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
_归纳总结汇总_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分子和原子说课敬重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本节课我将从说“ 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四个方面来 详细的分析;一、 教材分析1.教材的位置和作用;从本课题开头, 同学将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布满奇妙颜色的微观世,是形象到抽象,宏观到微观的开头;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 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 1.熟悉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微粒的一些基本特点;2.会运用这些特点说明日常的一些现象;(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通过争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沟通,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唤起同学对科学的奇怪与憧憬 3.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1.熟悉物质的微粒性;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熟悉微粒的基本特点(2)教学难点:懂得微粒的基本特点并能运用它说明生活中的问题(3)重点、难点解决方法: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达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老师演示 试验及同学分组试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同学微观思维的进展;二、教法与学法1.说教法德国大训练家第斯多惠也说过:“ 科学学问不应当传授给同学的,而应当引导同学去发觉它们,独立地把握它们;” 而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老师演示试验或组织同学亲自试验操作,能把书本学问由抽象变成详细,变无形于有形, 使同学易猎取多方面学问,巩固学习成果,培育同学的各种才能;探究学习”;这样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同学学习化学的爱好,保持同学学习化学的爱好,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同学学会“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同学情形分析_精品资料_ 对已进入初三的同学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才能和归纳概括才能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第 1 页,共 4 页们厌倦老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期望老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 - - - - - -_归纳总结汇总_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不但让同学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 习状态,而且仍能为同学在探究中学会学习;2.说学法 现代训练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觉为重点,帮忙同学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同学如:( 1)试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觉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才能;( 2)合作学习法;让同学分组预备试验,分组争论,使同学在沟通中取长补短,培育学 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多媒体引导法:让同学更直观的去熟悉事物,更清楚的去摸索和分析问题;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分成八个阶段进行,同时将全班分成十个小组;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演示试验氨水使“ 树” 上沾有棉花的酚酞变红;提出疑问: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了吗?在学完这节课我们就明白了;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 让每一个同学以轻松开心的心情去熟悉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 这样做也可以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其次阶段: 老师演示试验 1:品红的扩散试验;我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让同学认真观看;试验终止后由老师引导,同学试验现象是: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红了,即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提出设问: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到整杯水呢?我引导同学争论,并回答:“ 品红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这些粒子不断运动,从 而扩散到整杯水中”;同时我幻灯片演示分子图片,证明分子的存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常见的试验现象,更简单引起同学的共鸣,进而达到已定的教学成效. 第三阶段: 幻灯片演示一滴水的照片并提问:已知一滴水中含有15 万亿亿个水分子,假如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喝一口, 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 到肚子里去?并和同学一起运算:据:一滴水中含有发觉竟然需要五十万年才能喝完;然后幻灯片展现水分子的真实数1.67×10 21 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质量约 3× 10-26kg,并引导同学归纳,分子具有什么特点呢?同学很简单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设计意图: 以幻灯片演示,让同学将微观的粒子形象化,并举出实例,让同学更简单懂得 微观世界的微粒;第四阶段: 演示试验 2 氨使酚酞溶液变红试验提出问题1:在这个试验中观看到了什么现象?同学能很轻松的回答:A 烧杯中溶液变红,B 烧杯中溶液无明显现象;问题 2 为什么 A 烧杯溶液变红?同学能很快回答:是氨水使酚酞变红;_精品资料_ 问题 3 可是氨水没有和酚酞接触呀?莫非氨长脚跑到A 烧杯中去了?第 2 页,共 4 页让同学争论, 并在这个时候引导同学从分子角度去摸索,同学经过摸索, 并结合自己已- - - - - - -_归纳总结汇总_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有的学问,能够得出结论: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设计意图: 让同学通过观看现象,能自己从所学学问中得出结论,从而培育同学的归纳总结才能,第五阶段: 然后我让每个小组同学拿出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同的品红,让同学观看现象,争论,并从微观角度说明,看谁想得快;同学经过试验,观看现象,竞先发言:热水中品红扩散快,其缘由是:温度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快;我在一旁并举例:所以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的快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可以与生活相关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让同学处于兴奋状态,仍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第六阶段: 同学分组试验:100mL 水和 100mL 酒精的混合同学观看到混合后体积小于 200mL,很简单得出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接着又让同学取出一支注射器,吸满空气,用手指顶住小孔,渐渐推入栓塞;然后换成水试一试; 通过亲自操作, 同学发觉吸有空气的注射器比水更简单推动;所以能够得到结论: 气态物质粒子间隙较大,子的学问来说明;固态液态较小;并让同学争论:水的三态变化如何用分设计意图: 同学通过亲自试验,能对常见现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提高同学的动手意识和推理才能,并让同学能通过争论分析,提高同学的综合才能;第七阶段: 结合生活实际的小环节-我会答;给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1墙内开花墙外香是怎么回事?(换)225m 3 为什么可压入 0.024 m 3 的钢瓶中?3为什么湿衣服在太阳处干的快?(换)4干冰升华为什么体积会增大?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同学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八阶段: 反思小结;这个阶段会提出问题: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学问;由各小组分别讨论回答;最终由老师引导,同学串线总结;设计意图: 通过反思评判,让同学巩固学习所得,将同学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长到了课外;2.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分子的特性: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举例:品红、蔗糖、水等2.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着(受温度影响)3.分子之间存在间隔_精品资料_ - - - - - - -第 3 页,共 4 页_归纳总结汇总_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3布置作业:本节课的作业为:书后 52 页 2 题;以及我从参考书中选取的习题;针对同学素养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仍练习了一部分的实际生活相关的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同学把握基础学问,又可以使有才能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纳老师引导,同学为主,师生协作,以试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表达、四个突出;1.两个表达:( 1) 表达新课程改革素养训练的教学理念( 2) 表达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2.四个突出:( 1) 以试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觉( 2) 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 以同学为主体,促进学问内化( 4) 以小组为单位,构建争论氛围课后反思:_精品资料_ 那么以上就是我关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说课的内容;感谢大家;第 4 页,共 4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