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功能检测(2)讲课讲稿.ppt
肝脏功能检测(2)肝功能检查的目的肝功能检查的目的了解肝脏有无损害及损害程度了解肝脏有无损害及损害程度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判断预后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判断预后选择用药和观察药物疗效选择用药和观察药物疗效协助诊断病毒性肝炎和肝癌协助诊断病毒性肝炎和肝癌评价肝脏的储备能力(如术前检查)评价肝脏的储备能力(如术前检查)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血清蛋白电泳血清蛋白电泳 血浆凝血因子测定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血氨测定血氨测定 二、脂类代谢功能检测二、脂类代谢功能检测二、脂类代谢功能检测二、脂类代谢功能检测 三、胆红素及胆汁酸代谢功能试验三、胆红素及胆汁酸代谢功能试验 四、染料排泄功能试验四、染料排泄功能试验-靛青绿滞留率试验(靛青绿滞留率试验(ICGICG)五、血清酶学检查五、血清酶学检查 六、其他检查六、其他检查 血清甲胎蛋白测定(血清甲胎蛋白测定(AFPAFP)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检查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检查肝肝脏脏合合成成与与分分泌泌除除球球蛋蛋白白、v vo on n W Wi il ll le eb br ra an nd d因因子子以以外外大大多多数数血血浆浆蛋蛋白白,如如清清蛋蛋白白、糖糖蛋蛋白白、脂脂蛋蛋白白、凝凝血血因因子子、抗抗凝凝血血因因子子、纤纤维维蛋蛋白白溶溶解解因因子子及及各各种种转转运运蛋蛋白白。肝肝脏脏广广泛泛受受损损时时,上上述述蛋蛋白白质质合合成成障障碍碍,尤尤其其清清蛋蛋白白,出出现现低低清清蛋蛋白白血血症症水水肿肿、胸胸腹腹水水和和出出血血倾倾向向。体体内内氨氨基基酸酸及及核核酸酸代代谢谢产产生生的的氨氨在在肝肝脏脏通通过过鸟鸟氨氨酸酸循循环环合合成成为为尿尿素素经经肾肾脏脏排排出出体体外外,维维持持血血氨氨水水平平正正常常。当当肝肝硬硬化化患患者者肝肝细细胞胞严严重重损损伤伤,尿尿素素合合成成排排泄泄减减少少,血血 氨氨 升升 高高,临临 床床 上上 表表 现现 为为 肝肝 性性 脑脑 病病。一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蛋白质代谢功能撿查蛋白质代谢功能撿查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测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测定原理:原理:90%90%以上的血清总蛋白和全部的血清清蛋白在肝脏合以上的血清总蛋白和全部的血清清蛋白在肝脏合成,因此,血清总蛋白和血清清蛋白的含量是反映成,因此,血清总蛋白和血清清蛋白的含量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清蛋白是人体血清中的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清蛋白是人体血清中的主要蛋白质组分,每天合成约主要蛋白质组分,每天合成约120mg/kg,120mg/kg,半衰期为半衰期为19-2119-21天,分子量天,分子量66 00066 000,属于非急性时相蛋白,维,属于非急性时相蛋白,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质转换及营养等方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质转换及营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面起重要作用。血清蛋白测定的正常值方法:方法:总蛋白总蛋白 (STPSTP)双缩脲法双缩脲法 球蛋白球蛋白 (G G)溴甲酚绿法溴甲酚绿法 清蛋白清蛋白 (A A)溴甲酚绿法溴甲酚绿法 总蛋白(总蛋白(STPSTP)=清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球蛋白参考值参考值(成人):成人):STP 60 60 80 g/L (6.080 g/L (6.08.0g/dl)8.0g/dl)A 40 A 40 55 g/L (4.055 g/L (4.05.5g/dl)5.5g/dl)G 20 G 20 30 g/L (2.030 g/L (2.03.0g/dl)3.0g/dl)A/G 1.5 A/G 1.52.5:12.5:1血清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血清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血清总蛋白降低一般与清蛋白减少相平行,总蛋白升高同时有球蛋白升高。清蛋白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成正比,清蛋白减少常伴有球蛋白升高由于肝脏代偿能力强、清蛋白的半衰期较长,故只有当肝脏病变达到一定程度和在一定病程后才能出现血清总蛋白的改变急性或局灶性肝损伤时STPSTP、A A、G G 及及A/GA/G多为正常,多为正常,因此,因此,此项常用于检测慢性肝损伤,并可反映肝实质此项常用于检测慢性肝损伤,并可反映肝实质细胞储备功能。细胞储备功能。血清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血清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肝脏病变 1肝功能代偿期:STP、A、G、A/G 均正常。