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知识提纲(精品).doc
-
资源ID:63795948
资源大小:168.81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知识提纲(精品).doc
2021年高考生物总复习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知识提纲(精品)第二章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第一节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 一次 ,而细胞分裂 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 减少一半。(一)、精子的形成过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其主要特征是: 同源染色体联会并形成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结果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 同源染色体分离 ,使得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初级精母细胞中的减少一半。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大小基本相同,分别来自父方、母方且能联会的一对染色体 。四分体是指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四分体中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间期很短,染色体 不复制。减数第二次分裂:其主要特征是:每条染色体的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精子形成时两次分裂都是均等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卵细胞形成时两次都是 不 均等分裂,只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精细胞须经变形才能成为精子,卵细胞不需要变形。(三)细胞分裂与遗传变异的关系(1)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都复制一次,复制的DNA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离。(2)减数分裂与两大遗传定律的关系: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3)与三大变异的关系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这两种情况下会发生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发生于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完成,纺锤体的形成受阻,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或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如果纺锤体形成受阻,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结合后形成多倍体。也可能个别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造成分列后的细胞中个别染色体数目发生增减。提醒: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可发生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而基因重组一般发生于减数分裂中。第二节有性生殖在受精卵中,染色体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 细胞核,但细胞质几乎全部是由 卵细胞提供,这就决定了细胞质遗传具有 母系遗传特点。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随机结合,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 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生物在自然选择中在进化,体现了 有性生殖的优越性。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第三章 遗传和染色体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豌豆是理想的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豌豆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比花授粉,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豌豆还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相对性状:指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孟德尔用豌豆作材料用做杂交实验时的一般操作是 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显性性状:用纯合子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显性性状 ;F1表现未出来的性状叫做 隐性性状 。在杂种后代中, 不同亲本 性状均表现出来的现象,叫性状分离。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 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成对存在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中。4、受精时, 雌雄配子 的结合是 随机的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假说演绎法的步骤包括:观察分析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得出结论五、分离定律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定律。第二节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提出问题)(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F1产生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验证)(四)、自由组合定律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一个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2、等位基因: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六)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研究性状一对n对等位基因一对n对(n2)等位基因的位置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细胞学基础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自由组合实质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互不干扰、自由组合F1配子的类型及比例2种,112n种,数量相等F2基因型的种类3种3n种表现型的种类2种2n种表现型的比例31(31)nF1测交后代基因型的种类2种2n种表现型的种类2种2n种表现型的比例11(11)n特别提醒: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细胞核遗传。(七)自由组合定律在植物实验中的应用 符合自由组合规律,其F2的比例为9:3:3:1的变式,如可能会出现9:3:4;9:6:1;15:1;9:7等表现型比例,分析时可以按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的思路来考虑。如出现9:3:4,说明F2的表现型为9(A_B_):3(aaB_):4(A_bb、aabb)或9(A_B_):3(A_bb):4(aaB_、aabb);若出现9:6:1,则F2的表现型为9(A_B_):6(A_bb、aaB_):1(aabb);若出现15:1,则F2的表现型为15(A_B_、aaB_、A_bb):1(aabb);若出现9:7,则F2的表现型应为9(A_B_):7(aaB_、A_bb、aabb)。二、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位于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总是与 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就是伴性遗传。(一)、人类红绿色盲人类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无论在大小和携带的基因种类都不一样。X染色体携带着许多基因,Y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大小的1/5左右,携带的基因比较少。所以许多在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男性的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这种遗传特点,在遗传学上叫做 交叉遗传。(二)、抗维生素D佝偻病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 男性多于 女性 ,但部分女性患者(基因型为 XDXd)病症较轻。(三)、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三、遗传学中的几类判断1、性状显隐性的判断 方案一:杂交:若后代表现出某一亲本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另一性状为隐性性状。若后代表现出两种亲本性状,可再进行自交,出现性状分离的为显性性状,未出现性状分离的为隐性性状。方案二:自交:若不出现性状分离,可让原来的亲本杂交其后代表现出来的为显性性状;若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显性,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2、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1)利用自交法(2)利用测交法3、控制某性状的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常用下面两种方法:隐性雌个体与显性雄个体交配(使用条件:知道显隐性关系时)结果预测及结论:A:若子代中的雄性个体全为隐性性状,雌性个体全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若子代中的雌雄性个体既有隐性性状又有显性性状且各占1/2,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若子代中的雌雄性个体都是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正交和反交(使用条件:不知道显隐性关系时)结果预测及结论:A:若两组杂交结果相同,则该基因位于细胞核内的常染色体上。B: 若两组杂交结果不同且子代性状的表现与性别有关,则该基因位于细胞核内的X染色体上4、确定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位于一对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本思路:是否符合测交与自交的特殊比例。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由于蛋白质中 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所以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S型细菌:菌体有荚膜,菌落光滑,能使人患 肺炎或使小鼠患 败血症,因此是有毒性的。R型细菌:菌体无荚膜,菌落 粗糙,不能引发上述症状,因此是无毒性的。