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厂环境监测管理.docx
环境监测管理1、 目的建立洁净区环境监控管理规程,规范洁净区管理,确保洁净区环境符合GMP的 要求。2、 围本规程适用于公司内所有洁净区(动物实验室除外)的日常环境监测工作。3、 定义3.1 洁净区:对尘粒及微生物污染规定需进行环境控制的房间或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使用均具有减少对该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功能。3.2 单向流(普称为层流):沿单一方向呈平行流线并且与气流方向垂直的断面上风速均匀的气流,与水平面垂直的叫垂直单向流,与水平面平行的叫水平单向流。3.3 非单向流:具有多个通路循环特性或气流方向不平行的,不满足单线流定义的气流。3.4 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悬浮粒子的统计数量来区分的洁净度。3.5 警戒限度:当系统的关键参数超出正常工作范围、但未达到纠偏限度时,有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限度标准。3.6 纠偏限度:当系统关键参数超出可接受标准时,需要进行调查并采取纠正措施的限度标准。4、 职责质保科QA:负责本规程的起草、修订、审核、培训、实施和监督。质量受权人、生产部、质控科:负责本规程的审核。质量部经理:负责本规程的批准。相关部门及人员严格按照本规程执行。5、 引用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修订)附录1无菌药品药品GMP指南2010年版国际标准ISO14644-16、 材料在线监测系统、温、湿度表、压差表、风速仪、风量罩。7、 流程图无8、 程序8.1 监测内容8.1.1 日常环境监测包括:温、湿度监测、压差监测、风速风量换气次数监测、悬浮粒 子监测、沉降菌监测、浮游菌监测、表面微生物监测。8.1.2 其中,温、湿度监测、压差监测、风速风量换气次数监测在本文件中详细规定。8.1.3 对悬浮粒子的监测详查悬浮粒子监测操作YH;沉降菌监测详查沉降菌监测操作YH;浮游菌监测详查浮游菌监测操作YH;表面微生物监测详查表面 微生物监测操作YH(悬浮粒子、沉降菌、浮游菌、设备表面微生物监测需制定 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8.2 温、湿度监测8.2.1 监测负责人:质控科QC负责监测实验室洁净区的温、湿度,车间操作人员负责监测车间洁净 区的温、湿度,质保科QA对各洁净区温、湿度进行随机抽查。8.2.2 监测条件:8.2.2.1 确定温、湿度表经计量局检定或经过内部校准,贴有合格证,在检定周期内使用, 并符合安装要求。8.2.2.2 确定温、湿度表下无水,以避免影响监测结果。8.2.3 监测标准:洁净区温度应为1826,相对湿度应为45 %65 %。8.2.4 监测范围及周期:8.2.4.1 生产车间洁净区:(1) 各区域的主要操作间由车间操作人员在操作前、后各观察一次,区域内其他地方每班次观察一次。(2) 生产车间用于物料存放的房间在车间操作人员进入洁净区时和生产结束离开洁净区时各观察一次,停产(用)期间不需观察。8.2.4.2 质控科洁净区:QC操作人员每次操作前、后各观察一次。8.2.5 监测方法:观察洁净区内温、湿度表的示数。8.2.6 监测记录:对温、湿度表示数按要求周期进行监测记录,将监测结果记录于“温、湿度监测 记录”。8.3 压差监测8.3.1 监测负责人:质控科QC负责监测实验室洁净区的压差,车间操作人员负责监测车间洁净区的 压差,质保科QA对各洁净区压差进行随机抽查。8.3.2 监测条件:确定压差表经计量局检定或经过内部校准,贴有合格标志,在检定周期内使用, 并符合安装要求。8.3.3 监测标准: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相邻洁净区之间压差应不低于lOPa,相同洁净度级别的 不同功能区域(操作间)之间应当保持不低于5Pa的压差梯度。8.3.4 监测范围及周期:8.3.4.1 生产车间洁净区:(1) 操作设备上的压差,操作前、操作过程中、操作后各观察一次。(2) 每个区域的主要操作间在操作前、后各观察一次,区域内其他地方每班观察一次。(3) 一般生产区与洁净区之间的外围压差每天上、下午各观察一次。无生产时(值班 状态时),只需要每天记录外围的压差。8.3.4.2 质控科洁净区:质控科QC人员每次操作前、后各观察一次。8.3.5 监测方法:观察洁净区及设备压差表的示数。8.3.6 监测记录:对压差表示数按要求周期进行监测记录,监测结果记录于“压差监测记录”。8.4 风速风量换气次数监测8.4.1 监测负责人:质控科QC8.4.2 监测条件:8.4.2.1 确定风速仪、风量罩经过检定,贴有合格标志,在检定周期内使用,并符合安装 要求。8.422空调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8.4.2.3洁净区各房间门处于关闭状态。8.4.3 监测项目及标准:动态监测:A 级风速0.36m/s0.54m/s。静态监测:A级区:截面平均风速0.36m/s0.54m/s;B级区:换气次数260次/h;C级区:换气次数225次/h;D级区:换气次数215次/h。8.4.4 监测范围及周期:8.4.4.1 动态监测:风速(隧道烘箱进瓶口及出瓶口各1个点、灌装半加塞进瓶绞龙处1 个点、灌装半加塞加塞处1个点、冻干机入口处1个点、轧盖机1个点)每班次 进行全程在线监测。