2肝功能失代偿期:STP 正常/减低;A减少40g/L;A/G 倒置。3病情加重:A;G;A/G 降低/或倒置 4判断预后:A持续30g/L;A/G 持续倒置预后差肝外病变 1STP、A:肾病综合征、甲亢、恶性肿瘤等 2球蛋白:多发性骨髓瘤、SLE、疟疾等。1.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增高 主要由于血清水分减少,总蛋白浓度增加,而全身总蛋白量并未增加,如急性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肝细胞损害:常见肝脏疾病有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清蛋白减少常伴有球蛋白增加,清蛋白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呈正比,持续下降,提示肝细胞坏死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治疗后清蛋白上升,提示肝细胞再生,治疗有效。总蛋白60g或清蛋白80gL或球蛋白或球蛋白35gL,称为高蛋白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总蛋白增高主要是球蛋白增高,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总蛋白增高主要是球蛋白增高,其中又以其中又以球蛋白增高为主,常见原因:球蛋白增高为主,常见原因: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球蛋白增高程度与肝脏病严重性相关。球蛋白增高程度与肝脏病严重性相关。M蛋白血症: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 白血症等。白血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麻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麻 风病及慢性血吸虫病等。风病及慢性血吸虫病等。3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4球蛋白降低 主要是合成减少 生理性减少:小于3岁的婴幼儿 免疫功能抑制: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先天性低球蛋白血症5AG倒置 可以是清蛋白降低或球蛋白增高 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血清蛋白电泳 原理:血清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PH8.6(碱性)的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泳动。由于血清中各种蛋白质颗粒大小、等电点和分子量的不同,泳动速度也不同。电泳后,从阳极开始,依次分为清蛋白(小、多、快)、1球蛋白、2球蛋白、球蛋白、球蛋白五个区带,这种方法称为血清蛋白电泳。方法:醋酸纤维膜法及琼脂糖凝胶法蛋白电泳的血清正常值 清蛋白清蛋白 0.620.71 0.620.71(62%71%62%71%)1 1球蛋白球蛋白 0.030.04 0.030.04(3%4%3%4%)2 2球蛋白球蛋白 0.060.10 0.060.10(6%10%6%10%)球蛋白球蛋白 0.070.11 0.070.11(7%11%7%11%)球蛋白球蛋白 0.090.18 0.090.18(9%18%9%18%)AFP AFP M M带带血清蛋白电泳测定的临床意义1、2、,:慢性活动性肝病,失代偿期肝硬化。2、(脂蛋白的主要成分),清蛋白、(相对):NS,糖尿病肾病。M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A、单克隆明显增高,亦有。在 区带、区带或与区带之间可见结构均一、基底窄、峰尖高的M蛋白。结体组织病伴有多克隆。AFP带-原发性肝癌。血清前清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前清蛋白由肝脏细胞合成,分子量比清蛋白小(62 000),醋酸纤维素膜电泳向阳极的泳动速度较白蛋白快,电泳谱上位于清蛋白之前。前白蛋白半衰期(1.9d)较其他血浆蛋白短,因此它比白蛋白更能早期反映肝细胞损害。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型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血浆凝血因子测定原理:除组织因子和vW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几乎均在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半衰期短,特别是维生素K依赖因子(、其生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如因子半衰期只有1.56小时,因此在肝功能损伤的早期,白蛋白检测正常,而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却有显著降低,故凝血因子检测可作为肝脏疾病早期的筛选实验。在肝脏疾患时,通常进行的过筛试验有:反应血浆凝血因子、含量,其灵敏性稍差,但能判断肝病预后,PT延长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特征。也是诊断胆汁淤积,肝脏合成维生素K依赖因子、X是否减少的重要实验室检查。在暴发性肝炎时,如PT延长、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都降低,可导致DIC的发生。