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教育中基础语言之整合.docx
浅谈设计教育中基础语言之整合 内容摘要: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现有的基础课程支配中,三大构成、装饰造型基础之间既相互关联、相互依附与补充,又有不同的侧重,两者有着不行替代和互补性的关系。文章旨在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借鉴传统装饰造型,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构成理念融合起来,借鉴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丰富中国特色的构成教化,以服务于现代设计,是当今教化的实质。 关键词:三大构成装饰造型基础整合自本世纪初以来视觉艺术和造型领域已发生了种种改变,而我们的基础造型教化依旧缺乏自己的理论特色和体系,可以说在思想观念层面仍停留在20年前引进构成教化的水平,与我们飞速发展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相比是相对滞后的,究其缘由,就是没有回到探讨构成的本质目的上来,这和我们一味向西方学习而不从传统中继承和吸取养分是有关的。这样,才会出现一些重量级前辈感慨传统装饰造型教学与构成教学的冲突,进而担忧后者有取代前者的趋势。其实,要真正开拓有我国特色的构成教化,应承续历史文脉,以中国传统图案和色调为主题设计去挖掘和重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构成教化之路。正如张道一先生在苏州高校百年校庆时所讲:“中国的设计艺术要上去,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艺术设计教学基础课程之一的三大构成,是20世纪初德国人在该领域针对传统美术教学所进行的重要改革,其内容主要涉及平面、色调、立体等几个方面,该名词的所指在当时并不确定。之后,日本人在自己的教化实践基础之上,将其内容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这样,作为包豪斯设计美术学院基础教化课程的构成学才得以在全球推广。20世纪80年头初,这一教学体系起先在我国实践,对我国现代设计教化起到了肯定的极积作用。其教学内容因设计的须要而产生,也随着设计领域的变革而转变。其宗旨是一方面让学生会运用造型的基本元素,根据构成的规律和法规探讨更多组合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材料(媒体)或空间的运用上绽开广泛性的探讨和探讨。但是,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哲学、思想精神、物质观念、自身需求起到质的改变,原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也同样受到极大的挑战。构成这种思维方法,对于艺术设计师、工程师及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必需具备的。但是现代设计教化中存在着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即构成同其他设计基础课程脱节,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很难领悟到构成的作用,只能机械盲目地重复包豪斯几十年以来不变的程式化练习。而这些枯燥的理论、练习和当今多数簇新的视觉设计的关系何在?构成怎样才能和其他基础设计训练融合而更好地应用到设计之中呢在此基础上通过探讨我们发觉,“三大构成”“装饰造型基础”是艺术设计专业中两门独立的基础课程,“三大构成”作为现代设计专业必不行少的基础课程,由于计算机协助设计手段的广泛应用使社会整体的设计风格呈现出“冷”的倾向。而装饰造型基础课程是以一种绘画的、贴近自然的、贴近民族样式的方式进行创意。在平面构成中人们以一种简洁的元素,通过骨骼的逻辑改变产生秩序或反秩序的图形对视觉产生的美感,在工业化生产设计中的确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人们审美的日趋提高,或许人们更须要一种人性的、暖和的情趣,传统和自然再度让人们钟情。与平面构成所产生的装饰性迥然不同的是,传统图案中的基本元素出自自然形态,而不是冷冰冰的点、线、面。因此,面对装饰造型基础图案的学习势必让我们回到传统,回到自然。随着回来自然的呼声高涨,人们重新谛视艺术的魅力,发觉人情味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在现代设计教学中,已加重了手绘实力的训练,是对艺术基础训练的逐步合理和完善。同时,我们发觉,在人类的视觉审美中,有些是流行的,受从众心理所支配,但是有一些是永恒的,符合视觉的规律,尤其是符合某些民族审美的,更易于唤起该族群的亲近感,同时对于其他的人群来说,却能产生簇新感,有异国情调的意味。在今日世界文化趋同的大背景下,对民族传统艺术语言的探讨和对其基本元素的重构和应用不失为一种策略,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因此对传统图案要素组合规律的学习作为设计基础学习的切入点应当是溯本求源,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当然,我们也应当重视对其他民族和国外文化的学习,在比较学的层面上探讨民族根源的审美形式。