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输配电控制设备项目融资报告_范文模板.docx
-
资源ID:6359350
资源大小:112.69KB
全文页数:1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吉林输配电控制设备项目融资报告_范文模板.docx
MACRO.泓域咨询 /吉林输配电控制设备项目融资报告目录第一章 项目绪论6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6二、 项目承办单位6三、 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7四、 报告编制说明11五、 项目建设选址13六、 项目生产规模13七、 建筑物建设规模13八、 环境影响14九、 原辅材料及设备14十、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15十一、 资金筹措方案15十二、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5十三、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16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6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19一、 行业主要壁垒19二、 有利因素20三、 行业基本风险特征24第三章 选址方案26一、 项目选址原则26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26三、 创新驱动发展30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31五、 产业发展方向31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5第四章 建筑工程方案分析36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36二、 建设方案38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41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42第五章 法人治理43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43二、 董事45三、 高级管理人员48四、 监事50第六章 SWOT分析说明52一、 优势分析(S)52二、 劣势分析(W)53三、 机会分析(O)54四、 威胁分析(T)54第七章 项目节能说明60一、 项目节能概述60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61能耗分析一览表61三、 项目节能措施62四、 节能综合评价63第八章 进度规划方案65一、 项目进度安排65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65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66第九章 原材料及成品管理67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67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67第十章 劳动安全评价69一、 编制依据69二、 防范措施70三、 预期效果评价74第十一章 投资方案76一、 投资估算的编制说明76二、 建设投资估算76建设投资估算表78三、 建设期利息78建设期利息估算表78四、 流动资金79流动资金估算表80五、 项目总投资81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81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82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82第十二章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84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84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84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84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8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88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8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90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91五、 偿债能力分析91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3六、 经济评价结论93第十三章 项目风险分析94一、 项目风险分析94二、 项目风险对策96第十四章 项目总结分析98第十五章 附表101建设投资估算表101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02流动资金估算表103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04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05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06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06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07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08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0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09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第一章 项目绪论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一)项目名称吉林输配电控制设备项目(二)项目建设性质本项目属于新建项目二、 项目承办单位(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xx投资管理公司(二)项目联系人熊xx(三)项目建设单位概况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面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公司在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企业文化、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着力探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配合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公司注重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践行“责任、人本、和谐、感恩”的核心价值观。多年来,公司一直坚持坚持以诚信经营来赢得信任。公司秉承“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的信托理念,将“诚信为本、合规经营”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不断提升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公司始终坚持“人本、诚信、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服务宗旨,竭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一流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指导和洽谈业务。三、 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近年来,新能源发电的发展为变压器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我国一直大力支持新能源发电,自1995年起就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并促进新能源发电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快速提升,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国务院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更是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加强电源与电网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在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我国的新能源发电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逐渐接近国际水平。预计在未来,新能源发电将逐渐在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一趋势将促进国内变压器产品的结构优化和技术革新,也为变压器行业创造了全新的市场空间。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围绕构建“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以数字化改造为手段,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主攻方向,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特别是做强做优制造业和服务业,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数字吉林,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再造吉林老工业基地竞争新优势。