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优秀课件.ppt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第1页,本讲稿共76页 霍曼斯与布劳霍曼斯(19101989)Homans,GeorgeCasper.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人类群体、情感和活动、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社会科学的本质等。第2页,本讲稿共76页彼得布劳PeterMichaelBlau1918.02.072002.03.12,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socialexchangeTheory)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维也纳,后移居美国。主要著作:官僚制组织动力学:1955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美国职业结构:1967,合著不平等和异质性社会结构的原始理论:1977第3页,本讲稿共76页 本章主要内容(Main points)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来源Early Exchange TheoryEarly Exchange TheoryCLASSICAl.ECONOMICS ANTHROPOLOGY PSYCHOLOGICAL BEHAVIORISM 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George C.Homans Behavioristic Exchange TheoryGeorge C.Homans Behavioristic Exchange Theory三、布劳的辩证交换理论三、布劳的辩证交换理论Peter M.Blau s Dialectical Exchange TheoryPeter M.Blau s Dialectical Exchange Theory四、爱默森的网络交换理论四、爱默森的网络交换理论Richard M.EmersonRichard M.Emerson s Exchange Network Theorys Exchange Network Theory第4页,本讲稿共76页 Early Exchange TheoryEarly Exchange Theory第5页,本讲稿共76页 1、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理论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 IN CLASSICAl ECONOMICS这些古典经济学家把人看作是理性人,他们在自由和竞争性的市场里同他人进行交易或交换时,总是寻求物质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市场中的人们是自由的,可以得到必要的信息;他们能够考虑所有的替代性选择,并在此基础上,理性地选择能使其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行动进程。第6页,本讲稿共76页社会学家对经济学极端功利主义假定的修定:1人并不像功利主义认为的那样寻求最大的利润,但是他们在同他人的社会交易中努力获取利润。2人们并非是纯粹理性的,但他们在社会交易当中的确会盘算成本和收益。3人并不具备有关选择性方案的所有信息,但他们至少是常常在关注某些选择性方案,这形成了衡量戚本与收益的基础。4人经常在约束下行动,但他们仍然在交易中寻求获利时相互竞争。5人们经常在交易中寻求获利,但当他们进入交换联系中时,受到其所拥有的资源的限制。除了这些对功利主义假设的改造之外,交换理论从在经济市场进行的物质交易的限制中去除了人的互动。这需要对前面所列的清单再增加两条:6在所有社会中,人们确实都在明确界定的市场中从事经济交易,但这只是在所有社会脉络中发生于个体间的、更为一般意义上的交换关系中的特例而已。7人们的确在交易中追逐物质性的目的,但他们也动员并交换非物质性的资源,比如情感、服务和符号。第7页,本讲稿共76页 2、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EXCHANGE THEORY IN ANTHROPOLOGY 弗雷泽爵士弗雷泽爵士(Sir James Frazer)圣经旧约中的民俗(folkloreintheOldTestament)在对原始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亲属和婚姻行为进行研究时,弗雷泽惊奇地发现,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明显喜欢“交表联姻”而不喜欢“平行表联姻”。是什么原因使得姑表联姻受到普遍欢迎,而姨表联姻却受到普遍禁止呢?弗雷泽引用了“经济动机”的“法则”:一位澳大利亚土著人如果没有相应的财产去讨老婆,一般地,他就会被迫用自己的女性亲属(通常是他的姐妹或女儿)进行交换以得到老婆。这样,社会中个人(缺少财产而又想娶妻者)的物质的或经济的动机就能解释各种社会类型(交表联姻)。1交换过程是人们为努力实现其基本需求而产生的。2当进行交换的人们觉得有利可图时,交换过程就产生了互动模式。3这种互动模式不仅满足了个人需求,而且限制了接着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结构。第8页,本讲稿共76页弗雷泽认为,土著人中妇女的交换行为至少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导致了权力和特权的分化:第一,“由于在澳洲土著中妇女具有较高的经济及商品价值,所以拥有众多姐妹或女儿的男子就富有,而那些没有姐妹、女儿的男子就贫穷,甚至可能得不到妻子”。