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中的奇幻之旅.docx
头脑中的奇幻之旅也许当下的你觉得写作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看到一个题目脑 袋里原本清晰的思路立马乱成一团,你仿佛站在人潮拥挤的十字路口, 犹豫不决该沿着哪条路走下去。这时候你就需要请一个“向导”为你 指路了,它的名字叫“如果和假如“,它有一个十分优秀的能力叫 “开启你脑中的想象之门,让你脑洞大开,下笔有料“。遇到思路不 清的题目不要慌,就像你即将在下文中读到的那样,多让“如果和假 如“在脑中转几圈,你就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后,发现“柳暗花 明又一村“To凭借“如果”之力小山薰堂思考是不需要教科书的,生成新构思的练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 点都可以进行。比方乘电梯时只呆呆站在电梯里未免太可惜,完全可以将其作为 重置自己的机会加以活用。方法很简单,尝试拟人化地想象“假如我 是电梯”。电梯的“理所当然”是一生只能上下移动,一生只能运送乘客或 货物。所以,试着想象电梯“偶尔也想横着移动”的心情,或者想象 电梯也会在上下班高峰期或午餐时间发发牢骚:“喂喂,超重啦!不 要一下子上来这么多人嘛。”如此移情人物,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思考诸事诸物。这种做 法听起来似乎有胡思乱想之嫌,但确实是很有效的想象练习。用餐时也可以假想“如果我是斑节对虾”。斑节对虾被摆在盘里 端到眼前,想象自己就是对虾,在头脑中编织出对虾迄今为止的生涯。某天,你正在海里心情愉悦地游来游去,结果被人类用渔网捞走。 大海如此宽广,“为什么偏偏是我,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你为此 愤怒不已。因为要活着被送往厨房,所以你被迅速投入木箱。一瞬间, 身上不再是海水,而是锯末,因为浮尘飞扬,所以你忍不住咳出声来。 这还算好,刚从木箱中被拿出来,你就被粗暴地抓住头部,还没有来 得及喊疼,便被利落地剥去甲壳。咔嚓!啊,真是可怜。如果是炸对虾,你很快就会被全身裹满面糊,而悲剧到此并未结 束,转瞬之间,你被投入滚烫的热油中,简直痛苦至极我们平常在吃炸对虾时是不会这么想的,然而,偶尔化身对虾, 考虑它的心情,可以很好地练习编故事的能力。实际上化身“他物”,从其角度进行思考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内 心深处被自己的“理所当然”频频干扰,那思绪的野马很难尽情飞奔。 所以,每周一次,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场“胡思乱想”如何?(摘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微评“凭借'如果'之力”大概正应了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 所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句话。试想当 你身边的事物都在你的脑中被“拟人化”,具有了你的意识、你的情 感、你的故事,是不是很有趣?适当做一些想象力训练吧,尝试用各 种脑洞大开的方式翻开你的生活!地铁和胡思乱想马伯庸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序言中写道:“如果有 人胆敢在本书中寻找什么结构、道德寓意诸如此类,一律逮捕、流放, 乃至枪毙。”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内心无比强大的写作态度,它可以 吓退所有正襟危坐的评论家,只留下想找些乐子的读者。写作这种事,对我来说纯属偶然。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有趣; 而现在的目的,同样还是为了有趣,至于文章本身所引申出来的效应 与感怀,说实在的,只是附带的副产品罢了。我是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虽然幻想这东西是非生产性的,它既 不能很好地紧跟当前形势,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有益于世道人 心,毫无现实意义,可我还是喜欢。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头脑中的广播体操。上眼睛,任凭上 亿个神经元在大脑皮质的回沟里呼哧呼哧地跑着,是件挺惬意的事儿。 有时候就算皮质上没回沟,它们都能给你踵出一条来一一现代科学表 明,大脑回沟越多,人越聪明;人越聪明,就越容易做傻事。曾经有人问我:你总能想出稀奇古怪的主意,都是怎么琢磨出来 的。