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临床意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原理:被检血浆+PT试剂(+钙离子)使 凝血酶原 凝血酶 观察血浆凝固时间。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 1113s。需同时设正常对照,相差3s有诊断价值。(检测第一阶段外源途径功能)组织因子组织因子(兔脑、胎兔脑、胎盘、肺组织盘、肺组织浸液浸液)Ca2+血浆血浆注: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PT)测定临床意义测定临床意义它反映血浆因子、V、X含量,PT延长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特征,也是诊断胆汁淤积,肝脏合成维生素K依赖因子、X是否减少的重要实验室检查。在暴发性肝炎时,如PT延长、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都降低,可诊断为DIC。严重肝病时,因子、X、合成减少,致使APTT延长;维生素K缺乏时,因子、X不能激活,APTT 亦可延长。3、凝血酶凝固时间(TT)测定 TT 延长主要反应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或结构异常和FDP的存在,因子、X也有影响。肝硬化或急性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合并DIC时,TT是一个常用的检测手段。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4、肝促凝血酶原激酶试验(HPT)HPT能反映因子II、X 的综合活性,试验灵敏度高,但由于其灵敏度太高,故与预后相关性较差。5、抗凝血酶(AT-)测定 AT-主要在肝脏合成,70一80凝血酶由 其灭活,它与凝血酶形成1:1共价复合物而抑制 凝血酶。严重肝病时AT-活性明显降低,合并 DIC时减低更显著。(七)血氨测定原理 来源:1、肠道中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及未消化的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作用下脱去氨基生成氨。2、血液中的尿素渗入肠道,经大肠杆菌分解作用生成氨。肠道中的氨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毒性。肝脏是唯一能解除氨毒性的器官,肝脏将大部分氨合成尿素,是保证血氨正常的关键,严重肝损害时,如果80以上肝组织破坏,氨就不能被解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积聚,引起肝性脑病。(七)血氨测定参考值 1872molL临床意义 1升高 生理性增高见于进食高蛋白饮食或运动后;病理性增高见于严重肝损害(如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等)、上消化道出血、尿毒症及肝外门脉系统分流形成等。2降低 低蛋白饮食、贫血。二、脂类代谢功能检查二、脂类代谢功能检查血清脂类包括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三酰甘油及游离脂肪酸。肝脏除合成胆固醇、脂肪酸等脂类外,还能利用食物中脂类及脂肪组织的游离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及磷脂等,血液中的胆固醇及磷脂主要来源于肝脏。当肝细胞损伤时,脂肪代谢发生异常,因此测定血浆脂蛋白及脂类成分,尤其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的改变,是估计肝脏对脂类代谢功能的重要手段。(一)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原理原理 内源性胆固醇80%是由肝脏合成;血浆中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lecithin-cholesterol acyl transferase,LCAT)全部由肝脏合成;在LCAT作用下,卵磷脂的脂肪酰基转移到胆固醇羟基上,生成胆固醇酯;当肝细胞损伤时,胆固醇及LCAT合成减少,导致胆固醇酯的含量减少。参考值 总胆固醇 2.9 6.0mmolL 胆固醇酯 2.34 3.38mmolL 胆固醇酯:游离胆固醇=3:1临床意义1肝细胞受损时,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LCAT)合成减少,胆固醇的酯化障碍,胆固醇酯减少;肝细胞严重损害如肝硬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时,血中总胆固醇也降低。2胆汁淤积 由于胆汁排出受阻而反流入血,血中出现阻塞性脂蛋白X,同时肝合成胆固醇能力增加,血中总胆固醇增加,其中以游离胆固醇增加为主。胆固醇酯与游离胆固醇比值3营养不良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血中总胆固醇减少。(二)阻塞性脂蛋白X测定原理 当胆道阻塞、胆汁淤积时,由于胆汁排泄受阻,胆汁内的磷脂逆流入血,血中出现大颗粒脂蛋白,称为阻塞性脂蛋白X(LP-X),它是一种异常的低密度脂蛋白。参考值 正常血清中LP-X为阴性临床意义1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断 血清LPX阳性有助于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断。2肝内、外阻塞的鉴别诊断 LP-X的定量与胆汁淤积程度相关,肝外阻塞比肝内阻塞引起胆汁淤积程度严重,一般认为其定量2000mgL,提示肝外胆道阻塞。