第二,“老年男子可以利用这一交换体系,从年轻的女性中得到几个妻子;而那些年轻的男子由于没有女性用来交换,往往被迫独身或接受那些年长者遗弃的妻子”。4在交换过程中,人们根据其获取有价值商品的难易程度区分出各种群体,并造成权力、威望和特权的差异。第9页,本讲稿共76页马林诺斯基和非物质交换论Bronislaw Malinowski and Nonmaterial Exchange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The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在这本书中,马林诺斯基对物质性或经济性的交换同非物质性或符号的交换进行了区别(materialoreconomicexchangesfromnonmaterialorsymbolicexchanges)。马林诺斯基认为,库拉圈不仅是经济的或物质的交换网,而且是用来加强社会关系网络的符号交换。他指出:“一次交易并未结束库拉圈(Kularing)的关系,规则是,一旦进行库拉交易,永远进行库拉交易,两个人之间的伙伴关系是永久的、终生不变的事。”“尽管在库拉原则中的确存在着纯经济性的交易,但马林诺斯基观察到,臂环和项链(armletsandnecklaces)的仪式性交换才是库拉交换原则中的主要功能。库拉圈的交换关系具有“炫耀”、共享、给予的基本功能,并且具有创造社会联系的深切愿望(theKulatomean“thefundamentalimpulsetodisplay,toshare,tobestowandthedeeptendencytocreatesocialties.”)。马林诺斯基认为,像库拉圈这样的永久性的社会模式具有积极的功能性后果,可以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也可以满足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的社会性需要。第10页,本讲稿共76页马林诺斯基仍然为现代交换理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Malinowskis analysis made several enduring contributions to modern exchange theory:1按照马林诺斯基的说法,“库拉圈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消除这样一种观念,即理性人只想按照经济原则以最小的努力来满足最简单的需求,此外别无他求。(themeaningoftheKulawillconsistinbeinginstrumentaltodispeltheconceptionofarationalbeingwhowantsnothingbuttosatisfyhissimplestneedsanddoesitaccordingtotheeconomicprincipleofleasteffort.)2心理的而非经济的需求,是促进和保持交换关系的动力,因而是解释社会行为的关键。(Psychologicalratherthaneconomicneedsaretheforcesthatinitiateandsustainexchangerelationsandarethereforecriticalintheexplanationofsocialbehavior.)第11页,本讲稿共76页3如库拉圈所显示的,交换关系也能具有超出当事人双方的意义,间接交换的复杂模式可以维持扩展和延伸了的社会网络。(Exchangerelationscanalsohaveimplicationsbeyondtwoparties,for,astheKulademonstrates,complexpatternsofindirectexchangecanmaintainextendedandprotractedsocialnetworks.)4符号性交换关系是基本的社会过程,它可以造成等级的分化,也可以将社会整合为一个有内聚力的、团结的整体。(Symbolicexchangerelationsarethebasicsocialprocessunderlyingbothdifferentiationofranksinasocietyandtheintegrationofsocietyintoacohesiveandsolitarywhole.)第12页,本讲稿共76页莫斯和交换结构论的产生 Marcel Mauss and the Emergence of Exchange Structuralism 在在礼物礼物the gift 一书中,莫斯认为,观察像库拉圈那样复杂的交换网络的关键,在于“在原始或古老的社会类型中,什么原则使得接受了礼物的人必须予以回报,什么力量迫使接受者给予回报?”莫斯认为,这种互惠性的“动力”来自社会或群体。他写道:“是群体,而不是个人进行交换、签订合同并受义务制约。”(MaussbelievedthecriticalquestioninexamininganexchangenetworkascomplexasthatoftheKulawas,“Inprimitiveorarchaictypesofsocieties,whatistheprinciplewherebythegiftreceivedhastoberepaid?Whatforceisthereinthethingwhichcompelstherecipienttomakeareturn?”The“force”compellingreciprocitywas,Maussbelieved,societyorthegroup.)第13页,本讲稿共76页个体按约活动就是体现了群体的道德规范。(“Itisgroups,andnotindividuals,whichcarryonexchange,makecontracts,andareboundbyobligations.”)个体间的交换就是按照群体规范进行的,同时也就巩固了这些规则与规范。因而,莫斯认为,既不能像功利主义那样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也不能像马林诺斯基那样过分强调个人的心理需要,而应当认为个人是社会群体的代表。