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故事演讲稿3篇 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演讲.docx
-
资源ID:64436060
资源大小:16.1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家风家训故事演讲稿3篇 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演讲.docx
家风家训故事演讲稿3篇 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演讲演讲稿是作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语表达运用的文稿。在充溢活力,日益开放的今日,演讲稿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我整理的家风家训故事演讲稿3篇 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演讲,以供参考。家风家训故事演讲稿1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在一起闲聊,我问妈妈:“你希望我长大变成什么样的人?我真想变成童话里的仙子,因为她们有魔法,想实现什么愿望就能实现什么愿望。”妈妈说:“是啊,可是我们恒久也变不成仙子。但是一个人只要具备了一些优秀的品质,那么就可以像仙子一样实现自己的幻想。我希望我的小陆陆能成为一个脚踏实地,主动向上,真正生活过的人。通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来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后来在我自己的要求下我学了古筝,可是在老师那儿上完课后,回到家又不情愿下功夫练,有时只是随意拨拉几个声音熬时间。妈妈严厉的教训我:“既然自己确定了要学古筝,就要对自己的确定负责任,练琴的过程或许是辛苦的,但假如你付出了真心,专心去练,去体会,那么这个过程又是开心的。只是浮躁的人恒久也体会不到。学习也是这样,许多人都是空有理想,却没能脚踏实地的努力过、争取过,所以最终幻想也仍旧只是幻想。”经过了一段时间“苦痛”的挣扎,我最终养成了每天练一小时琴的习惯,即使感冒发烧也从没停止过。慢慢地,我无论是在学习时还是练琴时都更踏实、更专注。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就是要懂得酷爱生活,懂得感恩,懂得敬畏,懂得珍惜时间,懂得勤能补拙在我们家这不仅是给我定的“家规”,也是爸爸妈妈要求自己、教化自己的。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家风家训故事演讲稿2我身在一个华蜜的家庭中,家里的每个人都遵守一项规定:勤俭节约,而勤俭节约也就成了我们家的家风。每一次剩菜没吃完,我们总会把剩菜留到下次吃,而不是扔掉;每次我们去外面吃饭,假如没吃完,我们总会把剩菜打包回家;像空饮料瓶、空的蜂蜜罐子这样的东西,我们总会用它们来装一些物品。记得有一次,爸爸因为觉得菜不好吃,想倒掉,妈妈连忙阻挡他:“把菜倒掉太奢侈了,这又不算太难吃,凑合着吃吧。节约光荣,奢侈可耻呀。”爸爸点了点头,答应了。从今,爸爸再也没有这么干过了。还有一次我喝完饮料后,原来想把饮料瓶干脆扔到垃圾桶里,却被妈妈给挡住了。她说:“别扔,别扔,这个瓶子我还可以用来放东西呢,可千万别奢侈了,节约光荣。”我听了后,把瓶子递给妈妈,说:“好呀!节约光荣,奢侈可耻。”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勤俭节约。家风家训故事演讲稿3敬重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家风的传承,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持续,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教化。在中国,人们喜爱以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或者说,家训是中国人期望家风许久流传的最主要表达方式。那么,就让我们穿梭于古代和现实之间,体会家训中传递的家风。家风教化伴随文明产生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现在有文字记载的家风教化也许就是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的家训了。在尚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周公告诫侄子周成王(姬诵)的一篇诰辞。文中,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不要荒废政事,要安定民心。“知稼穑之艰难”,这样的家风教化至今还在持续着。在说苑反质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病重时写下家训,藏于柱中,要妻子等儿子长大后拿给他看。这份家训叮嘱儿子布帛不行用完,用完了就无法再做衣服;牛马不行将其力气用完,用完了就无法再运用牛马耕田驾车;任事者不行对其过分苛刻,否则就无人帮你做事了。由此看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家风教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在诸葛亮的思想观念里,人要注意加强道德修养,要不断学习,要清心寡欲,要静思反省,要不急不躁。他把自己这些思想和行动指南以家训的形式传递给他的儿子,希望这能成为诸葛家风。可能连诸葛亮自己都没想到,他的这些训诲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家训家风,影响至今。颜之推教子“威历而有慈”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称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的家训专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家训之一。“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训诲,使为则为。”也就是说,在教化孩子问题上,他要求家人在婴儿能识得别人的脸色、懂得别人的喜怒时,就对其加以训诲。颜之推还说:“父母威历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意思是父母既威历又慈祥,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了。“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由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大意是,对于子女,父母不能偏爱,不应厚此薄彼。通过这些语句,颜家家风跃然纸上。颜之推身历三朝,对世事沧桑、人情世故体会很深,因此在颜氏家训中,他教化其后人要“少欲而足”、“无多言,无多事”、“虑祸养生”等。这些家训既有封建社会的局限性,也有其主动的一面。颜氏家训后,家训著作渐多,差不多每个朝代都有一些代表性家训产生。如唐代李世民的帝范,宋若莘的女论语,李恕的戒子拾遗;宋代司马光的训俭示康,陆游的放翁家训,袁采的袁氏世范,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明代姚舜牧的药言,杨继盛的杨忠愍公遗笔,何伦的何氏家规,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清代爱新觉罗玄烨的庭训格言,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张英的聪训斋语,汪辉祖的双节堂庸训,郑燮的家书十六通,曾国藩的教子书,甘树椿的甘氏家训,邹歧山的启后留言等。这些家训,影响深远,对中华文化思想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司马光训子节俭朴实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也是被历代人们称道的家训,这是写给他的儿子康的家训。司马光的家训独具匠心,首先说明自己是怎样的人:“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行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r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侈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大致意思是说,他原来出身贫寒,一代一代都继承着清白的家风相。他生性不喜爱豪华奢侈。他一向穿衣只求抵挡寒冷,吃饭只求饱肚子,也不敢有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表示与一般人不同,以此取得人们的赞扬。很多人都把奢侈奢侈看作光荣,他却把节俭朴实看作美德。事实上,这就是司马家的家风。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州县官和天章阁待制,为人廉洁,干一辈子,家无余财。这样的家风影响了司马光,司马光也是“以清白相承”,并认为“侈,恶之大也”。在训俭示康中,他举出历代很多“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例子,教化他的儿子司马康“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要求他的儿子把勤俭持家的家风传给下一代。曾国藩家书传家风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但说到近代家训,绕不开曾国藩,有人说曾国藩的家书在家训方面超过颜氏家训。曾家是望族,曾国藩的祖父曾留下了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干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道光年间,曾国藩做了京官,其父亲在给他的家书中写了三戒,即“节欲、节劳、节饮食”。曾国藩做官的几十年里,无论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有两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读书,二是坚持写家信。他的家信体现了他对家风的要求。他在家信中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他教化家人要勤快:“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其次贵有恒。”他要亲属坚持读书:“诸弟每人独立课程,必需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也教化家人放下架子去劳动:“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行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他还要家人勤劳节俭:“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读曾国藩家书,就像在听一位长者在和你聊家常,从读书成才,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世,甚至到养花养草,无所不谈,在闲聊中呈现出曾家家风。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古人讲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讲勤俭持家,重视家庭伦理,这些在今日仍有可吸取的养分。一代代的家训,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