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生物试卷(含解析).docx
2022学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 .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 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 .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 .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往往是趋向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或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可增加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C.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由图甲可知,D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可能会受到破坏2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酶的合成需要转录但不一定都需要翻译B.酶的合成过程中都产生水并消耗ATP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并可在细胞内外起作用D.酶催化作用的原理是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3 .利用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技术,检测抗虫棉中Bt抗虫蛋白表达量,原理如下图所示。检测之前,将“目的蛋白”的特 异性抗体固定在支持物上,待测样本中的抗原和酶标记抗原竞争结合固相抗体,标记抗原的酶可催化颜色反应。下列 说法第氓的是A.检测过程中待测抗原和酶标记抗原均为Bt抗虫蛋白B.需设置仅有酶标记抗原或者仅有待测抗原的两组对照C.实验组和对照组加入底物的量及显色时间必须一致D.反应体系中蓝色越深说明待测样品Bt蛋白含量越高4 .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8 .计数室的容积为ImmxlmmxO. 1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9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10 酶是活细胞产生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C.细胞质基质中的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D.细胞质中没有作用于DNA的解旋酶6 .元素和化合物是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核糖体、ATP和染色体中含有的五碳糖不都是核糖B.细胞内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维持细胞酸碱平衡的功能C.蛋白质和DNA具有多样性的共同原因是都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D.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如Fe、Mn、Zn、Cu等含量虽然很少,但功能上不可缺少7 .利用胚胎干细胞核移植技术可培养出与核供体极为相似的复制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胚胎干细胞是未分化的细胞,具有细胞全能性和二倍体核型8 .从供体的内细胞团分离胚胎干细胞,培养时需接种在滋养层上C.采集体内成熟的卵细胞经过去核处理,作为核移植的受体细胞D.核移植技术需要借助精密的显微操作仪和高效率的细胞融合法8. (10分)科学家在新西兰某无鼠的小型岛屿上投放某种家鼠以研究某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一段时间后,调查该家 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如下表: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N (估算家鼠数)3143744686869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2月鼠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家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C. 1-5月,家鼠种群数量上升说明该岛屿群落的丰富度增加D. 5-7月,该小岛所能维持的鼠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二、非选择题9. (10分)真核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完成复制后产生的姐妹染色单体保持相互黏附状态,在分裂期才会分离并平 均分配到子细胞中。黏连蛋白(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连结蛋白)的裂解是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的关键性事件,分离酶(SEP) 是水解黏连蛋白的关键酶。如图(a) (b) (c)分别表示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应细胞内某些化合物的含 量变化。(1)如图表示某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b)所处的时期为,你的判断依据是(2)分离酶(SEP)的活性需要被严密调控。保全素(SCR)能与分离酶紧密结合,并充当假底物而阻断其活性。据 此分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分离酶没有专一性B.保全素和黏连蛋白是同一种蛋白质C.保全素和黏连蛋白空间结构有局部相似之处D.保全素和黏连蛋白竞争分离酶的活性部位(3)在人类细胞中,分离酶在分裂间期时被阻挡在细胞核外。如果此时核膜的通透性不恰当改变,使分离酶处于细胞 核内,其可能的结果是,而此时纺锤丝还没有附着,分散的染色单体随意移动会使得染色体分配混 乱,从而导致无法保证DNA平均分配。(4)据图中信息,蛋白复合物APC在间期和分裂期含量变化是,该含量变化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是 o10. (14分)如图所示为某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蔗糖(1)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主要吸收红光的色素是,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转移至蔗糖的路径是(用图中字母和文字以及箭头作答)。