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的读论语读书心得5篇范文(优选).docx
关于教师的读论语读书心得5篇范文(优选) 本文是精彩最新发布的关于老师的读论语读书心得5篇范文(优选)的具体读后感参考范文,觉得有用就保藏了,这里给共享给同学们学习。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化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这里由我给大家共享老师读论语的读书心得,便利大家学习。 老师读论语的读书心得1 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谛视的看法,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举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仔细看,看了后,有了肃穆的思索和心得。于丹是北京高校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绽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劝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相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即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_后我们依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改变,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推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于是,种种千姿百态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驾驭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推断了。 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留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挚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 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遗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起先听说的是苏武已经倒戈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真相后,特别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全部的人。 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定出现偏差。所以望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惊奇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改变。 老师读论语的读书心得2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种独特文化心理定势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不行能持续五千年.今日,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论语,论语是一本中国传世经典丛书,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艺术、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源远流长、内容宏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之精华.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孔子说:“勤求学问但不专心思索,就会迷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却不仔细读书,那还是疑难丛生得不到的确的学问的.” 对啊,学习要勤学好问,学问是要自己专心去学的,有了学问但没有专心思索,就会迷惑,是没有作用处的,不能领贯穿和有新的发觉.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学问来培育,如青少年们,天生聪慧,但不爱学习,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后还不知道会玩出什么花样.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学问,两者必需两相兼顾,只想不学终究一无所得,只学不想会糊里糊涂.像我们现在这么小就应当用功读书,做什么事都从娃娃抓起,像我看书都是家长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学,但有时一有爱好的话,就会看看一两眼.一个人只知道读书,而不是专心去读,那么只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读书必需用才智来辨别书中所讲的道理是否正确,要从书中找出一个自我.书读多了,想深了,见广了,便会离开书本,足见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相识,成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 这也使我懂得了,读书就要专心读,而不是读了就过了,还要反复的读几遍,不懂的地方要不耻下问,这样才能吸取里面的学问,相反,读书不仔细读,那就不要读,因为那都是惘然,所以从今日我懂得了这个道理起先,始终到将来,都要有方法的去学习. 老师读论语的读书心得3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相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同日而语。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挡他逃亡。但我更喜爱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间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特别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视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训诲长期不加变更,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化子女的动身点。所以为父母供应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假如能够根据父母的意愿、训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看法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知我们灵敏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肯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汲取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宏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美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主动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需擅长从平凡的人身上吸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挚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化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很多伟人。 老师读论语的读书心得4 作为一名老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化莫测的挚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觉。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许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知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当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日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许多时候,一个事情的推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生疏,我们常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当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许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埋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 读到这,我迟疑了。在此之前我始终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埋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假如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善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说明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老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当是老师与学生的和谐,老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化学生时看法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学问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学问的实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化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念,能够发自内心的确定他们。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法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干脆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缺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缺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快乐的事驾临,我也要尽量安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心情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化学生在今日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挚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肯定的距离,驾驭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敬重,这种敬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当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避开。今日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别人的攻讦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肯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学说,用以禁锢民众思想,作为巩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所以做人肯定要脚踏实地,做事肯定要心安理得,不要被他人的巧语花言所迷惑,要认清糖衣裹着的往往是炮弹。赞也好,贬也罢,嘴巴是生在别人身上的,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岂是谁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愤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奢侈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溢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凹凸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洁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道理:对他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实行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看法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软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须要宽容、须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退隔阂,化解冲突;宽容是润滑剂,可以调整关系,避开碰撞;宽容是清爽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华蜜。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宝!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老师读论语的读书心得5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他的许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当如何接物待事,而且非常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宝,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知我们的。觉得非常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须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当多一点宽容和敬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困难。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唯恐是不行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很多多的小事,为什么肯定要他人明白,肯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敞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常常被人讪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假如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争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须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莫非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怜悯和怜悯?这样作莫非不会太悲伤了吗?于是,终日沉醉在视察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之中,优柔寡断,无所作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须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相互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肯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忧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haha老师读论语的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