8.4.4.2 静态监测:A级区:每月进行一次风速监测;B级区:每月进行一次风量监测,并计算换气次数;C级区:每季度一次风量监测,并计算换气次数;D级区:每季度一次风量监测,并计算换气次数。8.4.5 监测方法:8.3.4.1 动态监测:生产操作开始前,打开在线监测系统进行风速监测。8.3.4.2 静态监测:(1) 使用风速仪和风量罩进行监测,使用方法详查风速风量仪使用、清洁、维护YH。风量罩使用、清洁、维护YH。(2) 测定单向流风速时,将风速仪探头置于距离送风口 150-300mm垂直于送风气流的测试面的各个监测点处。(3) 测定风量时,将风量罩贴附并全部覆盖送风口。由于特殊原因不能使用风量罩测定的,则使用风速仪测定每个风口的平均风速,然后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换气次数:风量=平均风速X风口面积义36008.3.4.3监测点选取:(1) 动态监测采样点:在确定位置时应依据生产操作的内容及关键程度进行风险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制定“定置图”。(2) 静态监测采样点:a 风速采样点:风口为方形时,应将风口断面分成lOOmmx 150mm以下的若干个等分面积,分别测定各个等分面积中心点的风速,求出平均值,作为平均风速。对 于较小的矩形风口可按下图取五个点测定风速即可。b8.3.4.48.4.68.4.6.18.4.6.28.58.68.78.7.18.7.1.18.7.1.2风量采样点:逐个对送风口进行风量测定。通过测定送风口风量及房间体积来计算换气次数。根据测得的每个出风口高效风量L (m3/h),房间体积A (m3),计算换气次数n = 皿2:心(次小)A洁净区房间体积见附件lo监测记录:动态监测,将观察结果记录于批记录中。静态监测将结果记录于“风速监测记录”和“风量、换气次数监测记录”。监测结果异常处理日常环境监测数据超过标准值时,质控科QC及洁净区工作人员按照偏差管理 YH的要求进行偏差处理并记录。监测结果统计与分析质控科QC对日常环境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上报给质控科科长,年度回 顾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各洁净室(区)全年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汇总 和分析、评价,提出建议。如需要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执行CAPA管理YH。 各项监测采样点、监测用平板、接触碟编码方法 采样点编码方法风速采样点编码:由监测区域编码+环境级别+房间序列号+ FFU序列号 (FFU编号见附件Do例如:PC01-01风量采样点编码:由监测区域编码+环境级别+房间序列号+送风口序列号 (送风口编号见附件1)。例如:PC01-S011.1.1.3 悬浮粒子采样点编码:由监测区域编码+环境级别+房间序列号+布点代码 组成。例如:PC01-011.1.1.4 沉降菌采样点编码:由监测区域编码+环境级别+房间序列号+项目编码+ 布点代码组成,若同一采样点多次采样时,则按采样时间顺序在采样编码后加 “(1), (2), (3)例如:PC01-C01 (2)1.1.1.5 浮游菌采样点编码:由监测区域编码+环境级别+房间序列号+项目编码+ 布点代码组成。例如:PC01-F011.1.1.6 区域设备表面微生物采样点编码组成:由监测区域编码+环境级别+房间序列 号+项目编码+采样位置代码组成,若同一采样位置多点采样时,则按采样时 间顺序在采样编码后加“(1), (2), (3)”。例如:PC01-B1 (1)1.1.1.7 人员手指菌采样点编码:由人员姓名首字母缩写+LH (左手)/RH (右手)组成。 例如:XXX-LH1.1.1.8 人员洁净服表面微生物采样点编码:由人员姓名首字母缩写+采样位置代码组成。 例如:XXX-LW1.1.1.9 区域编码:区域编码培养基制备区P种子液制备区ZZ原液有菌区YY无菌区YW制剂区ZJ化验室H8.7,1.10项目编码:监测项目项目编码沉降菌C浮游菌F区域设备表面微生物B8.7.1.11区域设备表面微生物采样位置代码:采样位置代码门把手附近1设备表面2墙面38.7.1.12人员洁净服表面微生物采样位置代码:采样位置代码手腕处EW/RW手肘处LZ/RZ前衣襟处Y口罩K1.7.2 监测用平板和接触碟的编码即相应采样点的编码。1.7.3 悬浮粒子、沉降菌、浮游菌的布点代码见附件2。9、 ESH无10、 派生记录温、湿度监测记录压差监测记录风速监测记录风量、换气次数监测记录11、相关文件沉降菌监测操作YH浮游菌监测操作YH表面微生物监测操作YH悬浮粒子监测操作YH风量罩使用、清洁、维护YH风速风量仪使用、清洁、维护YH偏差管理YHCAPA管理YHYH-YH-ZB-30-001(01)YH-YH-ZB-30-001(02)YH-YH-ZB-30-001(03)YH-YH-ZB-30-001(04)YH-ZB-30-002YH-ZB-30-003YH-ZB-30-004YH-ZB-30-005YH-ZB-50-003YH-ZB-50-004YH-ZL-10-006YH-ZL-10-00812、注意事项对以上监测项目进行监测时,人员要按照洁净区更衣程序进入洁净区,监测用仪 器要按照物料传递程序进行传递。13、 附录附件1:洁净区房间信息表附件2:环境监测风险评估14、 变更记载版本号生效日期变更原因、依据及详细变更内容002020年08月31日新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