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劳动最美《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63335649
资源大小:38.53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必修上:劳动最美《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上:劳动最美紫营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体会这两首诗的结构特点。2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3 .结合文本及拓展内容,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诗歌中的劳动之美。(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疏通文章,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通过不同类型诗歌的赏析,品味诗歌中的劳动之美。(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学习建议教材在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 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 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诗经全集三百余篇,每篇都深入人心,茶莒无论是从其简练的语言还是 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篇章。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苏辙的 一首七言律诗,反映诗人田园生活的一局部,充满了生活气息。通过本课的学习,能 够帮助同学们感受古人的劳动场景,丰富同学们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同学们的 诗歌鉴赏能力。(五)课前研学6. 1预习作业(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明白诗歌内容,熟读两首诗歌。(2)借助网络搜索工具及相关辅导资料,初步知晓相关文体、作者、背景。(3)整理表达劳动场面、表现劳动者心情的诗歌,诵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深厚 情感。6. 2阅读指导具有充满乡村气息的“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酷劳苦辛”等场景来侧面烘托劳动时的 热闹场面,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迎。活动三、群文阅读,任务学习【拓展迁移】任务一: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阅读本课的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 有怎样的认识?例:无论是欢愉的劳动场面,还是劳动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说明,劳动从来 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 源,就会脱离生活实际,走进空虚和腐朽没落。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真正认识生 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了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 活的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任务二:阅读下面三那么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材料一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二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材料三崔道融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1 .以下对以上诗歌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范成大的诗中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 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B.陶渊明的诗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 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C.崔道融的诗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 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D.这三首诗的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表达了诗歌的音乐美。体裁有绝句有律诗, 属于近体诗。明确:选D, “有绝句有律诗”错误,陶渊明的诗不是律诗,应该属于“古体诗”。2 .这三首诗都是写劳动的诗歌,请指出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明确:范诗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 的赞美;陶诗通过描写自己劳动的情景,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抒写了 作者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 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崔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农 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任务三:互动交流,展示课前预习时同学们各自的表达劳动场面、表现劳动 者心情的诗歌,提供各自的诵读体悟。例如:十亩之间(先秦)佚名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明确:全诗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这是魏风十亩之间最鲜明的 审美特点。首先,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全诗六句,重章复唱。每句后面都用 了语气词“兮”字,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 偕回家时的情景。