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资源ID:63724937
资源大小:954.12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两两汉汉的的察察举举与与考考试试是是相相辅辅而而行行、相相互互为为用用的的。察察举举加加考考试试,这这是是汉汉代代选选官官制制度度中中的的两两个个重重要要步步骤骤。察察举举之之后后,是是否否选选得得其其人人,还还需需要要经经过过考考试试而而后后始始能能量才录用量才录用。白白 寿寿 彝彝中中国国通通史史两两汉汉时时期期的的选选官官制制度度察察举制、征举制、征辟制辟制汉代官吏主要来源汉代官吏主要来源军功授职军功授职郎官选任郎官选任察举制察举制征辟制征辟制军功大小军功大小任子、赀选任子、赀选从下而上从下而上从上而下从上而下1、汉代官吏来源?察举制:(汉武帝 BC134年)分析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区别材料一材料一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后汉桓灵时谣官员举荐多以个人喜恶、徇私受贿;被举荐者沽名钓誉,名不副实官员举荐多以个人喜恶、徇私受贿;被举荐者沽名钓誉,名不副实材料二材料二 郡国举孝廉,大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郡国举孝廉,大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范晔范晔后汉书后汉书樊條传樊條传阅读两则材料,归纳察举制后期的弊端阅读两则材料,归纳察举制后期的弊端浊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家世、德才家世 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犹能“盖盖以论人才优劣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非为世族高卑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寒门,下品无势族”。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隋隋唐唐萌发萌发 壮壮大大 顶顶峰峰 转转衰衰 北魏:重新确立重新确立西魏北周:关陇集团 (军事贵族)士族政治士族政治 东汉东汉曹魏西晋曹魏西晋东晋东晋南朝南朝十六国十六国北朝北朝九品中正制催化门阀政治影响:逐渐成为士族特权的工具演变:科 举 制隋朝: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首创科举制方式选拔官员首创科举制唐继承完善:唐继承完善:唐太宗以唐太宗以进士和明经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要考试科目两科为主要考试科目隋炀帝始建隋炀帝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形成武则天首创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武举和殿试,扩大科举人数,扩大科举人数唐玄宗任用唐玄宗任用高官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587-1905年废除评价:重才轻品、官本位思想、禁锢思想重才轻品、官本位思想、禁锢思想。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力量薄弱,阻碍科学技术进步。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力量薄弱,阻碍科学技术进步。明清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明清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积极:消极:1扩大统治基础,加速社会阶层流动,体现开放性与公平性2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3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4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5促进儒家思想文化发展、传播6被东亚文化圈国家及西方国家借鉴(文官制度),推动世界文明进步选官方式官方式盛行盛行时期期选拔拔标准准优点点缺点缺点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血缘,贵族子弟继承军功品德才能家世道德才能转为家世门第稳固贵族统治打破世卿世禄制有利于维护统治早期能选拔一定人才不利于人才选拔不利于和平统治东汉腐化,推举只看出身后期只看门第,不利于选拔真正人才科举制考试、才学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明清僵化,禁锢思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由由地方评定推荐地方评定推荐逐渐演变为逐渐演变为考试考试由由家世门第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学识才能选拔标准: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方式:形形式、原则:式、原则:逐渐逐渐制度化制度化,形式日益,形式日益严密严密、相对公平公开、相对公平公开唐代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执行)六 部吏吏 户户 礼礼 兵兵 刑刑 工工三 省皇 帝(决策)(审议)相权一分为三政事堂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名称名称时间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作用或影响春秋鲁国汉代魏晋隋唐初唐中后期承认土地私有我国较完整赋役制度形成保证农民劳动时间改变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人身控制赋税制度的变化 【唐中后期后期】两税法两税法 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政紧张。2 2内容内容(1 1)实行)实行“量出制入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到各地征收。(2 2)不分主户和客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一律就地落籍纳税。(3 3)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役。(4 4)户税户税按户等高低征按户等高低征钱钱,地税地税按亩缴纳谷物。按亩缴纳谷物。(5 5)一年分)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次纳税。3 3特征:不再按丁征税,特征: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1.1.背景:背景:赋税制度的创新尝试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尝试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征税次数征税次数减轻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人丁人丁人丁、财产人丁、财产田租、户调、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户税、田税授田农民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一律纳税一次一次夏、秋两季夏、秋两季(1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利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利于减轻减轻人民负担,人民负担,缓和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矛盾。(2 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 3)两税法)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4 4)由)由“舍地税人舍地税人”到到“舍人税地舍人税地”,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5 5)钱物同钱物同征、折钱纳物,一定程度征、折钱纳物,一定程度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从魏晋到唐代,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发展趋势是什么?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4 4影响影响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汉代时期汉代时期-魏晋时期魏晋时期-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北宋时期北宋时期-明朝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清朝时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前期)租庸调制(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后期)两税法租调制租调制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赋税徭役赋税徭役制度形成)制度形成)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总体特点:总体特点:征收的标准:征收的标准:人丁人丁田亩、资产过渡;田亩、资产过渡;征收的方式:征收的方式:实物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货币地租;征收的名目:征收的名目:多种成分多种成分单一货币单一货币征收时间:征收时间:由不定时由不定时定时定时农民服役: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由必须服役可以代役可以代役地丁银地丁银创新三:赋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