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课件8新人教版必修3.pptx
-
资源ID:64380759
资源大小:1.80M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课件8新人教版必修3.pptx
劝学荀子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文本导入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世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曾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和楚国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今属山东)。他的学生中最知名的两位是韩非和李斯。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本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作者简介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背景解读1荀子荀子是荀子及其门人弟子所著,现存32篇。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认为人不能决定自然规律的存亡,天也不能决定人类的治乱、吉凶和命运。天与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2)“隆礼重法”学说。这是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基础,强调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常识梳理作品评价:荀子一书的思想,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其处于进步和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礼义伦理思想对于封建基础的巩固以及封建上层建筑的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修养的人;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文中应为第二义。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半步。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指极近的距离,或比喻数量极少。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十驾”即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思维建构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内容把握1第2段运用了五组比喻句,这五组比喻句可分三层意思:(1)“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升内涵。(2)“以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合作学习(3)又用“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推论出人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和参省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这三层意思呈递进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2第3段使用五个比喻句谈到了与学习紧密相关的几个问题。(1)作者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2)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和“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要善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的重要性。3课文最后一段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学不可以已”,请找出这些对比。答案作者通过对比,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说明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做人。你怎么认知这种观点?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我的观点:思辨论坛答案(观点一)同意荀子的观点。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学习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那种只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者本领、没有精神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所以,学习者需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学会做一个有德行、有操守的君子。(观点二)不同意荀子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仅仅做一个有德行、有操守的人是不够的,学习者还要有能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能力,有社会所需要的健康的人生观、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比喻论证阐明事理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气势充沛。(1)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作者用了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遇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显,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读写能力(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等从正面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3段,作者先连用四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4段,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寓言、故事来打个比方,用比喻的方式来论证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其效果是: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易,化枯燥为生动,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它的运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主体部分使用,即用一比喻贯穿全文,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地把喻体与所要论证的观点的相同或相似点揭示出来,放在一起比较,从而使喻体有力地论证论点。另一种是在局部段落内使用。比喻论证虽然需要借助比喻,是比喻在论述文中的运用,但比喻论证却不同于比喻。比喻可以用来形容一切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重在“喻”;而比喻论证必须将比喻用来阐述、证明观点。具体说,就是不仅要对喻体进行分析,点明喻体的实质,还要从喻体所喻的问题中,概括或引申出带有普遍性的认识或道理,分析、揭示出用来比喻的事物、现象与所要论证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使喻体部分与议论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能在议论中不断地点到喻体,其侧重点在“证”。简言之,就是要喻而能证。针对练笔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谈自由”为话题写一个小片段,200字左右。答案(示例)自由,世上本没有真正的自由。从你出生那一天起,就得在父母的教育下成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生动地诠释了自由的相对性。鹰在天空翱翔,鱼在水里畅游,是何等的自由自在。如果反过来,把鹰置于水中,把鱼放在天空,那么,它们非但得不到自由,而且连生存都不可能。它们的自由都受着空间环境的制约。风筝只有在长线的牵制下,才能在空中自由飘动,翩翩起舞,倘若它抱怨长线对它的制约,并把长线扯断,那么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到更多的自由,反而会一头栽进泥潭,再也不能飞了。小至鱼、鹰,大到一颗颗行星,一旦脱离了它们必须遵循的运行轨道,将很快变成一颗流星,在与其他星体碰撞及与大气的摩擦中化为乌有。任何事物的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便是大自然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