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传播与文化交流.docx
当代科技传播与文化交流本文 魏文想工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20世纪即将翻过最终一页之际,“近代科技传播与中西文化沟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8月1520日在绿树如云的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世界各国的40余位学者集聚一堂。分别从不同侧面,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多种方法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强烈商量。1近代科技传播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科技传播是近代中西文化沟通的主要表现之一。如何评价近代科技传播过程中中方地位的问题引起众多与会者的关注。美国学者认为,近代科技传播主要是由西方传人中国,但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是由东方传向西方。有的学者提出在近代中西文化沟通中,中国既有被动,也有较主动的时候,中方不是完全的被动,传统的东西也不是一下子被转变的。很多转变是中方主动选择、适应的结果。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踏上特别的近代化道路的,而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则是这种演化的缩影。另有学者强调,中西文化沟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看待传统,分析传统中缺少哪些现代成分,并指出缺少科学精神是传统的一重大缺陷。时至今日,仍面临从缺少科学的文化向科学文化转型的任务,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合流是一个必定趋势。关于近代科学在中国传播与中国反应的阶段问题,有学者从总体上作了如下划分: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至1757年乾隆禁教为第一阶段,从近代史开端的1840年至1900年为第二阶段,本世纪前20年和“五四时期是为近代科学的全面移植奠定思想和物质基础的第三阶段。有的学者提出在这3个阶段之前应还有一个阶段,即鸦片战争前后,世界史地学问的引进和更合理的世界历史观念的输人以及中国有识之士对这些学问和观念的吸收接受的独特阶段。近代科技在中国传播的途径是多样的。有的学者认为在19世纪,传教是中西文化沟通中的重要一环,且因组织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如广学会体系、内地会体系等。有的学者则以近代博览会事业在中国的进展为透视点,从一个新的侧面讨论中国近代科技进展史。认为中国官方和民间对博览会的认识经受了从玄奇到邦交再到商利和文明沟通的若干阶段,随着对博览会社会功能认识的逐步加深,开始以博览会作为传播科技和文明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无可置疑,近代科技传播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与会代表从纵的方面对不同历史时段进行了考察。有的学者分析了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传播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认为这一时期的科技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政治产生了变革性的历史影响。有些学者则分别分析了西方现代化和近代西方科技译著对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人士的影响。对于“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效应的评价,有的学者认为“赛先生二仁要表达在思想方法上而不在科技上,后来则走上整理国故与国史辩之途.另一些代表从横的社会层面对近代科技传播的影响予以分析。有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进展从根本上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起到主动的作用,同时也提示人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给生活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经济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民国时期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与进展促进了发明创造,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创造了一批名牌产品,增添了民族工业对外资企业的竞争力,是民国时期经济获得进展的重要因素。但民国时期科技及其应用水平仍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及其在华企业。另有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认为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是近代中国文化递进媲变的关键因素之一。还有些代表细致分析了某些具体学科技术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近代西方矿冶技术学问的传播不但促进了中国矿冶业本身的进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肯定的抵抗作用,亦是长期以来对封建势力所固守的封闭、僵化的思想文化藩篱造成的有力冲击。有的学者认为西方试验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动了农业教育的改革,引进了大量的优良物种、农业机械,并指出西方近代农学的传人的观念层面冲击了中国学问分子“士不习农的旧观念,引人了科学的思维方法。2西学东渐与各学科技术引进从各学科技术进展史的角度对西学东渐的影响加以具体考察是本次会议呈现出的一个鲜亮特色。在物理学方面,有学者认为近代物理学并非古代物理学的直接继承,而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整个过程中,我国对科学学问的探讨胜于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追求。作者进一步阐述近代物理学是近代科学中的先驱学科,它所引起的思想方法上的变革尤其是对哲学的影响不行低估。在化学方面,有学者分析了近代化学进展轨迹并对中西化学思想作了比较。认为中国化学的进展经受了古代阅历性和近代科学意义上的理论系统阶段。理论系统阶段的理论基础、方法、科学规范基本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这个意义上,近代中国化学与西方缺少可比性。作者转而将中国古代炼丹术与西方炼金术予以比较,对中国炼丹范式未能走向近代化学的缘由作了剖析。在近代造船业方面,有学者认为引进西方技术建厂造船,创办翻译馆出版科技译作,创建船政学堂及派遣留学生是中国学习西方造船技术的3条有效途径。在近代海军教育方面,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近代海军教育是随洋务运动而兴起的,是“师夷长技的一项重要内容。作者还通过对福州船政学堂的具体考察,指出近代海军教育不但培育了各种专业人才,促进了海军的进展,且对我国近代的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评价与思以“近代科技传播与中西文化沟通为视角来进行学术探讨,是对中国近现代史讨论的一个新的开拓,与会代表对此进行了强烈商量。有学者认为如今处于文明进展的第三次浪潮中,此时对“近代科技传播与中西文化沟通进行讨论有着特殊的意义。有的学者谈到80年月我国科技史讨论曾经一度高涨,但那时主要是讨论中国科技为何落后于西方。如今从科技传播与中西文化沟通的多个方面来讨论,将会使这一主题的讨论更深人一步口另有学者从史学史的角度认为过去我们始终偏重于政治史、经济史讨论,科技史讨论是薄弱环节。如今将视角扩展到科技传播与中西文化沟通方面会拓宽中国近代史的讨论范围。同时,从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来看,国内的改革开放与国际的激烈竞争都有赖于科技的发达。若将科技传播、文化沟通的影响、过程内容和手段等讨论清晰,那么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大有裨益的。还有学者认为本次会议荟萃了各学科的学者,将有利于多学科的联合。部分学者就历史讨论与科技史讨论的关系展开商量。有学者认为,过去历史学者与技术专家的合作不够,历史学者多从宏观上讨论,留意的是科技传播的社会影响,不大注重微小的技术演化;技术专家作科技史讨论又易过分注重微观技术考证,而难以放眼大观。应强调技术史不能与史学分别,技术的进展始终离不开历史背景。有的学者认为本次会议有众多技术史专家参与,表达科技史讨论与历史讨论的联合倾向,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并建议今后应加强这种联系。这一商量实际凸现的是历史讨论中的多学科交叉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人文学科内部还存在于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对这一扩展性议题,有的学者认为运用多学科方法进行学术讨论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也有利于借鉴相关学科的最新讨论成果,促进本学科的进展。有的学者则认为运用多学科方法进行学术讨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多学科作一些整合作为方法是可以的,但整合到没有特点也不行。有的学者还就历史讨论的看法发表了看法,认为在中西文化沟通和近代史讨论中有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讨论什么拔高什么,这在讨论人物中表现特殊明显,在讨论事件中也有此倾向。应当力戒这种弊病。溢美、贬低都不符合历史学科求历史真相的使命。这一意见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共鸣。这说明在史学界客观科学的讨论看法和学术规范还巫待加强。在这次会议上,从事教育史、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和技术史等领域讨论的众多学者运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侧面对“近代科技传播与中西文化沟通这一命题进行深人探讨,取得了一批颇有见地的成果。有些论文中通过新的材料,从新的视角对历史现象予以发掘,有利于讨论的深人。同时,代表们也感觉到对科技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问题有待讨论。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