因此,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 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明确: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 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 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 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秋日田家杂咏(清)黄燮清西风八九月,积地秋云黄。力田已告成,计日宜收藏。刈获须及时,虑为雨雪伤。农 家终岁劳,至此愿稍偿。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安坐 废手足,嗜欲毒其肠。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君看获 稻时,粒粒脂膏香。明确:此诗写秋天获稻时所见所感。前半局部首先描写了稻子成熟时节遍地金黄, 展现了一片丰收景象。农家经过了终岁的辛劳,终于有所收获。“终有数月粮”既透 出劳有所获的一丝抚慰,更点明了粮食来之不易。后半局部先写“素餐”的“豪华子” 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知稼稽之艰难,与终年辛勤劳作的农家形成鲜明比照,揭 露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后通过议论,表现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对劳动的赞美。全 诗语言质朴清新,流露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同情,具有积极意义。三、课后巩固1.课后作业一:高考真题例如2019年高考全国I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滕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绞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填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明确:B(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6 分)明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那么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 显,清新流畅。课后作业二:劳动实践:尝试自己不曾做过的劳动,比方重新规划设计自己的房间;独立完整 地为家人做一次饭;清扫一次厨房、卫生间请用照片记录你的劳动过程,并写一 篇自己劳动后的心得体会,不少于400字。2.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9分)诗经桃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藁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归:出嫁。(f6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藁藁(zhen):草木茂 盛的样子。(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本诗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 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B.本诗第二章那么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 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C.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兴旺。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 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D.本诗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手法,章与章句型重复, 字面也大体相同,具有一咏三叹之妙。明确:选D。章法结构上不是反复手法,而是重章叠句。(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明确: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 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 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本诗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真挚地 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 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 明,意趣盎然。3.板书设计:rOn四、资源链接:推荐阅读一:天才身边的天才:苏辙的性格与成就| ? / fEV=t康震苏轼与苏辙有很多相近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甚至是相反之处。苏轼的性 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苏辙却冲和淡泊,老成持重。这种区别,在他们少年时代已 表现得很明显。苏轼喜欢游山玩水,如果有山可登,有水可涉,子瞻未尝不拎其衣襟 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苏辙对此也有兴趣,常常从之游,但是没有到苏轼 那个程度,所以苏轼常常是翩然独往。这种性格,对他们以后的政治生涯产生了重要 影响。苏辙的政治主张常常比苏轼还尖锐激烈,但他遭受政敌的迫害却比苏轼轻得 多。据宋史本传载,王安石以苏辙寡言鲜语,素有敬心。苏辙对元祐之政的作用 比苏轼大得多,但苏轼被远谪海南,苏辙仅仅贬官雷州。徽宗朝,元祐党人多被外徙, 苏辙独免。苏辙去世时赠大中大夫,并与三子恩泽,据说也是蔡京“以子由长厚,故 恤典独厚”(朱弁曲消旧闻)。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苏辙比苏轼更不得志。苏辙应制科试,因出言“不逊”, 被抑入四等。苏轼初从政,就是凤翔签判,苏辙仅被命为商州军事推官,且未赴任, 起点就比苏轼低得多。在熙宁年间,苏轼历任密、徐、湖三州地方长官,苏辙却一直 担任幕僚,贬官筠州以前,才做到南京签书判官。但在元祐年间,苏辙很快从小小县 令跃居副相,苏轼却遭到新、旧两党的夹击,不安于朝,奔波于地方和朝廷之间。贬 官岭南,遇赦北归后,苏轼死于北归途中,年六十五。 苏辙却过了十二年的闲适生 活,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才去世,享年七十四。这就是宋史苏辙传所说的, 他的爵位、年齿“皆优于兄”。苏轼一生八典名郡(密、徐、湖、登、杭、颍、扬、定),地方政绩颇为显著。苏 辙仅元祐末由门下侍郎出知汝州,但为时甚短。其前还作过半年的绩溪令,又在生病。 因此,他的地方政绩几无可言。苏辙一生政绩,主要表现在元祐年间在朝廷任职期 间。正如南宋何万在苏文定公谥议中所说:“(元祐)九年之间,朝廷尊,言路辟, 忠贤相望,贵癖敛迹,边陲绥靖,百姓休息,君子谓公之力居多焉。”