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ppt

    • 资源ID:63540480       资源大小:4.34M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ppt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李四龙目录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绝地天通道法自然敦礼明伦明心见性平常心是道中国文化的精神与特质“国学”的多种用法o古代典籍: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韩愈窦公墓志铭:“教诲於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o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o国故: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我们深信国学的将来,定能远胜国学的过去。”o以“经学”为主体,兼及三教九流、诸子百家o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共同的精神家园经史子集o隋志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史: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子: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集:楚辞、别集、总集;(以上共四部四十类)道经(附):经戒、饵服、房中、符箓;佛经(附):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道佛共十五类)一、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l人文主义(Humanism)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导思想,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位。该词源自“人文学”(Studiahumanitatis),在当时指古典学术的研究和重视人生现实的新思潮,这些新文化人士自称“人文学者”(humanista)。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使用这个词。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y。Humanism这个词则到1808年才出现。l人文主义的基本倾向是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人性解放,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中国学界习惯上把文艺复兴时期的这种思潮称为“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以后的则称“人道主义”。人文o“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易经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o人文天文o人性神性二、绝地天通l祝宗卜史l民神异业l绝地天通祝宗卜史o国语楚语下:o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o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民神异业o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o1五官: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绝地天通o及少昊1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o1 中国历史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五帝”。人文精神的奠基o李零:国语讲了重、黎分司天地,同时讲到了祝宗卜史一类职官的起源,特别是史官的起源(包括司马迁这一支的来源)。故事要讲的道理是,人类早期的宗教职能本来是由巫觋担任,后来开始有天官和地官的划分:天官,即祝宗卜史一类职官,他们是管通天降神;地官,即司徒、司马、司工一类职官,他们是管土地民人。o祝宗卜史一出,则巫道不行,但巫和祝宗卜史曾长期较量,最后是祝宗卜史占了上风。这叫“绝地天通”。o在这个故事中,史官的特点是“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它反对的是天地不分、“民神杂糅”。因此,“绝地天通”只能是“天人分裂”,宗教事务被专职化,成为国家官僚体制的一部分。o颛顼因此也被称为“人文始祖”,是一位宗教改革家。三、道法自然l天文、天道l气、阴阳、五行l保合太和天道o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o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o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o中国人以阴阳五行“解释宇宙、范围历史、整理常识、笼罩人生”,这些概念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石,构筑了我们中国人对于宇宙世界、生命与生活的认识,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与信仰体系。o兴起于战国末年齐国稷下的“齐学”,其正统是阴阳家,它的中心思想是“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他们把“五行”观念和“阴阳”观念结合成一个大系统。精气o在中国人的信仰里,首先相信贯通天地者为“气”,且在天地人彼此之间有其共同的运行规则,即所谓“阴阳五行”。o气,被认为是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极其微细的存在。在中医里,特别看重“精气”说。灵枢决气将精、血、津液、脉统称为气。o五运六气:五行之气,曰五运;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曰六气。o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o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o素问五运行大论:歧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歧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气的宇宙论o“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o“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内经)o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论里,阴阳未分之气,是为“太和”,“保合太和”则是最高的理想境界(周易乾卦彖辞),阴阳处于最佳的和谐状态。这种状态,也称“太极”,缘此而有“分阴分阳”的天道变化,衍生万事万物。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周易系辞上),两仪是一阴一阳。阴阳的变化推移,普遍适用于天、地、人的三才至极之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周易系辞上)。朱熹在周易本义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极仁与义。兼三才而两用之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儒家宇宙论o周敦颐太极图易说、易通:二气五行化生万物。o“天以阳生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o“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阴阳”字义o阴阳,最初的意思是指日光的向背,山南河北曰阳,山北河南曰阴。