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名词解释全部1.0.docx
1、适应(adaptation):是对周围陌生环境变得热悉的一种状态;是在新条件和新 环境中的一种功能性改变;是自然选择产生的特征,对其生存和繁殖是有利的。2、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描述的是有机体在个体水平上的变化,包 括生理行为形态等方面,时间尺度相对较短,变化的特征是可逆转的。19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指的是多个世代的变化,时间尺度比较长,有些 特征是不可逆的,是可遗传的。3、适合度(fitmess):是生物个体产生能够存活的后代,并能够对未来世代有 贡献的能力的一个指标。4、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一个种群中存活能力强和繁殖最有效的个体适 合度高,对未来世代的贡献大,比适合度低的个体产生的后代数量多。适合度的 差别如果含有遗传成分,则后代的遗传组成将会有所改变,最适合的个体所携带 的基因将越来越普遍,而最低适应的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将越来越少,这个过程是 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5驯化或室内驯化(acclimation):有机体对环境条件变化而进行的生理性调节, 尤其是对温度的升高和降低。6气候驯化或季节驯化(aclimatization):季节性或长期的生理性调节,自然环 境条件下,生物在生命过程中面对自然气候因子的胁迫而产生的适应性心理反 应。7异速生长(allometry):有机体的生物学变量与其个体大小的依赖性关系。Y二axb,Y为生物学变量,X为个体大小,a为常数,b为累。8 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 body temperature regulation):动物通过物理或生 理方式,将体温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的过程。9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是恒温动物在空腹、清醒、静止状 态下热中性区内的最低代谢率。10 热中性区(thermoneutral zone or thermal neutral zone.TNZ):一个环境温度范 围,在其内,内温动物用最小的代谢消耗以维持恒定的体温。11表面积规律(surface ride):个体较大的动物比个体较小的动物具有较小的体 表面积与体积比率。12贝格曼规律(BergmaMsrule):内温动物在冷的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增大, 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趋向于减小的特征。13艾伦规律(Aller/s rule):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137优势度(dominance):在动物上用相对密度表示(某一种的个体数/全部种 的个体数);在植物上用重要性值表示重要值二(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 频度)300138生态位宽度(nichebreadth):指物种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仅能利 用其中一小部分的生物称为狭生态位种,而利用较大部分的,则称为广生态位种。139生态位相似性比例(niche proportional similarity):指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中 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140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指在一个资源序列上,两物种利用相同等级资 源而相互重叠的状况。141生态位分离(niche seperation):是指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上利用资源的分离 程质。142性状替换(character displacement):指在两个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若在异域分布时,它们的特征往往很相似,但在同域分布时,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明显,彼此之间出现 明显的生态分离。143正排序(normal ordination):利用属性来对实体进行排序的过程144逆排序(inverse ordination):利用实体对属性进行排序的过程。145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 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 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146生态系统模型(model):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本方法,它是从系统基本成分、 结构、行为出发,将要描绘出生态系统最本质的特性和行为。147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是指一个生态系统能容纳污染物的一 个最大负荷量。148结构(structure):是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使生态 系统的基础属性。149营养级(rophiclevel):食物链上的每一环节,称为营养阶层。150 牧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或捕食性食物链(predatory food chain):是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从食草动物开始的食物链。151碎屑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或分解链(decompose chain):是已死的动 植物残体为基础,从真菌、细菌、和某些土壤动物开始的食物链。152寄生食物链(parasitic food chain):以活的动植物有机体为基础,从某些专门营寄生生活的动植物开始的食物链。153整体性(holism):是指系统的有机整体,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 现出统一的整体性。154物种流(species flow):是指物种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156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指一种生物有机体进入以往未曾分布过的地 区,并不断繁衍自己种群的过程。157 生产量(力,率)(productuon,productivity.production rate):指某一时间内、某个种群或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有机体的数量、重量或产量.P表示,P=A B+E单位 g/ (m2xa)158总初级生产力或第一,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指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辐射的总能量,Jm-2a-l。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R),余下的有机物质为净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159能量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是一个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值来表示的 一种类型金字塔。160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ies,Lindeman's efficiency):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营养 阶层流到另一个营养阶层,在不同阶层上能量各参数的比值。161 Linderman十分之一定律:各营养层之间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0%的规律。162生物量或现存量(biomas, standing crop):指某一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的个体数、重量、能量,B表示单位g/m?、J/m2o163周转率(turmover rate):指特定时间内新加入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0 表不,0=P/Bo164周转期(tumovertime):周转率的倒数,1/0165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又称第一,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和某些细 菌的生产。166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PS):又称为第二性生产,是指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有机体的生产,就是异养生物的生产。167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liciency, AE):是衡量生态系统中有机体或营养阶 层利用能量和食物的效率AE=An/ln An为植物固定的能量或消费者吃进的食 物,In为植物对光的吸收率,或消费者同化的食物。168生长效率(growth efficiency/GE):是指同一营养层的净生产量与同化量的 比值,GE=NPPn/An, NPPn为n营养阶层的净生产量,An为n营养阶层的同 化量。