现在,许多艺术院校也开设了一些被称为基础设计的课程,将一些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但同时出现一些新问题。主要是由于存在如下事实引起的:对所设课程的性质缺乏批判性的思索;没能避开使新设课程重蹈覆辙的可悲命运,而设想一种富有表现力和创建性的整合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发觉,“三大构成”和“装饰造型基础”均具有“抽象、创新”的精神,两门课程既相互关联、相互依附与补充,又有不同的侧重,两者有着不行替代和互补性的关系,由此可绽开对新造型的探讨及新的美学观的思索,并且依据其内涵和相互关系进行整合,建立新的基础设计教学体系,超越一般造型的审美限定,集现代哲学、视觉心理、艺术造型、语言符号等多学科为一体,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转变过去那种纯技术的教授。首先,要培育学生以专业的视点视察事物。“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应当训练学生以设计专业的视点视察物体的形态。考察其基本形态元素是什么,这些基本元素是怎么形成并组合起来的以及它和同类形态的关系如何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整理出一些组合规律,再应用于新的形态组合中去。在新的“设计基础”课程中,亦包含了造型、构图、色调三个法则,可将此构成的思维方式融入图案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将对象图案化的过程中更易于驾驭其原理。其次,重视传统民族形象和色调的解构与融汇。借鉴传统装饰造型,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构成理念融汇起来,借鉴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丰富中国特色的构成教化,以服务于现代设计。引导学生视察传统造型和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色调搭配,唤起他们对形象、色调的地域特色的感知,帮助他们相识中国传统色调的审美规律。中国传统色调典范(如建筑彩画、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以及中国服饰、京剧脸谱等等)是当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它赐予我们很多启迪。这些典范凝合着人类对色调规律探讨的才智与阅历,是我们学习民族风格的极好途径。而民族风格仍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调设计中的精神内涵。另外,在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要求以造型与色调的创作训练为主线,以分章节专题探讨的形式,剖析形态的本质,发掘材料、工艺和单纯机能的造型可能;培育学生对形态、色调的感觉和表现实力,开拓其创建思路。探讨造型设计中的传统形式因素以及设计师所应具备的技术意识。强调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设计原理与视觉表现相结合,使学生在艺术科学的层面理解传统形态的本质,将造型的探讨推向发展传统文化的高度,从美学的角度动身,将构成和传统图形融入设计案例,有助于基础向设计的递进,架起基础和设计之间的桥梁。最终,基础造型训练也须要持续性,设计基础课程不仅只是设在低年级。因为往往一旦结束就表明这门课程学问的专项教化终止,而学习者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这门学问的意义和作用。所以,造型基础课的总课时量不肯定在低年级全部耗尽,某些课程还须要在高年级再度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设计学习之后再度进行的基础造型训练,会使多数学生茅塞顿开。设计实践中得出的阅历和教训简单让人明白自己须要什么,这个时候的造型意念和学习目的比低年级时期更明确。回炉的成果是稳定的,给予了新的意义。结语新时代、新技术给予我们新观念,我们对于基础训练的概念须要发展,基础造型教学也不例外,其必定要与诸多新兴技术和学问发生关系,而快捷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教学思路是实现创新目的的重要保障。开发个人基于实际而不是基于理论的探究精神,对每一个实际问题坚持追求特别的解决方法。高等学校教化不行能穷尽或预见全部的专业内涵或将来的学科改变,也不能使学生一劳永逸地驾驭某种学问或技能,但我们可以传授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因此,我们须要把重点放在培育学生的创建意识、创建精神和创建实力方面,并始终以此为目标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