o周易的卦辞、爻辞并没有出现“阴、阳”两字,但周易以阴爻与阳爻为基础,演变而成八卦、六十四卦,以定吉凶祸福。o到西周末年或春秋初期,阴、阳指自然界两种“有名而无形”的基本物质,即阴气、阳气,是用来解释宇宙世界变化运动的两种基本力量。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伯阳父以“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解释地震。o此后人们常以阴阳的消长胜负来说明、预测自然界的变化,如气候、地震、星象等,同时也用来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变故,比如个人的疾病、国家的政治等。阴阳成为一对普适的概念。伯阳父在以阴阳二气解释了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后,借此预测“周将亡矣”。先秦典籍里的阴阳o管子:“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阳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阳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形势解)“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乘马)o祸福导源于阴阳的和谐与否。管子:“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四时)o易传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系辞上),是对上述思想的哲学总结。阴阳是天道得以成立的基础,万事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o朱熹周易本义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极仁与义。兼三才而两用之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说卦传)道教经典里的阴阳o太平经说:“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五行o五行的思想肇始于西周初期。尚书甘誓已有“五行”两字,但没有说明“五行”的具体所指。o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对郑恒公讲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他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里没有出现“五行”两字,但把“金木水火土”作为万物的基本元素。o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把“五行”置于洪范九畴之首,视之为“天地之大法”。五行的功能o尚书大传“武王伐纣”段,进而说明五行的功能:“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o古人以“五行”解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色(白、青、黑、红、黄)、五音(宫、商、角、徵、羽)、五味(咸、苦、酸、辛、甘)、五脏(心、肺、肾、肝、脾)、五星等。五德终始说o战国末期邹衍,依据五行思想提出一套政治学说五德终始说:“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o秦始皇自认为“得水德”,“以水德王”。他的根据就是邹衍的这套以“五行”为基础的政治理论。o邹衍的阴阳家学派:“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万余方。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o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o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者流,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保合太和、无为而无不为o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o“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o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敬德保命o天命靡常。o皇天无亲,惟德德是辅。o“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章)四、敦礼明伦l明伦堂,多设于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l巫的理性化:制礼作乐l礼乐的人文精神l文神巫的理性化:制礼作乐在儒家出现以前,中国文化已经有了一个独特的宗教传统。这个传统,李泽厚称之为“巫史传统”。他说:“中国文明有两大征侯特别重要:一是以血缘宗法家族为纽带的氏族体制(Tribe System),一是理性化了的巫史传统(Shamanism rationalized)。两者紧密相连,结成一体;并长久以各种形态延续至今。”由巫而史由巫而史(理性化过程):P44-48.卜筮、祭祀。制礼作乐制礼作乐:德与礼,是理性化完成的标志。他说:周公旦的“制礼作乐”,最终完成了“巫史传统”的理性化过程,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大传统的根本。(P52)巫的理性化过程o李泽厚说:“巫的特征是动态、激情、人本和人神不分的一个世界。相比较来说,宗教则属于更为静态、理性、主客分明、神人分离的两个世界。”“西方由巫脱魅而走向科学与宗教的分途。中国则由巫而史,而直接过渡到礼仁的理性化塑建。”(P43)o“巫术礼仪巫术礼仪”在周初彻底分化,一方面,发展为巫、祝、卜、史的专业职官,其后逐渐流入民间,形成小传统。后世则与道教合流,成为各种民间大小宗教和迷信。另一方面,应该说是主要方面,则是经由周公“制礼作乐”即理性化的体制建树,将天人合一、政教合一的“巫”的根本特质,制度化地保存延续下来,成为中国文化大传统的核心。o“巫筮史礼制”,这个过程是李泽厚归纳的巫的理性化过程。巫术:中华文明的源头o巫:礼仪(儒)、方术(道)、巫术(民间信仰)o马王堆帛书易传之“要”篇载孔子语:“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致中和:礼乐的人文精神说文示部说:“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产的话,“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礼者,体(體)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体之曰履。孔子把礼乐的养成看作是成人的标志,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礼记乐记)“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礼记昏义)。荀子说,“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乐论)这样,“礼乐顺天地之诚,达神明之德,隆兴上下之神。”进而“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礼记乐记)礼记说“礼从宜”,“夫礼,所以制中也。”(仲尼燕居)致中和,是人文主义人生观的最高理想。三礼o礼书有周礼、仪礼、礼记。o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或未完成,到汉时补以考工记。o仪礼讲述各种典礼节仪(如冠、昏、丧、祭、射、乡、朝、聘等“八礼”具体仪式)。o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五礼o吉礼是祭祀之礼。祭祀是为求吉祥,故有此说。祭祀天神、地示、人鬼。o凶礼是指救患分灾的礼仪,包括荒礼和丧礼两大类,具体是指:丧礼、荒礼、吊礼、襘礼、恤礼等五种。