(一)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以全产业链思维锻长板、补短板,实施“红旗”百万辆民族品牌汽车建设工程,开展主粮加工和现代食品产业跃升行动,突出发展冰雪及生态旅游,利用五至十年时间,推动汽车产业产值突破万亿级规模、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接近万亿级规模、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万亿级规模,进一步壮大石油化工、医药健康、冶金建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千亿级规模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一批百亿级规模的重点企业,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二)实施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力打造“五大产业高地”。打造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高地,以一汽集团为龙头、长春国际汽车城为平台,推动汽车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关键产业链短板加快补齐,形成设计研发、关键部件、整车制造、市场服务完整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世界一流国际汽车城,加快培育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制造等产业集群。打造农特产品与食品加工产业高地,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巩固壮大玉米、特产品深加工,做大做强牛羊猪鸡养殖与屠宰及肉食加工,加快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把品牌做响、品种做全、品质做优,提升附加值、竞争力和美誉度。打造旅游产业高地,打响长白山、松花江、查干湖等世界级生态旅游品牌,构建以避暑、冰雪、生态、民俗、红色、边境、乡村、康养等为重点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创建国家和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做强优质中药、生物药、化学药三大产业,加快发展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衍生产业,重点开发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和细胞治疗等产品,鼓励医疗器械与化工、材料等学科的融合创新,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北药基地。打造电子信息及数字产业高地,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与照明、新型元器件、遥感卫星等产业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实施吉林遥感卫星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构建世界最大的地球资源遥感体系,积极参与国家低轨互联卫星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技术革命发展趋势,超前谋划由前沿技术带动的新兴产业,突破移动信息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培育壮大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企业。创新发展氢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整合东部抽水蓄能和西部新能源资源,建设吉林“陆上三峡”工程,扩大“吉电南送”,撬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产业融合衍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及产业化,实现卫星装备及应用技术设备制造批量化生产,推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系统、精密机械、先进传感器等加快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密仪器与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发挥国防动员需求的牵引作用,打造一批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联盟和集群,提升高科技企业和产品技术服务军队备战打仗能力。(四)加快“数字吉林”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应用,以长春、吉林、延边为重点建设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园区,打造数字产业集中区和数字经济示范新高地。着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运用数字技术促进汽车、石化、农业等传统产业升级,推动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推广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动“吉林祥云”大数据平台能力升级,打响“吉事办”应用品牌,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集成。全面推进数字化技术在城市运行、政务服务、社会治理、金融服务、生态保护、交通运输、旅游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建设数字化治理体系。落实吉林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强化公共数据管理,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积极开发利用数据资源。保障公用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四、 报告编制说明(一)报告编制依据1、中国制造2025;2、“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3、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4、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6、关于实现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7、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技术参数;8、相关产业调研、市场分析等公开信息。(二)报告编制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观,采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建设原则。2、根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合理制定生产纲领和技术方案。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根据行业的现有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优化设备选型和工艺方案,使企业的建设与未来的市场需求相吻合。4、贯彻技术进步原则,产品及工艺设备选型达到目前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合理使用项目资金,将先进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做到投入少、产出多,效益最大化。5、严格遵守“三同时”设计原则,对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二) 报告主要内容1、项目背景及市场预测分析;2、建设规模的确定;3、建设场地及建设条件;4、工程设计方案;5、节能;6、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7、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8、项目招标方案;9、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0、财务分析。五、 项目建设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占地面积约22.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六、 项目生产规模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xxx套输配电控制设备的生产能力。七、 建筑物建设规模本期项目建筑面积23608.11,其中:生产工程15142.81,仓储工程4095.65,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2904.95,公共工程1464.70。八、 环境影响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宜规划要求,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良好,项目在运营过程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环保法规,采取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各项污染物都能达标排放,将环境管理纳入日常生产管理渠道,项目正常运营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不会引起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变,从环境影响角度考虑,本评价认为该项目建设是可行的。九、 原辅材料及设备(一)项目主要原辅材料该项目主要原辅材料包括钢材、铝材、铜材、切削液、导轨油、自动化设备零配件。(二)主要设备主要设备包括:立式加工中心、中走丝、普通车床、数控车床、平面磨床、立式炮塔铣、立式锯床、卧式锯床、自动折弯机、激光切割机、激光焊接机、超声波清洗槽、高压喷砂罐、手动喷砂机、电弧熔喷机、除尘器、高压清洗机、电焊机、气体保护焊机、空压机。