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第六单元单元复习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课标要求阶段特征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体制,但很快陷入军阀割据中,帝国主义分而治之,军阀混战是这一时期的特征。资产阶级为维护共和做了一系列斗争。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黄金时期”思想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三民主义、民主科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_”进行“自救”。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一新政2.兴起(1)兴中会的建立:1894 年11 月,孙中山在_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2)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时间:1905 年8 月20 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_”。意义: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3)发动反清起义: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 年4 月27 日的广州_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檀香山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黄花岗 易错点拨(1)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2)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3)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其经济纲领中最重要的最先进的方案。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不改必亡,改则助亡!体现“改则助亡”的历史事件是()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B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C宣布“铁路国有”D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言论自由,使不利于清政府统治的思想迅速传播,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即“改则助亡”,故B项正确。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 B首次明确提出了反对清朝统治的目标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故选A项。1.导火线(1)1911 年5 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_。(2)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点二2.武昌起义(1)1911 年10 月10 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2)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 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3.中华民国成立:1912 年1 月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_成立,_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南京孙中山4.南北和议(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2)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5.清帝退位:1912年2 月12 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 多年的清王朝结束。6.辛亥革命失败:1912 年2 月15 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目标结果直接目标直接结果根本目标最终结果推翻清政府,建立资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挽救民族危亡挽救民族危亡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义的进一步发展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废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废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中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会性质各种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清政府清政府:镇压革命。镇压革命。目的是维护即将崩溃的统治目的是维护即将崩溃的统治立宪派和旧官僚立宪派和旧官僚:先是投机革命先是投机革命,后从革命阵营内部破坏后从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革命,拥戴袁世凯。拥戴袁世凯。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帝国主义列强帝国主义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目的是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目的是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革命政府采取打击的政策对革命政府采取打击的政策,同同时对清政府采取威逼利诱的政策。时对清政府采取威逼利诱的政策。目的是要借机夺取国目的是要借机夺取国家统治权家统治权,建立自己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年3 月11 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_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3)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_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临时参议院第一部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的。”这主要是因为四川保路运动()A掀起了中国革命的高潮 B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时机C最早实现了四川的独立 D推动了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材料反映的是保路运动对武昌起义的促进作用,而不是强调保路运动掀起了革命高潮,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促进因素,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时机,故B项正确;最早实现独立的是湖北省,故C项错误;保路运动没有推动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故D项错误。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先是主张武力镇压革命,很快又宣布“严守中立”。袁世凯1911年11月复出组阁,11月下旬,北洋军攻占汉阳、汉口,12月初,南北议和在上海开始。时局演变表明A帝国主义对中国政局变化束手无策 B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得到了暂时稳定C形势变化对南方革命党人十分有利 D袁世凯的政治阴谋处处得手1911年,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派竭力把南方引向拥袁的道路。在内外胁迫下,革命势力作出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当大总统。革命势力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故D项正确。1.积极意义(1)辛亥革命是在比较完全意义上开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2)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3)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知识点三2.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学者易中天说,实际上,历史的进步往往因为妥协其实妥协是一种政治美德。下列史实能够诠释上述观点的是()A鸦片战争 B公车上书 C清帝退位 D武昌起义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与“妥协”并不一致,A项错误;1895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了“公车上书”,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不存在妥协,B项错误;清帝退位是三方(革命党、袁世凯、清皇室)妥协、三方共赢的结果,而且成功地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避免了一场内战,C项正确;武昌起义是武装斗争,D项错误。“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观念里萌动着中华民族第一缕复兴的力量。这表明辛亥革命()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实践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之后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皆遭到人民反对,可见民主共和理念在辛亥革命后迅速传播,逐渐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实践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B项错误;题目重在强调人民的新认知,故C项错误;中国近代化开始于鸦片战争,故D项错误。1.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中国同盟会()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C.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课堂评价【解析】“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反映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故选B项。B2.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官吏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农村官吏士绅的态度说明()A.革命受到农村官吏士绅的抵制B.农村官吏士绅对革命的冷漠C.农村官吏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D.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课堂评价【解析】材料反映出,武昌起义后,农村官吏士绅大多反对、观望或投机革命,这是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的结果,反映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D3.一部历史作品中写道:“1912年元旦,下午6时15分,孙文换乘马车去总统府,由黄兴和徐绍桢迎入内府。当晚11时,举行受任典礼。”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孙中山就任同盟会总理B.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C.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D.孙中山就任中国国民党总理课堂评价【解析】根据材料“1912年元旦”等信息可知应选B项。B4.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课堂评价A【解析】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贯彻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誉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是()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民主共和政体C.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利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课堂评价A【解析】“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意思是主权在民,直接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1)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_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2)1913 年11 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3)1914 年5 月公布的_,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京中华民国约法(4)1914 年8 月,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最终于1915 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5)1915 年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 年为洪宪元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二次革命二次革命”破坏责任内阁制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1913年春年春,袁世凯的亲信刺袁世凯的亲信刺杀了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杀了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这就是民国初年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震惊全国的“宋案宋案”“二次革命二次革命”:面对袁世凯的独裁面对袁世凯的独裁,孙中山和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发动“二次革二次革命命”。