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867.29-2022 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29部分: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企业(重庆市).pdf
-
资源ID:63525299
资源大小:2.45MB
全文页数:22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B50∕T 867.29-2022 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29部分: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企业(重庆市).pdf
DB50/T 867.29-2022IICS13.100CCSH61DB50重重庆庆市市地地方方标标准准DB 50/T 867.292022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第 29 部分: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企业2022-06-09发布2022-09-01实施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目次前言.I引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34 基础管理.44.1 机构与职责.44.2 方针目标.44.3 安全生产责任制.44.4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44.5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54.6 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54.7 相关方管理.64.8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管理.64.9 安全生产投入.74.10 安全文化建设.74.11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74.12 风险管理.74.13 隐患排查治理.84.14 应急管理.94.15 事故管理.114.16 文档管理.125 场所环境.125.1 基本要求.125.2 设备设施布局.136 生产设备设施.146.1 基本要求.146.2 生产工艺设备设施.156.3 公用辅助用房及设备设施.256.4 检维修设备.276.5 污水处理设施.286.6 轨道平板车.287 特种设备.297.1 基本要求.297.2 起重设备.317.3 压力容器.327.4 锅炉.337.5 压力管道.347.6 场(厂)内机动车辆.358 供配电.368.1 变配电系统.36II8.2 手持式、非固定式电气设备.428.3 发电机设备及机房.438.4 雷电防护系统.438.5 人员要求.449 职业健康.449.1 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职责.449.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与申报.459.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469.4 职业病的防护.469.5 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469.6 职业病的监护.469.7 职业病的诊疗.4710 消防.4710.1 日常管理.4710.2 消防设施管理.4810.3 消防巡查、检查与隐患整改.5210.4 消防组织.5210.5 灭火救援.5311 危险化学品.5311.1 总则.5311.2 储存.5311.3 使用.5611.4 废弃物处理.5612 劳动防护用品.5612.1 选用.5612.2 发放.5712.3 培训.5712.4 使用.5712.5 维护.5712.6 更换.5712.7 报废.5713 操作人员行为规范.5813.1 一般要求.5813.2 熔铸生产作业.5813.3 压延生产作业.5913.4 挤模压生产作业.5913.5 危险作业.5914 安全生产检查.6515 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评定.6515.1 评定类别.6515.2 评定内容.6515.3 评定流程.65附录 A(资料性)相关引用条款.68附录 B(规范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清单.98III附录 C(规范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102附录 D(规范性)可容许风险标准.104附录 E(资料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清单.106附录 F(规范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标准化等级评价细则.115I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是 DB50/T 867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第 29 部分。DB50/T 867 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一一第 1 部分:总则;一一第 2 部分:通用要求;第 3 部分:榨菜生产企业;一一第 4 部分:油气开采企业:第 5 部分:黑色金属铸造企业;一一第 6 部分:黑色金属冶炼企业;第 7 部分: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企业:一一第 8 部分:烟草企业;第 9 部分:医药制造企业;一一第 10 部分:水利施工企业;一一第 11 部分:殡葬服务机构;一一第 12 部分:家具制造企业;第 13 部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第 14 部分:星级饭店;第 15 部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第 16 部分:养老机构;第 17 部分:饮料制造企业;第 18 部分:木材加工企业;第 19 部分:建材制造企业;第 20 部分: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第 21 部分:旅游景区(点);第 22 部分:旅行社。第 23 部分:纺织企业;第 24 部分:粮食加工企业;本文件由重庆市应急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守辉、雷鹏、朱周海、刘洪彬、仇锐来。II引言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它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 会稳定大局。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 重要体现。所以,搞好安全生产是取得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充分运用标准化工具,制定合理的安全生 产“标尺”,推行标准化作业,并用相应的“标尺”(即安全生产标准)检查监督生产现场,达到规范 现场作业行为目的,对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减少生产经营中因安全事故产生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具 有重大意义。DB50/T 867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系列地方标准旨在结合重庆市各行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现状,确定 各典型行业的安全生产要求,拟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 1 部分:总则。目的在于确立我市安全生产经营需要遵守的总体原则和总体要求。第 2 部分:通用要求。目的在于围绕安全生产经营的影响因素,梳理安全生产经营领域较通用的、常规的安全技术要求。第 n 部分:各行业安全生产技术要求。目的在于结合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编制更具 操作性和适用性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要求。其中第 1 部分和第 2 部分提出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最基本和通用的要求、原则,在整个标 准体系中起统领的作用,是整个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是其他行业安全生产规范的基础,各行业技术规范应遵循总则和通用要求中规定的一般要求,并在其基础上,结合各行业特点再进一步细化。有色金属压力加工安全是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企业发展的基础。