十、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9981.57万元,其中:建设投资7946.3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61%;建设期利息85.5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6%;流动资金1949.7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53%。(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7946.30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6681.78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31.93万元,预备费232.59万元。十一、 资金筹措方案本期项目总投资9981.57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3491.05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十二、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一)经济效益目标值(正常经营年份)1、营业收入(SP):19500.00万元。2、综合总成本费用(TC):15776.72万元。3、净利润(NP):2720.41万元。(二)经济效益评价目标1、全部投资回收期(Pt):5.72年。2、财务内部收益率:20.12%。3、财务净现值:2044.59万元。十三、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本期项目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法规和实施指南要求进行建设,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十四、项目综合评价此项目建设条件良好,可利用当地丰富的水、电资源以及便利的生产、生活辅助设施,项目投资省、见效快;此项目贯彻“先进适用、稳妥可靠、经济合理、低耗优质”的原则,技术先进,成熟可靠,投产后可保证达到预定的设计目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14667.00约22.00亩1.1总建筑面积23608.111.2基底面积8360.191.3投资强度万元/亩337.992总投资万元9981.572.1建设投资万元7946.302.1.1工程费用万元6681.782.1.2其他费用万元1031.932.1.3预备费万元232.592.2建设期利息万元85.532.3流动资金万元1949.743资金筹措万元9981.573.1自筹资金万元6490.523.2银行贷款万元3491.054营业收入万元195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15776.72""6利润总额万元3627.21""7净利润万元2720.41""8所得税万元906.80""9增值税万元800.57""10税金及附加万元96.07""11纳税总额万元1803.44""12工业增加值万元6278.26""13盈亏平衡点万元7535.93产值14回收期年5.7215内部收益率20.12%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2044.59所得税后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一、 行业主要壁垒1、资质壁垒出于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方面的考虑,国家对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类产品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准入制度。例如,低压电器产品必须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国家电网等客户通常还要求变压器等其他电气机械和器材必须具备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的国家级试验单位对产品出具的合格型式试验报告。因此,行业存在较高的资质认证壁垒,新进入行业的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齐备的资质认证。2、技术壁垒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领域专业性较强,产品设计需要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电力系统技术、机械结构设计等多种技术。目前行业逐渐朝着小型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以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要求企业具备足够的技术储备与技术实力、企业的技术人才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企业的生产人员具备较高的制造水平。因此,行业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3、品牌与行业经验壁垒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的性能指标和质量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国家电网下属电力企业等大型客户对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的采购较为慎重,采购方式多为定向招标,只有具备较长时间的行业经验、并且在业内具备一定口碑和实力的企业才被准许参加,进入门槛较高。在招投标过程中,客户通常较为看重企业的行业经验、成功案例、市场信誉与综合品牌形象。此外,电力企业等大型客户一旦确定供应商后,为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通常不会频繁更换供应商。因此,新进入行业的企业很难与行业经验丰富、已拥有大量客户资源的企业展开竞争。二、 有利因素1、我国用电需求仍有一定发展空间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用电需求也不断攀升。虽然2005至2013年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一直保持着5%以上的快速增长,但2014年以来用电量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6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指出,“2015年电力消费增速放缓是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等必然因素和气温等随机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叠加的结果”,预计2016年“电力消费仍将保持低速增长”、“2016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2%”。虽然我国的用电量需求已逐渐步入低速增长阶段,但国家电网在其发布的关于“十三五”电网规划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中指出,“从发展阶段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快速推进期,电力弹性系数保持在1左右是合理的”,因此我国的电力需求预计将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应按经济增速7%来安排电力发展。此外,国家电网在关于“十三五”电网规划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中还指出,2014年我国人均用电量为4078千瓦时/人,相当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韩国90年代的水平,我国人均用电水平还处于低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预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均用电量水平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20年人均用电量将达到5691千瓦时/人,相当于OECD国家2010年平均水平的64%。综上分析,无论是从经济增长看,还是从我国人均用电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看,我国的用电需求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用电需求的上升是刺激我国进行电网建设改造的主要驱动力,也将为行业创造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2、我国电网建设投资持续增长电网建设是满足国家电力需求的关键要素之一,通道建设落后于电源建设将导致大量电力产能无法释放,因此近年来,我国电力建设的主战场已开始由电源建设逐步向电网建设转移。例如,“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预计将投入超过3000亿元用于交流特高压建设,形成以“三纵三横”为核心的“三华”交流特高压同步电网,新增特高压变电站38座、变电容量2.6亿千伏安,新建特高压交流线路2.6万千米;国务院于2013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将配电网发展纳入城乡整体规划,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实现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提出了“到2015年,全国中心城市基本形成500(或330)千伏环网网架,大部分城市建成220(或110)千伏环网网架”的目标;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电网智能化规划也提出,“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将投资2,861亿元用于电网智能化建设,涉及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个环节以及通信信息系统的建设。此外,国内农网改造对变压器市场的需求量增加也提供了强劲动力。我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13年11月,两大电网企业共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投资2761.8亿元。