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梳理与总结.docx
乡土中国读后梳理与总结今天在图书馆读到这本书,下面来写一些内容梳理。首先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 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第一章乡土本色首先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泥土不仅成为他 们生存的需要,而且在精神文化上也有着重要意义,乡土社会的生活还 富于地方性,他们的活动范围较小,而且乡土社会还相对孤立,但这种 孤立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而是村与村之间。不过这也非绝对而言。中国 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主要有四点:小农经济,耕地小且集中;需要合作 进行水利工作;平安需要;土地的平等继承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不断增加。较小和孤立的空间也就使得乡土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乡土社 会的一个特点】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 种行为的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第二章【文字下乡】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乡下人在城市人眼中是愚的,直接原因是乡下人多文盲。因此要推 行文字下乡。但文字对于乡土社会自身来说真的必要吗?这就要讨论文 字的作用了。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象征体系,文字更是。语义经过多 次象征体系的转换可能会歪曲或不准确,在人与人无法直接接触的不得 已的情况下,我们才需要文字来传递信息。而乡土社会如前所述,是一 个熟悉的社会,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由于彼此熟悉,有时即使不通过 语言,也能很好的传情达意。于是有了 眉目传情、闻步识人的 说法。在这样的场景下,就更不需要依托文字作为桥梁了。因此文盲并 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文字的发生是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上一章着眼于空间维度,即阐 述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会,因此不需要文字;本章着眼于时间格 局。时间格局有两方面内涵: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指个人一生中不断 学习的过程需要记忆来连接今昔之经验;二是社会的时代之隔,指社会 共同创造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并将之延续下去。只有当生活发生变化时, 感到记忆不够时,才需要借用外在的工具即文字,否那么口口相传的语言 已经足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而乡土社会的特点正是不流动一 一生活形态定型,缺乏变化,因此从时间格局来看,乡土社会也没有文 字的需求。首先作者由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这一错误的论断引出话 题,乡下人慌乱躲避汽车,那不是愚,那是只是知识问题,正如城里人 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样,乡下人的孩子与下乡教授的孩子之间也是一样,教授的孩子认字认的快, 但他们在田间捉蚱蠕却比不过乡下孩子,而这也不能说明教授的孩子愚, 这不过是由环境引起的。有人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但费孝通通过自己的一系列 论证说明乡土社会的文盲,并非出自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 本质,文字是双方约好代表某种意义的记号,因为文字的发生是人和人 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空间和时间阻隔的情境里,而乡土社会是个熟 人社会,是个面对面社会,不存在空间阻隔,而且因为人有记忆能力, 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存下来的过去的累积,所以也不存在个人的 今昔之隔,再者乡土社会是一个定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语言是足 够传递时代间的经验了,社会的世代之阻隔也无从谈起。无论在时间和空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 在反复的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识,而是 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第四章差序格局 时人认为中国乡村人的毛病是私,譬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 上霜。但是在差序格局中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 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 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而且这个范围能伸能缩。与西方社会界限清楚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的差序格局下,团 体的界限并不清晰,例如中国对家和家人的范围也是伸缩自如,无论是 在亲属关系还是地缘关系中,团体以个人为中心,其覆盖范围是任意的。正是因为以己为中心,乡土社会利己的自我主义突出,正是因为团体界限不清晰,所以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 攀关系、和讲交情。第五章系维私人的道德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异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 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在现在西洋的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团体是抄于个人的实在。它是一颗控制个个人行为的力量。是限于任何 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而这种团体格局中的道德观念主 要来源于他们对于宗教的虔诚和信赖而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形成的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 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看得清楚。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 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个差序格局的社 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达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 。第六章家族首先作者指出他说的群体只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而乡村社 会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那么上是相同的,不同 的是在数量大小上,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家庭在人类学上的定义为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是结构,生育是功能,中国的家是一 个事业组织,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更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 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有三从四德,亲子间讲 究负责和服从,因为我们的乡土社会家庭主轴是父子或婆媳这样的同性 之间,在乡下有说有笑的娱乐是在同性和同年龄段的集团中。而不像西 洋家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物,而这也就造成了中国乡村 里夫妻之间感情的冷淡。中国人在感情中的矜持而不像外国人一般的在外表流露,也是在这种社 会格局中养成的。