三三.胆红素代谢功能试验胆红素代谢功能试验来源 8085%来自衰老红细胞 1520%来自旁路胆红素代谢去处 在肝脏代谢,大部分从肠道排出,小部分从 肾脏排出。未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不溶于水为非结合胆红素,即间接胆红素;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溶于水为结合胆红素,即直接胆红素。旁路胆红素 来自含有亚铁血红素的非血红蛋白物质(如肌红蛋白、过氧化氢酶及细胞色素酶)及骨髓中无效造血的血红蛋白。正常胆红素代谢正常胆红素代谢血血血血 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 (弱弱弱弱)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尿尿尿尿 尿胆原尿胆原尿胆原尿胆原 ()尿胆素尿胆素尿胆素尿胆素 ()尿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红素 ()粪粪粪粪 粪胆原粪胆原粪胆原粪胆原 ()血清总胆红素(STB)、结合胆红素(CB)、非结合胆红素(UCB)测定原理:血清直接胆红素与重氮试剂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偶氮胆红素(红色);间接胆红素在经表面活性剂(茶碱和甲醇)处理后,再与重氮试剂反应才能生成偶氮胆红素,经比色可测定其含量。方法:重氮试剂法。参考值:STB 3.4 17.1 umol/L C B 0 6.8 umol/L UCB 1.7 10.2 umol/L 血清总胆红素(STB)测定 参考值 新生儿 0 1天 34 103 molL 1 2天 103 171 molL 3 5天 68 137 molL 成人 3.417.1 molL血清胆红素测定的临床意义1、确定有无黄疸 STB 17.1 umol/L 即为黄疸 STB 17.134.2umol/L 隐性黄疸 STB 34.2 umol/L 显性黄疸2、判断黄疸的程度 STB 34.2 171 umol/L 轻度黄疸 STB 171342 umol/L 中度黄疸 STB 342 umol/L 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3、判断黄疸的类型溶血性黄疸:STB、UCB升高 STB 342molL。(二)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参考值参考值 结合胆红素 06.8 molL 非结合胆红素 1.7 10.2 molL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可协助鉴别黄疸类型:CBSTB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结合胆红素测定有助于某些肝胆疾病的早期诊断。肝炎的黄疸前期、无黄疸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等,3050患者表现为CB增加,而STB正常。(三三)尿内胆红素检查尿内胆红素检查原理:正常成年人尿中含有微量胆红素,大约为3.4molL,通常的检验方法不能被发现,当血中结合胆红素浓度超过肾阈(34 molL)时,结合胆红素可自尿中排出。尿胆红素+重氮试剂形成偶氮胆红素(紫红色)方法:试纸法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碱中毒碱中毒时胆红素分泌增加,可出现尿胆红素试验阳性。尿中尿胆原测定(Uro)原理:在酸性环境中,尿胆原+对二甲氨基苯甲醛 反应形成化合物樱红色参考值 定量:0.84 4.2umol/(L24h)定性:弱阳性或阴性临床意义 尿内尿胆原在生理情况下仅有微量,若晨 尿稀释4倍以上仍为阳性即尿胆原增多 溶血性黄胆 尿胆原明显升高 肝细胞性黄疸 轻中度升高 阻塞性黄疸 完全阻塞持续阴性 不全阻塞间断阴性 1 1尿胆原增多尿胆原增多 肝细胞受损,如肝炎,肝硬化。红细胞破坏增加,如溶贫及巨幼贫。内出血时胆红素生成增加,尿胆原随之增加;心力衰竭伴肝淤血时,影响胆汁中尿胆原转运及再分泌,进入血中的尿胆原增加。其他,如肠梗阻、顽固性便秘,使肠道对尿胆原回吸收增加,使尿中尿胆原排出增加。2 2 尿胆原减少或缺如尿胆原减少或缺如胆道梗阻,如胆石症、胆管肿瘤、胰头癌、Vater壶腹癌等,完全梗阻时尿胆原缺如,不完全梗阻时则减少,同时伴有尿胆红素增新生儿及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时,由于肠道细菌缺乏或受到药物抑制,使尿胆原生成减少。临床通过血中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测定及尿内尿胆红素、尿胆原的检查对黄疸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正常人及三种黄疸的胆色素代谢检查结果 血清胆红素血清胆红素(umol/l)尿内胆色素尿内胆色素 CB UCB CB/STB 尿胆红素尿胆红素 尿胆原尿胆原(umol/l)正常人正常人 0-6.8 1.7-10.2 0.2-0.4 (-)0.84-4.2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0.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0.2-0.5 (+)正常或正常或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0.5(+)或缺如或缺如四、胆汁酸代谢检查四、胆汁酸代谢检查原理:胆汁的主要成分:胆汁酸盐(含量最多)、胆红素和胆固醇,其中以胆汁酸盐含量最多。