奇绝妙,强化了愁绪的深广,无边无际。这两句由眼前想到今后。既是惜春春去,又有对前途的无望、人生失意的愁苦。阅读下面内容,完成以下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 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 首;狼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铺,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 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 自假设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楼棘矜,非铺于钩戟长钱 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 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那么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靖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鬼,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5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1)奋六世之余烈(2)因河为池 16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为哪一项()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B,那么不可同年而语矣 C.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D.然秦以区区之地 17.对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选项是()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吞二周而亡诸侯 却匈奴七百余里 追亡逐北 天下云集 响应 赢粮而景从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序八州而朝同列 A./B./C./D./18 .以下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局部文字记叙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和巩固政权时采取的种种措施。B.这局部文字所表达的秦始皇所施行的政策,说明他“仁义不施”,为秦朝灭亡埋下了隐患。C.作者用铺陈的手法表达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D.从这局部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19 .翻译文中划线句。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慎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镐,铸以 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20 .比照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本文比照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答案】15. (1)发扬(2)依据 16.C17. C 18. D.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燃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 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 对抗力量。19 .陈涉和山东诸国比照(四选一:领导者地位高下、武器的精良与否、士兵的寡众强弱、智慧的高低), 凸出双方力量的悬殊,突出秦国不施仁义的惨痛结果(最后指向秦)。【解析】【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奋六世之余烈:奋,发扬。句意:发扬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2)因河为池:因,依据。句意:依据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1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天下:普天之下。古今同义。句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B.同年:古义,同一种方法;今义,同一年。句意:就不能放在一起评论了。C.成败:成功和失败。古今同义。句意: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D.区区:小或少。古义同义。句意: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应选C。【1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口外:名词作状语,对外。句意: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亡:使动,使亡。句意: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个诸侯国。却:使动,使退却。句意: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北:动词作名词,败北的人。句意:追赶逃走的败兵。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句意: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句意: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句意: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朝:使动,使朝拜。句意: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名词作状语/使动/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应选Co【1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错误,“自以为”,并没有开创了万世之业。应选D。【1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黔首”,对百姓的蔑称;“塘”,毁坏;“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弱”,使弱,削弱。【2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选择关键句“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椎棘矜,非括于钩戟 长钱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把陈涉与当初的 九国比照,可见陈涉力量之弱,然而强大的九国未能打败秦国,却败于弱小的秦国之手,自然令人考虑到 这不是军事力量强弱的问题。而是秦国政策失去人心的问题。参考译文:到始皇的时候,开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 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 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 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燃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 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对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 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 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 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靖山和函 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 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 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 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 小的地方,开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 为家业,用靖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 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阅读下面内容,完成以下小题。