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docx
专题质检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 .以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C.官营手工冶铁业兴旺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铁制农具包括犁锌、掘土工具、刨土工具、铲、锄等,这说明农业生产具有精 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从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中不能推断当时的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故B项错误;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无法得出官营手工冶铁 业兴旺和铁器已得到全面推广,故C、D两项错误。2. (2021云南曲靖质检二)考古开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是西周遗址开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局部),据此可以反映的历史事实是()遗址地点石器蚌器骨器铜器陕西长安张家坡93173820陕西长安客省庄6921610陕西扶风县云塘18870河北磁县下潘汪4411740小计2243191540A.西周青铜用具尽在宫廷使用B.农具使用显现生产力水平低下C.西周农业开展分布范围较广D.西周生产工具使用频率较高答案:B 解晅根据西周遗址开掘出土的农具情况,可知石器、蚌器、骨器等原始农业器具是农业生产的主 要工具,反映了西周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铜器在宫廷的使用情况,排除A项; 材料并未反映西周农业开展的分布情况,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西周生产工具使用频率问题,排除 D项。3.下面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锌由生铁铸造,比拟笨 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锌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说明 ()A. 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力开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开展D. “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开展答案:|b麻布|根据材料“随着钢刃熟铁铁锌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可知冶炼技术的进 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的革新,应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革新,与土地私有无关,排除A项;材 料强调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开展,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4. (2021云南模拟)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 “规范” 一词的原型及原意。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表达在当今的各行 各业之中。这说明()A.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B.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C.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1) .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答案:|c瓯根据材料“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表达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 可以看出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C项正确;材料表达的是商周青铜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不能说明 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A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排除B项;人文精神在 材料中没有表达,排除D项。5 .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的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 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 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朝中后期()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答案:k解比宋元以前国家征收赋税的形式主要是谷物和布帛。明朝实行“一条鞭法”,规定赋税一律征 银,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开展,应选A项。材料无法表达气候的 变化,排除B项;宋代之后,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这并不是明代农业变革的背景,排除C项;海上 丝绸之路形成于西汉,兴盛于唐宋,明中后期已由盛转衰,排除D项。6 .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织作在城东,比户习织,其专业者不啻万家”,估计有织机12 000台。据此 可知,当时苏州民间丝织业()A.超过官营手工业B.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C.专业化特征明显D.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答案:|c瓯材料仅反映了苏州民间丝织业的开展情况,未反映官营手工业的开展状况,苏州民间丝织业超 过官营手工业的结论无从得此故A项错误;材料表达了清朝苏州民间丝织业规模较大,未表达新的 生产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时苏州民间丝织业规模较大,这说明苏州丝织业实现了 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丝织业的海外贸易情况,故D项错误。7 .(2021广西5月模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汉代的城市经济也获得开展。当时的长安,设 “市长(以下图为长安市令印章)一人,秩四百石。丞一人,二百石”。这说明汉代()长安市令印章A.城市商品经济已高度兴旺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 C.逐渐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经济开展促进了政策调整 答案:I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由于汉代城市商业的开展,政府在长安设立管理官员以规范商业秩序,故D 项正确;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兴旺在材料U 不能表达,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国家税收来源问题,排 除B项;汉代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8 . (2020山东淄博一模)据记载,海神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的福建,到明清时期普及山东乃至整个北 方地区,并从海神兼而“河运之神”。这一变化是由于()A.明清海外贸易兴旺B.运河流域商业的繁盛C.妈祖信仰更符合人们的需求D.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答案:B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商品经济繁荣,南北经贸往来频繁,妈祖从海神兼而“河运之神”有利于满 足人们祈求过往船只航行平安的美好愿望,应选B项;明清时期海外贸易并不兴旺,排除A项;题干 材料未涉及其他信仰,无法推知妈祖信仰是否更符合人们的需求,排除C项;明清时期男尊女卑,女 性地位仍然较低,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9 . (2021内蒙古模拟)下表所示为清朝前期公布的局部诏令。表中信息主要反映了()年份诏令内容顺治六年(1649年)“各州县以招民设法劝耕之多寡为优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自后永不许圈(地)”雍正四年(1726年)“专设营田水利府治河与营田并举”A.社会经济转型的迹象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 土地兼并现象的减轻D.政府经济职能的凸显答案:|d画“以招民设法劝耕之多寡为优劣”反映了政府鼓励农耕,“永不许圈(地)”反映了政府抑制 土地兼并,“专设营田水利府”反映了政府主持兴修水利,这些都是政府发挥干预经济职能的表达, 应选D项;材料无法表达社会经济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没有重农抑商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 表达的不只是土地兼并问题,C项说法片面,排除。10.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数次由中央政府公布并推行全国范围的田制,如秦汉的授田制、曹魏屯 田制、西晋占田制、隋唐均田制。据此可知,田制所有权属于()A.国家土地所有制B.自耕农土地所有制C.地主土地所有制D.佃农的土地所有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公布并推行全国范围的田制,如秦汉的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 制、隋唐均田制”,可知材料反映的田制都是中央政府把国家掌握的土地授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归 国家所有,故A项正确;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指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土地制度,与材料中的授田制、屯 田制、占田制、均田制不符,故B项错误;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指地主掌握土地的制度,与材料中国家 把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符,故C项错误;佃农是指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他们只是使用土 地,没有土地的所有权,故D项错误。