该文件紧密结合有色金属压力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列举一系列安全生产要求,为现有的安全生产标准梳理思路,将有色金属压力加工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要素的要求作了详细化和具体化,对有色金属压力加工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都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对有色金属压力加工领域的安全生产保障具有积极意义。DB50/T 867.2920221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第XX部分: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企业1 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企业基本管理、场所环境、生产工艺设备设施、特种设备、供配电、职业健康、消防、危险化学品、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生产检查、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评定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与检查。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893 安全色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T 3805 特低电压(ELV)限值GB 3836.1 爆炸性环境设备 第1部分:通用GB 3883.1 手持式、可移式电动工具和园林工具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4053.1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1部分:钢直梯GB 4053.2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2部分:钢斜梯GB 4053.3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GB 4387 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GB/T 5082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T 5972 钢丝绳 吊索具 保养、维护、检验和报废GB 6067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T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7231 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T 8196 机械安全防护装置 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GB 8959 铸造防尘技术规程DB50/T 867.2920222GB 501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T 13869 用电安全导则GB 17914 易燃易爆性商品储存养护技术条件GB 17915 腐蚀性商品存储养护技术条件GB 17916 毒害性商品存储养护技术条件GB 25201 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GB/T 28264 起重机械 安全监控管理系统GB/T 29086 钢丝绳 安全 使用和维护GB/T 29639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33942 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34990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平台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GB 39800.1 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 第1部分:总则GB 39800.3 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 第3部分:冶金、有色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29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GB 50033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4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30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44 建筑灭火器配置验收及检查规范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AQ 3047 化学品作业场所安全警示标志规范AQ/T 9004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 9007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基本规范AQ/T 9009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DB 50/T 867.2920223JB/T 5771.1 铁水浇包 第1部分:基本参数JB/T 5771.2 铁水浇包 第2部分:技术条件JB/T 7688.5 冶金起重机技术条件 第5部分:铸造起重机TSG 03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导则TSG 08 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TSG 21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N0001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Z0002 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管理规则TSG R0006 气瓶安全技术检查规程TSG Q002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桥式起重机YD/T 2455.7 电信网视频监控系统 第7部分:安全要求DB50/T 867.1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DB50/T 867.2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2部分:通用要求3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铸造casting;foundry熔炼金属,制造铸型(芯),并将熔融金属浇入铸型,凝固后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金属零件毛坯的成形方法。来源:GB/T 56112017,2.13.2熔炼melting通过加热使金属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然后进行成分调节和精炼,使其纯净度、温度和成分达到要求的过程和操作。来源:GB/T 56112017,3.5.13.3深井(立式)半连续铸造deep well casting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将熔融铝及铝合金或其他有色金属(合金)熔体注入带底座(引锭头)半封闭的水冷模(结晶器)中冷却凝固成型形成铸锭后,铸锭在牵引装置的牵引下,以一定速度通过底座(引锭头)沿垂直方向上不断向下拉出铸锭,达到一定长度后停止铸造,将铸锭吊出铸井,再进行第二次铸造的铸造方法。DB50/T 867.29202244 4 基础管理4.1机构与职责企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符合下列要求:a)从业人员在 100 人以上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不低于从业人员 3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但最低不少于 3 人,同时应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b)从业人员在 100 人以下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c)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工作职责要以正式文件确认;d)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知识和管理能力,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e)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应当配备相应专业的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4.2方针目标4.2.1企业应结合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安全生产方针和中长期的安全生产规划。