肝细胞胆固醇动态平衡较大程度依赖于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胆汁酸(BA)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随胆汁分泌入肠道,经肠道细菌分解后由小肠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被肝细胞摄取,少量进入血液循环。因此胆汁酸测定能反映肝细胞合成、摄取及分泌功能,并与胆道排泄功能有关。对肝胆系统疾病诊断灵敏性和特异型高于其他指标参考值:总胆汁酸(酶法)0 10molL 胆酸(气-液相色谱法)0.08 0.91 molL 鹅脱氧胆酸(气-液相色谱法)0 1.61 molL 甘氨胆酸(气-液相色谱法)0.05 1.0 molL 脱氧胆酸(气-液相色谱法)0.23 0.89 molL 临床意义总胆汁酸增高:肝细胞损害: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乙醇肝及中毒性肝病;胆道梗阻:如肝内外的胆管梗阻门脉分流:肠道中次级胆汁酸经分流的门脉系统直接进入体循环进食后血清胆汁酸可一过性增高肝硬化患者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比值下降,而在阻塞性黄疸患者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比值显著升高五、摄取、排泄功能检查五、摄取、排泄功能检查肝脏有两条输出通路,即除肝静脉与体循环联系之外,还通过胆道系统与肠道相连接。位于肝细胞之间的毛细胆管,相互连接成网并与小叶间胆管相通,接受肝细胞分泌出的胆汁。体内物质代谢的终末产物,外界进入人体的药物、毒物、或从肠道吸收的非营养物质以及肝内代谢产物,均经过肝细胞摄取、代谢、转运随胆汁的分泌排出体外。当肝功能受损及肝血流量减少时,上述物质的排泄功能降低。染料排泄功能试验染料排泄功能试验-靛青绿滞留靛青绿滞留 率试验(率试验(ICGRICGR)原理:外源性地给予人工色素(染料)、药物来检测肝脏 排泄功能是经常应用的肝功能检查方法之一。临床上常运用静脉注射靛青绿、利多卡因等来了解 肝脏的摄取与排泄功能。靛青绿90%由肝脏摄取,再以原形由胆汁排出。该 试验主要反映肝细胞对染料的摄取功能。染料排泄功能试验染料排泄功能试验-靛青绿滞留靛青绿滞留 率试验(率试验(ICGRICGR)方法:先做靛青绿皮肤试验,后以靛青绿 5 mg/kg iv,注后每隔5分钟静脉采血一次,共4次。再用分光光度计测出其滞留率。参考值:15分钟血中滞留率(R15ICG)为:0 10%。血中清除率(K):0.168 0.206/min 肝最大移除率(Rmax):(3.18 1.62)mg/(kg.min)靛青绿滞留率实验的临床意义靛青绿滞留率实验的临床意义ICGICG滞留率与肝功能的损伤程度呈正比:1.ICGICG滞留率增加见于:肝功能损害如慢性肝炎时ICGICG滞留率多在15 20%;肝硬化时平均滞留率在35%左右,肝炎恢复期ICGICG滞留率常较早恢复正常;胆道阻塞靛青绿滞留率实验的临床意义靛青绿滞留率实验的临床意义2.先天性黄疸的鉴别诊断:Dubin-Johnson综合征ICG滞留率正常;Gilbert综合征有时可有轻中度升高;Rotor综合征常50%3.手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R15ICG是目前能全面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少有的指标之一动态观察滞留率有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周围循环功能障碍,肝淤血时,滞留率升高。在判断结果时要排除这些因素。六六.血清酶学检查血清酶学检查原理:肝脏是人体含酶量最丰富的脏器,当肝脏有实质性损害时,肝细胞中的酶从受损的肝细胞中大量逸出,返流入血液循环,造成血清中这些酶活性的升高。测定血清中这些酶的活性,可反映肝脏损伤的程度。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1 1血清氨基转移酶血清氨基转移酶 是一组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的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酶类用于肝功能检查主要有2种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anineaminotransferases,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s,AST)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旧称谷氨酸丙酮酸转移酶,简称谷丙转氨酶(GP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体内分布依次为:肝脏 骨骼肌肾脏心肌,肝细胞损伤时,血清ALT增高最明显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简称谷草转氨酶(GOT)主要(80%)存在于细胞线粒体中。体内分布依次为心肌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梗死时,血清AST增高最明显。参考值 终点法终点法(赖氏法赖氏法)速率法速率法(37)ALT 5ALT 52525卡门氏单位卡门氏单位 5 540U40U/L L AST 8AST 82828卡门氏单位卡门氏单位 8 840U40U/L L ALTALTAST1AST1临床意义(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显著升高,可达正常的2050倍,甚至100倍,ALT升高更明显,ALTAST1,是诊断病毒性肝炎重要检测手段。感染后12周,转氨酶达高峰,在第3周到5周逐渐下降。