(一)、格里菲思的实验体内转化实验实验过程:见P43图3-2实验结论:在S型细菌中存在 某种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二)艾弗里等人的实验体外转化实验(P44图3-3)实验过程: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并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DNA 浓度越高, 转化就越有效;如果用 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实验结论:DNA是使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DNA是遗传物质。提醒:R型菌发生的变异是基因重组(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由于艾弗里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是也还有002%的 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1、实验过程标记噬菌体:分别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 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DNA含有 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 35S标记的噬菌体。用上述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后,搅拌、离心,检测 上清夜和 沉淀物中的放射性。2、实验结果亲代噬菌体上清液沉淀物子代噬菌体DNA32P放射性很低放射性高可检测到32P不能检测到35S蛋白质35S放射性高放射性很低3、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4、分析实验过程中相关操作的目的:搅拌的目的是 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 使菌液分层。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实验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这就是 将DNA与蛋白质分离开分别观察它们的作用 。归纳:(1)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 主要的遗传物质。(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3)所有细胞(细胞核、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第2节 DNA的分子结构和DNA复制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 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 磷酸和 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 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 内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氢键键连接成 碱基对,并且遵循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双链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 相等,并为碱基总数的1/2。DNA的复制是在细胞 有丝分裂间期 和减数分裂的间期 ,随着 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 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 模板 、 原料 、 能量 和 酶 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 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 精确模板,通过 碱基互补配对 ,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的进行。DNA分子复制前后某种碱基数量的计算:若某DNA分子中含某碱基个,则该DNA分子进行n次复制,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分子数(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互补的碱基的脱氧核苷酸分子数=(2n-1)第3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遗传信息的转录在 细胞核中,以DNA的 一条条链为模板合成 mRNA 的过程,叫转录。此过程的模板是 mRNA ,原料是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酶有 RNA聚合酶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一)、遗传信息的翻译以 mRNA 为模板合成为多肽的过程,叫翻译。其场所是 细胞质(核糖体),原料是氨基酸 ,运载氨基酸的工具是 tRNA 。密码子是指 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密码子共有 64个,其中能翻译出氨基酸的密码子有 61个(其中有个是起始密码子),还有 3个是终止密码。生物界几乎所有的生物共用的一套密码子。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蛋白质的机制是 一个mRNA的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肽链的合成 。肽链合成后,还必须盘曲折叠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才能承担细胞活动的各项职责。(二)复制、转录、翻译比较复制转录翻译时间细胞分裂间期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条件模板DNA的两条链DNA的一条链mRNA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氨基酸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蛋白质合成有关的酶能量ATP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C-G)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U-AC-G)产物双链DNARNA多肽信息传递DNADNADNARNARNA氨基酸顺序相同点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意义遗传信息传递遗传信息表达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请在右侧方框内写出中心法则的图解。各类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的是RNA蛋白质RNA蛋白质增殖的细胞中:不能增殖的细胞中:DNA病毒(如噬菌体)在寄主细胞中:RNA病毒(如甲型H1N1)在寄主细胞中:含逆转录酶的RNA病毒(如HIV)在寄主细胞中:特别提醒:DNA分子复制过程,只发生在分裂细胞中,分化了的细胞不能进行DNA复制。而在所有细胞中都可进行转录、翻译过程。(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 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其方式有两种: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豌豆的圆粒和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贫血症等。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些性状是由 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说来,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之,基因与 基因 、基因与 基因产物 、基因与 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三、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 遗传信息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是测定人体24(22条长染色体和XY染色体)条染色体上DNA碱基序列。第4节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及染色体应用一、基因突变的实例正常人的红细胞是中央微凹的圆饼状,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却是 镰刀状。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严重贫血 ,严重时会导致死亡。镰刀型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血红蛋白分子中 缬氨酸 代替了 谷氨酸;其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中碱基对发生改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 增添、缺失或替换等 ,而引起的 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 生殖细胞中,将遵循 遗传规律 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 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通过 无性繁殖递。此外,人体某些体细胞基因的突变,有可能发展为 癌细胞。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一)、基因突变的原因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基因突变也会由于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原因自发产生。(二)、基因突变的特点1、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 普遍存在的,即具有 普遍性。无论什么生物都会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2、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 DNA分子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 不同部位。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 不同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 等位基因,而且基因突变的方向和 环境 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3、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 很低的。(三)、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大多数对生物有害,少数对生物有利,也有既无害也无益。基因突变是 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 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 原材料。三、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_有性生殖_的过程中,控制_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包括:一是在生物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_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二是在减数分裂_四分体时期,位于_同源染色体上的_等位基因_有时会随着_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_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组有助于物种在一个无法预测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基因重组能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所以基因重组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某一位点基因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 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染色体变异是 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的。