这段话对元祐 之政虽有些过分美化,但对苏辙在元祐之政中作用的估计,是大体符合实际的。因为 政敌也攻击苏辙在元祐之政中是“言之者而又行之者”。苏辙的政治才能,也只在元 祐年间才得到比拟充分的发挥。吕公著赞叹道:“只谓苏子由儒学,不知吏事精详如 此!”(栾城遗言)张耒也说:“某平生见人多矣,惟见苏循州不曾忙。虽事变 纷纭至前,而举止安徐,假设素有处置。”(明道杂志)由于苏辙晚年有十余年的闲暇致力于著述,因此他的学术著作比苏轼还多。苏轼 有易传9卷(实为三苏合著)、书传13卷(今本20卷)、论语说5卷,共27 卷。苏辙有诗集传20卷、春秋集解12卷、老子解2卷、古史60卷, 共94卷,收入文集的孟子解、论语拾遗、历代论等还未计算在内。 如 果说苏辙在年齿、爵位、学术成就方面超过了苏轼,那么在文学艺术领域却比苏轼略 逊一筹。苏轼是通才,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 苏辙是偏才,他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散文方面,其他领域皆缺乏以名家。苏轼晚年主要在海南度过,后来北归客死常州,因此无暇整理旧作,也无暇安排 子孙后世,更谈不上安度晚年。苏辙那么不同,他的晚年平静而祥和。苏辙在次韵子 瞻感旧中说:“家有二顷田,岁办十口粮。教敕诸子弟,编排旧文章。”在颍昌, 他与三个儿子忙于经营住宅。儿子们的想法是:“父母老矣,而居室未完,吾侪之责 也。”(遗老斋记)苏辙的想法是:“筑居定作子孙计。”(初葺遗老斋)苏辙 子孙成群,家有百口,不止是他自己的子孙,而且还包括了苏轼的子孙。元祐六年 (1091),晚年的苏辙闲居颍昌教育培养自己的儿子、孙子、女婿、外孙,也包括了教育培养苏轼的后代苏迈、苏迨、苏过等人。苏辙曾系统地为诸孙讲论语、孟 子、春秋、老子、庄子等书。还时时讲读书作文之法。苏辙闲居颍昌 的后期,朝廷对元祐党人及其子孙的迫害有所缓和,诸子陆续外出作官,苏辙要求子、 婿不要嫌官卑位低。无论被贬何处,苏轼都要与朋友交往,往来书信,因此轶事多多。 苏辙自汝南 返回颍昌后的十年中,除见过极个别的亲友外,几乎谢绝了一切往还,连大门也很少 出。他说:“宇宙非不宽,闭门自为阻。心知尘外恶,且忍闲居苦。”(见儿侄唱酬 次韵)“经年客不至,不冠仍不衣”(杜门)。“闭门颍昌市,不识颍昌人”(闭 门)O他的“闭门不出”,完全是为时局所迫,完全是为了避祸。苏辙自三十岁最 后一次离开故乡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返蜀。这与蜀中赵捻一案有关。赵捻本西南夷人, 其父赵庭臣杀其族党,归降朝廷,赐姓赵。元祐九年(即绍圣元年,1094),赵捻擢进 士第二名。朱子语类卷133说:“蜀中有赵教授者,因二苏斥逐,以此摇动人心, 遂反。”结果赵捻兄弟被诛,父母妻子皆被流窜。这当然是为苏辙兄弟帮倒忙。他们 兄弟本来一直思念故乡,但自岭南北归,任便居住时,苏辙直归颍昌,苏轼那么在颍昌、 常州之间犹豫不决,但二人都不敢回蜀居住。因为他们假设回故乡,必然给政敌以话柄, 对自己更加不利。一般人都认为,苏轼的文学成就远远高于苏辙,其实关于苏氏兄弟诗文的优劣, 历来有不同看法。苏轼说:“子由诗过吾远甚。”(记子由诗)又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人,故汪洋淡 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这并不是自谦 之词,而是苏轼的真心话。苏轼论诗论文,都追求“质而实绮,癖而实腴”(苏辙子 瞻和陶诗引)、“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艺术风格,苏辙“汪 洋淡泊”的艺术风格,正符合他的审美趣味。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就同意苏轼 的看法:“中书(苏轼)尝自谓吾不及子由',仆窃以为知言。”陆游、周必大也有 类似的看法,周必大跋子由和刘贡父省上示坐客诗载,周向陆请教学诗之法, 陆要周读苏辙诗。 周“退取栾城集观,殊未识其旨趣”,后来才觉得辙诗“温 雅高妙,如佳人独立,姿态易见。然后知务观(陆游)于此道真先觉也”。实事求是地 讲,苏轼的文学成就确实高于苏辙,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辙的文学成就就没有他的特色, 或者说文学成就低。他们兄弟俩的文学作品,风格不同,气质不同,不能简单的做优劣比对。 苏轼的诗文外放奔涌,苏辙的作品内敛含蓄,他们的文学成就与他们的人生一样,各有千秋,和而不同。(参见“搜狐章黄国学”)推荐阅读二美好生活需要奋斗的浇灌李拯清晨的地铁上,年轻人摩肩接踵奔向一天的忙碌;城市的街巷里,快递小哥把堆 积如山的快递分发到家家户户;咖啡馆里,创客们正在构思新的产品形态与商业模 式无数人的奋斗,汇聚成中国社会的奔涌活力,留下了新时代的温暖印记。奋斗,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词汇,一种带来改变、孕育希望的力量,它是一个时 代的精神气质,更有着一脉相传的历史根脉。中华民族以勤劳著称于世,奋斗精神更 是镂之于心的文化基因。“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 福就要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既有对中华民族 伟大奋斗精神的精炼概括,更在全社会树立起奋斗的旗帜。宏大建构如国家的复兴之梦,具体而微如百姓的幸福之梦,奋斗都应该是筑梦圆 梦的底色。但是现在,“不相信奋斗”的想法也在一些人那里冒头,“靠奋斗不如靠 背景”成为一些人的生存哲学。对奋斗价值的解构,往往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 “奋斗无用论”,片面认为阶层固化、社会板结,催生出一些以消沉失望、无所作为 为特征的亚文化;另一种类型那么属于“奋斗不必论”,中国经济开展到今天,很多家 庭有了上一辈的积累,一些人由此把享受成果置于努力奋斗之上。这些认知,尽管并 不会让奋斗贬值,却也在消解奋斗的含义,对社会心态产生负面影响。针对现实的焦虑和困惑,唯有解开思想的扣子,才能真正让奋斗的价值深入人心, 成为最大公约数、获得强大生命力。平心而论,中国经济每年的增量相当于一个英国 的规模,做大的蛋糕能够为大多数人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关于这一点,享受脱贫攻 坚红利的农民、赶上互联网浪潮的创业者等群体,都有切身的体会。中国并不缺少机 会,但每一个机会都不是白来的,而是需要用实实在在的奋斗去把握。“奋斗无用” 只是为放弃努力寻找的借口。而躺在前人种的大树下坐吃山空,那么不仅难以为继,更 会带来精神世界的空虚。当幸福到达一定层次,物质条件的改善愿望往往不如精神层面的提升更紧迫。奋斗不仅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奋斗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实现更好自己的人生选择。在今天的中国,这不是一种奢谈。奋斗同样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有些兴旺国家为什么频繁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和福 利主义陷阱? 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为什么会缺少增长动力与社会活力?严肃的学术讨论 有很多,但归结起来,都可以从大学中的“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 之者舒,那么财恒足矣”这句话找到启示。