最终,交换关系产生于群体道德,并巩固和服务于群体道德这一自成一格自成一格(suigeneris)的实体。第14页,本讲稿共76页列维一斯特劳斯与结构主义 Claude Levi-Strauss and Structuralism1949年,列维一斯特劳斯在其经典著作宗族的基本结构(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一书中分析了交表婚姻模式。第一,抨击了弗雷泽和功利主义的观点,即假设社会行为的首要原则是经济上的。列维一斯特劳斯认为,“重要的是交换关系本身而不是用来交换的东西”。必须从其对更大社会整合功能的观点来看待交换。第二,反对交换过程的心理学解释,尤其是行为主义者所鼓吹的那种观点(见后面部分)列维一斯特劳斯认为,人类拥有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使得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组织不同于各类动物。人类的行为因而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尤其是在社会交换当中。动物在何时、何地、如何进行交往是不受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支配的,而人类则在任何交换情境中都遵照这些观念和准则行事。第15页,本讲稿共76页列维一斯特劳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交换原则:several fundamental exchange principles:第一,所有的交换关系都包括了个体所付出的代价,但与经济学和心理学对交换的解释不同,列维一斯特劳斯认为,这种代价应归因于社会归因于使行为付出代价的那些风俗、规则、法律和价值。个体本身不承担这些代价,但把它归之于“社会秩序”;First,allexchangerelationsinvolvecostsforindividuals,but,incontrastwitheconomicorpsychologicalexplanationsofexchange,suchcostsareattributedtosocietytothosecustoms,rules,laws,andvaluesthatrequirebehaviorsincurringcosts.Thus,individualsdonotassignthecoststothemselves,buttothe“socialorder.”第16页,本讲稿共76页第二,社会上所有稀缺的、有价值的资源不论是物质性的(如妻子),还是符号性的(如尊重和威望)分配都受到规范与价值观的制约:只要社会上的资源丰富或价值不高,其分配就不会受到控制,而一旦变得稀缺并获得高价后,其分配就立刻受到控制;Second,forallthosescarceandvaluedresourcesinsociety-whethermaterialobjects,suchaswives,orsymbolicresources,likeesteemandprestige-theirdistributionisregulatedbynormsandvalues.Aslongasresourcesareinabundantsupplyorarenothighlyvaluedinasociety,theirdistributiongoesunregulated,but,oncetheybecomescarceandhighlyvalued,theirdistributionissoonregulated第17页,本讲稿共76页第三,所有交换关系都受到互惠规则的制约,它要求那些得到贵重资源的人给予那些提供资源的人其他有价值的东西。Third,allexchangerelationsaregovernedbyanormofreciprocity,requiringthosereceivingvaluedresourcestobestowontheirbenefactorsothervaluedresources.第18页,本讲稿共76页 3、心理行为主义与交换论心理行为主义与交换论 PSYCHOLOGICAL BEHAVIORISM AND EXCHANGE THEORY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第19页,本讲稿共76页社会学交换论的一些流派所吸纳的心理行为主义的理论。这些理论有:l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有机体总是做出服从最大酬赏和最小惩罚的行为。Inanygivensituation,organismswilldothosebehaviorsthatwillyieldthemostrewardandtheleastpunishment.2有机体将重复那些已经证明能够得到酬赏的行为。Organismswillrepeatthosebehaviorsthathaveprovedrewardinginthepast.3有机体在某种场合下的行为曾得到酬赏,如再次出现相似的场合时,它们就会重复那种行为。Organismswillrepeatbehaviorsinsituationsthataresimilartothoseinthepastinwhichbehaviorswererewarded.第20页,本讲稿共76页4当前的刺激如果在过去某种情况下曾得到酬赏,则这种刺激将引起与过去类似的行为。Presentstimulithatonpastoccasionshavebeenassociatedwithrewardswillevokebehaviorssimilartothoseemittedinthepast.5只有不断地得到酬赏,行为的重复才能不断地发生。Repetitionofbehaviorswilloccuronlyaslongastheycontinuetoyieldrewards6如果某一行为以前曾得到酬赏,但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突然一无所获,有机体就会有情绪波动。