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docx
-
资源ID:64491424
资源大小:95.13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文言句式-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docx
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级),不同的句式和用包括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 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不熟悉、不 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 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判断句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 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 秦、楚皆千余里,再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 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节选自东坡志林卷五,有删改)参考译文:苏先生说:圣人不能创造时势,也不能违背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不 违背时势罢了。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以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势。周朝衰 落,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的国土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他们的势力足够 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国君都称了王,做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没有分封诸 侯。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已经很久了,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1 .掌握实词置、并、势(1)(2023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置:诸侯相矛并:其磬足以建侯树屏势:答案:设置吞并势力(每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句中,“罢侯置守”是君主想对诸侯做的 举措,“罢”和“置”是两个相对的词语,“罢”为罢免、废除,“置”应为设立、设置。 联想项脊轩志中“内外多置小门墙”可知,“置”为设置。句,“诸侯”是主语,“相” 是“互相”,作状语,“并”是谓语。联系作品的背景一一战国诸侯争霸,再联想过秦论 中“并吞八荒之心”,可推知此处“并”应是“吞并”的意思。句,联系语境,可知“其” 代指前面的“齐、晋、秦、楚”四国,“势”是“足以建侯树屏”的主语,联想六国论中“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可推知此处“势”应解释为“势力”。2 .掌握虚词所' 也、其(2)(2023改编,3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其正确的释义。此后谓不能为时者也所:词(放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地方)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也:词(表判断语气;表陈述语气)基势足以建侯树屏其:词(他们的;大概)答案:助放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助表判断语气代他们的(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所”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 名词性短语,“所谓”意为“所说的”,“所”是助词。句,从“此所谓”和“者也”可 以看出此处是判断句。所以句尾的“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句的大意是“他们的势力 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其”在这里是代词,意思是“他们的”。3 .利用判断句式断句,准确翻译判断句(3)(2023改编,6分)用“片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苏子日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2分)答案:苏子日/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2分)翻译:苏先生说:圣人不能创造时势,也不能违背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 人能不违背时势罢了。(4分)解析:本题考查利用判断句式断句和准确翻译判断句。先看断句,“圣人之所能为”是 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时”作判断,“非”在两个名词之间,表否定判断。所以“时 非圣人之所能为也”是判断句,判断句前后必断开。另外“日”是对话标志词,其后断开。“圣人不能为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后断开。每两处1分。再看翻译,要注意判断句“时 非圣人之所能为也”的翻译。首先将主语和谓语分别翻译,“时”译为“时势”,“圣人之所 能为”译为“圣人所能造就的”,中间用“是”连接,加上句中的副词“非”,即得到“时势 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二其他部分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失”译为“违背”,“而已”译为“罢 了”。判断句式2分,关键词每个1分。名师点睛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做谓语,直接对主语做出判断。那么,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究竟有哪些特征呢?1 .名词性成分做谓语。谓语是名词性成分,这是判断句的主要特征,也是一个句子要 成为判断句必不可少的条件。2 . “者,也”"者”"也”者也”的结构形式。如鸿门宴 中的“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等。3 . “是”做主语。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4 .用判断动词“为” “乃”等表示判断。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 肉”,陈涉世家中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等。省略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4)(6)题。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 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 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 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土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有,有韩 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体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 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节选自欧阳行周文集序)参考译文:恰逢原来的丞相常衮来担任福建的观察使,他在文章方面名望很高,又生性很喜欢引导 后辈进取,在家世清贫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自己找不到。常公到福建之后,把欧阳行 周比作灵芝。每逢欧阳行周写完一篇文章,就会得到赞赏激励。游玩宴饮,一定会召欧阳行 周同席。欧阳行周更如谦让有礼,一举一动绝不会失礼。常公对他的了解,随着时间更深入 了。欧阳行周的名声逐渐在江淮一带响亮起来,并且都传到京城去了。当时的人都说常公善 于识别真正的人才。不久,宰相陆贽主持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录取士人之多,前所未有, 所以欧阳君的名字自然也在榜中。平时跟欧阳行周文道相同、才能不相上下的,有侍郎韩愈、 校书李观,等到欧阳君和几位杰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在还很佩服他。欧阳行周的文章新奇, 没有什么蹈袭前人的地方,才思不曾困顿过。他精于事理,所以文章大多周密详尽;切合于 感情,所以叙事详备:应当让他执掌当下的文坛,来改变文风。他去世了,天难道要断绝文 章的传承吗?5 .