169消费效率(consumption efficiency.CE):是指某一营养层摄食的能量与与 前一营养阶层的净生产量的比值。CE=ln/NPPn-l170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指营养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 和输出、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流动。171库(pools):指某一物质在生物或非生物环境暂时滞留(被固定或贮存)的 数量。a贮存库(reservior pool)容积大、活动慢,一般为非生物成分,如岩石、 沉积物等。b交换库(exchanging pool)容量小,活跃一般为生物成分,如植物 库、动物库等。172生物富集(放大)作用(biological magnification):指某些物质某种元素或 难分解的化合物通过食物链在有机体内逐级累积起来,并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 升高,累计剂量越大。173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营养物质大量流入水体, 是N、P含量增高,使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种群数量激增、水中溶解氧耗尽、水 质恶化,以致影响鱼类生存的水质状态。174分解作用(decomposition):是指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残株、尸体等复杂有机 物逐步分解为无机物质的简化过程。175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是有机物资源逐步分解,最后转化成为简单的 矿物质的过程。176信息素或称外激素(pheromone):从原生动物到哺乳动物都能分泌的一些化 学信号物质。177生态系统的发展(育)(cosystem development);生态系统从幼年起到成然 期的发育过程。178生态平衡(cologicalbalance):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的状态,这种 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 下,通过自调控能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179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由紊乱、不规则状态自发 地转化为整齐、规则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自组织。生态系统计其生物和非生物 成分亦都存在看自组织现象180蝴蝶效应(buterflyefect):初始值的极微小扰动而会造成系统的巨大变化 现象。181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一个生态系统 的生物群落在结构、功能和理论上所描述的很相近,那么,这个系统是健康的。 否则,是不健康的。具有综合特性,它具有活力、稳定和自调节的能力;对干扰 具有弹性(resilience)、保持内稳定性(homeostasis),能抵制疾病。182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on):指的是是那些受损生态系统从远离其初 始状态的方向回到干扰、开发或破坏前的初始状态所作的努力。183景观生态学(ctutrophication):通常认为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 配置及其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其核心是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其相 互作用。184斑块(eutrophication):指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空间实体,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 构和功能单元185廊道(eutrophication):是指线形的景观单元,经观众的廊道通常具有通道和 阻隔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几于所有的景观都会有廊道分割,另一方面景观要素又 被廊道连接在一起,成为功能的整体。186基质(eutrophication):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对景观总体动态支配作 用最大的景观类型。187景观异质性(eutrophication):是指景观要素在空间分布上和实践过程中的 变异与复杂程度,它主要反映在景观要素多样性,空间格局复杂性,以及空间相 关的动态性。188景观结构(eutrophication):研究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与空间关系及其形成 机制189景观格局(eutrophication):是指景观现块在空间上的配置,景观格局是景 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同时又包括干扰在内的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 结果。190尺度(etutrophication):通常是指研究一定对象或现象所采用空间分辨率或时间间隔,同时又可指某一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的范围和时间上的发生频率191孔隙度(eutrophication):是指单位面积斑块的数目,是景观斑块密度的量 度,与斑块大小无关,192点格局(curoplicaion):是指特定景观类型的斑块大小相对于它们之间的 距离要小得多的一种景观类型,线格局是指景观要素呈长带状的空间分布形式,网格局是点格局和线格局的综合体。193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ed yield.MSY):指达到最大时而又不危害 持续利用产量。194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cbing rule):有机体的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 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的影响。195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eutrophication):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 生态上的范围的大小,成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te),即有一个最低点和最 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196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满足当代人类发展需要的同时, 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发展能力的发展方式。197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ound ecosystem): 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 的人工生态系统。198生态规划(cological planning):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学理论,规划与设 计区域或人类活动与资源利用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19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所形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与效用,它包括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的声明支持功能。200生态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即产生生 态系统结构、功能退化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201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存、物质循环再 生以及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 质的生产工艺系统。202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203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日L):是建立在农业技术经济中 的边际费用相等时的害虫密度。204自由体模型():先把这个分量从系统中隔离开来,不考虑各分量之 间相互作用关系,建立它本身的动态模型。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 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 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 退或不能生存。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 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似昼夜节伸: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 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 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 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 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 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 强,这种缩短越明显。