Anorganismwilldisplayemotionbehaviorthathaspreviouslybeenrewardedinthesameorsimilarsituationsuddenlygoesunrewarded.第21页,本讲稿共76页7某种行为得到的酬赏越多,(由于满足)有机体就认为越不值得去做,而宁可去做另一种行为以得到其他酬赏。Themoreanorganismreceivesrewardsfromaparticularbehavior,thelessrewardingthatbehaviorbecomes(becauseofsatiation)andthemorelikelytheorganismistoemitalternativebehaviorsinsearchofotherrewards.第22页,本讲稿共76页 George C.Homans George C.Homans Behavioristic Exchange Theory Behavioristic Exchange Theory第23页,本讲稿共76页一、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行动:是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它,人们才能把自己的行动变成追求报酬,避免惩罚的行动。情感:是指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如好感、反感、赞同、反对等,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刺激:是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作出行动上的反应。报酬:又称奖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它可以是物质的,如金钱;也可是非物质的,如声誉、赞扬。第24页,本讲稿共76页成本:有两种含义。一是实际成本,是指在进行活动时蒙受的痛苦。如体育运动员为了夺冠所进行的艰苦训练;二是机会成本,指为了获得某种报酬而失去的其他可能的报酬,如为了准备考试而放弃了一场音乐会。投资:是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知识,专长、资历、性别、种族。利润:是指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奖励。剥夺: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特定奖励后所经历的时间长度。满足:是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的时间里得到的报酬已足以使他们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报酬。第25页,本讲稿共76页二、基本命题二、基本命题表表10-1霍曼斯的交换命题霍曼斯的交换命题第26页,本讲稿共76页三、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问题1、公平分配原则的标准什么是公平性标准呢?1)经验性标准。(和自己过去相比)2)比较性标准。(和与自己背景相同的人相比)2、权力与强制性不公平交换权力:一种提供有价值报酬的能力。霍曼斯认为由于一部分掌握着一些为他人急需的特殊的资源,因而被给予较高的地位,社会分层体系由此形成。他认为这种分层是合理的、公平的。第27页,本讲稿共76页小结:霍曼斯的所有命题都是关于个人之间的交换行为,但他认为,这些命题同样能对社会作出解释。一种社会制度只有它满足人们的一组基本需要时,才能把人们从其他的报酬中吸引过去,当它失去了提供报酬的能力时就难以维持,新的制度将随之产生,社会组织也是在这种交换中形成的。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基于个人层次上的,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对于初级群体中的某些行为,它可以作出一定的解释,但是,对于宏观社会中的种种重大问题,如社会制度的产生、变迁等,就缺乏解释力。所以霍曼斯的理论只适用于直接的人际互动关系的小群体,即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但是社会一旦构成,就有了它自身的特性,这些特性是不能简单还原到个人的,霍曼斯试图用个体运动的心理学命题去解释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结构,是注定要失败的。第28页,本讲稿共76页 Peter M.Blau s Dialectical Peter M.Blau s Dialectical Exchange Theory Exchange Theory第29页,本讲稿共76页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研究主题:从微观到宏观层次系统地追溯了社会交换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形态和影响,试图说明社会交换是如何“从个人之间日常互动以及人际关系中到处存在的较为简单的过程演变为支配社会和社区复杂结构的过程。”研究重点:该书注重讨论社会制度,尤其注重研究所谓社会结构的突生特性(emergentproperties)。即考察基本交换过程对形成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既定的社会结构对交换过程的制约。第30页,本讲稿共76页一、研究主题:布劳理论的研究重点不在人际关系而在于社会结构布劳理论的研究重点不在人际关系而在于社会结构。他认为,从微观到宏观领域交换过程虽然相同但已变得更为复杂,即交换的主体由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社会组织;交换性质也由直接扩展到间接;交换由先于创造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过程变为受社会制度和结构制约的过程。