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总论》课程思政案例.docx
民法学总论课程思政案例一、课程概况学科类别:法学类教学对象:法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二、课程简介民法学总论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已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法典的总那么编为规范基础,以总那么编为讲授和学习对象,具体内容包括民法绪 论、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法律行为、诉讼时效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民法内部 共通理念、原那么、规那么的体系性理解,形成体系性地解释、适用现行法的能力, 并为物权法、债权法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三、课程育人课程通过理论讲授、规范解释、案例分析、判决研读等方法传授知识要点。通过讲解民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民 法制度中的表达、民法实体规那么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表达,一方面夯实学生的 民法学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民法学的基本知识谱系和通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解释和适用现行法的能力,初步实现从"法学知识"到''用法技能"的 落地转化,同时培养思想正派向上、专业知识精通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知与践行。四、章节知识点育人元素挖掘章节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要点课程思政教学要点描述要求巾国民法 的价值精 神与基本 原那么核心概念:民法基本原那么,是承载一个 国家民法核心价值精神的基 本准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民事 立法、民法适用等方面,具 有重要的引领地位。中国民 法的基本原那么及所承载的价 值精神,契合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独第1条)掌握学生在学习民法的基本原那么的基础 上,能够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元素 和价值精神,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律体系中民法所代表的法政策 立场。基本原那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曲 为“大本营'',中国民法 的基本原那么包括意思自治原 那么、人格平等原那么、老实信 用原那么、公序良俗原那么、公 平原那么、绿色原那么。熟练通过案例理解巾国民法基本原那么在 处理中国本土争议案件时所具有的 价值引领功能。价值精神:表现中国民法基本原那么与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关 系,包括“意思自治原那么” 与自由价值观的关系、“人 格平等原那么“与平等价值观 的关系、“老实信用原那么” 与诚信价值观的关系、“公 序良俗原那么”与文明价值观 的关系、“公平原那么A与公 正价值观的关系、“绿色原 那么”与和谐价值观的关系。掌握将中国民法基本原那么与价值精神融汇 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达 中,理解中国民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背景下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促进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学习的融合O五.教学反思(一)深挖民法学总论课堂的育人基因对于专业课程的讲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民法概念、现行法条文的解读,而 是要将知识传授放到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整体战略中来思考,要充分开掘法学知识 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与制度定位。在进行中外立法例比拟的时候,要为学 生全面分析不同国家、地域因文化传统、经济体制等原因而导致的差异,让其充 分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本土资源,树立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从国家情 怀和法治中国整体开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法 律信仰,自觉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二)加大力度将课程思政辐射到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在理论知识传授中强化德育教育,课程注重在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价 值引领。要实现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 的结合点。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机构是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开展的最 主要场所,法治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将对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课程依托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与司法实践部门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优势,打破 高校与司法实践部门的壁垒,建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联动机制,共同引领 学生完成法律职业精神的塑造。(三)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课程育人成效通过对既往教学的观察和课程育人效果的分析,学生的获得感是检验课程思 政改革效果的重要标准。在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并启发学生以敏锐的 视角发现问题,以正确的价值观分析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 与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切实保障和提升课程的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