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舞蹈与创编》课程标准.docx
幼儿舞蹈与创编课程标准课时/课程开设时间:每周2课时,共16周/一至四学期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第一局部前言一、课程性质:幼儿舞蹈与创编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它与专业院校的 舞蹈课程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他既要学习一些舞蹈基本功技能,又要学习幼 儿舞蹈知识与技能,在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来。二、课程作用:(-)陶冶审美情操,抒发个人情感舞蹈无论对于人的气质培养,还是人的审美提高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 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激发,由于舞蹈 艺术是以美的载体来传播人类深层的情感信息和表达人类对真、善、美共同 的向往与追求。(二)开展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舞蹈课程,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形 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强化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 力、创造力等。(三)掌握必备技艺,养成职业素养舞蹈是一门艺术课程,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我们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是尽量广一些,深一些,主要能为我们今后从事 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艺。三、课程的设计思路:(一)贯彻以能力为本的原那么。教学内容安排尽量采取具体一一抽象一一活 学的思路,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基本功训练,幼儿舞蹈的训练的直观 教学,强化林木与创作结合的能力。适当表达探索、发现、创造的方法,逐步形 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教学内容安排应贯彻深入浅出、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的原那么,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兼顾与专业课程衔接。第二局部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 活中所必要的舞蹈知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是引导学生掌握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艺术素养;二是让 学生了解幼儿舞蹈的基础知识与创编方法,训练学生教幼儿舞蹈的组织教学能 力,为幼儿园工作做准备。三、素质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敏 锐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强化了学生的感知能力、记忆力、 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四、任务目标:完成每个组合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第三局部课程内容一、学时安排总学时:64 理论学时:0实践学时:64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们掌握并理解所学舞蹈组合以及每个舞种的风格特点。能力目标:无论是气质和审美上,还是肌肉能力,表演能力,编舞能力上都 得到了提高。素质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敏锐的 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强化了学生的感知能力、记忆力、观察 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任务目标:完成每个组合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配学期工作任务具体内容学时分配1基本功训练1压腿、踢腿、跪下腰、2表演类组合手位、脚位、舞姿3幼儿舞蹈训练2、提沉练习(身韵)363学习一个幼儿舞蹈组合或作品1基本功训练1把上组合训练2表演类组合2藏族组合、蒙族组3幼儿园律动创编合、傣族组合任选其4剧目363幼儿舞律动的创编4学习幼儿舞蹈成品剧目1基本功训练1把上组合训练2表演类组合2维族、东北秧歌、胶3表演唱编舞州秧歌、云南花灯选4剧目表演其二3根据本学期所学歌曲进行表演唱形式的创编4学习一个舞成品(内容不限)541表演唱编舞1根据本学期所学歌2剧目表演曲进行表演唱形式的四3幼儿园日常教学音乐活动动律创编创编2学习一个舞成品(内容不限)3根据本学期所学歌54曲创编动律三、教学内容(具体)内容模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舞蹈基本训练1培养正确的身姿和体态的形体 训练,开展身体的协调性、柔韧 以及舞蹈相关的身体素质的训 练。2在发现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 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 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感悟美、 初步领会舞蹈艺术的精髓所在。1、基本动作与舞姿a古典舞基本手型、脚型、手位、脚位、手臂动作b色蕾手型、脚型、手位、脚位、动作路线2、扶把基本技能与训练擦地、蹲、小踢腿、小弹腿、划圈、单腿蹲、控制、大踢腿等等3、中间组合训练a在把上的基础上加以连接动作加大基本功训练难度中国舞点舞身韵1提沉、冲靠、含腆仰2眼神的训练了解中国舞的特点,让学生感知手眼身法步在舞蹈中的重要性民族民间舞训练1激发学生对各个民族的热爱之 情,培养高雅美好的情感情操, 掌握所学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认识事 物的严肃地科学态度。3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关注和 热爱藏族舞蹈1 了解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与动作特 点2学习弦子基本舞步,平步、靠步、撩步、 拖步、退踏步、嘀嗒步以及常用的手臂动作, 撩袖、摆袖、晃袖、献哈达、敬礼。3学习踢踏的基本舞步,第一基本步、退踏 步、抬踏步、嘀嗒步、连二步、七下退踏步c 蒙族舞蹈1了解蒙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与动作特 点2常用手位17位,基本舞步,平步、马步、跑马步、摇篮步、刨步。