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 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入主以为去己疏远,不假设起居饮食、前后左 右之亲可恃也。( )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入主之势日益孤。势孤,那么惧祸之心日 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间,那么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那么养祸而益深,急之那么挟入主以为质。虽有圣智, 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那么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 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入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 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 己。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21 .填入第段括号里的汉字,最恰当的是()A.故B.而C.盖D.夫22 .根据文章内容第段,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宦官善于揣摩人主的心意,使得人主必然信赖亲近他们。23 如果人君被宦官把持日益牢固,国家的安危就取决于宦官的喜怒。C.在人君心中,忠臣比不上侍奉饮食起居陪伴左右的宦官可亲可信。D. 一旦人君的势力孤单,宦官就害怕有一天失去倚仗,大祸降临。23.关于第段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皇帝想要和大臣关系恢复亲密,无论行动缓急都不合适。8 .作者一步步推断,最终很可能两败俱伤,大的话会让国家灭亡,小的话也会让皇帝丧命。C.最终英雄会替之前的人主诛杀宦官,大快人心。D.史书中记载,由宦官引发的祸患不仅影响一代君王,还会延及后面几世的君王。24 .对第段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唐昭宗之事有力地直接论证了中心论点“深于女祸者”。B.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而是国内形势突然发生变化才不 得已为之。C.文章的结尾,又重提女蜗之祸害,再一次与宦者之害作对照,以强调宦者之祸“深于女祸”的论点,并 与开篇相呼应。D.从文章可以推论,唐昭宗成功平定了宦官之乱,且唐昭宗不近女色。25 .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答案】21. A22. D 23. B 24. C25.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接着描述了宦官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以及危害;最后再次强调宦者之祸深于女祸,并进一步论述了 “宦者之祸深于女祸”的原因。【解析】2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依据前文“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可知谈论 是宦官利用自己职务的便利,使人君信任、亲近他们;再依据后文“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 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可知谈论的是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 士们那么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失势单力孤。这是前文造成的结果,所以前后是因果关系,括号里应该 填入表因果关系的词“故”。应选Ao【2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宦官就害怕有一天失去倚仗,大祸降临"理解错误。根据第二段中“而人主之势H益孤。势孤,那么惧 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可知“势孤,那么惧祸之心日益切”的主语是“人主”,这句话是说“君 主便会日益变失势单力孤。势单力孤,那么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 加牢固”,所以不是宦官就害怕有一天失去倚仗,大祸降临,而是君主。应选Do【2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皇帝想要和大臣关系恢复亲密”错误。根据原文“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意思是“想要和平 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最终英雄会替之前的人主诛杀宦官,大快人心”错误。第三段中“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 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以此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宦官与 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算完”,所以诛杀宦官,大快人心的是“奸豪”,也就是奸雄们, 而不是英雄;C. “还会延及后面几世的君王”错误。根据原文“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意思是: 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原文说的是“非一世也”,并没有说还会延及后面 几世的君王,属于无中生有。应选B。【2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直接论证了中心论点'深于女祸者'”错误。依据原文“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 唐昭宗之事是己”,文中只是用唐昭宗之事来论证“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并不 是直接论证中心论点“深于女祸者”;“突然发生变化”错误。依据原文“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可知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开展而成的,并不 是突然发生变化的;D. “唐昭宗成功平定了宦官之乱,且唐昭宗不近女色”错误。依据原文“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 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己”可知唐昭宗没有成功平定宦官之乱,同时“唐昭宗不近女色”无中生有。应选Co【2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一段是第一个层次,开宗明义提出“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这个观点;第二、三段是第二层次,具体描述了宦官的习性和通过小善、小信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分析了帝王纵养、 积重难返的后果;最后一段是第三层次,作者再从人主角度宕开一笔,引入深层思考宦者之祸深于女祸的原因,通过比拟与 女色之祸的不同特点,得出结论:“故曰深于女祸。”