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4.2《大学之道》(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63309221
资源大小:37.98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4.2《大学之道》(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
格物致知大学之道同步习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 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 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o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隼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 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 寻找人生价值、成长坐标。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 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 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 化所侣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 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A.崇尚B.爱好C.爱好D.崇尚大势中浪潮中大势中浪潮中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标注集腋成裘标注集腋成裘标示众擎易举标示众擎易举.以下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开展历程,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B.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开展历程C.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开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D.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开展历程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 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B.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 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C.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都有着格物致知音,皆出于人心。感情激荡于心,所以就表现为声。把声组成一定形式的曲调,就叫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调安详而欢乐,反映了政治的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声音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关口、卫两地的音乐,属于乱世之音,接近于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音乐,属于亡国之音,它象征着政教 散乱,人民放纵,臣子犯上欺下、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音,都是出于人心。乐,那么是与社会伦理相通的。所以懂得声而不懂得音的,那是禽兽;懂得音而不 慢得乐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僮得乐。所以君子才能通过区分声进而慢得音,通过区分音进而懂 得乐,通过区分乐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国方法。所以,对于不懂得声的人,就没法和他 再进一步谈音:对于不慢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乐。懂得乐的人也就近乎慢得礼了。礼、乐都 能够僮得,那就叫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无论多么隆重的乐,并不是为了极尽听觉上的享受; 无论多么盛大的食飨之礼,并不是为了极尽味觉上的享受。演奏清庙所用的瑟,上面是朱色丝弦,下 边是稀疏的孔,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却余音袅袅。又如大飨之礼,以水代酒且放在 前列,盘子里放的是生肉生鱼,肉汁也不加任何调料,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由此看来,先王制礼作乐, 其目的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要教育人民区分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杜斐扬解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葺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 ”曰:“在 *寝。”杜簧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 ”又酌,日:“调,饮斯! ”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赍,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 ”曰:“子卯不 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 ”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 ”曰:“费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赞洗而扬解。公谓侍者曰:,如 *我死,那么必无废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解,谓之“杜举”。(选自礼记檀弓)(注)杜赞(kui):晋平公的厨师。解(zhi):古代一种酒器。知悼子:知盈,春秋时晋国大夫。平公:晋平公。师旷:晋国主乐大师,盲人,善辨声乐。李调:受晋平公宠幸的近臣。子卯不乐: 相传古代暴君商纣王死于甲子日,夏桀死于乙卯日,都不得善终。古人认为这两个日子对国君不吉利,称 作“忌日”。逢“忌日”,国君不饮宴奏乐。匕(bi):古代一种形似汤勺的取食器具。爵:古代一种 酒器。格物致知16.以下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安在安:哪里B.曩者尔心或开予曩:以后C.寡人亦有过焉过:过错D.既毕献毕:结束17.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B.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C.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D.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18.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知悼子还未安葬,晋平公以及臣属就饮酒作乐,这引起了杜费的不满。B.杜斐用进门罚酒,却又不发一言、快步离开的独特方式引起晋平公的惊诧。C.在和晋平公的问答中,杜葺历数师旷、李调的不是,使平公自悟,进谏含蓄、巧妙。D.晋平公以“无废斯爵”的告诫,提醒后世子孙牢记杜费的谏言,从而促成了 “杜举”传统。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2)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20 .从文中看,晋平公是一个怎样的人?16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 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 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 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B项,“囊者”,以前、刚才。应选B。17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要确定谓语、宾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 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格物致知“知悼子在堂”“知悼子”作主语,“在堂”谓语局部;“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斯”,这,一般放在 句首,“矣”,句末语气词;“旷也太师也”,判断句,中间不应断开。据以上分析“堂” “矣”后“斯” 前断开,排除BCD。应选A。18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此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杜葺历数师旷、李调的不是”错误。也包括自己的不是,可见选项遗漏了信息。应选Co.【答案】(1)(杜菁)又斟上酒,自己在堂上面朝北坐下喝了,便下台阶,快步走了出去。(2)为了吃喝,忘记提醒君上违礼的过失,所以罚他喝酒。【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 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存、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那么“组 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存”;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 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又酌,省略主语;北面,面朝北,古今异义词语;降,走下台阶;趋,快步走;而,表修饰。(2)疾,过失;是以,介词宾语前置,因此、所以;饮,使动用法。19 .【答案】晋平公是一个虽耽于享乐,却也虚心求教、知错能改的人。【解析】此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引用原文 句子回答;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 准确率一般会比拟高。题干为:从文中看,晋平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可见晋平公是一个耽于享乐的人。“平公呼而进之,曰:'葺,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 ”可见也虚心求教。“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可见知错能改。【点睛】方法指导:1 .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那么: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格物致知.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册h补、调。