4.2.2企业应按照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分解安全生产目标,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实施计划和考核办法。4.2.3安全生产目标、指标应具体、合理、可测量、可实现。4.2.4企业应定期对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并及时调整。4.3安全生产责任制4.3.1企业应建立涵盖各层级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4.3.2企业应建立健全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主要负责人、其他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生产车间(区队)负责人、生产班组负责人、一般从业人员等全体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编制全员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并严格落实和考核。4.3.3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安全生产责任的内容应与其岗位性质相适应。4.3.4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机制,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4.3.5安全生产职责应定期修订,并根据实际变化情况予以更新。4.4安全生产规章制度4.4.1企业应收集与本单位经营活动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修订、更新和完善,并结合自身生产特点,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4.4.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包含但不限于下列内容:a)目标管理;b)安全生产责任制;c)安全生产承诺;d)安全生产投入;e)安全生产信息化;f)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管理;g)文件、记录和档案管理;h)安全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i)职业病危害防治;j)安全教育培训;k)班组安全活动;DB50/T 867.2920225l)特种作业人员管理;m)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管理;n)安全设备设施管理;o)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p)消防安全管理;q)危险物品管理;r)危险作业安全管理;s)安全警示标志管理;t)安全预测预警;u)安全生产奖惩管理;v)相关方管理;w)变更管理;x)劳动防护用品管理;y)应急管理;z)事故管理;aa)安全生产审批制度;ab)绩效评定管理。4.4.3企业应每年至少评估一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适宜性、有效性和执行情况。4.4.4企业应根据评估结果、安全检查情况、自评结果、评审情况、事故情况等,及时修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4.5安全技术操作规程4.5.1企业应结合本单位设施设备生产工艺、作业任务特点以及作业安全风险与职业病防护要求,编制安全技术操作规程。4.5.2企业应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投入使用前,组织制订相应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确保其适宜性和有效性。4.5.3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应包括下列内容:a)适用范围;b)岗位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控制要求;c)设备使用方法或作业程序;d)个体防护要求;e)严禁事项;f)现场应急处置措施。4.5.4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经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应及时发放至相关岗位,确保现行有效。4.5.5企业应组织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培训,并督促执行。4.6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4.6.1企业应明确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部门,根据需求,制定年度安全消防、职业健康培训计划。4.6.2企业应按照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国家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本单位安全生产、职业健康责任制、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本行业危险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安全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应对措施;典型事故案例等。DB50/T 867.29202264.6.3企业应根据培训计划,教育和引导从业人员掌握岗位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知识以及相关要求,遵守本单位安全生产、职业健康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增强从业人员对安全事故的预防和自救互救的能力。4.6.4安全消防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要求应符合:a)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应少于 32 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应少于 12 学时;涉及高温熔融金属作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应少于 48 学时,并应持证上岗,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应少于 16 学时;b)涉及高温熔融金属作业的单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应少于 72 学时,每年再培训的时间不应少于 20 学时。其他生产经营单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应少于 24 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应少于 8 学时;c)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的初次培训时间不应少于 16 学时,并应持证上岗,每年继续教育时间不应少于 8 学时;接触职业危害的员工职业健康初次培训时间不应少于 8 学时,继续教育不应少于 4 学时;d)每级安全培训教育应有授课人员和培训人员的签字,单位(厂)级培训应组织考试,保存试卷和成绩,并列入员工培训档案;e)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及其它应经外部培训取证的人员,应持证上岗;f)企业应建立从业人员培训档案,详细、准确记录生产安全教育培训考核情况。培训档案应包括安全消防、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内容提纲或课件、培训签到表、考试试卷、培训效果评估等有关书面材料和图片资料,培训材料保存时间应不少于 3 年;g)企业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并纳入培训档案保存;h)外来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保存记录;i)外来人员安全和教育培训内容包括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危险因素、所从事作业的安全要求、作业安全风险分析及安全控制措施、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应急知识等;j)对从事业务分包的相关方作业人员,应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管理。