第七章男女有别从社会关系上看,感情是具有破坏和阻碍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 有的关系,就是说,要想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防止感情得激动, 恋爰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克服障碍,而这一过程使得社会关系不 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所以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能存在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 排,使他们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 生活上加以隔离,即所谓男女授受不亲,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第八章礼治秩序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何为人治何为法治,法治是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 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所谓人治和法治的区别不 是在人和法上,而是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而乡土社会是一个无法的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 公认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就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靠 国家权力来推行,而礼靠传统来推进。传统是社会积累的经验。如果我 们不探究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只按照传统的规定的方法做,而且抱 有一定要这样做的信念时,这套行为就成为我们所谓的礼仪了,而礼就 是按照礼仪来做的意思。所以礼治产生的前提也就是传统可以有效应对 生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礼与道德也不甚相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来维持, 礼是靠个人习惯来维持的。第九章无讼在前面已经提到,乡土社会是靠礼治秩序维持的社会,很少需要到打官 司,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那么的服膺,人们生活的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 规那么,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遵守规律,而不用外在的监督即法律, 在乡村里的调解有时候是一种教育过程,而法律主要在于保护个人的权 利和社会的平安,却不在于教化人。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 诉讼的目的就在于获取以后可以遵守的规那么,与乡土社会稳定不变的社 会秩序相背离,在旧有的伦理理念中他们不成认有像法律一样可以实行 于一切人的统一规那么。所以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产生了很特殊的副作 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建立起法治秩序。第十章无为政治关于权力的看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偏重于社会冲突的方面,他们 认为权力是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被支配者被武力征服,但并没有甘 心接受胜利者的条件,这种权利具有压迫性,我们称为横暴权力。另一方面偏重社会合作,认为这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个人维持着个人的 工作,维持着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我们要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 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我们称为同意权利。而在乡村社会中,生产量并没有远远超过消费量,没有经济利益可得, 横暴权力并没有意义,而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下,在经济和 生活上乡土社会的人基本上自给自足,而不需要所谓分工,故,同意权 利也没有存在意义。所以乡土社会实际上是挂名的,无为的。第十一章长老统治乡土社会的权利结构并不只是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利两个概念,因为还有 一种权利,并不是发生于社会冲突和社会合作中,而是发生在社会继替 中,是教化性的权力。在变化很少的社会中,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有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 统的方法,而在这种社会生活中有的只是教化,而乡土社会便是类似于 这种社会。在乡土社会的权利结构中,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有着民主 的同意权力,但二者之间还存在着教化权力,即长老统治。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血缘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在缺乏变动的社会, 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而地缘起初在稳定的社会中只是血缘的投影,因为血缘决定了他的土地,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而后随着社会生活的开展,地缘逐渐从商业中开展出来,而亲密的血缘 社会中商业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互 相馈赠的方式。而交易和当场清算是陌生人之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 社会关系。所以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陌生人之间所做的约定。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的一个大转 变。第十三章名实的别离首先社会结构本身并没有要变动的需要,因为社会结构是人要变的,当 旧的社会结构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社会变迁便开 始了。从整个社会看,一个领导的阶层如何能追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 可以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而在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为了维持 长老权力而不得不通过注释加入变动的内容。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 名实之间发生别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 要外表上成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而随着社会变迁的速 率加快,注释歪曲原意的现象也就防止不了,名实也就趋向于别离了。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欲望是自己取舍的依据,是行为的方向。现代社会的开展,导致我们现在的行为需要有指导,而不能靠本能的欲 望,所以,有了计划。人类的活动和行为本来就是为了某种目的,也就 是动机。所以,行为是需要控制,也可以被控制。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利,因为在这种社会中生活的人要依据他们的 需要去做计划。而在乡土社会,他们依靠经验而不是计划,个人依据自己的欲望行事。 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也常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也就是说乡土 社会是个传统社会,传统就是经验的累积,能累积就是说经得起自然选 择的,各种错误一不合于生存条件的行为一被淘汰之后留下的那一 套生活方式。不管行为者对于这套方式怎样说法,它们必然是有助于生 存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框架第一局部乡土社会的本质第一章乡土本色我们常说乡下人土,排除这个字的情感因素,土字本身却道出 了乡土社会的本质。乡下人以种地为生,生于斯长于斯,土的内涵即为 不流动。不流动在人与人之间的表现就是空间上的隔离,而隔离的单位 是村落,即乡土社会中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聚村而居的后果有二:一是 对人熟悉,即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就决定了乡土社会 是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二是对事熟悉,即在这个缺少变迁的社会里, 不需要抽象的普遍概念,人们只需要依据经验在个别的情况下了解事情 即可。第二章论文字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