恢复期如转氨酶活性不能降至正常或再上升,提示转为慢性。急性重症肝炎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明显,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顶后不佳。临床意义(2)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上升(100200u)或正常,ALTAST1,若AST升高较ALT显著,即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且ALTAST1。酒精性肝病AST显著升高,ALT几近正常,可能因为酒精具有线粒体毒性及与酒精抑制吡哆醛活性有关。临床意义(4)肝硬化:转氨酶恬性取决于肝细胞坏死程度,终末期肝硬化转 氨酶正常或降低。(5)胆汁淤积 转氨酶正常或轻度上升。(6)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6 8小时,AST增高,18 24小时达高峰,可达正常上限的410倍,与心肌坏死范围和程度有 关,4 5天后恢复。(7)其他疾病:如骨骼肌疾病、肺梗塞、肾梗塞、胰腺炎、休克及传 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转氨酶轻度升高(50200u)。(二二)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测定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测定1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hatase,ALP)原理:ALP在碱性环境中能水解磷酸酯产生磷酸。ALP由肝细胞膜和毛细胆管的微绒毛产生,从胆汁中排出。毛细胆管内压力升高可诱导产生大量ALP。ALP主要分布在肝脏、骨骼、肾、小肠及胎盘中,血清中大部分ALP来源于肝脏和骨骼,因此常作为肝脏疾病的检查指标之一,胆道疾病时由于ALP生成增加而排泄减少,引起血清中ALP升高。参考值磷酸对硝基苯酚速率法(37):男性:112岁500UL,1215岁750UL 25岁40150UL 女性:112岁500UL 15岁40150UL临床意义(1)(1)肝胆系统疾病:肝胆系统疾病: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如胰头癌、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阻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等,ALP明显升高,且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硬化)ALP仅轻度升高。临床意义(2)(2)黄疸的鉴别诊断:黄疸的鉴别诊断:ALP和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同时测定有助于黄疸鉴别诊断:胆汁淤积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ALP和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转氨酶仅轻度增加;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血清胆红素中等度增加,转氨酶活性很高,ALP正常或稍高;肝内局限性胆道阻塞肝内局限性胆道阻塞(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脓肿等),ALP明显增高,ALT无明显增高,血清胆红素大多正常。临床意义(3)(3)骨骼疾病:骨骼疾病:如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及骨折愈合期、血清ALP升高。(4)(4)生长中儿童、妊娠中晚期生长中儿童、妊娠中晚期血清ALP生理性增加。(三(三)谷氨酰转移酶及同工酶测定谷氨酰转移酶及同工酶测定谷氨酰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原理:-谷氨酰转移酶(glutamyl transferase,GGT)旧称-谷氨酰转肽酶,它是催化谷胱苷肽上-谷氨酰基转移到另一个肽或另一个氨基酸上的酶。GGT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和微粒体上参与谷胱苷肽的代谢肾脏、肝脏和 胰腺含量丰富,但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GGT在肝脏中广泛分布于肝细胞的 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因此当肝内合成亢进或胆汁排出受阻时,血清中GGT增高。参考值参考值-谷氨酰-3-羧基-对硝基苯胺法(37OC):男性:1150 U/L 女性:732 U/L临床意义(1)胆道阻塞性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所致的慢性胆汁淤积,肝癌时由于肝内阻塞,诱使肝细胞产生多量GGT,同时癌细胞也合成GGT,均可使GGT明显升高,可达参考值上限的10倍以上。此时GGT、ALP、及血清胆红素呈平行增加。(2)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时,GGT呈中等度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G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临床意义(3)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GGT可呈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300-1000UL),ALT和AST仅轻度增高,甚至正常。