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63257211
资源大小:26.47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
2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4 .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2 .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1 .预习提纲:完成基础训练对应课时预习卡。2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关于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山居秋暝【课时目标】L会写“孙”字。3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居秋暝,背诵古诗。4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诗题,激发兴趣1 .谈话导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古代很多文人墨客 都热爱大自然,还留下了许多描绘景色的优美诗句。你能背几句这样的古诗并说一说古诗 所描绘的景象吗?(学生自由发言)2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山居秋暝,去欣赏诗中优美的风景。3 .板书题目,齐读题目。指导读准“暝”字。4 .理解题目: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课件出示:词的大意: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 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词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 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在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长相思这首词的 大致意思,为后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铺垫。板块三想象画面,体会感情1 .指导朗读上阕。课件出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讨论交流:词人的“身”在哪里?预设: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在山上、在船上、在营帐里。(2)课件出示从北京到山海关的地图。引导: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路途遥远)(3)教师点拨:词人的“身”在哪儿?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 经过了山海关,他住在军营的帐篷里,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词人身在 征途中。(板书:身在征途)(4)引导想象:“山一程,水一程”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你 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山一一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水一一波涛滚滚,巨浪滔天。从中我感受到了将 士们行军的路途遥远与艰辛。(5)提问:“夜深千帐灯”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引导:灯火万千,点明了军帐之多,说明队伍庞大,写出了军队的阵势。(6)学生齐读。2 .指导朗读下阕。课件出示: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1)教师范读。引导想象: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风雪交加的音频资料)(2)教师引导: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不止,此时的天气是何等恶劣呀!风雪之声如此聒噪,此时的词人又在干什么呢?(3)品“聒碎乡心梦不成”: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词人的“心”在哪里?(板书: 心系故园)(4)品”故园无此声”。提问:“故园无此声”是什么意思?(故乡没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引导想象:故园真的无此声吗?在词人的梦境中,故园有什么呢?(学生分小组交 流)描写画面: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 或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预设: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空旷的田野上,词人和几个志趣相投 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温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 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指名交流。(5)教师引导朗读。引导: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风筝。可在这 里,有的只是一一(指名学生朗读词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引导: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 数着一颗又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一一(指名学生朗读词句)风一更,雪 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6)教师引导。引导:面对此情此景,纳兰性德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写下了这个触动人心的“碎”字。同学们,是什么碎了?(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将士们的思乡梦碎,思乡心碎。引导:读到长相思的最后一句,你们感受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预设:孤独、思乡、期盼、煎熬、痛苦、伤感。3 .齐读长相思。【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词句描绘的画面,想象词人家乡的景象。 学生两次想象的过程,就是“自我对话”的过程,就是将文本与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相融合的过程。板块四移情体验,读透内心1 .质疑问难。这首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吗?(学生自由发 言)预设一: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参军呢?预设二: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预设三: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预设四: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2 .移情体验。(1)教师引导: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词牌名为“菩萨蛮” 的词中,他写有这样的词句,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2)教师引导: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词人?(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一一(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 几团圆月?但是,圣旨钦定,君命难违呀!纳兰性德只能一一(齐读)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古道边,芳草萋萋,朋友伤感地问他一一(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 月?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他只能一一(齐读)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惆怅地问自己一一(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3.回归诗词。(1)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默读长相思,你从哪里体会到纳兰性德没有 “轻离别”?(学生自由发言)预设:他何曾轻离别呀!他是那样的重离别,但是他重任在肩,责任如山,他不得不 与他的故乡和亲人离别,他的情感都融入长相思中了。(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背诵长相思。【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互文印证”的策略,以纳兰性德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 年能几团圆月? ”为延伸点,引导学生转换成不同的角色与纳兰性德进行对话,跨越了时 空,拉近了学生与词人之间的距离,为“移情体验”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了 背景,加强了学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感悟。【板书设计】长相思身:身在征途心:心系故园【作业设计】见基础训练对应课时作业。【教学反思】本文三首古诗词分别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 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表达了词人对故 园的思念之情。1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词大意。