如果生之者寡,食之者众,都想着坐享其成, 都想着保住自己的奶酪,奋斗的人越来越少,劳动的意愿越来越低,怎么可能支撑国 家的持续开展?又如何能激发社会的生机活力?今天,不少开展先天条件无比优厚的 国家,都在为如何让人们重新“动起来”而烦恼。就此而言,伟大奋斗精神不仅在为 中国开展注入持久动力,更是为世界文明进程提供一种深刻的中国启示。当然,奋斗不仅需要激发奋斗者的激情,更需要为奋斗者提供舞台。这恰恰是新 时代的题中之义。从进一步简政放权,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再到完善任人唯贤的用 人制度,一系列改革举措就是要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竞争环境,让一个人凭借奋斗而 不是关系获得成功,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每一个 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如果你准备用奋斗改变命运,那么现在就 是最好的时代。“如果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不让皱纹刻在你心上。”人间万事出艰 辛,越是美好的梦想,越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对奋斗的信念,就是对汗水与双手的信 念,对时代与未来的信念:“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 出来”。古代诗歌的学习,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同学们来说,能否全面理解、 深刻地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极为关键。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是要明白诗歌的 表层意思,即能疏通大意,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要 领会诗歌的深层意思、,即能看出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气氛),表达了什么情感(情 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6. 3写作准备学习细节描写的运用,尝试描写一个场景或刻画一个人物。6. 4知识清单6.4. 1掌握课下注释中的字词句:采采、薄言、有、掇、捋、秸、裾、诸孙、阴霆、 一竿晴日舞比邻、博、村酷、縻。6. 4. 2掌握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 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局部。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 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 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 为施政的参考。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对抗、风俗与婚姻、 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6. 4. 3掌握苏辙简介:苏辙( 1039 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 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 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神宗时,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哲宗时, 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 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 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 苏”。其生平学问深受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 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 无华,文采稍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集传春秋 传栾城集等。6. 4. 4掌握七言律诗简介:七言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 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开展定型, 成熟开展于盛唐时期。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 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宋代 七律创作延续了杜甫和中晚唐诗人的创新努力并在“江西诗派”手中逐渐定型,走出 了一条以理趣见长、以议论为诗的新路子,佳作不少。元明清以后,七言律诗逐渐衰 落。二、过程设计【知识支架】6. 1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 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使情感得 到尽情抒发,到达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6. 2 赋:赋是指直接铺陈表达,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6. 3比照:比照法是指把对立的事物,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对照比拟,使形象更 加鲜明,性质更加突出,以增强艺术表现力的手法。分为横比(将发生在同一时期、 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拟)和纵比(将同一事物在不 同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拟)。6. 4侧面烘托:侧面烘托是指通过间接描写,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使所表现 的对象鲜明突出。导语:民歌里的劳动场景6. 1视频欣赏:浙江民歌调采茶舞曲歌词: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哥哥呀,你上皈下皈勤插秧;妹 妹呀,你东山西山采茶忙;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插得秧来匀又快呀;采 得茶来满山香;你追我赶不怕累呀;敢与老天争春光;哎呀争呀么争春光!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采茶忙;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妹妹呀,采茶好比 鱼跃网;一行一行又一行;摘下的青叶篓里装;千缕万缕千万缕呀;缕缕新茶放清香; 多快好省来采茶啊;青青新茶送城乡呀;送呀么送城乡!