他希望以自己的新的理论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框架,从而填补微观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与宏观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之间的鸿沟。第31页,本讲稿共76页二、研究步骤:1、从日常的人际交换的微观过程中概括出一般性的概念原则并用以解释社会结构的出现,即从基本的交换现象中获取对社会结构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2、将研究领域扩展、补充新概念、新原则,用以了解宏观交换过程(网络);3、在2的基础上研究受社会结构制约的宏观社会交换过程。第32页,本讲稿共76页三、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一)(一)社会交换的基本概念社会交换的基本概念(二)微观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交换(二)微观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交换(三)宏观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交换三)宏观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交换第33页,本讲稿共76页宏观微观宏观孔德米德布劳齐美尔斯宾塞韦伯霍曼斯帕森斯社会学的分化第34页,本讲稿共76页社会结构问题 中心课题 孔德 迪尔凯姆 韦伯 米德 库利 霍曼斯 淡 化 布劳 重新展现 宏 观微 观宏 观第35页,本讲稿共76页 (一)社会交换的基本概念第36页,本讲稿共76页1、社会交换的界定:“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社会的微观结构起源于个体期待社会报酬而发生的交换。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第37页,本讲稿共76页2、两种报酬类型内在性报酬和外在性报酬内在性报酬,即从社会交往关系本身中取得的报酬。如乐趣、社会赞同、爱、感激等;外在性报酬,即在社会交往关系之外取得的报酬。如金钱、商品、邀请、帮助、服从等。第38页,本讲稿共76页3、社会交换的形式:(1)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参加这种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本身作为目的。(2)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这种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看作是实现更远目标的手段。外在性报酬对一个人合理选择伙伴,提供了客观、独立的标准。(3)混合性的社会交换。这种交换既具有内在报酬性,也具有外在报酬性。第39页,本讲稿共76页4、社会交换过程的条件布劳列举了三种类型:第一、交换发展时期与交换伙伴间关系的特点和性质;第二,社会报酬的性质和提供它们时付出的成本;第三,发生交换的社会背景。第40页,本讲稿共76页5、交换的基本过程吸引socialattraction:社会吸引是刺激人们进行交换的前提条件。竞争competitionforpower:社会交换的实现途径。(以占有资源的数量、质量、稀缺程度来决定胜负)分化differentiation:拥有丰富的或稀缺的社会资源的人在群体中获得了较高的交换地位,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交换对象。而没有什么资源的其他成员只得处于较低的交换地位,他们选择自己交换对象的余地很小。结构分化的深入会涉及权力的分化,即当社会地位差别很大的双方进行交换时,交换中的一方会出现以依从作为回报的形式。这样,另一方因而获得权力,交换关系中随之会出现权力等级的分化模式。第41页,本讲稿共76页权力结构在交换中具有两种作用:整合strainstowardintegration:每个成员都有固定的位置,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地位角色的要求行事,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冲突strainstowardopposition:如果群体内部的报酬结构发生变化或群体成员对报酬的期待结构发生变化或其它原因,都可能使得某些参与交换的群体成员感到对方没有履行互惠义务,从而产生被剥夺感。第42页,本讲稿共76页6、交换的原则第43页,本讲稿共76页(二)微观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交换微观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交换 1、社会吸引是社会交换的前提、社会吸引是社会交换的前提社会吸引是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是不管出于任何原因去接近另一个人。如果一个人期望与别人的交往带来报酬,那么不论这些报酬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他们都会受到能提供这些报酬的人吸引。布劳认为,社会吸引过程导致社会交换过程。互相提供报酬将维持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继续交往。第44页,本讲稿共76页2、不平等交换:权力的产生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交换都是对等的,以相互吸引、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即可以是交互的、也可以是单方面的。