本课的三首古诗词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描述,且这些风景都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没有真挚浓烈的情感,作者就不可能创作出动人的诗词。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 注释,引导学生感知诗词大意,借助关键字词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 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2 .创设情境,读中想象画面。这三首古诗词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描绘了一幅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画面,提供 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感 知诗词大意,启发学生想象作者创作诗词时所处的环境。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在读中 想象画面,读出画面,感悟诗词中的意象、意境、意蕴。3 .初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特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古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初步感知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会以 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表达特点,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预设:“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秋天的黄昏,点明了时间。【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自由发言,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营造轻松愉悦 的学习气氛。读题目质疑,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1 .自由朗读古诗。2 .指名朗读,读准字音。(1)指导识记“浣”字:采用熟字“完”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注意正音。(2)指导书写“孙”字:左窄右宽,要注意“小”左边的点要穿插到“子”的提的 下面。3 .指导朗读,感知节奏。教师范读一一师生合作读一一指名读一一齐读。4 .感知古诗大意: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大致意思。(学生自 主讨论交流)诗的大意: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黄昏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皎 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 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 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5 .教师小结: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在 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自主感知古诗大意。板块三再读古诗,想象诗境1 .品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1)指名朗读。(课件出示诗句)(2)品味词语“空山”。“空山”是什么意思?(空旷的山林)以诗解诗:王维还有几句诗写山林的空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课件出示诗句,全班齐读)(3)品味词语“新雨”。教师:是什么时候的空山?(新雨后)“新雨”是什么意思?(刚下过的雨)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给人清新如洗的感觉)(4)引导发现: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首联呼应古诗的题目,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学生齐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 来秋”)(5)过渡:在雨后的空山,在秋天的黄昏,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 了什么?2 .品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指名朗读。(课件出示诗句)(2)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预设:仿佛看到了皎洁的月光 透过松林洒落下来,听到了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3)教师点拨:这一联写景,描绘了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画面。两句一静一动,“明 月松间照”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板书:景一静<VZV<Z>Z>«<VrVZXZZZZVZZWZXZZZV»<ZZ1'v<Z>ZWZZ1*XZV'«<VW*Z>Z1V*Z/>ZZ/Z/ZZV/XZZV/XZ/>Z<XZVZ'X>OZ>-S/Z"V*ZZXZ/1ZZ/»<V*>Z%/pZ>ZZXz*VZVZX/*>ZVZZ>Z'ZXZZWZ>yZ>Z>yZ>ZX1ZZVZ/*/>ZW/VZ>yZV/W*/1*ZZ>ZWZZ1/"/>V<Z/WZ*</</>»/XZ>>Z'«ZV<V"Z1ZZZ><?"«ZVZX/Z>>XZVZ>ZN一动)、一语文要素3 .品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1)指名读。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交流)(2)品味词语“竹喧”。“竹喧”是什么意思?(竹林中的欢歌笑语)竹林中怎会有喧笑声?(原来是浣衣女子归来时的欢歌笑语)教师点拨:“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归浣女”就是指“浣女归”。(3)品味词语“莲动”。为什么荷叶会左右晃动?教师点拨:“下渔舟”可以理解为“渔舟下二原来是有渔舟顺流而下,所以荷叶才 会左右晃动。(4)引导发现:“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都是什么描写?(动态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5)教师点拨:这一联描写了人的活动,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Z>ZX/Z>ZX/WWWZZXZXZZZ>ZZ1ZZWWX/XZWZSZWZZZZW/Z/X/Z/"ZZ/ZZZZXZZWZWyZWZZS<Z1/WX1/XZA1/XZ/1/XZ/?XZZX1/ZZXZNZZX1Z/X/XZZXZZv<ZWZ/"Z>ZXXZZZZZZZZ/ZXZ/*XZZXZWWV>ZZZXZZZWZX1/XZXZ>1/WX1/ZZX1/XZZX1/Z动的场量二Ji正出月夜山拉的清幽文鼠(板书:人以动衬静)语文要素(6)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意境。4 .比拟读。(1)女生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男生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教师引导:这两联诗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颔联侧重写景,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黄昏的美好景色。颈联侧重写人的 活动,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5 .指导朗读前三联诗句。(1)指导朗读:朗读首联时,要读得轻缓一些,读出“空山”的静态画面;朗读颔 联时,一 “照” 一 “流”,由静到动,语调要活泼些;颈联由景入事,朗读时声音节奏要 相对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2)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设计意图】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 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品味诗中的意境。指导学生用朗读再现由静到动、由景入事 的场景。板块四走近作者,体会诗情1 .品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指名读。提问:“春芳”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花草)“王孙”指谁?(原指贵 族子弟,诗中指诗人自己)(2)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 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3)介绍作者。课件出小: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又因官至尚书右丞, 世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辆川,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宋代诗人苏轼在书摩诘 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4)引导:这首诗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王维决定“随 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预设:诗人满足于这种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归隐山林的心 愿。2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3 .背诵山居秋暝。(课件出示课文插图)4 .