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教师资格提升测试题.docx
2022年教师资格试题一 , 单选题 (共20题,每题1分,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 【问题】 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是()。A.心理测验B.心理分析C.心理辅导D.心理咨询【答案】 A2. 【问题】 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或态度 上表示正面肯定的情感教学目标是( )。A.接受B.反应C.形成价值观念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答案】 C3. 【问题】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C.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D.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线粒体需经过两层膜【答案】 C4. 【问题】 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过程的教育是()。A.现代教育B.传统教育C.素质教育D.创新教育【答案】 B5. 【问题】 生物组魏老师已有八年的任教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他始终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魏老师经常与班级的各任课老师交流了解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状态,还主动关心并积极配合其他老师的教学。说明魏老师()。A.具有课程开发意识B.具有校本研修能力C.具有课堂管理能力D.具有团结合作精神【答案】 D6. 【问题】 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属于()。A.吞噬B.易化扩散C.同向协同转运D.逆向协同转运【答案】 C7. 【问题】 板书时,教师经常会在某些关键字词下方划横线,以引起学生注意,强调课堂重难点。这种强化方式属于()。A.语言强化B.标志强化C.动作强化D.变换方式强化【答案】 B8. 【问题】 某人用15N标记某种碱基研究细胞的分裂实验中,发现:15N起初出现在细胞核中,然后逐渐转移到细胞质基质和核糖体上。这种被标记的碱基最不可能是()。A.腺嘌呤B.胸腺嘧啶C.尿嘧啶D.鸟嘌呤【答案】 B9. 【问题】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理鼓着气坐下了。这位教师违背了()的教学原则。A.启发性B.系统性C.巩固性D.因材施教【答案】 D10. 【问题】 从实验内容与学生认知关系的角度看“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属于()。A.演示实验B.验证实验C.探究实验D.课外实验【答案】 B11. 【问题】 下列情况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A.B.C.D.【答案】 C12. 【问题】 (2022上半年真题)幼儿园创设物质环境时,首先应考虑的要求是( )。A.经济性B.安全卫生性C.功能性D.美观性【答案】 B13. 【问题】 “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节的教学目标之一。关于该目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目标是知识目标,属于了解水平B.该目标是知识目标,属于理解水平C.该目标是能力目标,属于独立操作水平D.该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于反应水平【答案】 B14. 【问题】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这一实验结论、该实验探究的过程及使用的方法与实验带给学生的“珍爱生命”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同时又要突出该实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A.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性B.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C.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探究性D.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答案】 A15. 【问题】 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A.策略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答案】 B16. 【问题】 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染色体中DNA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移接可产生基因重组D.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经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易出现染色体数加倍的现象【答案】 D17. 【问题】 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用刚果红染色法C.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可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D.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样品时,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高【答案】 D18. 【问题】 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的时期是()A.童年期B.幼儿期C.青少年期D.成年期【答案】 C19. 【问题】 下列生物中,不具有产能系统的是()。A.蓝藻B.放线菌C.支原体D.衣原体【答案】 D20. 【问题】 “通过学习生物组成的元素以及元素构成的化合物,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的目标之一,其中“通过学习生物组成的元素以及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属于对教学目标()元素的表述。A.行为主体B.行为动词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答案】 C二 , 多选题 (共20题,每题2分,选项中,至少两个符合题意)1. 【问题】 教师的劳动特点主要表现在()A.主体性B.复杂性C.示范性D.创造性E.协作性【答案】 ABCD2. 【问题】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有( )A.一定的组织架构B.明确的共同目标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D.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E.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答案】 ABC3. 【问题】 下列哪些特征是对当代教育学发展状况的正确描述?( )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C.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教育学科体系初步形成D.教育学研究与实践改革关系日益密切E.反思自身,形成教育学元理论【答案】 ABCD4. 【问题】 动机的功能有( ) 。A.激活功能B.调整功能C.持续功能D.强化功能E.指向功能【答案】 AD5. 【问题】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 )A.遗传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D.环境E.社会实践【答案】 ABCD6. 【问题】 个体对挫折的反应表现在()A.应激性反应B.情绪性反应C.理智性反应D.激情反应E.人格的变化【答案】 BC7. 【问题】 义务教育法 的立法宗旨包含().A.发展基础教育B.发展职业教育C.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D.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答案】 ACD8. 【问题】 教学目标的特征有( )。A.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B.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C.体现教师思维活动的规律性D.具有灵活性E.反映教学方式的科学性【答案】 ABD9. 【问题】 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有()。A.家庭的教养方式B.教育思想和学校类型C.社会形态D.学生气质类型E.文化【答案】 ABC10. 【问题】 课程评价应有哪些功能?( )A.导向功能B.甄别功能C.诊断功能D.调节功能E.促进功能【答案】 ABCD11. 【问题】 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 ) 。A.总体目标B.具体目标C.产生条件D.行为准则E.教学目标【答案】 BCD12. 【问题】 根据概念的外延特征,可以分为()A.单独概念B.合取概念C.普通概念D.集合概念E.具体概念【答案】 ACD13. 【问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 品德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 转化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E.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有爱心和耐心【答案】 ABD14. 【问题】 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内容的丰富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C.课程结构的更新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答案】 AC15. 【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A.说服B.群体约定C.榜样学习D.奖励与惩罚【答案】 ABCD16. 【问题】 布鲁巴奇等人在1994年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包括( )。A.反思日记B.详细描述C.交流讨论D.关注问题E.行动研究【答案】 ABC17. 【问题】 我国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A.教科书B.参考书C.练习册D.课程计划E.教学大纲【答案】 AD18. 【问题】 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方法是( )。A.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B.运用变式组织感性C.科学地进行比较D.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答案】 ABCD19. 【问题】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体现在( )。A.公正性B.客观性C.计划性D.可比性【答案】 BCD20. 【问题】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E.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施【答案】 AC三 , 大题分析题 (共5题,每题8分)1.