染色体变异包括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和染色体数目的增减等。四、染色体变异(一)、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包括: 缺失,如人类的“猫叫综合征”就是人类的第 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重复; 倒位; 易位,是指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 非同源染色体上。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 数目或 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大多数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死亡。(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 个别染色体的 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 染色体组 的形式 成倍的增加或减少。(一)、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 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 遗传信息 ,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二)、二倍体和多倍体:由 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内含有 2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体细胞内含有 3个或 3 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的植株常常是 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 秋水仙素处理等。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 秋水仙素 处理 种子 或 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 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 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三)、单倍体体细胞中含 有本物种配子 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是 长的弱小,而且高度不育。育种工作者常常利用 花药(粉)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这种方法培育得到的植株,不仅能正常生殖,而且每对染色体上成对的基因都是 纯合的,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发生 性状分离。(三)几种育种方法比较方法原理特点实例杂交育种通过有性杂交使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基因重组可获得优良性状的新品种;育种年限长大麦矮杆、抗病新品种的培育诱变育种人工条件处理生物并选择基因突变提高变异频率、加快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高产青霉素菌株的培育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后,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染色体变异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可迅速获得纯合而优良品种普通小麦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矮杆抗病新品种多倍体育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染色体变异形态加大营养物质增多无籽西瓜基因工程育种运用基因工程将目的基因转入受体细胞并表达基因重组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改造生物性状(遗传特性);应注意生态安全转基因抗虫棉等细胞工程育种将不同细胞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并培养成杂种植株或进行核移植染色体变异多莉羊、番茄马铃薯等特别提醒:生物育种不全是纯种(纯合子),也有杂种(杂合子)。第5节 关注人类遗传病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 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一)、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 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是由 常染色体的 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是由 X染色体的 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白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等是由 常染色体的 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而红绿色盲、血友病等是由 X染色体的 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二)、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 多对等位基因 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主要包括一些先天性发育异常和一些常见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多基因遗传病在 人群 中的发病率比较高。(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病)是指由 染色体 (结构或数目)引起的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几乎涉及到人类的每一对染色体。21三体综合征又叫 先天智力障碍 ,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手段主要包括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第五章 生物进化第1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指生活在 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 同种 生物的 全部个体。种群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 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 基因传给后代。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 全部个体所含有的 全部 基因。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 某个 基因占全部 等位基因的比率。(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在进化上,可遗传的变异包括 突变 (包括 基因突变 和 染色体变异)和 基因重组 。虽然生物的突变率很低,但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众多,所以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突变的有害与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的变异。由于突变和重组都是 随机的 、 不定向的 ,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 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 方向。(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 基因频率 发生 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第2节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一)、物种的概念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 交配 并且产生 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隔离是指不同 种群间 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 基因 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是指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 可育后代 的现象。地理隔离是指 同一 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 基因 交流的现象。(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由于地理隔离而分布在不同区域,彼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同的种群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而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 基因频率 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由于不同区域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 自然选择 对不同种群的 基因频率 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 基因库就会出现的明显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 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生物,就形成了 不同 的物种。由此可见, 隔离 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一)、共同进化:是指 不同 物种之间、 物种 与 无机环境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 物种 ,而且形成了 多种多样 的生态系统。(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遗传(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漫长历程的主要依据是 进化 。小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种群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 导致种群 基因频率 的定向改变;通过 隔离 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 与生物 、 生物 与 无机环境 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 多样性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目前仍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导致生物进化的是中性突变的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有人认为物种的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而是物种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物种交替出现的过程。生物进化的理论仍在发展。第25页 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