左采茶来右采茶,双手两眼一齐下,一手先来一手后,好比那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 两个茶篓两膀挂,两手采茶要分家,摘了一回又一下,头不晕(来)眼不花,抖一抖(来) 挎一挎,年年丰收有清茶啊!6.2交流:刚才欣赏的采茶舞曲哪方面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采茶舞曲是采茶的人采茶的时候唱的传统民歌,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 全曲以越剧的音调为素材,具有舞曲风格,曲调欢快、跳跃,再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 发的风貌。乐曲采用浙江民间音调的特点,旋律优美流畅,其中逗趣性的乐句,如一 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让人生动地感受到了劳动之 美。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 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 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 走近苏辙,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米甘采采米莒,薄言采之。采采米菅,薄言有之。采采茶莒,薄言掇之。采采米甘,薄言捋之。采采茶甘,薄言秸之。采采米甘,薄言裾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霭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酷劳苦辛。闭縻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诗经是我国文化的源头,诗歌结构形式重章复沓,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 然音乐美感。而苏诗那么为律诗,律诗的格律非常严整。在学习时要注意对这两首不同体 裁诗歌结构进行赏析,赏析过程中要注意两首诗歌不同的表现手法。活动一、诵读诗歌,理解大意【文本研读】1 .边诵边读,用“/”划分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一"标出第二首诗的韵脚。 第莒采采/假设莒,薄言/采之。采采/米菅,薄言/有之。采采/茉莒,薄言/掇之。采采/紫苜,薄言/捋之。采采/茉苜,薄言/秸之。采采/紫莒,薄言/襁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霭/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酷/劳/苦主。 闭縻/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独。2 .茶甘中的“采、有、掇、捋、祐、襁”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明确: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 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 再到手提衣襟“裙之”,掖起衣襟“襁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 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3 .茶甘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表达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效果? 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明确: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能表达出来。对采摘的过程,分别采 用了 “采、有、掇、捋、秸、襁”这六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 烦琐。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这六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清晰 地呈现出来,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 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让人清晰难忘。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 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劳动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简单麻木 的,而是充满乐趣的。 展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诗歌通过“采之、有之、掇之、捋之、祐之、襁之”来概括采摘假设首的全过程,这 六个独立的动作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动作,看起来层层递进、有条不紊,非常流畅, 如行云流水。当几个独立的动作聚在一起进行系统内部优化之后,采摘的过程就变成了 一场用肢体表达艺术的活动,把日常的劳动升华成行为的艺术。先民对劳动的熟练程度, 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美。原本生长于郊野的车前草,经过劳动者的几道工序就成了盘中 餐或者是药,是对先民改造力的生动表达。表达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采摘茶莒的人是当时的劳动者,即生活在下层的平民。周朝实行“井田制”,劳动 人民生产所得的很大局部要上交给贵族阶层。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物质 的需求也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能保证最基本的吃穿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是留 给自己的粮食是有限的,人们也会采摘野菜来补充。米甘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 能治病的药材。因此,当人们看到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茉苜,心情是愉悦的、欣喜 的。人们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于是哼着这首歌,将草丛中的琴莒采了又采。因为这 样的劳动成果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人们唱的歌谣是让人感到快乐幸福的。4 .第二首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 样的叙事安排是否合理?明确:合理。诗歌以“收麦”为叙事线索,虽然没有正面写外孙在田中忙碌收麦的 情景,但透过颔联中邻家的忙碌紧张,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孙帮助收麦时忙碌的情景;而 颈联的两个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外孙辛苦劳作的“饥乏”与“苦辛”;尾联诗人毫不 吝啬的赞赏再次证明了外孙收麦的辛劳。