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描述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答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描述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2. 传统发酵技术与现代生活依旧很贴近,下面是两则实例。请分析回答:(1)人类酿酒的历史已有5000年,但是直到19世纪,法国的巴斯德才发现葡萄汁变酒是_(填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葡萄酒制作是否成功,发酵后需用来鉴定,在条件下,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_色。(6分)(2)早在公元5世纪的北魏古籍中,就有关于腐乳生产工艺的记载。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3分)(3)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菌种主要来自土壤,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如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鉴别培养。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最好选择树林中多年落叶形成的腐殖土作为样品,使用的培养基应以_作为唯一碳源。在纤维素分解菌培养过程中,对培养基和接种环常采用的灭菌方法分别是_、_。(6分)【答案】(1)酵母菌;重铬酸钾溶液;酸性;灰绿(2)毛霉(3)纤维素;高压蒸汽灭菌;灼烧灭菌解析:(1)利用葡萄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能够利用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可与酒精反应使溶液呈灰绿色,可以用来检验生产出的果醋中是否含有酒精。(2)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腐乳的制作过程:豆腐块一毛霉等一长满菌丝的豆腐块(让豆腐上长出毛霉)一加盐腌制一加卤汤装瓶一密封腌制,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所以腐乳易于消化吸收。卤汤中通常含有12%的酒精,其作用除了增加风味,还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若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时间将会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3)纤维素分解菌生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分离所用的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以抑制以其他有机碳为碳源的菌类生长。灭菌的方法主要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灼烧灭菌适合于接种工具的灭菌,一般来说是在操作过程中金属类的接种工具。干热灭菌适合于玻璃器皿、金属工具的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适合于玻璃器皿、接种工具以及培养基特别注意培养基的灭菌只能用高压蒸汽灭菌。因此,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常用灼烧灭菌。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有位化学教师在进行高一化学1(必修)“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用小刀切去表层,再将绿豆粒大小的钠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开展教学。接着,教师做了实验:在空气中点燃一小块钠,实验:向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少量水。问题:(1)写出该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2分)(2)实验、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4分)(3)利用实验、,教师将分别开展哪些知识的教学?(3分)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是什么?(4分)【答案】(1)该教学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两种:实验法、演示法。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实验药品进行分组实验,该教学方法为实验法。材料中的实验为实验法。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材料中的实验和为演示法。(2)实验的实验现象金属钠先熔化,燃烧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粉末状物质。实验的实验现象:脱脂棉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3)实验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开展有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金属钠与空气的反应、与水反应的知识教学同时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金属钠的燃烧:对比金属钠与氧气在加热和不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的现象、产物的不同,对比氧化钠、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化学键种类的不同。实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探究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结合氧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通过实验探究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素养。4. 请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鉴赏百鸟朝凤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2)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答案】【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百鸟朝凤这首作品,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喜爱,同时提高整体音乐素养。【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这首曲子,体会作品创造的意境;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模仿表演等形式,来体会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知识与技能】能够清晰分辨出音乐中唢呐模仿的不同种类的鸟的叫声;能够清晰分辨出各乐段的主题旋律。【重点】通过多种形式赏析音乐,感受音乐形象,了解唢呐这一民族乐器,体会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难点】听辩和区分各乐段的主题旋律。(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设置情境教学,播放各种鸟类叫声的音频并引导学生联想鸟类的形象,并引导话题,在音乐中,很多乐器也能模仿出音频中鸟类的叫声。而且非常形象,让大家猜猜都有什么类似的乐器。教师顺势为大家介绍唢呐这一乐器,并引入今天的音乐主题唢呐名曲百鸟朝风。(二)整体感知1初听乐曲,教师引导学生听歌曲的旋律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又是什么速度(欢快跳跃的情绪、感受到各种鸟类呜叫嬉戏的场景;乐曲速度自由,属于散板)2教师为学生们简介作品百鸟朝风的相关知识和唢呐的乐器背景知识。(三)探究乐曲5. 在讲授“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一课时,蒋老师准备将全班同学分成“教育文化”组、“科学技术”组、“医药卫生”组、“广播电视”组、“电子政务”组等,要求各小组通过网络查找社会事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每组至少举三个信息技术应用的实例),时间约为10分钟。蒋老师还提供了部分相关网站来帮助学生进行查找。说明要求之后,蒋老师便让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分组后,蒋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人多,有的小组人少,甚至有的小组只有两位同学。在活动过程中,蒋老师还发现人多的小组有些成员“无所事事”,有些成员“沉默寡言”,根本没有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课后,蒋老师对自己的分组方式进行了反思。问题:(1)蒋老师采用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有什么好处?(10分)(2)你对蒋老师的分组方式有什么改善建议?(10分)【答案】(1)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采用小组学习可以利用头脑风暴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最佳答案。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进行小组学习时能够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其中能够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有不同的意见可以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加强教学互助。小组学习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平等参与到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真正实现了双边活动,促进了教学相长。(2)在分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学生爱思考,有些学生成绩好这就要求教师在分组之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水平,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学生按照能力、成绩等情况合理搭配成四到六人的学习小组,这样能够使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小组学习一定要避免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所以教师要明确小组内各个成员的任务,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人人有事做。合作时间要充分。一是要给足学生思考时间。在讨论交流之前必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那些平时反应较慢的学生也能积极思考,为讨论中发言做好准备。二是要给足讨论时间。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同伴的支持与认可,如果没有充足的讨论时间,一些动作缓慢的学生可能会被迫放弃发言机会,造成只听不说,达不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目的。因此,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必须给足学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