假设有甲乙两个人,乙给甲提供某种东西。但是甲却没有相应地回报乙。这时,甲就有四种选择:(1)强迫乙再给他以回报;(2)从另一个来源获得乙所能给的回报;(3)寻找没有乙给予的这种回报也能过下去的方法;(4)服从乙,按照乙的意愿行事,以此回报乙。如果甲作出了第四种选择,那么乙对甲就拥有了权力。第45页,本讲稿共76页3、保持独立性/平等交换的条件(1)战略资源。一个人(群体)如果拥有使其他人为自己提供必要服务和利益的有效诱因的所有必要资源,那么他就受到了保护,不会变得依赖于任何人(群体)。(2)替代资源。一个人(群体)如果在别的地方也能获得某种服务,有可以替代的某种服务的提供者,那么他就不必非得依赖于某人(群体)不可。(3)强制力量,如果拥有强制力量迫使别人(群体)提供必要的利益或服务的能力,那么他就不必依赖特定的人(群体)。(4)减少需要,具体的说,一个人如果能在没有某种服务的情况下也能过下去,那么他就不一定去依赖某种特定服务的提供者。第46页,本讲稿共76页4、获得权力的条件布劳把权力看作是“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给其他人的能力。获得与维持权力的战略是防止其他人选择保持社会独立性的任何一个条件方案。同时强制其他人服从,使其他人知道只有服从才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布劳也提出了获得权力的四种必要条件:(1)对于他人能够提供给自己的作为交换的利益保持冷淡;(2)对于别人需要的东西加以垄断;(3)防止其他人为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形成强制力量;(4)别人需要他所能提供的利益。第47页,本讲稿共76页5、权力合法化的渠道拥有权力者与被使用权力的人们之间存在冲突。因此,只有合法的权力才能获得心甘情愿的服从。合法的权力就是权威。那么如何使权力合法化呢?布劳认为有以下六种渠道:(1)依靠下级集体所承认与实行的共同规范,这些共同规范强制它的下级成员遵从上级的命令;(强制服从)(2)依靠下级的社会赞同;(赞同)(3)依靠社会化;(社会化)(4)走出领导的“两难困境”。获得权力的过程和获得社会赞同的过程是矛盾的,必须消除这种矛盾;(5)领导与追随者的期望;(6)提供补偿。布劳认为,温和地使用并对追随者的服从给予丰富的利益进行报答的权力,可以诱导出使权力合法化的社会赞同:权力的剥削性与压迫性使用,则会激起社会非难并在极端情况下引起强烈的敌视情绪和报复欲望。第48页,本讲稿共76页(三)宏观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交换三)宏观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交换布劳对宏观社会结构更感兴趣,因而建构的宏观社会交换理论也更为丰富。他发现群体之间交往与个人之间交往有一些相同点:第49页,本讲稿共76页1、个人间的交换与群体间交换的相同点第一,群体之间的交往也受追求报酬的欲望支配。第二,群体之间的交往也大致经历了“吸引竞争分化整合”这样一个过程。即群体在向可能的交往者表现出吸引力方面进行竞争,通过竞争,平衡的或不平衡的交换关系将会出现。如果群体间的交换是平衡的,就会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是不平衡的,就会出现地位和权力的分化。当某一群体取得权力地位并与其他群体建立依从关系而且能有效地控制从属群体时。一个更大的整体也就形成了。第三,人际交换中的公平性原则同样适用于群体间的交换。第50页,本讲稿共76页2、个人间交换与群体间交换的不同点在微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是直接的直接的,而在宏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大量的是间间接的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是远距离的。所以,它需要某种机制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布劳认为共同价值共同价值提供了这一机制。因为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行交换。以社会规范为中介的间接交换替代个体之间的直接交换是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机制。第51页,本讲稿共76页3、描述社会结构的参数布劳认为,社会结构可以用它的参数来描述。结构参数基本上分为两类:(1)类别参数类别参数。包括性别、种族、宗教、语言、职业、婚姻状况等;(群体)异质性(2)等级参数等级参数。包括教育、收入、财富、权力等。(地位)不平等社会结构的分化一般有两种形式:异质性和不平等。异质性是水平分化,指人口在由类别参数所表示的各群体之间的分布。不平等是垂直分化,指由等级参数所表示的地位分布。第52页,本讲稿共76页布劳认为异质性和不平等都会给社会交往设置障碍,社会分化越大,这些障碍就会越广泛地阻碍社会交往。分化意味着它阻碍了社会结构各个部分之间面对面的交往,而整合则是增强了社会结构各个部分之间的面对面的交往。第53页,本讲稿共76页(四)存在的两难困境 1、共同利益与冲突利益的两难。、共同利益与冲突利益的两难。布劳把交换看作是一种混合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伙伴们既有共同利益也具有冲突性的利益。首先,交换伙伴中的各方总是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到的报酬比对方多,于是便在报酬方面产生了共同利益与冲突利益的两难。(报酬)(报酬)其次,交换伙伴在维持一种稳定的交换伙伴关系时也具有一种共同利益。但每个人都希望对方承担较大责任。这样,便在交换成本方面形成了共同利益与冲突利益的两难。(责任)(责任)第54页,本讲稿共76页2、吸引与反抗的两难。、吸引与反抗的两难。布劳认为吸引的纽带把个体团结成一个整体。