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冷害:喜温生物在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 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 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 区身体体积比较小。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蓄水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土壤质地:土壤机械成分的组合的不同百分比。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哈一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 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 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 变,根据哈一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 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 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 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 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获得数 据编制的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 的生命表。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O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 学特征的现象。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 发展。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 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 rm。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自疏现象: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 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人的空间。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O领域性: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集群:动物聚集在一起叫集群。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 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社会等级: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具基础是 支配一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 部分,标作生态元的生态位。生态元:从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 单元称为生态元。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某一生态元存在和可占据的生态 位。非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某一生态元不存在和不可占 据的生态位。生态位宽度: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一个生态元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 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若两个物 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 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零增长线:一种生物利用某种必需营养元素时该种生物能存活和难独约边界线。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主的危害,这种现象叫寄生。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新,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明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确,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 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选化;而后 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渐变群: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 成一个具有变异梯度的群体。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 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 趋同适应。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 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 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 类型。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 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O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一定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 多数生物种类。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 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等在气候寒冷的地区有变短的趋向。14葛洛格规律(Gloge内rule):在寒冷干燥的地区,动物的体色较浅,在潮湿 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深。15科普氏规律(Cope,sle):在某些分类单元内,动物个体大小的进化趋势 是趋向于个体增大.16乔丹规律(JordaNsrmle):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17威尔逊规律(Wilon'srule):北极地区的物种比热带地区的物种皮层厚。18戴耐尔现象(D-thnelphenomenon):全北区哺乳动物的体重在冬季趋于降低的 现象,19最优效化对策(digestivestrategy):在最短的流通时间内,最小的消化道容积 及最大的消化效率,使能量和营养的净获得速率最大。20动物的持续代谢率(sustained metabolic rate);指动物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 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相平衡而整体保持不变的平均代谢率,持续代谢率和基础代谢 率的比率成为持续代谢范围。21对称形态构成(symmorphosls):它是动物身体结构设计的一种状态,结构组 分的形成调节到一个适宜的程度但并不超过功能系统的需求。22外周限制假说(peripheral lumitation hypothesis):外周器官对能量的实际消耗 能力制约着动物的持续能量收支。23中心限制假说(centralinitation lypothesis);中心功能器官是主要制约因素, 这些器官的作用是为所有耗能器官获取、处理和分配能量。24限制因子的定律():某种物种受到多种因子的影响时,其速度为最少提供的 因子所决定。25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效率(cficiency of photosynthesis):是光合作用固定太 阳能的效率。26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uon,PAR):是指对植物光合作用 和生长发育有直接关系的太阳光辐射。27胁迫环境:一个地区水久的或暂时的多种不利但不立即使植物致死的环境条 件如高温、低温、强光等环境。28胁迫因子():是指胁迫刺激生命体生长发育的因子。偶见种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相对密度:某物种的个体数与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值。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总重量的百分比。