根据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已披露的农网改造投资目标,“十二五”期间两大电网公司总计投资将超5000亿元,其中国家电网预计投资近4000亿元,南方电网预计投资1116亿元。伴随着我国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持续需求,我国的电网建设投资也不断攀升。除2010年、2012年我国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出现下滑外,其余年份我国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均维持了5%以上的高速增长,2015年的增长率更是高达11.74%。而在“十三五”期间,预计国家电网将继续专注于特高压电网建设、配电网建设改造等工作。国家电网在关于“十三五”电网规划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中强调要“加快现代配电网建设”,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和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也提出2015至2020年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不低于2万亿元,并强调要“全面加快现代配电网建设”。因此,预计在未来,我国电网建设投资仍将保持增长,这将直接提升行业的市场需求,推动行业快速发展。3、新能源发电的发展为变压器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近年来,新能源发电的发展为变压器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我国一直大力支持新能源发电,自1995年起就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并促进新能源发电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快速提升,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国务院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更是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加强电源与电网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在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我国的新能源发电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逐渐接近国际水平。预计在未来,新能源发电将逐渐在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一趋势将促进国内变压器产品的结构优化和技术革新,也为变压器行业创造了全新的市场空间。三、 行业基本风险特征1、技术更新换代的风险近年来,变压器等电气机械和器材的技术发展较快、产品更新换代频繁。同时,随着我国“节能降耗”政策的不断深入,节能型、低噪音、智能化预计将成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节能型油浸式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等新型变压器产品已开始逐步取代传统产品。在此背景下,如果行业内企业因研发能力不足、人才流失、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等原因,无法及时跟进技术的最新进展、准确掌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对现有技术和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以适应技术与市场的变化潮流,则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2、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目前,我国变压器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ABB、西门子、东芝等国外大型知名公司凭借其资本优势与技术优势开始进入我国市场,已在国内市场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国内变压器行业的企业家数已发展为上千家,并逐渐涌现了特变电工等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但国内局部地区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使得产品、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难以充分、自由地流动,部分中小规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存在不规范现象,降低了市场效率。如果不能正确判断把握市场动态及发展趋势,不能根据技术发展、行业标准和客户需求及时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则将面临因竞争优势减弱而导致业绩波动的风险。3、宏观经济与政策变动的风险行业的发展与我国电力建设投资密切相关,对宏观经济的周期变化也较为敏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电力需求的不断攀升,我国电力建设投资持续增长,这对行业有积极的带动作用。此外,在国家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的政策背景下,预计目前在网运行的部分高能耗变压器将逐步被节能、节材、环保、低噪音的变压器所取代,大量技术水平与产品性能落后的中小规模变压器制造企业将被逐渐淘汰,这也有利于行业长期发展。但一旦相关政策出现变化、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或国家采取紧缩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压缩电力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则行业发展可能受到不利影响。第三章 选址方案一、 项目选址原则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空闲地、非耕地或荒地,尽可能不占良田或少占耕地;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选择土地综合利用率高、征地费用少的场址。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吉林省,简称“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长春。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与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相连,并与俄罗斯、朝鲜接壤,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截至2019年末,吉林省总人口2690.73万人,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7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60个县(市、区)和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省会长春市。吉林省是近代东北亚政治军事冲突完整历程的见证地,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地跨图们江、鸭绿江、辽河、绥芬河、松花江五大水系。吉林省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的东侧,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十三五”时期是吉林老工业基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五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也是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改革创新、奋力走出发展新路的五年。扎实推进中东西“三大板块”建设,加快构建“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谋划推进一批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研究推出引领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着力破解制约振兴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重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化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影响、顶住下行压力,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势头;坚持以“数字吉林”建设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涌现出红旗牌汽车、复兴号高铁、吉林一号卫星等标志性成果,冰雪旅游、生物医药、航天信息等发展势头强劲,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迈出重要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取得重要进展;聚焦“两不愁三保障”,70万群众摆脱绝对贫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加快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700亿斤以上水平,农业现代化第一方阵地位进一步巩固;党政机构、国资国企、“放管服”、扩权强县等改革成效显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深入实施长吉图战略,全面深化与浙江对口合作,开展多层次区域与行业战略合作,东博会、吉商大会影响力日益扩大,长春新区、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部黑土地保护、东部天然林保护、西部河湖连通工程效益凸显,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全面实施,长白山、东辽河、查干湖治理保护等标志性战役取得重大成果;持续开展“三抓”“三早”行动,高速公路短板基本补齐,高铁、机场以及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见效;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220万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城市二次供水、农村饮水安全等重大民生工程,切实解决“无籍房”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医疗卫生、体育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全力以赴、慎终如始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妥善处置金融和债务风险隐患,法治吉林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扫黑除恶斗争战果显著,国家政治安全和边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思想政治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显著提升。