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与研究.docx
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与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学院: 理学院 姓名: 曾庆怡 学号: 101414588 l 调查的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崭新的形象来迎接这个新的时代。作为建设祖国的主力军,民族的未来,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新的时代,以新的特点去适应新的时代。这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我们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新时代的学生应具备这样的新形象:敢于创新,重于实践,还要学会为人民服务。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创新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 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矗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不创新就要面临被陶汰, 被消灭的危险。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缺乏创新精神,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所以说,勇于创新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新素质。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世纪之交,第三次全教会吹响了向素质教育进军的号角。国家站在整个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的高度,加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以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研究,回应和反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是一个很有必要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初步了解现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现状,以及做建议性的指导。l 调查的基本信息调查对象:大学生、中学生 (以大学生为主,包括 “211”和“985”工程院校和普通本专科院校)调查时间:2011年2月132011年2月28日调查地点:大学校园调查的范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1、资料收集,查阅相关文献,收集相关信息2、调查走访,包括问卷调查、追踪调查、走访l 调查的基本内容及情况<一>问卷调查1. 请问你的性别是男是女?A. 男 B. 女2.你所在的学校?A.“985”或“211”重点本科院校B.一般本科院校 C.一般专科院校D.中学3. 你有没有假期在社会上打工的经历?A. 有 B. 没有4. 你打算在大学的哪一年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时间找一些临时工作?A. 大一 B. 大二或大三 C. 大四 D. 没打算找5. 你有没有加入学校的学生会参与工作?A. 有 B.没有,但想去 C.没有,也不想去6. 你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吗?A. 非常有必要,要主动去找 B.有就参加,没有就算了 C.没必要7.你觉得创新和实践重要吗?A 很重要 B 一般 C不重要 D 无所谓8.在生活中,你喜欢创新吗?A 喜欢B 不喜欢C 没创新意识9.你经常参加大学生创新或实践活动吗?A 经常B 偶尔C 很少D 几乎没参加过10. 你曾经有过小发明或小创作的经历吗?A.有 B.没有,但想去试试 C.没有,也不想试11.你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什么有最大关系?A.学生的成绩 B.学生的性格 C.学生的兴趣 D.老师和学校的引导12.请你评价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性?A.创新重要 B.实践重要 C.两个同样重要 D.两个都不重要13.上课时,你们老师有没有引导你们从创新思路解决问题?A.有,老师做得很好 B.有,但做得还不够 C.没有14.你认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该由谁发起和主动?A.学生自己 B.老师或学校 C.家长 D.社会 E.其他15.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学生实践活动?A.有,而且很多 B.有,但是不多 C.没有16.你认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从哪一个阶段开始?A.学前 B.小学 C.中学 D.大学 E.到社会工作17.你所在学校是否具备一个完整系统让学生创新和实践?A.是 B.否,不完整 C.完全没有系统18.你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机制满意吗?A.十分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存在很多弊病19.你对我国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吗?<二>资料调查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必要性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发展加速、知识剧增,技术革命高潮迭起,对人才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当代人才必须具备学习、适应、创新和竞争的生存能力,不具备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就没有竞争力,就不能算是符合需要的当代人才。因此,在这个靠竞争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年代里,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已成为人类求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需要。2、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教育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素质教育的成功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顺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大力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必须推进和落实创新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只有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等,敢于进行创造思维、创造想象、创造计划、组织与实施。3、弘扬创新本性的需要。创新是人类的最高本性。德国人类学专家兰德曼说,如果人有某种不可改变的东西的话,那么这种东西就是人的创新本性。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善于通过生产、活动、实践获取经验与知识,从而发展自己,改造世界,进行创新。人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以求得新的生存与发展。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如今,人的创造性在经济、科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起的作用空前增强,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重要力量。当代各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就是创造力的竞争,因此,提高人的主动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了时代对人的根本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二、职业学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现状近年来,职业学校面临较为严峻的市场就业形势,很多学生对学习和市场就业产生茫然和困惑。面对生源素质下降和就业形势的严峻现实,许多职业学校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市场化需要,加之就业困难的因素导致生源严重不足,与社会对中专生的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一)学校创新教育环境资源不足。创新教育环境资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办学模式的影响,职业学校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战略,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创新教育环境资源的建设,突出表现在:1、教育硬件资源整合力度小。不少的职业学校办学场地过于狭窄,教学、办公、训练、实践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只能借地办学,分散了短缺的教学资源。同时职业学校的布局调整没有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教学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造成学校发展过多强调招生与分配,学校的收入也重点投向了职工福利,加剧了学校之间竞争的短期化行为,于是,相互竞价拉生源,没有形成教学资源的规模化共享与垄断效益,出现各自为政,甚至互相诽谤的恶性竞争。2、教学观念、手段落后。在职业学校教学中多数教师仍抱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松,精心备课,认真书写教案,严格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讲授法成了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落后的观念和手段,使教学没有足够的教学创新精神,使课堂教学只能培养板式学生,造成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现象,缺乏灵活的创新精神。有的人还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劳动者,学校教育只能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与技术,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只需要针对极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有的教师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畏惧感,把创新的才能与少数杰出的科学家联系在一起,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抱有一种神秘感,甚至会形成"创造力不可培养" 的观念。3、教学考评与激励机制不协调。教学工作考评是教学激励机制的重要手段,据调查,目前有80%以上的职业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了不同标准的考评,但考评的激励作用在递减,原因是一些考评内容已不符合教学工作需要,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教学考评办法与实际教学效果相脱离,教师侧重考试成绩,面对学生不敢进行创新与实践的探索,只能按既定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教师也只能"打击压制"保平安,以求教学考评成绩的优良。这样的考评结果导致了完全封闭式教学模式的延续,教师的考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只能空谈。4、创新教学师资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素质,多数教师的基本学历虽然已经达标,但从未走访过社会实践,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教师仅有对理论的了解,只会纸上谈兵,失去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基础,教学只能照本宣科,既使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也只能闭门造车,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理想化,师资条件已成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薄弱环节。