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
资源ID:63724518
资源大小:10.52M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 登高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导入2020年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主角不是莎士比亚,也不是但丁,而是关于遥远东方的一位诗人杜甫。这部纪录片的标题是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究竟伟大在何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名作登高去寻找答案。登高杜甫目标反复诵读诗歌,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壹学会分析意象的方法,发挥联想和想象,品析诗意,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贰了解诗歌起承转合、对仗严谨的表达特色,同时体察诗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集心头的沉郁悲凉的境界。叁壹知人论世,积累知识姓名:杜甫,字子美,自号_,世称“_”。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_”生卒:712770籍贯: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地位唐朝现实主义诗人。认识作者一代“诗圣”杜甫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主要经历1.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2.困居长安时期(35岁44岁):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直到天宝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主要经历3.陷贼与为官时期(45岁48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4.西南漂泊时期(49岁58岁):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享年58岁。创作风格及其作品杜甫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在五律、七律上表现出很深的造诣,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诗风_。代表作有以“三吏”合称的_石壕吏,以“三别”合称的_,以及_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征春望和兵车行等。沉郁顿挫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望岳贰反复诵读,想象移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想象移情,投入诗境,体会诗歌的用韵特点以及情感基调。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想象移情,投入诗境,体会诗歌的用韵特点以及情感基调。悲探寻背景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去世前在四川_所作。其时,“_”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杜甫的情怀,使他发出如此人生慨叹,写下了被称为“_”的登高一诗。夔州古今七律第一安史之乱叁品析诗意,感悟诗境1.诗歌的抒情离不开意象,请仔细品读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找出其中的意象,重点关注意象的描述性信息,仔细体会意象的特点,仿照示例,说说诗人借助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迅疾、迅猛的于老弱的诗人而言,急风是多么的凄惨高远充斥天地的大悲哀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哀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内心的无限悲苦清、白凄冷寂寥、凄清无比飞回无枝可依,无家可归,漂泊沉沦的哀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萧萧下广阔的空间感,反衬个人的渺小区别于小我的悲情,这是大境界的人才有的大悲哀比较:“落木”与“落叶”“落木”比“落叶”好“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林庚说“木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萧萧下广阔的空间感,反衬个人的渺小区别于小我的悲情,这是大境界的人才有的大悲哀比较:“落木”与“落叶”不尽、滚滚来时间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小结前两联的典型秋景,营造了苍茫壮阔的意境,已明显传达出诗人的悲秋情怀:从广阔的空间,感受到了个人的渺小;从无尽的时间里,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一般的诗人悲叹“小我”不同,杜甫的悲叹,是放眼整个天地的,是一种充斥天地的大悲哀。宋代罗大经在其鹤林玉露中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八层意思,离不开一个“悲”字,请尝试代入诗境,说说诗人抒发了哪些悲慨?万里悲秋常作客路途之远,突显愁苦之深。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万物凋零的衰败景象,容易使人感到伤感惆怅。久也,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古今义不同,古义指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百年多病独登台老年,过了建功立业的黄金年龄,迟暮之年。本应儿孙绕膝,共享天伦,如今老病交加形单影只,一事无成,悲不胜悲。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孤身一人,此佳节本应全家人在一起,而此时形单影只,万分悲凉。感叹体弱多病,精神疲惫不堪。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全家人一起不仅登高,还饮菊花酒,为祈求避邪除灾。高处不胜寒。小结罗大经鹤林玉露:“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_。悲秋,时之惨也。作客,_。_,久旅也。百年,暮齿也。,衰疾也。,高迥处也。独登台,_。地之远也羁旅也常作客多病台无亲朋也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认为它在哪些方面堪称此誉?再次品读全诗,跟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说说你的看法。(1)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这不仅仅写出了个人的漂泊孤苦、衰老多病,鬓发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的颠沛流离。诗人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2)格律上追求极致一韵到底,八句皆对,既是格律的变体,也是格律的极致。这样的诗律,貌似板滞,其实是大胆逆行的尝试,形成了“一意贯穿,一气呵成”“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气势,将前四句秋江之上天地苍茫而伤感压抑的气势,整个升华为后四句老病登高、苦恨潦倒却悲壮执着的情怀。全诗总结诗所抒写的虽是“悲秋”之意绪,但正如秋兴八首的“秋兴”包蕴极为丰富深厚一样,这里所抒的“悲秋”意蕴亦绝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秋景的感受,而是包含了身世之悲、家国之忧的丰富内涵。因此,所谓“艰难苦恨”也不仅仅是属于诗人一身之境遇,这正是整首诗虽抒悲秋之意,而境界却极高远阔大、雄浑悲壮的内在原因。选自唐诗选注评鉴课后拓展课后阅读杜甫的诗歌旅夜书怀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充分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情感风格。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扬才君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