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docx
-
资源ID:63374144
资源大小:13.9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docx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诗歌中奠定了怎样的基调2、学会抓住意象解读古诗的技巧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4、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国之思。教学重点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国之思。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一)放秋兴八首(其一)朗诵,学生齐读。(二)自读,初步疏通诗意。1、理解词语2、翻译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气萧 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接 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白 帝城高急暮砧。(黄昏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三)这首诗的整体基调怎样?(三)这种感情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二、诗歌鉴赏(一)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玉露” “枫树林”这两个意象寄寓了什么情怀?明确:玉露(白露)一一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 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 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 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 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 觉。明确:枫叶凋零是秋天特有的景象。预示自然之秋的到来;也喻 人生之秋,暗示着人到暮年;寄寓了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2、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指什么?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3、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这样 开头有什么作用?明确:首联描绘了一幅那满目衰飒寒气逼人的秋景,使人的悲凉 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萧飒哀残的悲凉基调。作者以秋风 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抒发了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作用: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的悲凉之基。(二)颈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明确:描绘了一幅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 苍凉的图画。2、“兼天涌”和“接地阴”中的“兼”和“接”的使用,有什么 表达效果?明确:“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巫峡的江面上波涛连 天,巫山的天空中阴云接地,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 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3、这幅图画与杜甫当时的时代背景有“象征比喻”的联系吗?明确:杜甫在大唐王朝的动乱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 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 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 悲哀。颔联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 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清楚是阴沉压抑、时 局动乱不安、前途未卜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三)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1、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 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 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 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比照,更能表达出诗人一种心境。而 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2、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 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3、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 受?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 被波涛吞没的感觉。4、提问:哪个字特别能表达出他急切地想回家?明确:“系二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 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 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 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5、颈联是否点明全诗题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试做分析明确: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 字。“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丛菊两开”, 指诗人于765年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 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秋菊两度 盛开,使诗人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 又言泪眼随之开。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 算。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 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所以,一叶靠岸系绳的 孤舟,始终都牵动着诗人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孤舟 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 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 无奈与凄伤,为文章的主旨句。(四)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1、“催刀尺”和“急暮砧”触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明确: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 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 和“捣衣声”急切响起,使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作者,触发无家可 归,惆怅凄凉之感。触景伤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 乡的思念。三、思想主旨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 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 交汇,浑然一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 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 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图示(课件)情景相生,融汇无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活。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全 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络合景色 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荡。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颔联中的“兼” “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 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 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说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 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 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 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 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 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 墨老成,炉火纯青。四、结语诗作开篇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 图。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险涛急、恶浪 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 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 的情怀。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 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