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双基巩固一、选择题1.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周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事件导致下列哪一诸侯国的灭亡()A.宋国B.楚国C.晋国D.鲁国2.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一记载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达B.服装华美C.礼仪之邦D.文明先进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重农抑商D.实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4.春秋时期,宗法制逐渐瓦解,首先跌入庶民世界,失去封土、爵位、职官的是()A.诸侯B.卿C.大夫D.士5.“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提出上述主张的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韩非D.墨子6.“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提出上述观点的先秦学派是()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 514年,吴王阖闾夺得政权以后,很快就在中原各国改革的影响下,进行了有限的改革:一是整顿经济。任用从楚国逃至吴国的伍子胥为客卿,把楚国相对先进的技术传于吴,“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动员垦荒,大兴农桑,修筑水利。二是整顿军队。重用军事家孙武,对军队进行了严格训练,主张“合之以文,齐之以武”,强调教育与法纪相结合的治军之道。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吴王阖闾推行改革的目的。(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吴王阖闾的改革举措所反映的时代特征。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材料怎样说法家之学,是按切东周时代的情形立说的呢?这时候,最要紧的,是(一)裁抑贵族,以铲除封建势力。(二)富国强兵,以统一天下。这两个条件,秦国行之,固未能全合乎理想,然在当时,毕竟是最能实行的,所以卒并天下。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法家的基本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法家的上述主张。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齐国曾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帮助燕国挫败北戎的进攻,帮助卫国挫败狄人的进攻,又联合诸多诸侯国讨伐楚国。这些现象出现在()A.西周初年B.西周末年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2.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邯郸以冶铁成业的郭纵、以煮盐起家的猗顿,在秦国继承家业以开采丹砂矿的寡妇清都成为很有名的手工业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手工业得到发展B.秦国和赵国的手工业最为发达C.工商业已占据了主导地位D.政府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适应了()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B.法家推崇者的需要C.新兴农民阶级的需要D.宗法贵族们的需要4.商鞅变法遭到了秦国贵族的坚决抵制。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他们之口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C.“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D.“政必改革,礼岂因循”5.战国时期,商鞅在变法中推行军功爵制,为广大下层社会成员跻身政治提供了机会。但商鞅变法使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惴惴不安,主要是因为这些人()A.不愿参加作战B.怕被同罪连坐C.不能经商致富D.反对移风易俗6.战国时,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墨子认为应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思想相通之处是都主张()A.君主专制B.实行仁政C.以德治国D.国家统一7.春秋时代,官学瓦解,学术文化下移,使民间逐渐兴起私人教育。对私学发展起到直接促进作用的阶层是()A.诸侯B.卿C.大夫D.士8.战国时期,某派别“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认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是没有意义的”。下列属于该派别主张的是()A.“仁者爱人”B.“人之性善”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商君书材料二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摘编自鲁力商鞅变法全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一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不少。彼辈自成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意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状况并分析其原因。双基巩固1 答案:C2 答案:D解析:经济发达、服装华美、礼仪之邦都是文明先进的表现,故 D 项为根本原因。3 答案:D解析: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导致了人们防范心理的加强。故选 D项。4 答案:D解析:在分封宗法制下,处于贵族最底层的是士,他们在社会变革中首先受到冲击,地位发生重大变化。5 答案:B解析:“礼”和“仁”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故选 B 项。6 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为君主指出了战胜别国以获得发展的根本途径,即“务力”,也就是依靠实力。在四个选项中,为君主争霸提供指导的仅有 C 项。7 参考答案:(1)富国强兵。(2)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诸侯争霸;社会经济发展。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 参考答案:(1)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变革;打击贵族,削弱分封势力;实现富国强兵,以完成国家的统一。(2)法家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秦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得到了秦统治者的赏识和推行,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条件。但是,法家主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强调严刑峻法等。素养提升1 答案:C解析:题干中齐国的行为是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重要表现。2 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郭纵、猗顿、清都是手工业主,他们的发家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得到发展。故选 A项。3 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参与政权。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就是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进行的。各国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4 答案:B解析:在四个选项中,A 项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决心,C、D两项是对商鞅变法的赞颂。B 项流露出对变法成效的忧虑,是对变法的反对。5 答案:B解析:商鞅推行连坐制,什伍内一人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这种严厉的手段,对许多人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故选 B 项。6 答案:D解析:孟子的“定于一”、墨子的“同于天子”、韩非子的“要在中央”都体现了国家统一的主张,D项正确。7 答案:D解析:春秋时代,士阶层受到社会变革的冲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从贵族中分离而游散于民间,在失去爵位、封土、职官的窘况下,他们开始把兴办“私学”作为谋生的手段,为思想文化的活跃创造了条件。8 答案:C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反对儒家“入世”,反对把时间和精力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去,是道家的观点。故选 C 项。9 参考答案:(1)理念:农战兴国(奖励耕战);轻罪重罚(严刑峻法)。效果:秦国国力增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原因:取信于民;法无等级(法不阿贵)。10 参考答案:变化:士人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为文士与武士,武士的社会作用相对突出。原因:社会剧烈变动,分封制走向崩溃,礼乐制度遭到冲击,兼并争霸战争的进行;私学教育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倚重士人、礼贤下士,养士之风兴盛;推行军功制,奖励耕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