11.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期间,勤政惠民,春耕时节都要率衙役带着花酒和春鞭,举行“班(颁)春劝农” 仪式,劝农人勤作农事。这一材料主要印证了()A.政府重视农业的思想B.农业生产耕作上的适时性C.经济形态上的封闭性D.农业经营方式上的分散性答案:k瓯材料表达的是身为知县的汤显祖,举行劝农人勤作农事的仪式,这反映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农业生产耕作适时性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政府对农业活动 的支持,没有表达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故C、D两项错误。12. (2020贵州贵阳模拟)明代谢杰在虔台倭纂中写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那么寇转为商,市禁 那么商转为寇禁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朦解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 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其意在说明()A.海禁政策并非长治久安之策B.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国家平安C.明代对世界形势的了解片面D.对外贸易并非明朝开展的必然需求答案:|A解而根据材料“市禁那么商转为寇禁愈严而寇愈盛”“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可 知谢杰认为海禁政策是导致寇贼严重的重要原因,因此海禁政策不是长治久安之策,应选A项;材料 反映的是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没有表达出其保障国家平安的积极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海 禁政策的消极影响,并没有涉及明朝对世界大势的了解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的实 行使很多商人变成寇贼,从侧面反映了不应实行海禁政策,而应开展对外贸易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开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 一。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 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 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 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 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 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 “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伶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 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材料二 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 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政府积极招徒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 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 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戳“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 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 商人从宋朝贸易。一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纯艳 宋代海外贸易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开展的原因。(15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10分)参考答案:|特征:贸易频繁,范围广;海商为数众多出身不同阶层;海商贸易为民间性质,受政府 严格控制。原因: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开展;东南地区经济崛起(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造船技 术、航海技术进步。作用:促进中外经济贸易交流,拉近中外人民距离;充当使者,传递中外信息,加强国家之间的政 治交往;传播中外文化科技,推动西欧社会转型。解而|第(1)问,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一 “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 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得出贸易 次数频繁,范围广;根据材料一 “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 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得出为数众多,出身不同阶层;根据材料一 “宋政府为了便 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得出海商贸易为民间性质,受政府 严格控制。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 “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 “建康巨商”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东南地区经济崛起(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材料一 “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得出政府鼓励;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开展,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第(2)问,根据材料 二“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政府积极招徐外商来华贸易”,得出促进中外经济贸易交流,拉近中外 人民距离;根据材料二“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得 出充当使者,传递中外信息,加强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根据材料二“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 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传播中外文化科技,推动西欧社会转型。14. (2021广西河池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漕运概况(节选)朝代漕运概况(节选)秦汉多用于车事活动,随需而作,主要依靠东西走向的黄河与渭河隋唐宋隋代开通运河,注重制度的建设;漕运方向在东西向仍然保持的同时,东南、西北向的漕运路 线越来越重要;隋唐在运河沿岸设置粮仓,分段漕运;宋代漕运渐趋稳定,有相应的成法以及 额定的年漕量;漕运的方向已由原来的东西向、东南西北向兼具完全转变为东南至西北走向元明 清漕运方向转为南北向;兀代漕运体制不完备开展不大,实行较大规模的海运;明清漕运制度 完备,组织机构严密健全;涉及范围广,发挥社会功能;漕运的重心完全落入南方,路线转变为 南北向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 从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 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参考答案例如一论题:漕运路线的转向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变动。阐述:漕运连接着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其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 重心均在黄河流域,主要通过东西走向的自然水道黄河和渭河沟通关中和山东;隋唐定都长安、北 宋定都开封,但江南地区已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漕运的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随着大运河 的开通,漕运路线逐渐转为以东南至西北向为主;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漕运路线进一步调整为从南 到北的方向。漕运路线的转向,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在空间上的地域关系变动,总体趋势是 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南北分立,南粮大量北运。例如二论题:漕运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阐述:除了连接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外,历代统治者充分发挥了漕运的多种社会功能。隋唐在运河 沿岸设置粮仓,既降低了漕运本钱,又增加了地方粮食储藏,提高了地方应对自然灾害和粮食危机的 能力;宋代的“代发”制,既保证了漕运的稳定,又发挥了平衡粮食市场和平抑粮价的作用,同时有 助于减轻民众负担,提高赈济效率;明清允许地方截留、调动漕粮,充实了地方粮食储藏,提高了平 抑粮价和赈灾备荒的能力,有利于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漕运社会功能的增强,促进了古代中 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