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推进新时代吉林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有效应对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全面形成,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准确把握发展大势,作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必将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竞争新优势。新时代吉林振兴正面临着东北振兴的政策机遇、新发展格局的融入机遇、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机遇、产业升级的趋势机遇,与老工业基地振兴优势、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优势、生态资源优势、沿边近海优势、人文人才和科教优势叠加联动,利好因素持续汇聚。同时,必须看到,当今世界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外部环境不可避免地对我省发展造成影响;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社会治理还有许多弱项,安全发展领域还存在诸多风险隐患,全面补齐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和思想观念“四大短板”仍然任重道远。“十四五”时期,吉林振兴发展正处于发挥独特优势、提升在全局中战略地位的关键阶段,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激发创造活力、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的关键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阶段。全省上下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更加自觉地把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放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考量,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吉林振兴发展阶段性特征带来的新问题新期待,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三、 创新驱动发展到二三年,我们要实现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通过十年左右时间的不懈奋斗、顽强奋斗,扬长补短、发挥优势,一以贯之、久久为功,重塑环境、重振雄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国家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和国家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完成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历史使命,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实支撑。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对标二三年左右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求,综合考虑外部环境条件和自身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吉林要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取得标志性成果,在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振兴氛围上实现根本性提升,确保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率先实现突破,为全面实现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五、 产业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人文科教大省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打好创新主动仗,围绕汽车等重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光电、应用化学等重大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努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人才紧密融合的创新型经济体系,充分激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一)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配置创新资源,持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产业链“搭桥”工程,弥补产业融合及产业链缺失技术短板。加快智能制造、核心光电子器件和高端芯片、战略性先进材料、新能源高效利用、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应用,建成吉林大学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长春光机所大口径空间光学载荷综合环境试验中心、长春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继续实施具有吉林特色的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完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重点建设新型汽车产业、新型农产品加工、新型光电技术、新型生态治理技术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高标准建设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推动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高效集聚与释放,增强对全省科技创新的辐射引领带动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转型示范区。(二)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科技创新企业研发投入、转化成果、新产品产值“三跃升”计划和科技企业上市工程,促进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独角兽”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强化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机构,建设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一汽、吉化、长客等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集成创新试点,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全流程创新产业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三)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鼓励与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建设一批高质量发展急需的新兴产业专业,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完善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和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对科研人员兼职或离岗创办科技创新型企业给予最优条件,实行职称特殊评聘政策,职称评聘覆盖社会各法人单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人才结构性引进力度,实施“长白山人才工程”,推进装备制造、大数据、医药、环保、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等重点领域专项引才计划,在长春、通化等地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点,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建立域外人才引进常态化工作机制,创新引进和使用“候鸟型”人才,打造东北亚地区科技人才汇聚高地。(四)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能,赋予高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