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生活型谱:指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的一个系列O生态等值种: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趋同进化而具有相同 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层同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 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 植物体上。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样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 系列。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伴随种:不固定在某一定的植物群丛内的植物种。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 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排序:根据一个或多个已知的环境梯度进行排序的方法。间接排序:根据群落本身的属性例如种的相关性、群落相似性等导出抽象轴或群落变化方向的排序。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 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网状结构。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 定的有序结构。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产量:生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的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 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 累有机物质的量。群落净生产力: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流通率: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移动量。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 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 制。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破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 尺度和时间尺度。表型可塑性:由于环境对基因型的影响,表型发生变化的能力叫做表型可塑性。生态演替:指在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的、单方向的、有顺序的变化 过程稳态: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有害生物:和人类竞争食物或遮蔽所、传播病原体、以人类为食,或用不同方法威胁人类健康、舒适或安宁的生物。适应: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内调节:生物细胞不可能在剧烈的变动环境中运行,因此有机体要采取行动以 限制其内环境的变异性,这一过程称为内调节。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 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适合度:是指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相对湿度:是指空气的水蒸气含量,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含量的比率来表示。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适应性反应。气候循环: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生理适应性反应。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地、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C02和02 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富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 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矿化: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的过 程。再循环:进入分解者亚系统的有机物质也通过营养级而传递,但未利用物质、排 出物和一些次级产物,又可以成为营养级的输入再次被利用。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质的输入量则 属于自养生态系统。异养生态系统: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构成该系统能量的主流则是异养生态系统。29胁迫反应或胁迫状态():指对刺激的反应或适应的即刻状态。47种群(population);只生活在一定空间内,同属一个物种的个体的集合。48集合众群(metapopulation):表示一组局域种群构成的种群。49局域种群(local population):传统意义上指一群个体组成的种群。50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 杂性,一般可以理解为空间的斑块性(patchness)和梯度(gradient).51生命表(life table):生命表是按照种群的年龄阶段(以时间或发育阶段为单位)系统地观 察并记录种群的一个世代或几个世代之中各年龄阶段的种群初始值,再分别记录或计算出各 个阶段的年龄特征生育力和年龄特征死亡率、生命期望值,按一定的格式而编织成的统计表。52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s):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在一 个年龄的存活率Lx为纵坐标,由此所画出的曲线表示种群的存活率Lx随时间变化的过程。53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旨在食物空间和通话总其他动物的数量处于最优,实验中完全排除了其他物种时,在任一特定的温度、湿度、食物的质量等的组合下所获得的最大增长率。54环境容纳量(camying capacity):空间被该物种所饱和时种群密度。55r-K,对策(r、Kstrategists):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的选择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的增强的选择位K选择。r选择的物种称为r对策者,K选择的物种称为 K对策者。56似然竞争(apparent competition):两个物种共享相同的不是这时,一个物种个体数量的增加将会导致不是这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加,从而加重对另一物种的捕 食作用。指两个物种通过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 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在性质上类似的竞争。57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on exclusion principle):生态为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共存。竞争的结果是生态位的分离,达到共存。58功能反应(functional response):指每个捕食者的捕食率随猎物密度变化的一种反应,即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效应。59数值反应(numerical response):指不是这摄食猎物后,对自身种群数量影响 的动态关系。60最佳摄食理论(optimal foraging theory):动物的任何一种行为都会给自己带来收益,同时动物也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从所发生的行为中获取最大的收益。61边际值原理(marginal value theorem):不是这在一个斑块的最佳停留时间为不是这在离开这一板块时的能量获取率(即这一斑块的边际值)。62协同进化(convolution):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 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这一形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63资源利用性竞争(exploitation competition):当物种由于共同资源短缺而引起 的竞争。64相互干扰性竞争(interference competition):当物种在寻找资源过程中损害其 他个体而引起的竞争。65生态位(niche): 一个有机体在群落中的作用。各组织水平的生物统称为生态元(ecological unit),在生态因子的变化范围内,能够为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和适 应的部分,成为该生态元的生态位,其余部分成为该生态元的非生态位(non-niche)生物群落中,能够被生物利用的最大资源空间称之为该生物的基础生态位,由于存在竞争,很少物种能够全部占领基础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成为现实生态位(realized niche).06生境(habitat): 一个物种生存的环境域。生活小区(biotope):指群落生存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