酗酒者当其戒酒后GGT可随之下降。(4)其他: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GGT亦可轻度增加。-L-L岩藻糖苷酶(岩藻糖苷酶(AFUAFU)测定)测定原理:-L岩藻糖苷酶(AFU)为溶酶体酸性水解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含岩藻糖苷的糖蛋白、糖脂等生物活性大分子物质的分解代谢。AFU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肝、脑、肺、肾、胰腺、白细胞、纤维组织等)细胞溶酶体中,血清和尿液中含有参考值:(27.1 12.8)UL-L-L岩藻糖苷酶(岩藻糖苷酶(AFUAFU)测定)测定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用于岩藻糖苷蓄积病的诊断:如遗传性岩藻糖苷酶缺乏症时AFU降低;2.用于肝细胞癌及其他肝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肝细胞癌时AFU显著增高,其他占位性病变增高不明显,肝癌切除后降低,复发时又升高;3、可用于诊断AFP阴性的肝癌。(五五)单胺氧化酶单胺氧化酶(MAOMAO)测定测定原理原理 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为一种含铜的酶,分布在肝、肾、胰、心。肝中MAO来自于线粒体。MAO可加速胶原纤维的交联。血清MAO活性与体内结缔组织增生呈正相关,因此临床上常用MAO活性测定来观察肝脏纤维化程度。参考值速率法(37OC):03U/L临床意义1肝脏病变:80以上的重症肝硬化及肝癌患者MAO 活性增高,但对早期肝硬化反应不敏感。急性肝炎 时MAO正常,急性肝坏死时,血清中MAO增高。轻度慢性肝炎MAO大多正常,中、重度慢性肝炎有 50病人血清MAO增高。2肝外疾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统硬化症等。MAO也可升高。(六六)脯氨酰羟化酶测定脯氨酰羟化酶测定 原理原理 脯氨酰羟化酶(prolyl hydroxylase,PH)是胶原纤维合成酶,能将胶原-肽链上的脯氨酸羟化为羟脯氨酸。在脏器发生纤维化时,PH在该器官组织内的活性增加。当肝纤维化时,肝脏胶原纤维合成亢进,血清中PH增高,因此测定血中PH恬性可作为肝纤维化的指标。参考值参考值 39.5 39.5 11 1187 87 g gL L临床意义1 肝脏纤维化的诊断: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时PH活性明显增高。而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轻型慢性肝炎,PH大多正常,当肝细胞坏死加重伴胶原纤维合成亢进时,PH活性增加,慢性中、重度肝炎因伴有明显肝细胞坏死及假小叶形成,PH活性增高。2肝脏病变随访及预后判断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其PH活性进行性增高,提示肝细胞坏死及纤维化状态加重,若治疗后PH活性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疾病在康复过程中。七、其他检查七、其他检查肝纤维化的肝功能检查包括单胺氧化酶、脯氨酰羟化酶,型前胶原N末端肽及透明质酸等的测定。(一一)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测定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测定原理原理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的结缔组织的生物合成增加,其主要成分是胶原。在胶原生成初期,首先生成前胶原,前胶原受到肽酶切割分离,成为型胶原和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amino terminal procollagen type peptide,pP),部分进入血中。PP常被用作肝脏纤维化的检测指标,多以放射免疫法加以检测。参考值 41-163ug/L临床意义1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血清P P增高,但在炎症消退后P P恢复正常,若P P持续升高提示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因此P P检测还可鉴别慢性持续性肝炎与慢性活动性肝炎。在酒精性肝炎时,P P也明显增高,并与脯氨酰羟化酶(PH)活性相关,此酶与胶原合成所必须的羟脯氨酸合成有关。临床意义2.肝硬化 血清P P含量能可靠的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和活动性,及肝脏的组织学改变,是诊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良好指标。伴有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血清P P明显增高。但与原发性血色病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3.用药监护及预后判断 血清P P 检测可用于免疫抑制剂(如氨甲蝶呤)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疗效监测,并可作为慢性肝炎的预后指标。结束结束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