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说心力和业力的关系_南怀瑾论善行与养生的关系.docx
-
资源ID:63264388
资源大小:14.44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南怀瑾说心力和业力的关系_南怀瑾论善行与养生的关系.docx
南怀瑾说心力和业力的关系_南怀瑾论善行与养生的关系 南怀瑾先生的养生思想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大量讲解并描述中,内容宏富,有其真知灼见在内,本文仅就其于善行与养生的关系作一梳理。通过分析后发觉,善行能提升人的阳气,能使人心理趋向健康,能焕发人的光明才智,使人体内气脉畅通,对于养生有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效应。 南怀瑾;善行;养生 南怀瑾先生是浙江温州乐清人,生于1918年,现在九十多岁了。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传播者,奔波教化数十余载,著述三十余种,影响遐迩,是一位颇富神奇色调的传奇人物。虽已近期颐之年,却依旧身体康健,精神矍铄,步履轻快,才智敏锐。一个老人能有这样健康的身心,自然有其养生之道,本文仅撷其一点来谈。 一、善心生阳,行善最乐 行善能养生吗?南先生认为这是必定的,因为它首先可以带来心境的欢乐。中国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乐。”我们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里都会担心、不欢乐、渐渐脸色神气都会变坏,精神弄走样了。“假使你真正肯定无条件地行善,帮助别人,有利于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特别欢乐,那个欢乐不是道理上讲得出来的1”。从心理角度来看,和善的心地会使人身心放松,行善的行为简单激发他人的友爱感谢之情,反过来自身会从中获得一种满意感和喜悦感。从免疫系统角度来看,经常行善的人,有益于自身免疫系统。所以礼记高校中说:“德润身。”汉代董仲舒说明说:“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行善、欢乐与养生之间有着一种亲密的关系。 其次,行善可以激发身体中的阳气。南先生说:“照中国文化来讲,善心生阳;邪念是阴的,所以苦恼就来了。内心的阴霾一网打尽,元气就会复原2”。善为阳的行为在中国医学上或依阴阳家来说,是属于光辉的一面,是开发性的,而恶的行为属于阴性的,它是收缩的、惊慌的,会使自己有恐惊感、苦痛感。行善到肯定程度,内心自然就清净了,精、气、神三者相互影响,元气自然就会复原,所谓“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也许就有这个道理在里面。 二、行善能焕发内心的光明 南先生说:“真正修一切善,救助众生,人性的光辉自然发生,才智便渐渐发起来了。一念善心起,才智必定开展,甚至立即就变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益大师在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说:“如摩尼宝,本性明净,在矿秽中4。”不想方法开采,它自己不会跑出来;宝珠上尽是污垢,不想方法去擦拭,它自己不会干净;心性有如宝珠,为客尘苦恼所染,不想方法对治,其光明终不显现。 马鸣菩萨提出解决的方法是“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应当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原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南先生说:“本性的光明是主体,外界的染污叫作客尘,靠修行才能把主体显示出来。”每做一件善行,如同一次激起海水的波澜来冲荡内心的尘埃。 当我们自性的光明能够渐渐显现出来而才智开发时,我们自然能更加善巧地处理生活中的事情,能随时体会到心灵的清净,圆觉经说:“发清净心,远离诸病。”生理的病痛也就渐渐变更或消逝了。 三、善行与禅定 南先生从心理因素分析,我们打坐静不下来的缘由就是苦恼,而这苦恼里头隐藏许很多多罪恶的种子,不靠善行等去转掉苦恼这个东西,心境不变清明,禅定不易于成就。而一个人真做了一件善行,“气脉立刻就不一样,心境立刻就扩大了5”,他反反复复讲到行愿这个问题,身口意三业不转,八十八结使不解,没有随时行善积聚为福德资粮,道业总是无法成就。念头转善一点,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所以古代儒家有功过格,用红黑豆来标记,以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禅定与善行两者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于生活中缺少时间静坐的人来说,善行就很重要了。凡是人真心为善的,多半就是凡夫禅,心境上肯定比较清净。禅定有养生之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善行有利于禅定,就是有利于健康。 四、善行能改变气脉 善是心理上的东西,气脉是生理上的东西,“善行能改变气脉”事实上讲的就是身心之间的关系。心理影响生理,这是一个普遍的相识,这里就不赘述了。 南先生要深化的是,“气脉与心理行为有肯定的关系”。他说:“打坐时,气脉打通的地方就会有喜乐的感觉6。”所谓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都是气脉影响心理的问题;楞严经讲圣者悟道时有 “心得通达,然后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无碍流通”等的描述,这就是心理行为改变气脉的问题了,也就是儒家所谓的改变气质。南先生认为“气质是一个实在的问题,不是空洞的理论。换句话说,学位修养高了,生理都会转变的3”,因为受心理行为的影响,修心养性的人气质就会随着改变,每一个细胞都在改变,都跟着我们的心念在变,所以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气色会好、气脉会通。苦恼转成菩提,随时清明,生理也就完全转了。南先生讲,纵使没有行善,但念头转善一点,虽然是消极的善,不是对人有利的行为,气脉也会转一分。行为假如转变不了,要想转变气脉,那是不行能的。 吴信如大德也说:“真心发愿,脉就张开了。发心发得越大,脉就越简单张开。越是抓住我不放,私见很重,越是我的、我的,脉就越坚而不松,松不开。”又讲“戒守得好,脉就畅通松软”、“通过脉可以修才智,通过才智可以调整脉3”。要行善利益众生便是发愿,止于至善便是持戒,把善事做好便是修慧。 五、劳者善心生 明代儒家史桂芳说:“劳则善心生,养德养身咸在焉;逸则忘念生,丧德丧身咸在焉。”劳动更知柴米贵,思之不免善心生。南先生讲,体力劳动者或是爱运动的人,在累到极点时随意坐在一块石头上喘口气,当下立刻清净。所以,中国古人说:“劳者善心生。”善心生起,就简单得到清净心。 终上所述,所谓行善养生,事实上也就是“以虚养心,以德养身”。遵生八笺中说:“盖心如水也,久而不挠,则清澈见底,是谓灵明。故心静可以固元气,万病不生,百岁可活,若一念挠浑,则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荣卫昏乱,而病相攻,寿元自损6。”那么行善不讲养气,而养气自由其中。 参考文献 1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93页 2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M.南怀瑾选集第七卷.上海:复旦高校出版社,2003年,第248、372、373页。 3 南怀瑾.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M.西安:陕西师范高校出版社,2007年,第178页。 4 (明)智旭.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大正藏第44册No.1850 5 吴信如:地藏菩萨本愿略释与讲记嘱累人天品第十三,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年。 6明)高濂著,王大淳等整理。遵生八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