(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3)留,就是保存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 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册U,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 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 词等,均可略去不译。(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参考译文:知悼子死,还没有下葬。平公饮酒(作乐),师旷、李调陪伴侍奉,敲击编钟(演奏乐曲)。杜赍从外 面来,听到编钟声,说:“(平公)在哪? "(仆人)说:“在寝宫。”杜葺前往寝宫,拾阶而上。斟酒 道:“师旷干了这杯。”又斟酒道:“李调干了这杯。”又斟酒,在大厅的北面(面对平公)坐下干了酒。 走下台阶,跑着出去。平公喊他进来,说:“簧,刚才我心想你可能要开导我,所以不跟你说话。你罚师 旷喝酒,是为什么啊? ”(杜董)说:“子日和卯日不演奏乐曲(据说夏朝的桀王逃亡在山西安邑县于乙 卯日死亡;商朝的纣王在甲子日自焚死亡。后代君王引以为戒,以子卯日为疾日',不演奏乐曲)。知悼 子还在堂上(停灵),这事与子卯日相比大多了!师旷,是太师啊。(他)不告诉您道理,所以罚他喝酒啊。”“你 罚李调喝酒,(又是)为什么呢? "(杜费)说:“李调,是君主身边的近臣。为了一点喝的一点吃食忘记 了君主的忌讳,所以罚他喝酒啊。”“你自己(罚自己)喝酒,(又是)为什么呢? "(杜葺)说:“我杜 葺,膳食官而已,不去管刀勺的事务,却敢干预(对君主)讲道理防范错误的事,所以罚自己喝酒。”平 公说:“我也有过错啊。斟酒来罚我。”杜费洗干净然后高高举起酒杯。平公对侍从们说:“如果我死了, 千万不要丢弃这酒杯啊。”直到今天,(人们)敬完酒后,都要高举酒杯,叫做“杜举”。三、情景默写.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1)大学之道中,说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那么的句子是:, O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管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格物致知(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o(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到达天下太平的句子是:【答案】(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4)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 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 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明、止、庶、壹、致知、格物。格物致知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D.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 的家国情怀。1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 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崇尚:尊崇提倡,常用于表述推崇某种观念。爱好:喜爱。“家国大义”是一种思想观念,用“崇尚”更 恰当。大势:总的局势。浪潮:如潮水般汹涌起伏的波涛。一般比喻有着动乱特征的事物。结合语境,应强调国 家的开展势头,应选用“大势中”更好。标注:贴记号。标示:显示。根据后文的“成长坐标”可知,应该选用“标注”。集腋成裘:珍贵美好的事物积少成多。众擎易举:许多人一齐用力,就容易把东西举起来。比喻大家同心 协力事情就容易成功。根据后面“聚沙成塔”,用“集腋成裘”。应选Ao.【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 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 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站在“历史节点”才能“回望开展历程”,最后“感受爱国情愫”。应选C。2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 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局部,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无论还有”搭配不当,“还有”改为“还是”;根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后面衔接的只能是“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应选Bo【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 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格物致知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 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 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3 .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局部,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缺乏,以助教化。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 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错误。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应选A。A.大学之道B.在止于至善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D.欲治其国者*5.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不以其道得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其皆出于此乎*【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虚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在复习时重点注意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 自如了。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 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俗话说,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均为介词,在。应选B。格物致知.对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明:彰明知:知道静:心不妄动虑:忧虑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知止而后有定C.定而后能静D.安而后能虑【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能力。此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 等知识点。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 测。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应选D。【点睛】文言实词包含哪几个方面。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以下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 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 的活用。具体的知识点有常用实词、多音字、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古今异义字词、词类活用等。6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句:先正其心A.见贤思齐焉B.在明明德C.自贼者也D.先诚其意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实词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时考生应结合语境分析该字的词义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再结合词性的变化判断该字属于哪种类型的活用,常见的活用情况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 名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例句“先正其心”中“正”是使动用法,使正;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 动词,发扬、彰显;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应选D。8 .以下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格物致知格物致知A.大学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虑而后能得物格而后知至C.欲治其国者其孰能讥之乎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的辨析方法:关注虚词的词性的差异;关注其不同位 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之:助词,的/代词,它。B项,而:都作连词,都表承接关系。C项,其;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D项,以:连词,无实义/介词,用,把。应选B。9 .以下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道:道理 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亲:亲近爱抚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心不妄动 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格:推究 知:知道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即根据具体 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此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 断对错。B项,“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自己和他人都到达最完善的 境界。其中“止”,译为“到达”。C项,“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思是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 性情安和。其中“安”,译为“性情安和”。D项,“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其中“知”,译为“认识”。 应选Ao10.