硬腕、硬肩、揉臂东北秧歌1了解东北秧歌民间舞的风格特点2舞蹈动作基本动律练习动律练习,单一动作训练,单臂花、交替花、盖分花、蝴蝶花、展翅花、扬臂花。基本舞步,后踢步、前踢步、垫步、墩步、十字步。维族1了解维族舞蹈的风格特点2常用手位1-7位3基本舞步:横垫步、进退步、三步一抬 傣族1了解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基本动律练习2基本手位、冠形、嘴形、叶形、曲掌、低 展翅、高展翅、基本舞步,平步、踮步。胶州秧歌1了解胶州秧歌的风格与动作特点2基本动律练习3基本舞步、丁字拧步、小娘扭、丁字捻步、4基本手位。云南花灯1了解云南花灯的风格及动作特点2基本动律练习3体态动律:赢、小威、正威、反戢。扇,握扇、扣扇、团扇、别扇。1初期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习儿童舞蹈,后期逐步增加1学习幼儿舞蹈组合、成品或者剧目难度根据学生程度学习专业级2幼儿律动组合或者舞蹈舞蹈剧目3舞蹈(包括民族民间类、古典舞类、芭蕾2 了解、掌握各个舞蹈风格、韵舞类、现当代舞类)律,感受其独特魅力。在学习的4舞蹈(带道具的)剧目学演过程中,感受快乐对舞蹈产生兴5舞蹈(象形类,如小动物、植物拟人化的趣,同时爱上舞蹈。表演)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6带情景的舞蹈表演(综合剧情、人物造型、4通过学习舞蹈剧目,引导学生道具、场景、表演等等)运用一些编舞技法创编儿童舞蹈1、结合各个学期声乐合唱课所学幼儿歌曲幼儿园日常教让学生把舞蹈创编能力能自如编舞学音乐活动动的运用到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2、结合幼儿园游戏编舞律创编中来。1、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表演唱的形式创编2、肢体动作协调,动作连接顺畅,舞蹈动作优美表演唱编舞3、能合理运用各种舞蹈语汇进行创编结合本个学期弹唱课程与舞蹈语汇相结合4、表情适宜,表演与歌曲情绪相一致5、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四、教学要求准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条件选择正确方法,能够独立完成 每个组合所要到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实施: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教学任务。结果:要求每一位学生通个各个模块的训练在软开度、表演和编舞的能力上 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设计采用示范法、练习法、分解组合法、观察模仿法、语言提示、讲解、口令法、 分组教学法、个别教学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 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 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 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局部课程实施建议一、实践教学条件:(一)校内教学条件:本实训室主要用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训练课程,可容纳50 人,并配备了舞蹈教学所需要的把杆、墙面镜、塑胶地面、彩电、组合音响一套 等教学设备,作为学生上舞蹈课程的必须场所,可用于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舞蹈 剧目排练、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幼儿舞创编等训练。(二)校外教学条件:安排学生定期到各个幼儿园学习并参与实习工作;有 一定数量的幼儿教育训练基地。二、师资要求要求有丰富专业知识技能,并且一定要结合幼儿园与舞蹈组合相结合使学生 在有限的课程范围内学到更多的舞蹈技能。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手段建议(一)教学进程安排:本课程教学为18周,其中,课内教学16周,学生独立 复习1周,考试1周。(二)教学方法建议:采用示范法、练习法、分解组合法、观察模仿法、语 言提示、讲解、口令法、分组教学法、个别教学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 合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 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且要因材施教,根 据学生自身水平来教学。(三)教学手段建议:建议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为 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和视频网站,方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专业知识, 丰富学生视野。四、课程考核与评价建议(一)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的评价机制,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 行成绩评定,尽量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与表现。(二)考核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课程考核实行百分 制,采用平时成绩(10%) +期末成绩(90%)的成绩结构,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 生的出勤、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编能力与学习态度,根据学生的日常表 现评定;期末成绩采用随堂考核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各个组合训练和幼儿舞 创编的掌握情况,根据试卷评分标准评定成绩。五、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一)选用建议:建议选用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或选用 学校与幼儿园合作编写的结合特色教材,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 有效的文献资料。(二)编写建议:建议由学校与幼儿园合作,兼顾学生学历开展和职业成长的需要,既要从职业应用的角度,注重程序性知识和操作技能,又要考虑知识的 系统性和连贯性,加大知识的深度,适当拓展知识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