但吸引本身也面临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品质使一个人能吸引一个群体;另一方面,这一品质也对其他人的交换地位构成威胁。因而,这种吸引本身又可能产生反抗的威胁。第55页,本讲稿共76页3、赞同、支援与其价值的两难。、赞同、支援与其价值的两难。个体需要通过拿出赞同、支援来作为对他人的报酬,但赞同、支援太频繁会降低其价值。因此,一方面,个体要给他人以赞同、支援作为一种回报形式,从而使交换能够维持和继续;另一方面,个体不得不珍惜赞同、支援,以避免赞同、支援的贬值。第56页,本讲稿共76页4、获得赞同与保持独立性的两难。、获得赞同与保持独立性的两难。从权力的条件来看,领导要获得对他人的权力必须保持社会独立性,而为了使权力合法化,他又必须从服从者那里获得社会赞同。要获得社会赞同,就必须承认对交换伙伴也就是服从者的依赖,并自由地向他人提供资源,这无疑会影响领导者的独立性。于是便于是便形成了获得赞同与保持独立性的两难形成了获得赞同与保持独立性的两难。第57页,本讲稿共76页5、权力反抗者的两难。、权力反抗者的两难。作为权力反抗者的一员,个体一方面要放弃其极端主义的理想与信仰,以提高个体在反抗者群体中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他又必须为获得反抗运动中最虔诚成员的支持而保持这种信仰。第58页,本讲稿共76页在布劳看来,两难困境的根源在于:(1)交换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共同利益是交换产生的前提之一,交换需要有共同利益,但在实现交换者之间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不同的利益。(2)报酬的价值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性。交换是为了获得报酬,但频繁的报酬或过于丰富的报酬又会降低报酬的价值。这使得交换者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即在报酬的被降低了的价值超过它们的增加着的数量的意义之前提供多少报酬。(3)交换目标状态的不相容要求的存在。同一个社会行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后果,这就难免出现为了实现一个交换目标而妨碍另一个目标的可能,也可能出现实现同一个目标的不同条件之间的冲突。第59页,本讲稿共76页小结:布劳的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改进了霍曼斯的理布劳的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改进了霍曼斯的理论,但是由于其理论本身的缺陷,也遭到了一论,但是由于其理论本身的缺陷,也遭到了一些批评:些批评:(1)布劳理论的最大弱点是它依赖于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人类行为是以交换为指导的。这种过程是既定的。不能进行充分的证明和解释。如果一个人愿意接受关于交换在社会关系中重要性的前提,他就会追随布劳的理论。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个重要前提,要接受布劳的理论是不可能的。第60页,本讲稿共76页(2)布劳对集体组织的定义过于宽泛,以致囊括了从小群体到复杂组织的全范围现象。除了社区研究之外,社会学的大多数领域都落入了布劳集体组织的范畴之中。(3)布劳的社会学立场要比霍曼斯更为坚定。他力图去分析集体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内部的差别。这种努力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他的理论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布劳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差别,但却没有对这些差别进行深入的分析。第61页,本讲稿共76页 Richard M.Emerson s Exchange Network Theory 一、基本交换概念一、基本交换概念二、结构、网络与交换二、结构、网络与交换第62页,本讲稿共76页一、基本交换概念一、基本交换概念 行动者:指一个人或集体单位,能够接受环境所给予的强化;强化:能够给行动者带来报酬的环境特征;行为:行动者对环境作出的行动或运动;交换:行动者自环境中提取强化的行为;报酬:某一特定强化形态上所附有的价值;选择性:行动者所处的环境中财富的数目,这一环境能够提供特定类型的强化物;第63页,本讲稿共76页代价:某一类报酬的大小和数目,这种报酬可望得到另一类报酬;交换关系: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间持续性的来往机会行为;依赖:行动者的强化依靠在他人行动时的状况;均衡,行动者双方所获得的报酬相等;权力:交换者的一方迫使他方多付代价的程度;资源:某一行动者在交换过程中用以给予的报酬。第64页,本讲稿共76页二、结构、网络与交换二、结构、网络与交换(1)行动者:某一关系网络中的结点A、B、CN。不同的字母代表拥有不同交换资源的行动者,相同的字母,如A1、A2、A3等等代表拥有相似资源的行动者。(2)交换关系:AB、ABC、A1A2,以及其他能把不同的行动者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关系网的模式。他重点讨论了以下几种网络形式:第65页,本讲稿共76页1、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Unilateral Monopoly图10-1 第66页,本讲稿共76页2、分工式交换关系:Division of Labor图10-2 第67页,本讲稿共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