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docx
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在大德育范畴里,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于德育之中。由此我们可推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品德的进展;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进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以下简称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1德育现状出现的问题当前,德育实效性问题已经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德育课程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教师注重说教和灌输,忽视道德心理的培育,难以表达学生的主体性。德育与学生的心理、生活实际是脱离的1。德育课成为一门出名无实的学科,遭到学生的冷漠和社会的批判,德育的实效性越来越差。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传授心理学问、培育心理品质和辅导心理问题为内容,避开简洁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采纳商量、角色扮演、心理疏导等敏捷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的素养、开发学生的潜能2。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借助其教学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增添德育的实效性。2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可行性2.1目标统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学生独特得到充分进展,形成健全的人格3。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更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并到达“双赢的效果。2.2内容交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一些内容,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自我意识,学会自尊和自信,敢于战胜困难,走向胜利;培育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把持个人心态的平衡,增添抵挡挫折的耐力等等,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2.3方法互补。德育采纳的伦理劝说、环境陶冶、典范示范等方法可以使学生习得系统的道德学问,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善却并不明显,学生难以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品质并外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也是互相割裂的4。心理健康教育采纳的商量、角色扮演、心理疏导、价值澄清等方法,假如将其恰当地运用于德育之中,更有利于个体道德的内化,增添德育的效果。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可以弥补德育方法的缺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3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途径3.1借助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学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表达在教材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所包含的认知、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学习、人际交往等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学生做人的重要因素,含有大量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心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充分挖掘教材的道德教育内容,将德育寓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并贯穿始终。3.2借助教学方法渗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语文、数学等以讲授为主的学科,采纳商量、角色扮演、心理疏导等方法。这些方法都不是由教育者简洁地讲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唱主角。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将重心放在学生主动参加、主动奉献、互相合作和互惠共享上。学生养成和不断进展的将是民主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譬如。在讲授“人际关系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道理阐述等方式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仔细观看,发觉班上每一位同学的一个优点;然后让每一位同学轮番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并表示感谢;接着分组进行商量“你被别人赞美时有什么感觉?你赞美别人时,有什么感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关心学生增进了解,维护和促进学生友情的进展,使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相处,养成学会敬重、观赏他人,擅长发觉他人的优点等良好的品质。3.3借助教师的道德表率渗透德育。教师是学生道德的直接影响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进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讨论说明,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假如实行民主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将向着心情稳定、看法友好的方向进展;假如实行专制的方式对待学生,简单导致学生心情紧急、看法冷漠、攻击性强、自制力差等:假如实行放任的方式对待学生,将易于学生向无组织无纪律方向进展。因此,心理教师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以自己的言行来感染、教育学生。3.4借助课堂气氛渗透德育。道德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课堂气氛中,耳濡目染,将习得关怀他人、体谅他人、愿意合作、愿意共享等亲善的品质。相反,学生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紧急、互相戒备、充满敌意和排他性竞争的课堂气氛中,形成的将是自私、偏狭、互不信任、互不合作、互相攻击等破坏性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较之其它课堂,更简单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愉悦、富有感染力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主动、健康的进展,而且也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因此,心理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借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渗透方面具有自身的一些优势,是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渗透。参考文献1蒋渡.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理念和机制J.教育科学讨论,2007(1):48.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66,233翰媛媛,陈家麟.浅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学讨论,2005(4):524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作者:吴敏容 单位:柳州市第六中学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