但。但“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护国战争护国战争背景: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另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背景: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另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讨袁檄文,号召维护共和制度,号召维护共和制度爆发:爆发:1915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护国战争爆发立,组织护国军讨袁,护国战争爆发结束:结束:19161916年年3 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取消帝制,不久后,不久后死去,护国战争结束死去,护国战争结束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说明辛亥革命影响深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发展潮流的活动都是注定要失败的。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对外公布中日交涉始末,声称“必须给后世的历史学家留下记录”;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将“二十一条”作为革命动员的依据;报界通过报道“二十一条”提倡振兴国货。上述做法A营造了民主建国舆论氛围B开创了救亡图存新道路C有利于民族国家观念强化D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是想要灭亡中国,北洋政府与孙中山等人因此建设相应的舆论阵地,这有利于民族国家观念强化,C正确;1913年,末教仁在代草国民党大政见中认为:“吾国积弱,非鲁坛用外交不足以求存:然欲运用外交,非具世界之眼光,不足以尽其用”,强调开展外交必须具有世界眼光,认清国内外形势,才能在外交实践中因势利导,借势而为,切实维护国家利益。这一认识充分体现了宋教仁A博采众长的开放胸怀B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C永不妥协的革命精神D经世致用的务实思想根据“强调开展外交必须具有世界眼光,认清国内外形势,才能在外交实践中因势利导,借势而为,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可得出其反映出宋教仁的思想带有务实的特点,主张与世界接轨,要有世界的眼光,D项正确;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军阀割据军阀割据(2)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1917 年5 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3)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4)护法运动: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他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 年8 月,南下的国会议员在_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_为大元帅。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广州孙中山(5)参加一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随即,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北洋政府统治中国的短短16年时间里,频繁更换了14名国家元首。内阁更是如同走马观花,共变更37次,改组24次,有26人担任过总理,此外还有4个摄政内阁在短时间内行使过执政权,任期最长的17个月,最短的仅两天。这引发A列强实施以华治华政策 B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C国人捍卫共和斗争失败 D救亡图存运动深入发展北洋政府频繁更换国家元首和内阁,说明政局动荡,实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争夺,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这种状况引发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深入发展,故选D;义和团运动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实行以华治华政策,排除A;北洋军阀统治期间推行奖励实业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1920年,申报一则时评指出:“共和为文明之美称,初不料共和之结果,一变而为五代之割据。无端而有督军,无端而有巡阅,使国人恶之如蛇蝎,外人亦匿笑不置。”这则申报时评旨在A传播民主共和观念B营造国民革命氛围C倡导苏俄革命道路D揭露军阀政治弊端根据“共和为文明之美称,初不料共和之结果,一变而为五代之割据。无端而有督军,无端而有巡阅”可得出其反映出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到军阀割据的混乱之中,因此申报是要揭露军阀政治的弊端,D项正确;北洋军阀时期,新的革命力量的孕育和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政治上政治上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统治北洋军阀时期,新的革命力量的孕育和发展经济上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短暂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1)原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从经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2意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戊戌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北洋军阀时期,新的革命力量的孕育和发展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实业救国”以及民主与科以及民主与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历史解释 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1)含义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个性解放、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共和、宪政等,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反对迷信武断、愚昧盲从、偶像崇拜等封建落后思想。(2)目的:宣传民主与科学,旨在开启民智,扫除封建思想,为国家富强创造条件。(3)评价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这一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及人民的迫切需要,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这一口号也有其阶级和时代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更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新”的体现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新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后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20世纪80年代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北洋军阀代表地主阶级利益。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不少学者认为北洋军阀集团不仅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而且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色彩。后者判断的主要依据可能是北洋军阀统治期间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改变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新的经济因素得到一定的发展D民主政治不断地发展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北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商企业发展的政策法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使得北洋军阀统治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色彩,故选C项;当时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故排除A项;B项是辛亥革命的意义,不是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措施的结果,故排除B项;北洋军阀实施专制独裁统治,故排除D项。一位辛亥革命时期的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材料旨在说明()A.民国政府推动服饰改良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C.近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依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步入学校,而且主张“自由结婚”,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说明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故D项正确。陈独秀曾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陈独秀持此主张,主要目的是()A.更新传统文化B.实现全盘西化C.打破孔子崇拜D.反对封建专制从“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可知陈独秀批判传统文化,故排除A。全盘西化在题干未体现,故排除B。打破孔子崇拜不是实质目的,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故排除C。要结合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的背景看问题。在当时社会中存在着尊孔复古的逆流,实质是北洋军阀政府存在封建专制思想,“必排孔教”,实质上是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C.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D.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根据材料中“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符合新文化运动期间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和独裁专制,故C项符合题意。1.以下史实中不属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表现的是()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B.下令解散国民党C.修改总统选举法D.反对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课堂评价D2.中华民国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C.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课堂评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由材料可知,通告是由民国政府的国家行政机关专门发出的,体现的是国家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故D项符合题意。D3.新天津报曾报道:“开兰州市放足运动会,除散布印刷品并讲演外,更由小学学生演新剧天足,唱天足歌,以资宣传。其经劝导放足妇女甚多,均觉悟缠足痛苦,甚愿解除云。”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后课堂评价【解析】洋务运动时期没有涉及废止缠足问题,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时期开始提倡废止缠足,但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故B项错误;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律,社会方方面面开始关注缠足问题,故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缠足的陋习基本上被废除,故D项错误。C4.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辛亥革命的影响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尊孔复古逆流课堂评价【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这是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经济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故选A项。A5.新青年创刊时就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课堂评价【解析】民主与科学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与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它依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