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止于至善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格物致知先正其心先诚其意必先苦其心南征北战 A./B./C./D./【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 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 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善: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 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南,名词作状语, 向南,向北。应选C。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 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噫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哗 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 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 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 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关口、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 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 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 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那么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 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 反人道之正也。(选自礼记乐记,有删改)格物致知(注)唯以杀:喉(jiao),急促。杀(shGi),衰微。弹(chan):宽舒。食(si)飨之礼:食礼和 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1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12.以下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C.关上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D.玄酒:即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13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人心有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有急、缓、散、厉、直、柔等之别。B.声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动,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C.桑间濮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混乱、百姓不受约束、统治者自私自利。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2)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15 .文中是怎样具体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11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 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 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此题,“物使之然也”,“物”是本句的主语,不是上句的宾语,排除B; “故形于声”,故表示结果,一 般位于句首,排除CD。本句译为:大凡音乐的本初,是由人内心的感动而产生的。人内心的感动,是因为外物的触发使其这样的。 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声音相互应和,所以产生变化。格物致知变化中有了一定的规律,称为音。应选A。12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 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拟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 正误。B项,“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说法错误。 “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错。文中说的是“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 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应选Bo.【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 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拟,做好理解分析,找 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D项,“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说法错误。审声是懂 得政事的前提,但不能说审声就能懂得政事。应选D。13 .【答案】(1)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 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2)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 的困苦。【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 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 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道”,同“导”,引导;“和”,调和;“一”,名词用作动词,统一;第二句得分点: “乖”,混乱;“思”,忧郁;“困”,困苦。14 .【答案】(1)文中先通过道理论证论述了音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然后举例子具体论证,讲治世之音, 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等与不同的政治形态存在的内在联系。(2)通过了解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状况,而利用音乐进行教化,就可以教育人民区分好坏, 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述思路的梳理的能力以及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此题,题干要求“文格物致知中是怎样具体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的 是论述思路的梳理,作答此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 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回答第一问,首 先要找到该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语境分析作者所采用的论证方法。结合“是故其哀心感者,其 声噬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口单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可知,文章先通过道理论证阐述了 “声音之道”,即音是人的内 心情感的表达;结合“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等例子,从“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等与不同的政治形态存在的内在联论证了“与政通 矣”。第二问“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 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 成答案。根据文意可知,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反人道之正也”正是论述目的,将其 翻译概括出来即可,即:通过了解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状况,而利用音乐进行教化,就可 以教育人民区分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点睛】考查文言文断句可以通过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 (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日、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 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等方法作为断句的依据来正确解答。 译文: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 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不同的声彼此应和,所以产生变 化。把这种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称作“音”。排列这些“音”而且配上乐器演奏,并手持干、 戚、羽、旄跳舞,就称作“乐”。乐,是从音产生的,其根源在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 急促而衰微;人心有了快乐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宽舒而舒缓;人心有了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开朗 而自由;人心有了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粗暴而严厉;人心有了崇敬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刚直而廉 正;人心有了爱慕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温和而柔顺。这六种声音,并非人的内心原来就有,而是人的内 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才产生的,因此前代先王对于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制来引导 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制、音 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而实现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