(2)若在某条件下,图中“C-B”过程消耗的CO2均来自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则此条件下该植物的光合速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速率。(3)磷酸转运器(膜蛋白)能在将磷酸丙糖运出叶绿体的同时将等量无机磷酸运入叶绿体,由此推测磷酸转运器位于 o若图中过程催化蔗糖合成的酶活性减弱(其他条件不变),则叶绿体内淀粉的合成速率会,(填“减 慢”或“加快(4)若给该植物浇灌则该植物将吸收的H2'*O用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时,水中的,8O(填“能”或“不能”) 进入淀粉,理由是.11. (14分)基因工程目前已成为生物科学的核心技术,在农牧业、工业、医药卫生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回答 下列问题:(1)基因表达载体中的复制原点,本质上是一段富含A-T碱基对的DNA序列,它易与引物结合而成为复制起点的 原理是。启动子与复制原点的化学本质 (填“相同”或"不同”),启动子功能的含义主要是(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可在PCR扩增仪中进行的三步反应是 o若在PCR扩增仪中加入模板DNA分子100个,则经过30次循环后,DNA分子数量将达到 个。(3)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如抗虫性、抗病性等。我国的抗虫棉就是通过法导人抗虫基因基因培育成功的;抗病毒的转基因小麦是导入抗病毒基因培育的,使用最多的抗病毒基因有.12. 科学家发现,单独培养的大鼠神经元能形成自突触,(见图甲),用电极刺激这些自突触的神经元的胞体可引起兴 奋,其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I)是神经元产生和维持-68mV膜电位的主要原因,此时膜内的Na+浓度比膜外的 (填高 或低)(2)胞体受到刺激后,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此时产生的兴奋以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然后引起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产生第二个峰值.(3)谷氨酸也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能使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神经元,导致其兴奋.利用谷氨酸受 体抑制剂(结合上述实验),证明大鼠自突触神经元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实验思路:预测结果: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答案解析】据图甲分析,随着载畜量的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合理的载畜量为A-C点。据图乙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因 此种群数量变化呈现S型曲线。【题目详解】A、从图乙可知,F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错误;B、由图甲可知,A-C段随着载畜量的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增加,即适量的放牧可增加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B正确;C、从图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K值),C正确D、从图甲可知,从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D正确。故选A。2、D【答案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作用机理:能够降 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需要温和的条件。【题目详解】A、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合成需要转录和翻译过程;少数是RNA,合成需要经过转录过程,A正确;B、酶(蛋白质或RNA)的合成过程都有脱水缩合的过程,合成过程均产生水,且均需要能量,由ATP提供,B正确;C、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在细胞内外均可起作用,C正确;D、酶催化作用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错误。故选D。【答案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特性以及作用机理,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能结合所 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D【答案解析】结合题意和题图可知:(1)待测抗原,能与固相支持物上的特异性抗体结合,但不能发生颜色反应;(2)酶标记抗原也能与固相支持物上的特异性抗体结合,但因有酶的存在,故能发生颜色反应(白色变为蓝色);(3)由于待测抗原与酶标记抗原同时与固相支持物上的特异性抗体竞争结合,若蓝色产物越多,说明酶标记抗原越多, 则待测抗原少:反之亦然。【题目详解】A、基因工程中常常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转入基因的的表达的蛋白质量,而题中待测抗原和酶标记抗原都能与特 定抗体结合,故检测过程中待测抗原和酶标记抗原均为Bt抗虫蛋白,A正确;B、为了通过颜色反应区分待测抗原和酶标记抗原的多少,需设置仅有酶标记抗原或者仅有待测抗原的两组对照,B 正确;C、实验中需要控制无关变量,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加入底物的量及显色时间必须一致,C正确;D、分析示意图,反应体系中蓝色越深说明待测样品酶标记抗原含量越高,D错误。故选D。【答案点睛】注意:待测抗原和酶标记抗原都属于Bt抗虫蛋白,都能与固相支持物上的特异性抗体结合,二者的区别就是能否催化 颜色反应。4、B【答案解析】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A错误:每个计数室的容积有ImmxlmmxO.lmm, B正确;向血细胞计数 板中滴加样液前应先盖上盖玻片,让样液自行渗入计数室,若先滴加样液,统计结果会偏大,C错误;计数时,需统 计小方格内以及小方格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细胞,D错误。