(二)社会对创新教育的需求氛围淡薄。学生只有在社会创新教育的环境中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社会大环境的融化,包括家庭、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能有所作为。存在问题主要有:1、创新教育的联动思想意识没有形成。家庭认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学校和单位的事情,家庭的职责只是做好学生的后勤工作,单位认为中专学生只要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就达到了目的,没有把职工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抓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降低了学校创新教育的效果。2、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需求标准不到位。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社会的市场需求,而在每年的学生就业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很少体现,看中的只是学历文凭。据调查,有不少的用人单位任人唯亲,不重视招揽贤才,就业市场的短期化行为对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3、学校创新教育缺乏社会的扶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开展创新精神培养与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据调查,有90%的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认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影响了单位的正常工作,没有意识到一个新人才的介入对单位的潜在重要贡献,只是看到了短期成本的投入。结果使学校的创新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实践证明,创新教育离开了社会的扶持就是无源之水。l 调查结果及分析选项题目ABCDE144%56%230%50%14%6%332%68%432%56%10%2%512%46%42%634%62%4%760%34%6%0%818%20%62%90%12%24%64%1020%70%10%114%16%70%10%1216%16%66%2%134%34%62%1430%14%10%18%28%1528%58%14%1662%20%6%10%2%1714%66%20%186%24%70%(一)问卷调查结果注:发出调查表56份,收回50份。根据分类进行统计。(二)结果概括及分析1.学生对实践的意识及理解 通过问卷调查表分析可知,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和认识都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从调查的第六题可以看出,选择C选项(没必要)的同学仅有4%,第七题选择D选项(无所谓)的同学为0%,说明同学们的对实践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国家这些年对创新实践的宣传力度达到了一定的成效,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我们才能找到创新的源头,激发我们创新的灵感。但是主动去寻找实践机会的同学并不算多数,只占到调查人数的12%,说明现在的多数学生缺乏实践的主动性。社会永远不会因为某些人和某些事而停止进步,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加强学生实践的主动性至关重要。2.学生参与创新的程度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大部分学生,尤其大学生在社会氛围的影响下,对实践的态度较从前有较大的改观,更热衷于参与到实践中来。但是从调查表中第八题可以看出,只有18%的同学选择喜欢创新,更多的同学则选择了没有创新意识。创新是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的缺乏是整个社会面临的迫切的问题。而大学生是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成为建设祖国的中流砥柱,对大学生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关键。同样,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容乐观,从表中第九题、第十题的结果可以看出,仅有少数同学参与到创新实践中来,多数同学也只能是望洋兴叹。究其原因从调查的资料和调查表中可以看出,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办学模式的影响,多数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创新教育,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以至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机会,尤其是职业教育中,老师不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家庭对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误区,认为这全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家庭只是做好学生的后勤工作,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没有做到必要的引导。同时社会对创新的扶持力度不够,过重的追求产品的产量,而忽视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多数实践证明,创新教育离开了社会的扶持就是无源之水。3我国教育机制对创新实践的影响 我国教育历来以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素质,虽然这样的评价方式能非常好量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在学生创新实践上却留下了很大的诟病。学生过分的注重学习的成绩的好坏,却忽视了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从调查表第十七道题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缺乏完整的系统让学生创新和实践,而十八题更是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我们高等教育的教育机制有很大的不满意,存在的弊病。一位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院校)的同学在十九题中这样写到“大学教育缺少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就算有也不多,国家也应加大力度来监督学校在这方面的努力”。我国进来一直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出口产品努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这方面努力。因此,我国应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对大学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l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思考针对当今教育体制下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足,经过反复调查论证,提出如下对策:(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人格,努力培养与创新意识相适应的现代人才意识,包括开拓意识、探索意识、敢为天下先意识等,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乐于学习最新职业技术和勇于创新精神。1、树立创新与实践的价值观。所谓创新与实践的价值观是指,在充分认识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重要意义与作用,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伟大价值深入到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每个公民心灵深处。把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看作是民族腾飞和兴旺发达的基础,看作是提高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看作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看作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把树立创新与实践贯彻于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社会成员角度看,应该把创新素质看作是一个人最高价值的能力体现,看作是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体现,要认识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与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教师,应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创新素质为自己神圣职责的坚定信念,认识到学生创新实践素质发展的重要价值,是对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作为学生,应努力追求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不能安分守已读死书,只有不断创新与实践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作为学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素质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与实践的环境与氛围。教师和学生应共同树立起以创新为荣的进步观念,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的创新实践潜能,应坚信,只要我们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一定会使学生的创新实践潜能变成现实。2、树立创新实践的教育功能观。当代教育应当超越"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与窒息创造精神双重功能,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教育能否发挥其固有的积极功能和作用,其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对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思想意识的深层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才会勇于探索和挖掘教育中有利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因素。教育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3、要树立创新实践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学校观。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是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的人才标准下,人们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认识评价观念也将实现新的超越。注意保护和支持那些在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和"爱耍小聪明"的学生,教育学生要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培养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要发展,教师要先行,客观上要求教师对教学要标新立异,采用目标教学、民主讨论、问题讲座等形式,与学生一起实践、创新,实现教学相长。学校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求发展,不仅教学要创新,教学管理、决策也要创新,形成科学民主高效的管理决策机制。