总结写法: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预设: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5 .拓展阅读:江雪也是一首山水诗,请大家课后查找资料比拟一下山居秋暝 与江雪的异同。【设计意图】联系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设置拓展阅读的环节,引导学 生进行同主题比拟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板书设计】山居秋暝景静一动人一一以动衬静第2课时枫桥夜泊【课时目标】1 .会写“泊、愁、寺” 3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3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过程】板块一揭示题目,解字读题1 .谈话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后考取了进士。后来他因 安史之乱而羁旅在外,但他在客居漂泊途中写下的这首诗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今天我 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一一枫桥夜泊。(板书题目,指导书写“泊”字,学生齐读)2 .理解诗题:“泊”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在哪儿停泊?(夜晚将船停泊在枫 桥边)3 .简单介绍作者。课件出示: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诗多纪行游览、 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写作背景,读题解字,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板块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1 .自学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1)学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读,相机正音。(3)指导书写“愁、寺”。“愁”和“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要写得上大下小,“禾”的末笔捺变点,“火” 的点、撇要收些,形成避让关系,下部“心”要略扁。“寺”要写得上宽下窄,“土”的竖 和“寸”的竖钩要错开,不要对齐写。2 .初解古诗大意,读出韵味。(1)理解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插图,想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诗的大意: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 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 客船。(2)引导朗读:我们初步理解了诗句的大致意思,请大家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 能不能读准诗的节奏。(3)指名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4)教师范读。学生试着划分古诗的朗读节奏。(5)指名读,全班齐读。课件出示: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 通过听教师范读,划分朗读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诵中,初步体会 诗句描绘的意境。板块三品读诗句,想象场景1 .学生自由读诗。思考:(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2)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 .品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1)指名朗读。(课件出示诗句)(2)品读“乌啼”:“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啼叫)(3)品读“霜满天”:什么时候会有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满天的霜?(“霜满天” 其实写的是诗人的感受,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受,从侧面表现出天气很冷)(4)品读“对愁眠”:“对”在这里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愁”在这里指 诗人对着江枫、渔火满心愁绪,难以入眠。(5)引导想象: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预设:诗人看到月亮逐渐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听到了几声乌鸦的 啼叫;感受到霜气降临。课件出示:所见:月落江枫渔火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6)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月落、江枫、渔火”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语文要素(7)过渡语:在这静谧的深秋之夜,诗人还听到了什么呢?3 .品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指名读。思考:诗人听到了什么?预设:诗人听到了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阵阵钟声。(2)教师点拨:后两句写诗人听到的声音,以动景衬静景。板块四创设情境,体会诗情 土语文要素1 .感悟诗情。(1)教师引导:从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预设:从“霜满天” “对愁眠” “夜半钟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2)教师引导:你认为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呢?(板书:愁)(3)引读全诗。教师引导: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久久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 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凉而愁绪满怀呢?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提示: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朗读此诗)创设情境:听一一(播放钟声)在这幽冷清凉的深夜,诗人迟迟未眠的时候,寒山 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在诗人的心坎。 下面就让我们在这钟声里,一起再读这首诗。(学生齐读)2 .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设计意图】紧扣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创 设情境,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再现了古诗的朦胧之美,推进了熟 读成诵这一目标的实现。【板书设计】枫桥夜泊所见:月落江枫渔火L 愁所闻:乌啼钟声 J以动衬静第3课时长相思【课时目标】1 .会认“榆、畔、聒” 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榆、畔” 2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3 .借助注释,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4 .体会词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 .学生背诵山居秋暝枫桥夜泊。2 .教师导入: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山居秋暝描写的是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枫 桥夜泊描写的是诗人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那么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又写了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走进长相思。3 .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4 .指导读好题目。(1)教师示范读:“长一一相一一思”。(充满感情)(2)指名读,全班齐读。5 .作者简介。课件出示: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为避讳改性德,字容假设,号楞伽山人。清代满 族词人。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 边。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郑振铎称其词作“缠绵清 婉,为当代冠”。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温故知新,由诗导入词,简单介绍作者,激发学生学习诗词 的兴趣。板块二借助注释,感知大意1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指名朗读,相机正音。(1)指导认读“更、聒”。更:多音字,在这里作为表示时间的量词,读第一声,可组词“三更半夜”。聒:“耳”加“舌”。引导推测:猜猜字义是什么,有谁知道?(舌头发出的嘈杂声 入耳,使人厌烦)(2)随文指导书写“榆、畔”。榆:左边“木”的末笔捺变点,“俞”第一笔撇行笔到“木”的短横下,“月”的第 一笔是竖,不要写成竖撇。畔:左部“田”要写得窄小,右部“半”的第四笔横和“田”的收笔横持平。3 .默读长相思。教师引导: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读读课本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的意思,不理解 的地方小组内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