故选B。5、C【答案解析】只有在高温下酶的结构被破坏失去活性不可恢复,而在低温下酶只是活性降低;A错误;根据酶的概念,酶可以是蛋白质,也可以是RNA; B错误;细胞质基质中可完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第一阶段,即有分解葡萄糖为丙酮酸的酶;C正确;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DNA, DNA复制和转录的时侯需要DNA的解旋酶。D错误。6、C【答案解析】1、核糖体、ATP中含有的五碳糖都是核糖,染色体中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2、无机盐离子的作用有:(1)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2)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3)维持细胞的 渗透压;(4)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等。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根本原因是DNA分 子多样性,多肽中乙肽键数=氨基酸数目-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题目详解】A、核糖体、ATP中含有的五碳糖都是核糖,染色体中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A正确;B、细胞内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缓冲对具有维持细胞酸碱平衡的功能,B正确;C、蛋白质具有多样的空间结构,而DNA具有特定的双螺旋结构,C错误;D、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如Fe、Mn、Cu、Zn等含量虽然很少,但不可缺少,D正确。故选C。7、D【答案解析】1 .胚胎干细胞简称ES细胞或者EK细胞。是由早期胚胎(原肠胚期之前)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2 .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即可以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外,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题目详解】A、胚胎干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和二倍体核型,A错误;B、从供体的内细胞团分离胚胎干细胞,培养时需接种在饲养层细胞上,B错误;C、在动物体内采集的卵细胞需要经过培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然后经过显微操作法处理去核,作为核移植的 受体细胞,C错误;D、核移植技术需要借助精密的显微操作仪和高效率的细胞融合法,D正确。故选D。8、C【答案解析】A、由表格分析可知,2月份到3月份,鼠群数量在增加,说明2月鼠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正确;BD、据数据分析,家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在5月到7月小岛所能维持的鼠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即K值,BD正确;C、丰富度是指物种的数目,1-5月,家鼠种群数量上升,只是种群数量特征,不是丰富度,C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9、中期 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CD 使得姐妹染色单体提早分开 间期时APC含盘低,到了中期APC含量上升APC含量上升,将使得保全素(SCR)分解,于是释放分离酶,分离酶分解染色单体之间黏连蛋白,为染色单体移动到细胞两极完成DNA均分做准备【答案解析】由图可知,(a)时期APC含量很低,SCR与SEP结合;(b)时期,APC含量升高,与SCR结合,释放SEP,且SCR 含量降低。【题目详解】(1) b中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故为中期。(2) A、分离酶具有专一性,只能催化黏连蛋白的水解,A错误;B、保全素和黏连蛋白是不同蛋白质,B错误;C,保全素和黏连蛋白空间结构有局部相似之处,因为二者可以结合,C正确;D、保全素和黏连蛋白均可与分离酶结合,故二者竞争分离酶的活性部位,D正确。故选CD,(3)如果间期核膜的通透性不恰当改变,使分离酶处于细胞核内,可能会导致姐妹染色单体提前分开,无法保证DNA 平均分配。(4)据图中信息可知,间期(a)时,APC含量很低,(b)时期APC含量又升高;APC含量上升,将使得保全素(SCR) 分解,于是释放分离酶,分离酶分解染色单体之间黏连蛋白,为染色单体移动到细胞两极完成DNA均分做准备。【答案点睛】本题作为信息类题目,需要考生学会从题干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分析三种蛋白质的相互关系,SCR与SEP结合会抑制 SEP发挥作用,二者分离,SEP会促进黏连蛋白的水解。10、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光能-A-磷酸丙酸一蔗糖小于 叶绿体的膜上(叶绿体外膜和内膜上)加快不能该植物将吸收的Hzi-O用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时,水中的氧是生成了 02,不能进入淀粉【答案解析】图中A可以代表光反应的产物ATP和H, B是C3, C是Cs,植物经过卡尔文循环生成磷酸丙酸,在细胞质基质中生 成蔗糖,在叶绿体基质中生成淀粉。【题目详解】(1)类囊体薄膜上有两大类色素,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所以主要吸收红光的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光能被吸收 后,经过光反应储存在ATP中,经过卡尔文循环生成磷酸丙酸,在经过磷酸转运器运到细胞质基质合成蔗糖,所以路 径是光能磷酸丙酸一蔗糖。(2)如果叶肉细胞的CO2全部来自呼吸作用,而植物中还含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则整个植物的光合作用小 于呼吸作用。(3)根据信息“磷酸转运器(膜蛋白)能在将磷酸丙糖运出叶绿体的同时将等量无机磷酸运入叶绿体",所以磷酸转运 器位于叶绿体的膜上(叶绿体外膜和内膜上);催化蔗糖合成的酶活性减弱,则磷酸丙糖大量积累在叶绿体基质中,所以叶绿体内淀粉的合成速率加快。