(二)营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环境。创新意识的社会培育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为人们提供氛围、导向和条件,启蒙和激励人们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主体(学生)能够自觉把这种社会激励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目标,并付诸行动。1、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抛弃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学观念。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打破常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中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已任,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和角色的新定位。2、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年轻的学生最具有可塑性,全社会必须营造出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良好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创新的激情不断得到发挥,并逐步形成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3、营造学校的创新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学校,不能仅成为传播知识的机构,更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乐园,从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等方面更多地给予投入,确保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氛围的需要。为推动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应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一是与大企业联合,以需定招、以求定训。二是走出国门,联合办学,学习外国职业学校在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良好经验。4、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建设多功能实践、实验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基地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首先要功能齐全,在仪器的添置上既要注重基本训练的常规设备,又注重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注重设备、技术两手抓;其次,狠抓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了解经济组织的运行状态,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再次应坚持多途径、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特别是争取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另外可从每年收取的学费中拿出一部分建立"创新实践基金",对在教学创新与实践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学生进行奖励。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加强与企业联合,使产、学、研三方共同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5、建设学校的互联技术网络,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客观上要求教学应实行开放式教学,建立自己的互联网,为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技术沟通,启发师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参与创新活动的精神环境,消除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上所受到的传统时空限制。(三)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作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理念应实现如下的转变:1、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意识情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但职业学校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典型表现为二类: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索教学、讲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手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解决问题。事实上,很多科学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所以教师开展创新教育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解疑、释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促进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2、教师要掌握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教师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的指导者,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高低。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进程,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开放时空,优化过程,形成交互、开放、多元、自主的教学运行机制,把握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要认识到,教学不是教师"按教案进行表演",而是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一最本质的行为,努力创设师生共同发挥自主创造力的、开放的、宽松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要敢于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充分发挥"小组讨论"、"个别辅导"、"交互提问"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整体威力,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智力开发,使其智力活动体现多样化、丰富化的要求。4、整合教学计划。根据市场教学需求变化,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有职业学校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模块化教材,从不同的职业技能模块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出发,合理组织课程设置和形式,发挥整合教育资源的互享优势,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创新与实践教学中来。(四)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建设。创造性人才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做保障。其中改革现行的职业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客观需要。1、加快创新与实践的规章建制。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除了社会、家庭、学校的努力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制度建设。包括制订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考核办法、职业学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实施办法、职业学校学生创业指导意见、职业学校学生创新与实践的奖励措施等。实现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的有机统一,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的有机统一,校内创新与校外创新的有机统一,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2、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创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尤其要不断调整。它不只是教师本人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更关系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长远目标,因此,学校应制定教师培训发展规划,对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时间、条件、效果等做出统一安排,使教师知识结构更新得到制度保证,同时社会创业实践更应是他们学习的大课堂,因为只有在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不断丰富教育理论,更好地发展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3、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据调查,多数用人单位赞成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做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升华理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4、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的领导。成立教学创新与实践指导办公室,统一指导、组织、考核师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搞好市场调查研究,掌握创新与实践的最新市场需求动态,结合市场需要进行人才市场细分,研究确定未来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发展的目标方向。5、提倡创新民主,反对专制。民主的教育环境是挖掘学生创造力最重要的客观环境,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因为教师的科学素质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潜能得到发挥。6、完善教学工作考核办法。建议在教学工作考评中增加师生教学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素,体现教学考核对师生创新与实践的激励作用,使教学工作考核能达到:鼓励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勇于创业实践,实现师生共同创业实践。同时体现出教师教学创新与实践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示范作用。完善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消除考核中影响教师教学创新与实践创业的不利因素,实现教学相长。l 结束语总之,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创新、实践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只有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会实践,学会生活。从生活实践中寻找创新的源泉,从创新中发现生活的乐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