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职教案.docx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 .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等字的意义和用法。3 .引导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 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4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 能力。5 .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6 .背诵全文,积累文中深蕴哲理的格言和成语。【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 志”的道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论述道理时巧妙运用的大量比喻,感受其强大的说服力。【教学方法】劝学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且句式整齐、节奏和谐,故教学中主要采用多层次诵读、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其次通过指导学生探讨交流、分析评价来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1 .学生查阅有关荀子及荀子的基本知识。2 .熟读课文,疏通文中字词,思考课后练习。3 .整理有关劝学的文章、故事、诗句或名言警句。(以上任务要求学生课外完成,课内交流。)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通过四步助读法完成教学目标。即第一步:检查课前朗读情况, 正音、正字;第二步:指导朗读,掌握语气、节奏;第三步:理解朗读,把握文 意;第四步:自由朗读,尝试背诵。一、课文导入有一句话说: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 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 浅尝辄止、夜朗自大。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在这个科学 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你们是如何看待学习的?(稍作停留,允许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二、抽查学生简要介绍有关荀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小结如下: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反对迷信天命鬼神, 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主张“性恶论”, 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 主张“明礼仪而化之”。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开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是先秦散文发 展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其中绝大局部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局部是他弟子的著作, 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 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三、检查朗读、正字正音1 .解释题意: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劝勉的意思,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 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开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2 .抽1-2名学生朗读课文,鼓励其他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3 .正音:槁暴(gdo)尼圭步(kui) 践而望(qi ) 锲而不舍(qie) 舟楫(ji) 就 砺(11) 日参省(can)骐(qi)骥(ji) 须臾(yu) 蛟龙(jiao) 鸳马(nil ) 鳍鱼(shan) 四、指导朗读、把握节奏1 .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语气。2 .教师作朗读提示:本文虽句式整齐、节奏和谐,易于朗读,但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 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 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 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比照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 读出来一一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3 .学生仿读,划分节奏。4 .检查学生划分结果,试用“|”和标志出课文第一段的停顿和重读。明确: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敕/使之 然也。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 无过矣。 又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5 .学生齐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情。五、理解朗读、把握文意1 .学生两两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完成以下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2)文章又分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是怎样论述的?(3)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以上问题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来完成。例如:中心论点(如右)分论点(如下)比 喻句(如下)2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分两层意思理解:一是说学习有重 要的意义,所以“不可以己”;二是说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可以已(2)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 定的变化过程,就能超越原来的状态。接着,用直木“糅以为轮”,“木受绳那么直, 金就砺那么利”,进一步论证客观事物经过加工改造后,就能彻底改变原来的状况。 最后作者由此推断,得出一个结论:人只要广泛地学习,培养道德品质,就能成 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人。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是提出“思不如学”的观点。接下来,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连设比 喻,具体阐发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如同“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 “假舟楫”,借助外界条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 里、绝江河,同理利用外物,为我所用,接受前人的知识使自己见多识广,知识 渊博,就能获得常人没有的能力,做常人不会做的事情。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结 论:君子之所以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在于善于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修养自己的品德。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在这段中,作者分三个层次阐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第一层,用“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不积陛步”、“不积小流”等比喻说明学习要循序渐进,逐步积 累。第二层,作者以“骐骥”和“鸳马”、“朽木”和“金石”这两组比喻,从正 反两方面说明学习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主观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是否“不舍”, 有无恒心。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第三层,作者用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和螃蟹“无可寄托”作喻,正反对照,告诫人们在学习中想要取得成 功,必须专心致志,否那么必将一事无成。,说明学习的正确态度是积累、持恒、 专一。(以上要点是在和学生边读课文边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六、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背诵。七、板书设计r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分论点: 学习的作用:弥补缺乏i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