全文首尾照应,分析细密,逻辑严谨,有较强的说 服力。参考译文: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女人,只不过是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而 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条。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的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 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小忠小信获得君主的信任,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 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 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 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那么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失势单力孤。势单力孤,那么惧怕 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 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当觉察祸患已深的时候,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 严重;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挟持自己作为人质。这时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他共商对策 了。就算是能够商议对策,也很难实际着手去做。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很可 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祸患大的可以亡国,次一点的会让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以此为借口 乘机而起,把宦官与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算完。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 而且不止一弋。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开展而成的, 是形势开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 临了;但是一旦醒悟,把她们撵出去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 自己没有方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所以说“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就是指这些, 怎能不有所戒惧呢? 三、写作26.有人说:“苦难本身不是财富,对苦难的思考才是。”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苦难与思考齐飞成长共梦想一色苦难是荆棘世界里开出的绚烂的花儿,是暴风雨前的黎明,是交响乐的前奏曲,正在喷薄。万籁俱寂, 蓄势待发,一切都在等待只有当我们学会正视,学会思考,苦难才会被赋予意义,抵达黎明。“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思考之于苦难,便在于一个人以平肩庸手铸成长。断头王后中写道“苦难不能给予人欠缺的品质,只能激发人的潜能”。苦难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 组成局部,命定的局限难以改变,但思考的力量须臾不可或缺。古有孙膑因才华过人而被诬陷,截去膝盖 骨后从此无法行走,但他没有被这场横祸击溃,用思考的力量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兵家奇书孙子兵法;今 有史铁生在一生中最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期迎来了人生的重击,双腿瘫痪,疾病缠身,但思考给予他继续 生活的勇气与动力,人生经历中的苦难都成为他写作的养分。我们不能抗拒生命给我们的苦难,正视苦难, 思考应对,荆棘的沙地里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扶摇直上,需借至天之云,乘流击汰,需伫飞云之楫。”思考之于苦难,便在于一群人以平肩庸手 铸梦想。莫言曾写道:“花朵为什么会有血腥味呢?因为大地浸透了人类的鲜血。”中华民族是一个奇妙的民 族,几千年来这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足以令数个民族都灭绝得干干净净,然而我们活下来了,而且一代又 一代繁衍得非常好。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我们活下来,现在我知道,是对苦难的思考。这 思考让陈独秀、李大钊举起火炬,开启民智的觉醒;这思考让改革的春风吹暖了神州大地;这思考让“上 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神话变成现实正是一群又一群心怀“国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青年,在苦难 中不停地思考,不断地摸索,才能开辟鸿蒙,实现中国梦。“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中。”思考之于苦难,如筝音一曲,宫商角徽羽,奏盛 世繁音;又如京戏一折,生旦净末丑,行人生百态。君可见,华为备遭打压,与狼共舞,却可挺直脊梁,静气沉声,“不依赖世界而不孤立于世界”,研 核心科技之剑,铸自信沉着之盾;君可见,2020年我们迎难而上,不卑不亢,如履薄冰,那些冰冷如寒冬的 日子里,研制疫苗技术,为国人翻开生命的保护伞。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财富,苦难不值得追求, 但如假设狭路相逢,只有抱着对苦难的思考,我们才能勇者战,战而胜之。从神州陆沉,九原板荡而来;自中华崛起,民族复兴而去。中华民族及儿女是从苦难中磨砺出的花儿, 因为思考的浇灌,才让它成长得娇媚明艳。【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第一句话否认“苦难”本身的重要性,因为苦难本来就是人生之不幸,所谓的“苦难美学”是对 苦难的粉饰;第二句话肯定“对苦难的思考”的重要性,强调人面对苦难能够反思苦难形成的原因,进而 找到战胜困难的方法,在绝望中寻到生的希望。本材料强调对苦难反思的重要性,意在引导考生明白苦难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局部,但一味地承受苦难, 而不懂得对苦难带来的痛苦做出主动的思考,就不会有所成长。写作时可以分角度进行探讨,从个人角度而言,对苦难的思考可以磨砺心智,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不言 放弃的精神;从国家角度而言,对苦难的思考是一个民族的自省,是经历风雨后的浴火重生,是面对下一 次挑战时的资本;最后,需要联系自身成长、社会现实,再次强调对苦难反思的重要性。【立意】1 .苦难与思考齐飞,成长共梦想一色。2 .个人反思苦难带来青春的成长,国家反思苦难带来民族的希望。3 .对苦难的思考带给人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解析】【小问1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急如星火:像流星急速闪过,形容十分急迫。本句语境 强调苏炳添速度快,而不是急迫,因此成语不 合语境;B.群贤毕至: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本句语境是强调座谈会语言学界有名望的老先生全来了,因此成语 使用正确;C.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人或事物接近死亡。本句语境是强调传统产业很难维持下去接近倒闭 状态,因此成语使用正确;D.形影相吊:形容孤单。本句语境是强调自己在陌生城市中的孤单状态,因此成语使用正确。