o军礼是指军队出征、建设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里的军礼,包括: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o宾礼是天子、诸侯接待宾客的礼仪,包括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过,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宾礼亲邦国。”平常的相见礼。o嘉礼:饮食、婚冠、宾射、燕飨、脤膰、贺庆之礼。o周礼将古礼分为五礼。仁:克己复礼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o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o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o君臣义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父子亲,夫妇顺。o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万物而成仁,秋刚正利收而为义,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o五伦: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楼宇烈先生的归纳,“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礼记曲礼:龟为卜,策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儒家认为,鬼神之事,必须放在人事之后。对于利用卜筮、鬼神之事蛊惑人心者,儒家立有严厉的措施予以禁止,甚至可以判为死刑。礼记王制说:“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这些反映了“上薄拜神教”的人文精神。儒家又以天理人欲之分,重在强调个人的心性修养,从而养就“以理制欲”、“重义轻利”、“不为物役”的人格品味,反映了“下防拜物教”的人文精神。五、明心见性l直指人心l应无所住而生其心l平常心是道l人间佛教生命哲学的核心问题生命主体的流转与解脱o五蕴:色、受、想、行、识o心:心王(识)、心所法o意:意识、末那识o识:六识、七识、阿赖耶识o涅槃、法身天台宗观心论:次第三观、一心三观o初观分:从假入空观,也叫二谛观。从能所、真假、破用等方面,智顗解释了为什么“从假入空”叫作二谛观。这也叫“空观相”,属于慧眼位。智顗认为,二乘及通菩萨定多而慧少,虽能入初观分,但不见佛性。o第二观分:从空入假观,也叫平等观。平等观是相对初观分“不用假法”而言,主张“破空病还用假法”。所以,这也叫“假观相”,属于法眼位。智顗认为,别教菩萨慧多而定少,能入第二观分,但也见不了佛性。o第三观分:中道第一义谛观,也叫二空观。前两观分别用空、用假破除执著,第三观需要双遮双照初观分与第二观分,以便悟入中道。所以,这也叫“中道观相”,属于佛眼位。智顗认为,入第三观分就能见佛性。o智顗:次第三观属于方便渐次意,一心三观才是属于“不次第观”,在“一心”中同时圆证“入空观”、“入假观”、“中道观”,在“一念心”里达到“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圆融,具足十法界、千种性相。这在法华文句里被称为“圆觉”。一心三观,是圆教利根菩萨修习的内容。故称“圆融三观”。三谛圆融o根据中论三是偈,智顗将之改为“三谛偈”。o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即诠真谛;亦名为假名,即诠俗谛也;亦是中道义,即诠中道第一义也。此偈即是申摩诃衍诠三谛之理。o也就是说,“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三是偈”因此变成“三谛偈”。(四教义卷2)仁者心动o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o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行由品第一 P31)拈花微笑:以心传心o五灯会元卷一:“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o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性成佛o六祖惠能(638-713),“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主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o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守心看净)o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住生心)顿悟法门(见性门)o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o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般若品第二 P53)o“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o“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疑问品第三 P68)无相为体o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o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定慧品第四 P79-80)无念为宗o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o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般若品第二 P53)六、平常心是道l马祖,法名道一。他说:l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l“如何是平常心?”答曰:“要眠即眠,要坐即坐。”“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永远的菩萨道o持平常心,做本分事o悲智双运 般若波罗蜜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o恒顺众生结束语:中国文化的精神与特质l重视人文精神:礼乐文明l讲究得意忘言:易简工夫l喜欢开放包容:殊途同归l三教合流: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 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混元三教九流图 o少林寺钟鼓楼前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朱载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孔子、释迦、老子三圣合体像(左中右三方向看)。o图赞:“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o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谘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一团和气图o明宪宗朱见深(1465-1487,成化年间)登基不久绘制。o“朕闻晋陶渊明乃儒门之秀,陆修静亦隐居学道之良,而惠远法师则释氏之翘楚者也。法师居庐山,送客不过虎溪。一日,陶、陆二人访之,与语,道合,不觉送过虎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此岂非一团和气所自邪?”虎溪三笑图 o“送客无贵贱,不过虎溪”。儒者陶渊明与道士陆静修来访,与慧远交谈甚欢,送别时不知不觉过了虎溪木桥,此时只听到那虎咆啸,三人相视会意而仰天大笑。o“虎溪三笑”始自唐 代,至宋代李龙眠首作“三笑图”,智圆为之作图赞。o慧 远(334-416)o陶渊明(376-427)o陆修静(406-477)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ppt)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