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辛劳,但诗歌 处处表达出外孙收麦的辛劳。【拓展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莺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 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公布的各种法令。明确: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 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气氛,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5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歌里,诗人的情感变化很有层次,请结合诗歌加以 分析。明确: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熟的情形,然后表达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 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 物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同乡邻一样欢欣 鼓舞,比照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得鲜明可感;颈联写诗人“急 炊大饼”“多博村酷”来款待辛苦的外孙,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达诗 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足精神”的赞赏。整首诗情感 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生活底蕴。活动二、把握结构,赏析手法【问题探究】1 .这两首诗在结构上分别有何特点?明确:(1)紫甘只有“采”“有”“掇”“捋”“秸”“襁”六个动词的变 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 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拓展练习1请分析子衿第一、二章的妙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明确: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强烈地表现出了她相思萦怀之情,急盼之中又不无矜持之态,一唱三叹, 节奏鲜明,旋律优美,使人产生无限遐想。(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一首格律严整的律诗,具有律诗的格律特点:句 数固定。总计八句,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七言。押韵严格。律诗要求第二、四、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这首诗通押一韵,韵脚是en、in(在古代属于一个韵 脚,即人辰辙),一韵到底,中间没有换韵。要求对仗。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 首诗的颔联、颈联是严整的对仗。如就颔联而言,“三夜”对“一竿”、“阴霆”对“晴 日”、“败场圃”对“舞比邻”。讲究平仄。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讲究粘和对。本诗完全符合律诗的平仄要求。2 .重章叠唱是诗经中民间歌谣经常采用的形式,但袁枚曾经说:“三百篇如'采采紫莒,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你赞成袁枚的观点吗?请结合诗 歌谈谈你的认识。例:观点一一一不赞成。紫莒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一一采、有、掇、 捋、祐一一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 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 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 米莒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一一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 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韵律婉转,节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观点二一一赞成。米莒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 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茶莒,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 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 叠唱,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难免显得简单重复, 缺少诗歌应有的韵味,不值得后人效法。3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 各种表现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请结合相应诗句,谈谈这 两首诗分别使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劳动之美的?明确:(1)米甘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 程。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六个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 融的劳动画面。【拓展练习2】请指出以下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铸,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明确:兴比赋比兴(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使用的是比照衬托和侧面烘托的手法。紧扣“阴霆” 和“晴日”两种不同景象展开比照。麦收时节,接连三天的阴雨,让打麦场遭到破坏而 无法使用;而天气转晴,红日初升,给农人们带来了希望。诗歌通过晴日前后的强烈对 比,表达了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整首诗没有直接详细描写劳动的场面,而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