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与检察改革.doc
探析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与检察改革摘要:检察机关重建三十周年过后,检察改革进入了最为关键的时期,检察机关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检察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检察改革目标的入手,结合检察改革的实践总结了制约检察事业发展的难题,并对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赢得检察改革的新局面进行谈讨。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检察改革 检察发展 管理体制 一、检察改革应当实现的目标 中国三十年经济社会取得的显著成就将“改革”和“发展”两个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以检察改革作为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突破点,既是对三十年来检察改革利弊得失的总结思考,也是对如何进一步促进检察工作发展的路径探寻。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检察改革,探讨改革最终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事实上就是在探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内涵究竟包括哪些。(一)检察改革应以促进社会发展、法治进步为根本目标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检察机关贯彻科学发展观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改革观:检察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的目的就在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这就要求检察机关“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检察工作的各个方面,努力创造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检察工作发展规律的业绩”?豍。这一改革目标同时也是检验各项检察改革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应当坚持的判断标准。(二)检察改革应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为价值追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_指出:“维护人民利益是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是做好政法工作的目的。”对于检察机关而言,“以人为本”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检察工作的人民性”,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福祉。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利益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检察改革应以强化法律监督,实现各项检察职能科学合理配置、高效规范运行为核心内容 我国所继承的以苏联为代表的 _检察制度以“法律监督”为特色,检察制度的改革完善,在根本上是其宪政地位的确定和发展问题。由此,检察改革必须以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为出发点,仅仅围绕法律监督的主线,促进各项检察职能的合理配置、高效运行。二、检察改革需要破解的难题 (一)检察理论研究的滞后是制约检察改革的根本原因 理论创新是制度创新的根基,法律监督理论的构建是中国检察制度发展的关键所在。“立足于中国法律监督制度实践的理论创新将是我们发展和改革法律监督制度的逻辑前提。”尽管经历了50年的发展和30年的改革创新,中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理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检察改革根基不稳,改革的成果争议多、改革的逻辑方向不清晰。另一方面,检察改革的理论支持不足,无形中也加大了改革的成本,包括改革所走的弯路以及社会对改革成果正当性的质疑。(二)检察机关宪法地位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反差是制约检察改革的制度原因 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都规定:“中华人民 _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承认检察机关的监督权,但问题是一方面上述监督依据不成系统,部分监督条款没有具体的配套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监督条款往往缺乏强制力,使得检察监督变成了纸张上的点缀。这一现实导致了检察机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强烈反差。市井有句顺口溜耐人寻味:“大公安、小法院、可有可无检察院”。(三)现行检察管理体制的弊端是制约检察改革的突出问题 总结我国检察管理体制存在着三大特点:“领导体制属地化、工作模式行政化和检察官公务员化。”?豎首先,我国检察机关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和同级人大的监督为主,人事权、财政权均依赖于地方,检察机关的独立性难以得到保障。其次,现行检察机关内部的机构设置层次划分不尽合理,职能相互交叉,基本按行政工作模式运作,未能充分体现检察工作的特殊性和司法工作的特殊规律。最后,检察人员在录用条件、任职程序和行政职级升迁上没有真正实现检察官与其他国家公务人员的科学分类管理。检察官等级制度把检察官分为4等12级,但等级的权力和利益分布、升迁缺乏客观标准,没有相关的物质保障,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的积极性。三、检察改革应当沿循的路径 (一)检察改革应当以理论创新为立足点,加强检察权的宪政价值、功能的思考以及法律监督理论体系的建设研究 理论是检察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根基。对检察制度的研究应当注意三点:首先 论文网在线: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