离岗 6 个月以上的转岗和复工人员应进行车间、班组培训。4.7相关方管理4.7.1企业应与相关方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的职责、义务和安全管理要求。4.7.2相关方应具备与被委托事宜相应资质和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护等条件。4.7.3企业应对相关方的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企业应及时督促相关方进行整改。4.7.4相关方应遵守发包单位相关安全生产、职业健康规章制度,按照操作规程使用或佩戴防护用品。4.8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管理4.8.1企业应确保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安全设施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4.8.2企业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应按规定编制相应的安全预评价报告。4.8.3企业在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时,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设施设计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4.8.4涉及高温熔融金属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应按规定组织审查,并形成书面报告。DB50/T 867.29202274.8.5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施工中或建成后,企业应当对设施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4.8.6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或者试运行完成后,企业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价机构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评价,并编制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的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报告。4.8.7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应由企业组织实施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形成书面报告。4.8.8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建设项目,企业应按相关规定,编制相应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4.8.9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4.9安全生产投入4.9.1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制定年度安全生产资金使用计划和财务预算,按照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建立安全生产资金提取和使用专门台账。4.9.2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4.10安全文化建设4.10.1企业宜通过宣传栏、知识竞赛、拓展训练等各种活动,培养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理念及行为准则,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氛围。4.10.2企业安全文化宜按照 AQ/T 9004 的要求开展安全文化建设。4.11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企业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开展安全生产电子台账管理、重大危险源、职业病危害防治、应急管理、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预测预警等信息系统的建设。4.12风险管理4.12.1风险辨识4.12.1.1企业应对本单位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其中重大危险源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全面辨识重大危险源,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制定安全管理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4.12.1.2企业应对安全风险辨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和归档。4.12.1.3企业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危险源识别,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工作环境和管理缺陷,其范围应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4.12.1.4企业应组织不同层面的从业人员参与辨识各类危险源,建立本单位危险源清单。4.12.1.5企业应定期对危险源辨识和确定的控制措施进行评审和更新,保存记录,并建立危险源档案。4.12.2风险评估企业应根据规定的频次,对生产过程存在的危害因素采用适用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其是否可允许、可接受的程度和事故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程度等特征评定其风险等级。4.12.3风险控制4.12.3.1企业应根据其评估出的风险和确定的风险等级,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制定可行而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4.12.3.2在确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按如下顺序考虑降低风险:DB50/T 867.2920228a)消除;b)替代;c)工程控制措施;d)标志、标识警告管理控制措施;e)个体防护。4.12.3.3对措施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应进行必要评审。4.12.3.4应根据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有效的培训、宣传和实施。4.12.3.5对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应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测,如未达到预期效果,应进行原因分析,重新制定控制措施并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效果。4.12.4变更管理4.12.4.1企业应对变更过程及变更后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履行审批及验收程序,并告知和培训相关从业人员。4.12.4.2对变更内容应进行安全评估,评估的内容是变更涉及的安全风险及需采取的措施,包括人、物、环境和管理的各种措施,并包括需增加或改动的各类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危害设施、消防设施等,得出明确的变更安全评估意见并保存记录。4.12.4.3变更后增加或改动的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消防设施等应经过验收,验收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直至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消防设施等有效方可投入使用;验收应有安全管理部门和变更现场部门或安全设施使用部门专业人员参加,并保存验收记录。4.13隐患排查治理4.13.1隐患排查4.13.1.1企业应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位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责任制,并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实行隐患闭环管理。4.13.1.2企业应组织制定各部门、岗位、场所、设备设施的隐患排查清单,确定隐患等级,包括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服务范围。