我的回答是:这些东西不是琢磨出来的,它们是些傲娇的野猫, 当你试图靠近的时候,这些家伙会藏在灌木丛里不现身;你去做别的 事情,它们反倒慢慢溜出来蹭你的裤管。所以胡思乱想的时间,不是在书桌或电脑前,而是在等候地铁、 堵车或者坐在马桶上便秘时。当一个人陷入空虚无聊的时候,就是幻 想的最好时机。在这些最适合幻想的场所里,地铁又是最有趣的。堵车时,与你 在一起的只有一个司机;马桶上更是只得你一个人一一我想谁也不会 喜欢这时候还有人在围观一一地铁却不同。你和形形色色的人近距离 地接触着,如同一个小小的社会,信息量蕴含很高,随时可能有惊喜 发现。我坐地铁的时候,经常人多拥挤不堪,不光没有座位,连伸开手 臂拿手机或掌上游戏机的空间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之下,唯一能动的, 只有脑子。我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幻想他们身上隐藏的故事和他们 离开地铁以后的人生。而我们坐的这列地铁,谁又能保证它下一站抵达的是普通地铁站 而不是这个城市底下巨大的军事要塞呢?在要塞里有一门利用灵魂 作炮弹的大炮,炮口对准月球。每一个不幸的地铁乘客都要被送进炮 口,把灵魂贡献出来去轰击月球上的兔子恶魔。甚至这列地铁本身,或许并不是地铁,而是一条龙。它偶尔坠落 到了地面,被捡到的科学家改造成了一列地铁,每天都在暗无天日的 隧道里穿行,把乘客们从城市的一端运往另外一端,没有一天休息。 只有在晚上十一点地铁停运之后,这条龙才能停下疲惫的身躯,从隧 道的洞口爬出去,昂起头来看一眼睽违已久的天空。我就这么坐在地铁里,在城市的腹心穿行,眼睛看着乘客,脑子 里琢磨着他们的种种不靠谱故事,一直到达我旅途的终点这是一 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摘自齐鲁晚报,有删改)微评有时我们头脑中的一次幻想之旅可能就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说 不定是在等车时,搞不好会在洗澡时有趣的故事往往来源于大胆 的想象,当你突然有了某个好点子或者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抑或是想到了某个拍手叫好的金句,不妨尽快记录下来吧,也许在下 一次的习作中你就能用到它们。假如“你读的什么书”成为问候语岳洪治街坊邻里在一起,相互打招呼,多半都会说一句:你吃了吗?如 果与对方熟稔,往往还会再问一句:吃的什么假啊?问话的人,其实 并不真想知道你吃没吃饭、吃的什么,更不是要请你下馆子。他不过 是同你打个招呼,以表示友好。这是中国百姓生活中一种很普遍的礼 节和风俗。我由此想到,倘假设有一天,邻里间的问候语改为“你读了 吗”“你读的什么书”,那该是怎样一种令人振奋的情形啊!无论阅读一本书,还是享用一餐美食,只有在愉悦的状态中完成, 才可能更有效地获得营养。精神的需求与身体的需求,在这个问题上 是完全一致的。阅读时的环境、阅读者的心情,与阅读的成效息息相 关。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像选择食物那样去挑选读物,像挑选就 餐环境那样去选择阅读的场所。忘记了是谁说过的一句话:“你就是你吃的食物。”其实,还可 以加一句:“你就是你读的书。”你的体型暴露了你的饮食习惯;你 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那么会泄露你的阅读偏好。为了有一个健康的 身体,我们必须讲究饮食的品质;为了精神的高尚,我们必须讲究精 神食粮的品质。因为,只有身心都健康的人,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 健康人。谁不愿意做一个体格强健、精神高尚的人呢?中国百姓早就懂得, 人活着不但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应“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 成大写之人”。在今天这个飞速开展的时代,热爱阅读,掌握新知, 提升自我,与时俱进,已成为广大读者共同的愿望与追求。多么希望有一天,“你读了吗?你读的什么书? ”变成街坊邻里 间的问候语啊!我想,即使暂时还不会有人这样问你,但是,作为一 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也该每天这样问一 问自己。(摘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微评由日常生活中一句唠家常的问候“你吃了吗”进而想到“你读 了吗”,接着翻开话匣子论述精神食粮同物质食粮一样重要,亮明自 己的观点,这样一篇有理且有趣的文章就应运而生了。看,写作是不 是很简单?有时就从一句唠家常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