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范文5篇.docx
-
资源ID:64483682
资源大小:41.0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范文5篇.docx
2022“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范文5篇2022“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范文1一床温暖革命友谊的被单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后的1934年12月,以项英、陈毅为领导的中共中央分局转移到了黄麟乡井塘村,项英等被安排住在村民谢招娣家里。随后的日子里,谢招娣时不时地送一些黄元米馃、花生、鞋垫等食品和生活物品给红军战士,帮助他们洗衣服、洗被褥。项英的妻子张亮和红军战士们也经常帮助谢招娣犁田、砍柴、劈柴、打扫卫生,长期的相处让彼此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都把对方看作是至亲至爱的亲人。转眼到了1935年春节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加紧了“清剿”,红色苏区只剩下于都部分区域,且日益缩小,革命形势对留守在中央苏区的红军十分不利。为了轻装上阵,更为了表达对谢招娣一家人的感激之情,中央分局离开井塘的头一天晚上,张亮把随身携带多年的一床绸缎被单送给了谢招娣。红军走后,谢招娣一直不舍得用绸缎被单,视为宝贝并用生命进行保护,她决定等红军回来后再交回给红军。不久后,国民党兵来到井塘村,把乡亲们赶到村中的晒谷场上,威胁他们把收留的红军伤病员和红军物品统统交出来,否则,一旦查出就格杀勿论。乡亲们守口如瓶,没有一个人肯交出红军的伤病员和物品。于是,国民党兵便在井塘村挨家挨户地搜查。幸亏大家事先把红军伤员和赠送的东西藏到了深山的岩洞里,敌人在全村翻了个底朝天也一无所获。以后的几十年里,谢招娣一直珍藏着这床珍贵的绸缎被单直至去世。2004年,于都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文物普查工作期间,她的家属钟正予主动把这床被单捐献了出来,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从此被大众广为传颂。2022“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范文2一件厚重的羊皮袄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厚重而破旧的羊皮袄,军绿色的棉布内是厚厚的羊毛,胸前一排整齐的扣子羊皮袄的主人是于都籍老红军曾广华,正是这件不寻常的羊皮袄,陪着他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枪林弹雨。曾广华是于都县银坑镇琵琶村人。1932年,28岁的他在于都县“扩红”征兵中踊跃报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他先是被分到游击队担任班长,后来分到红一方面军23师担任通讯员。在一次战斗中,由于表现出色,上级奖励他一件羊皮袄。他将这件羊皮袄当作自己的功勋,十分珍惜。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于都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曾广华也跟随中央红军离开了家乡。此时,曾广华是炊事班的一名战士,负责部队的饮食。1935年6月,部队到达四川省境内的夹金山下,曾广华在附近的乡镇采买粮食,当地的一位老人得知他们要翻越夹金山,便叮嘱:“夹金山是座雪山,越往上越寒冷刺骨。翻山一定要多带衣服,在山上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再累再冷也不能停下来”“过雪山时,这件羊皮袄救了我父亲的命。”曾广华老人的儿子曾昭梁回忆着父亲告诉他的往事,夹金山山路崎岖狭窄,常年积雪,最浅地方的雪也能没过膝盖,刺骨的寒风吹得人浑身发抖,山上不时会有碗大的冰块夹杂着泥土滚落。一路上,不断有战友陷入积雪中,同伴伸手施救也跟着陷进去;有的战友想稍作休息,一坐下去就再也无法起来再悲痛再疲惫,也不悲观不停步,曾广华靠身上的羊皮袄,最终翻越了雪山。长征结束后,曾广华留在延安,参加过南泥湾开荒,之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1950年,从军18年的曾广华主动要求复员回家种田。1992年10月,老红军曾广华走完了他平凡而又辉煌的一生。羊皮袄、复员军人登记表、复员军人证明书、革命伤残军人证,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2022“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范文31960年3月15日,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出发,坐火车经过10天车程才到达大庆。一下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最高纪录是多少?”得知井位在马家窑,他立即带队赶到那里。4月2日,钻机运到了,吊车不够用,装卸成了难题,怎么办?王进喜不等不靠,把棕绳、撬杠、铁管、圆木和方木,凡是能用的工具都用上了,带领队友们“人拉肩扛”,用了整整一天时间,硬是把六十多吨重的全套钻井设备,一件件从火车上卸下来搬到井场。4月14日,萨55井开钻。千百年来,马家窑的田野上第一次响起了钻机声,英雄5队的铁臂第一次向松辽大地深处掘进。打到70米时,突然发生了井漏事故,需要大量的水来配制泥浆,下到井里,解决井漏问题。全队职工迅速行动起来,拿盆的、挑担的、借马车的大家很快来到水泡边儿,端的端、挑的挑、拉的拉,快速往井场运水。王进喜亲自驾驶罐车往来运水。经过一场大战,很快战胜了漏层,恢复了正常钻进。打到第三天,正组织快速钻进,突然灯火全灭,井场上一片漆黑。王进喜说:“关键时刻不能停”,他自己上钻台亲自扶刹把,凭着手上的感觉、耳听转盘响声来判断钻机负荷、钻压大小和井下情况,继续打井。经过苦战,一夜累计进尺顺顺当当上了1000米。就这样闯过一关又一关,到4月19日上午胜利完钻,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1200米多的设计井深,实现了“3天上千,5天完钻”的目标,创造了当时最高的纪录,这也是1205队到大庆的第一个新纪录。2022“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范文4这是深圳市档案馆收藏的一页_同志的亲笔题词,笔力遒劲,力透纸背。1980年,党中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经济特区人民敢闯敢干、开拓进取,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但随着外资不断涌入,对经济特区建设的责难和非议也多了起来。重要时刻,_同志于1984年1月22日至2月17日,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和广州、上海。看到经济特区发展取得的非凡成就,感受到人民群众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_同志郑重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是对经济特区工作的肯定,更饱含着对经济特区未来发展的殷殷期待。_年来,经济特区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花费上百年时间才走完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_周年庆祝大会上,_深刻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这是对经济特区干部群众的鼓舞,更深蕴着对经济特区建设的谆谆嘱托。一份期待书写在经济特区的土地上,一声嘱托铭记在人民群众心间。进入新时代,昂首新征程,经济特区勇担使命、锐意进取,必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22“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范文5浙江嘉兴,沈钧儒纪念馆内陈列着一面小国旗,它曾经一直摆放在沈钧儒的书桌上,是他珍贵的物件。这面小国旗由一块纵21.5厘米、横13.5厘米的长方形红色棉布制成,右上角用黄色布头缝制成新中国国旗的图案,因为年代久远,可以看到小国旗上有点点斑驳,以及几处细小的蛀洞。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的战略决战后,各民主党派的代表来到解放区。沈钧儒作为首批北上的代表,积极投身新中国的筹建工作。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沈钧儒作为民盟代表在会上发言,并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沈钧儒其实并未直接参与国旗、国徽等拟定工作,但他将此事一直记挂在心上。为此,在1949年7月初,沈钧儒特地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草案),从北平寄到上海,请当时从事美术工作的三儿子沈叔羊提一些意见。国旗的方案最终确定为“复字第32号”五星红旗图案,沈钧儒非常喜欢这个象征着团结的图案,回家后便请家人帮他制作了这面小国旗,并一直悬挂在自己书桌案头的小旗杆上。据了解,这面小国旗在沈钧儒的案头悬挂了15年,直到他逝世后才被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