4.13.1.3企业应结合本单位危险源情况,根据隐患排查清单编制要求,制定单位(厂)、部门(车间)、班组(岗位)隐患排查清单,确保隐患排查覆盖其所有的作业场所、设备设施、人员和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并采取综合排查、专业排查、定期排查(含季节性排查、节假日排查)、日常排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其形式和内容满足下列要求:a)综合排查应由相应级别的负责人负责组织,以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为重点,各专业共同参与的全面隐患排查。单位(厂)综合排查每月不少于一次,部门(车间)级综合排查每周不少于一次;b)专业排查分别由各专业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人员进行,主要是对设备设施、重点场所、危险化学品、电气装置、职业病防护设施、特种设备等进行专业排查。专业排查每半年不少于一次;c)定期排查(含季节性排查、节假日排查)由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相关人员进行,可根据各季节特点对防火防爆、防雨防汛、防雷电、防暑降温、防风及防冻保暖工作等进行预防性季节隐患排查;可对节假日前安全、保卫、消防、应急预案等方面进行节假日隐患排查;d)日常排查分岗位操作人员排查和管理人员日常排查。设备操作者、班组长、车间安全员及其它人员每天应对本岗位设备设施、作业行为、作业环境等进行日常排查;各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进行日常排查。4.13.1.4企业应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4.13.2隐患治理DB50/T 867.29202294.13.2.1企业开展隐患排查的具体要求:a)企业应建立隐患分级治理台账;b)企业应对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核查,事故隐患治理工作应按计划和规定的要求在限定期限内完成;c)企业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到的其它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d)企业应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通过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信息公示栏等方式向从业人员通报。其中,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及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报告;e)事故隐患治理工作应按计划和规定的要求在限定期限内完成;f)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及时向下属单位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企业和人员安全的情况时,应采取撤离人员、停止作业、加强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4.13.2.2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企业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采取防控措施限期治理。4.13.2.3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a)采取的方法和措施;b)经费和物资的落实;c)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d)治理的时限和要求;e)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4.13.3验收与评估4.13.3.1治理完成后,应对事故隐患治理情况进行评估、验收。4.13.3.2对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4.13.4信息记录、通报和报送4.13.4.1企业应如实记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至少每月进行统计分析。4.13.4.2企业应定期或实时向从业人员通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重大事故隐患消除前,应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方事故隐患所在位置、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应急措施等信息。4.13.4.3企业宜运用信息系统对隐患排查、报告、治理、销账等过程进行电子化管理和统计分析,并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定期或实时报送隐患排查治理情况。4.14应急管理4.14.1应急组织4.14.1.1企业应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指定专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或与临近的应急救援组织签订救护协议。4.14.1.2参与应急救援和应急管理的人员应具备事故应急处置能力。4.14.2应急预案的编制与修订4.14.2.1企业应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根据事故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按照GB/T 29639 要求编制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有效实施。DB50/T 867.292022104.14.2.2企业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编制适用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4.14.2.3应急预案的编制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a)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b)安全生产实际情况;c)危险性分析情况;d)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e)有明确、具体的应急程序和处置措施,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f)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满足本单位的应急工作需要;g)应急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应急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h)相关应急预案内容应相互衔接。41.14.2.3.1企业应针对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装置或者设施,编制现场处置方案;重点岗位应设置岗位应急处置卡,并张贴在附近显著部位。41.14.2.3.2应急处置卡应规定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以及相关联络人员和联系方式,便于从业人员携带。41.14.2.3.3企业应当企业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参照制定消防应急方案和应急疏散预案。41.14.2.3.4企业应急预案应包括向上级应急管理机构报告的内容、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新,确保准确有效。41.14.2.3.5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应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41.14.2.3.6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论证,并按照相关规定向有关部门进行备案。41.14.2.3.7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对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行分析,并对应急预案是否需要修订作出结论。