应选Ao【小问2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根据后文阐述内容可知,本语段阐述的是“价值观念”,因此首句话应先提出这一概念,据此第一空处可 选;是根据“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做的进一步具体的阐述,两者都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关系角度展开, 因此两句衔接紧密;中出现“而理解和接纳一种文化”,应与前句构成转折,因此前句应是和其相反的对待文化的态度,即 “拒斥一种文化就是拒斥它的价值观念”。由此可知四句话排序应为。应选Bo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诗歌不在远方莫砺锋近来“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 诗人一向持这种观点,就难免给人“鹦鹉学舌”之感。他们写诗,尽量避开身边的芸芸众生,唯恐沾染日 常生活的烟火气,这是在空间上追求“远方”。我曾遇到一位青年诗人,见我读不懂他写的白话诗,就傲 然声称:“我的诗是为五百年以后的读者写的! ”这是在时间上追求“远方”。诗歌果真在遥不可及的远 方吗?中国古代诗歌中,有 甲,都是普通人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汉儒对诗歌功能的定义是“饥 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哪一类不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彭斯生生死死热爱他的苏格兰高地,他的心声是:“我虽然到处流浪,到处漂泊,那高原的山冈,我将爱之永远!”可见即使诗歌随着诗人的足迹走到远方, 对于诗人来说,诗歌仍在他们眼前。试读岑参的精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 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这是名副其实的“远方” 了,但是当岑参未到之前,“平沙莽莽绝人烟” 的大漠中哪有什么诗歌?甚至可以说,当岑参(或其他西征将士)未来之时,那片大漠对于人们毫无意义, 更不会具有任何诗意。正像王阳明形容深山中自开自落的鲜花:“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 来看此花时,那么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杳无人烟的“远方”,诗歌是根本 不存在的!当然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乙 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同样,神曲中的但丁,虽然游历了天堂九重天,仍然念叨着“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温床”。李贺擅长 吟咏幽冥世界,但他笔下的苏小小墓是“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还说“油壁车, 夕相待。”虽然幽僻峭冷,仍然充满着对人间温馨爱情的向往。同样,丙嫦娥飞升入月,从此远离 了尘世。但李商隐说得好:“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 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 T o诚然,滚滚红尘,攘攘人世,确实使人心烦意乱,(1)所以李白要大喊:"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 忧! ”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有人能逃离人间,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天文学家倒是在太 阳系外找到了几颗宜居的行星,可是一旦人们奔赴那里,立刻会形成新的“人间”,喧嚣和烦扰也会如影 随身,接踵而至。况且大地本是人类的家园,东方人相传女娟拉士造人,西方人相传耶和华用泥土造了亚 当,还告诫后者:“你本是泥土,必归于泥土。”臧克家怜悯农民说:“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 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其实整个人类都注定世世代代离不开泥土,诗人当然也是凡胎泥身,又何必幻 想离开脚下的大地?荷尔德林追求“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不向往虚无缥缈的伊甸园。(2)金圣叹对 诗歌的定义是:“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 (3)华兹华斯也 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既然如此,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活,好诗那么必定产生于民间群众。喜 怒哀乐,皆为诗情。柴米油盐,莫非诗料。我家住在南京城墙外边的一条陋巷中,小区外沿街开着两家洗车店和五家小饭馆,进进出出都遇到 “引车卖浆者”,可谓货真价实的红尘市井。可是我黄昏走出小区去散步,抬头一望,青紫色的钟山峰影 映入眼帘,陶渊明说得好:“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心远”,诗 歌就在眼前,又何必舍近求远?(有删改).第段加点词“鹦鹉学舌”在文中的含义是 o3 .把以下语句放到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排序正确的选项是()波德莱尔的高呼“死亡,快快扬帆!”,他的忧郁其实源于苦难的人间:“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 希望在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如“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民间情歌,以及“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等征人怨语就表达得淋漓尽致。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亦有此意。如李白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即是明证。A.B.C.D.对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段中作者引用岑参的诗歌是为了论证其实诗歌是有“远方”的。B.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堪为诗人奔向诗歌的“远方”创造了条件。C.诗人身处的“远方”,对于诗人诗歌创作中贴近其眼前生活这一特征没有丝毫影响。D.第段中引用李商隐描写嫦娥的诗,证明他具备伟大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想象力。6 .分析第段划线句三处引用中外诗人的论证效果。7 .运用本文作者的观点,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分析下面这段文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答案】3.某些当代诗人仿照“诗和远方”的表达断章取义,认为诗歌真在远方。4.B5.C.三处引用分别证明了 “人间”确实令人烦恼,诗歌源于日常生活,产生于人民群众,是人的真实情感的 自然流露的观点;不仅很好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而且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化底蕴。6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富有浪漫的想象,描写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然而作者结尾处的看似 消极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以及富有铮铮傲骨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恰恰是他长安三年受辱的不平之气的吐露。由此可见,诗歌不在“远方”,而在“人间”,好诗是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境遇的描写和自然流露。【解析】【分析】【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鹦鹉学舌”意思是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结合语境,“近来'诗和远方' 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一向持这种观点”可 知,是某些当代诗人仿照“诗和远方”这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诗歌真的在远方。