(4)在实验过程中,给该植物浇灌HJO,该植物将吸收的H8O用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时,水中的氧是生成了 02, 不能进入淀粉。【答案点睛】本题需要结合图分析出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同时结合光合作用的知识进行解答,解答(4)时需要注意细节,只考查 光反应。11、A-T碱基对多,相对氢键少,DNA易解旋 相同启动子驱动基因转录成mRNA 高温变性,低温退火、中温延伸 100x23。 花粉管通道 Bt毒蛋白 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和病毒的复制酶基因【答案解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 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 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 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 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PCR一般要经历三十多次循环,每次循环可分为变性、复性、延伸三步。在循环之前,常需要进行一次预变性,以便 增加大分子模板DNA彻底变性的概率。PCR过程为:变性,当温度上升到90 c以上时,氢键断裂,双链DNA解旋为单链。复性,当温度降低到50t左右时,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延伸,温度上升到72'C左右,溶液中的四种脱氧核昔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 DNA 链。【题目详解】(1)基因表达载体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和复制原点等,所以复制原点和启动子化学本质相同, 都是一段特定的DNA序列。已知复制原点中含A-T碱基对多,因此含氢键少,结构不稳定,易解旋,可做为复制的 起点,而启动子是驱动基因转录成mRNA的。(2) 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包括三步反应:高温变性(氢键断裂)、低温退火(复性)形成氢键和中温延伸形成子链。 PCR扩增仪可以自动调控温度,实现三步反应循环完成。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结果使 DNA呈指数增长,即2n (n为扩增循环的次数),所以100个DNA分子,30次循环,使DNA数量可达到100x23。个。(3)植物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抗病等转基因植物用到的抗虫基因有Bt毒蛋白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等,我国的抗虫 棉就是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Bt毒蛋白基因培育的;抗病毒基因有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和病毒的复制酶基因。【答案点睛】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关键步骤,熟知基因表达载体中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最后一问 提醒学生要关注生物科学的新进展。12、K+外流 低 Na+内流 电信号(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 新的神经冲动(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将 单独培养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随机的分为A组和B组,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A组神经元,B组神经元不作处理, 用电极刺激两组自突触神经元胞体,测量其电位变化 A组神经元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小于B组神经元的(A组神 经元不出现第二次电位变化)【答案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 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 形成局部电流。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题目详解】(1)图中-68mV电位是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K+外流是神经元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此时膜内Na+的 浓度比膜外低。(2)胞体受刺激后,Na+内流,使细胞膜内阳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外侧,形成动作电位,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与 相邻部位形成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依次将兴奋以电信 号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下去。兴奋传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与胞体膜(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新的神经冲动,产生第二个峰值。(3)谷氨酸作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加入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后,谷氨酸没法与 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不产生兴奋。所以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大鼠自突触神经元,电极刺激胞体后, 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变小,甚至不出现第二次电位变化。实验思路和结果为:将单独培养的大鼠自突触神经元随机分 为A组和B组,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A组神经元,B组神经元不做处理,用电极刺激两组自突触神经元胞体,测 量其电位变化;预期A组神经元的第二次电位变化明显小于B组的。【答案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