41.14.2.3.8应根据评审结果或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现行有效版本应发放至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41.14.2.3.9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及时修订并归档:a)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上位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重大变化的;b)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调整的;c)安全生产面临的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d)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e)在应急演练和事故应急救援中发现需要修订预案的重大问题的;f)编制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41.14.2.3.10应急预案修订涉及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措施、应急响应分级等内容变更的,修订内容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备案。41.14.2.3.11应急预案应至少每三年评估一次,应急预案中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信息应与实际相符,应急预案修订情况应有记录并归档。4.14.3应急资源4.14.3.1企业应配备应急设施和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建立台账。4.14.3.2企业应了解周边应急资源和力量。4.14.3.3企业应对应急物资、装备进行定期检测、检查、维护、保养,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确保其完好、可靠、适用。4.14.3.4企业对应急设备、装备和物资的储备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4.14.4应急培训与演练DB50/T 867.292022114.14.4.1企业应对应急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逃生技能等应急常识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培训,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应急专业技能。4.14.4.2应急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师资、参加人员和考核结果等情况应如实记入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4.14.4.3企业应定期开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做到一线从业人员参与应急演练全覆盖。4.14.4.4企业应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风险特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涉及高温熔融金属企业,应当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4.14.4.5消防应急方案和应急疏散预案,至少每年组织一次演练。4.14.4.6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企业按照 AQ/T 9007 和 AQ/T 9009 的规定对演练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4.14.5应急响应与现场处置4.14.5.1发生事故征兆或事故后,应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4.14.5.2企业应根据应急预案要求,确定响应级别,启动应急响应程序,按照有关规定报告事故情况,并开展先期处置。4.14.5.3应急处置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措施:a)发出警报,在不危及人身安全时,现场人员应采取阻断或隔离事故源、危险源等措施;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紧急情况时,事发源的现场人员应停止作业或者采取临时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现场;b)应研判事故危害及发展趋势,将可能危及周边生命、财产、环境安全的危险性和防护措施等告知相关单位与人员;遇有重大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封闭事故现场,通知本单位从业人员和周边人员疏散,采取转移重要物资、避免或减轻环境危害等措施;c)请求周边应急救援队伍参加事故救援,维护事故现场秩序,保护事故现场证据。准备事故救援技术资料,做好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移交救援工作指挥权的各项准备。4.14.5.4当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后,对事故中的伤亡人员进行安置,对紧急调集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给予补充。4.15事故管理4.15.1事故报告4.15.1.1企业应建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明确事故内外部报告的责任人、时限、内容等,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4.15.1.2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有关负责人应立即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前状态等简要信息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有关部门报告;工亡事故发生后,单位负责人应当于接到报告 1 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及时补报、续报有关情况;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有关部门报告;对可能引发次生事故灾害的,应及时报告相关主管部门。4.15.1.3事故报告应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应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a)事故发生单位概况;b)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c)事故的简要经过;DB50/T 867.29202212d)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e)已经采取的措施;f)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4.15.1.4事故发生后应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4.15.2事故调查和处理4.15.2.1事故调查应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分等级进行,一般及以上事故按政府相关规定开展事故调查。4.15.2.2在事故调查期间,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应配合调查,如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接受询问等,企业对事故进行调查时,应严格执行相关制度。4.15.2.3事故发生单位应对照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生产条件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漏洞和隐患,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4.15.2.4企业应将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在单位内部发生的事故纳入本单位事故管理。4.15.2.5企业应按照 GB/T 6441、GB/T 15499 的有关规定和行业确定的事故统计指标开展事故统计分析。4.16文档管理4.16.1企业应建立文档管理制度并执行,明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编制、评审、发布、使用、修订、作废以及文件和记录管理的职责、程序和要求。4.16.2文档内容应符合相关规定,并按文档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4.16.3安全记录文档应包含但不限于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查的下列内容:a)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它要求;b)上级主管部门安全生产文件、批复文及会议资料等;c)安全生产文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