【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衔接的能力。甲处,结合“都是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可知,此处应当有两句以上的诗句,且必须是表现普通人的“眼 前境遇”。句有两句诗句,且“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表现对爱情的执着;“昔 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表现戍边的征人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都属于“普通人对 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因此此处应排;乙处,结合“诗人具备非凡 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知,这里的诗句要能表达诗人的 非凡想象力,句是李白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意思是“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 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正能表达浪漫的想象,因此此处排;丙处,结合“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可 知,此处的诗句应当能够表现不能摆脱现实的苦闷,而句波德莱尔的“他的忧郁其实源于苦难的人间: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希望在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正能够表达这一点,因此此处排; 丁处,结合“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可知,此 处是表现嫦娥脱离人间之后的苦闷,而句的“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正能够表达这一点,因此此 处排。整个排序为。应选B。【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 “是为了论证其实诗歌是有远方'的"错,结合此段最后一句“在杳无人烟的远方',诗歌是根本 不存在的! ”可知,引用岑参的诗句是为了证明诗歌只在眼前,没有“远方”;“为诗人奔向诗歌的远方'创造了条件”错,结合“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有人能逃 离人间,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 ”“其实整个人类都注定世世代代离不开泥土,诗人当然也是凡胎泥身, 又何必幻想离开脚下的大地? ”可知,无论现实多么不堪,真正的“远方”是不存在的,我们不必也无法 逃离现实去找寻到真正的“远方”;D.“证明他具备伟大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想象力”错,结合“嫦娥飞升入月,从此远离了尘世。但李商隐 说得好: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 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可知,引用李商隐的诗句是为了说明诗人的形象无论多么非凡,“依然不能摆 脱现实的窠臼”。应选Co【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第段划线句共三处,第一处是引用李白的诗句“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结合前文“诚然,滚滚 红尘,攘攘人世,确实使人心烦意乱”可知,此处引用是为了证明“人间”确实令人烦恼,为下文写人间 的喧嚣和烦扰是无法真正摆脱的做铺垫;第二、三处是引用金圣叹对诗歌的定义“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 耳”,和华兹华斯的“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结合“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活,好诗那么必定产生于民 间群众。喜怒哀乐,皆为诗情。柴米油盐,莫非诗料”可知,这两处引用是为了论证诗歌源于日常生活, 产生于人民群众,是人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此段引用中外诗人的诗句,很好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而且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化底蕴,使得文章 富有文化气息。【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运用文章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 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 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分析所给句子,是描写美好的梦境破灭之后,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 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儿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 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 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 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 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这恰于本文的观点相合,无论诗人的想象力多么非凡,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好诗必然是源于现实 的,是现实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泄。因此,诗歌不在“远方”,而在“眼前”,在活生生的“人间”。(二)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天空的道路傅菲到瓢里山,已是黄昏,雪花铺在草坪上,一片银白。瓢里山,一个漂浮在水上的名字,一座誉为候 鸟天堂的内湖小岛,它就像悬挂在鄱阳湖白沙洲上的一个巨大鸟巢。岛上没有酒店,向导把我送到他的一 个叫鲸鱼的朋友家夜宿。我是个热爱城市生活的人,尤其我居住的小城,信江穿城而过,山冈就蕤,但我还是像患了周期性 躁郁症一样,不去乡间走走,很容易暴躁我不知道城市生活缺少了什么,或者说,心灵的内环境需要 一种什么东西来填充。今年二月,我正处于这种焦灼的状态,一场意外的雪,给了我去鄱阳湖的理由 去看一场湖光雪景,群鸟歌舞。被范仲淹誉为“小南海”的瓢里山,屋舍稀落,掩映在“白”树从中。树是槐树和香樟,高大、浓 密,从视野里喷涌而出,像披戴雪花编织的帽子,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片在银色湖面上游弋的船帆。白鹭、 天鹅、鹳、鹤,不时惊起,俯冲低空,与灰茫茫的天空、白皑皑的草地融为一体。鲸鱼的房子是用鹅卵石 砌的,房顶用密密匝匝的芦苇盖实,屋后的小院通往一片开阔的鱼塘。鲸鱼对我的意外造访,很是兴奋, 说:“僻壤之地,喝点酒驱驱寒吧。"鳏鱼的房子不大,有四个房间。我们喝酒的厅堂摆了三只塑料桶, 和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壁上悬着一个马灯和一个可以戴在头上的矿灯。塑料桶里分别放着田螺、泥纵和小 鱼。鲸鱼说,这些是给客人吃的。西房是卧室,有一个书橱,满满地排列着有关鸟类的书,还有一个药橱, 放着药瓶和纱布。鲸鱼四十五六岁,戴一副黑边眼镜,土墩一样厚实,皮肤黝黑,手指短而粗,他一边喝酒一边说起 他自己的事。他原来在城里的一个文化单位上班,经常陪一些摄影家到瓢里山采风。有一年冬天,他听说 一个年轻人为了抓那些猎鸟的人,在草地上守候了三夜,在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