掌握实词知、伏(4)(2023新编,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寻而陆相贽细贡举知:人到于今体之伏:答案:主持 同“服”,佩服(每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句,“贡举”是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知" 在此处应该是动词,译为“主持”。也可联想常见词语“知县”“知府”等,推知此处“知” 的含义应为“主持”。句,联系语境,前文说欧阳行周和韩愈、李观才能不相上下,而且 “并数百岁杰出”,人们对他的才能是很佩服的,这里的“伏”同“服”,译为“佩服”。6 .掌握虚词为、者(5)(2023改编,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其正确的释义。比君为芝英为:词(作;为了)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背者:词(的人;表停顿)答案:介作代的人(每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为”和前面的“比” 一起解 释为“把比作”,“为”应译为“作”,是介词。句,这里的“相上下者”指和 欧阳行周才能相当的人,这里的“者”应译为“的人”。7 .利用省略句式断句,准确翻译省略句(6)(2023改编,6分)用“厂给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2分)答案: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 及(2分)翻译:恰逢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常衮在文章方面名望很高,又生性很喜 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世清贫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自己找不到。(4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和翻译。翻译和断句前注意先粗通句子大意,补全句中缺少 的成分;再确定主谓宾,根据语法断句。本题中“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 “推拔 于寒素中” “惟恐不及”的主语都是前文的“常衮”,分别在"有” “又” “推” “惟”前断开, 即可得到答案。每两处1分。翻译时也要注意省略的主谓宾必须补全,本题中各分句的主语 都是“常衮”,“推拔”的宾语是“人才”,补全1分。另外,“会”译为“恰逢,适逢”, “诱”译为“引导”,“寒素”译为“家世清贫”,每处1分。技巧点拨在古代汉语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考生要想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协调,就必须对省略 的成分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样才能使答案完整。那么如何补充省略的成分呢?第一步:按照对译要求呈现已有成分。高考对文言文的翻译要求以对译为主,那么考生 就应根据这一要求,对句子中已经出现的内容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要忠于原文,不得随意 添加,有什么,就译什么。比如上题中的“智以闻,诏两责之” 一句,考生可先将其对译为“陈智把听到,下诏两个责骂他们”,不必做任何的想象与补充。第二步:紧扣句子语法确定省略成分。在第一步完成的基础上,考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 的语法成分来确定当前的译文中少了哪些成分。比如考生通读“陈智把听到,下诏两个责骂 他们”后就会发现,“把”后面少了宾语,'听到"缺少施事,“下诏”省略了主语。第三步:瞻前顾后,明确省略内容。确定了句子中所缺少的语法成分后,就要回到原文 中去寻找这些省略了的内容了。'把"什么让皇帝听到呢?从前文”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 一句来看,陈智应是把''相詈于直庐”这件事告诉了皇帝,这样“把”的宾语就有了。陈智“把这件事”让谁听到呢?联系下文的“诏”来看,“闻”的施事应是皇帝,“诏”的发出者 也应该是皇帝。被动句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7)(9)题。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 W,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 为怨仇所擒,祖父汉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日蒙,少 日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 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节选自王充论衡.自纪篇)参考译文: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的祖先曾经参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 侯。才一年(祖先)就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定居在那里,以种地养蚕为业。曾 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拦路杀伤了人,因此仇人众 多。恰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于是)祖父王汉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 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 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这 代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依仗自己的勇气、势力欺凌别人。后来,(他们)又 与豪强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全家搬到上虞县居住。7 .掌握实词从、举、即(7)(2023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其先尝丛军有功从:祖父汉学家担载举:诵即充父即:答案:参加 全 就是(每题I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句,联系琵琶行中的“弟走从军阿姨 死”,推知“从”是“参加”的意思,句意是“他的祖先曾经参军立有军功”。句,“举 家”为偏正结构,“家”为名词,“举”为形容词,联系语境可知句意是“祖父王带着全 家肩挑车载(家当)”,推知“举”是“全”的意思。句,联系语境可知“王诵就是王充的父 亲”,推知“即”是“就是”的意思。8 .掌握虚词焉、以(8)(2023新编,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其正确的释义。因家净 焉:词(那里;在那里)以贾贩为事 以:词(因为;把)答案:兴起 假使(每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联系劝学中“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推知,“焉”在这里作兼词,意思是“在那里”,句意是“就定居在那里”。 句,联系上文“以农桑为业”可知“贾贩”是一种职业,这里的句意是“把经商作为职业”, 推知“以”在这里是介词,“把”。9 .准确翻译被动句(9)(2023改编,8分)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答案:他的祖先曾经参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答案:恰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句属于无标志被动句,“封”是指帝王艮易人以爵位、 土地、名号等,在句中作谓语,而主语“他的祖先”是这一动作的承受者,主语与谓语之间 构成被动关系,所以句子是被动句,翻译时应在“封”的原义“封为”前加上“被”,即“被 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另外,翻译时还要注意准确译出下列词语:其,第三人称代词,他 的;先,祖先;从,参加。关键词每处1分,被动句式1分。句是用“为所”表 被动的被动句,翻译时注意将“被”放在动作支配者前,即译为“被仇人抓住”。另外,翻 译时要补全句中省略的主语“他的祖父”,注意准确翻译出下列词语:会,恰好:扰乱,动 乱;怨仇,仇人。关键词每处1分,被动句式1分。名师点睛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二是 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具体来看,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类:1. “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2. “于”或"受于”表被动,这里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如廉颇 蔺相如列传中的“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3. “见”或“见于”表被动,这里的"见''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4. “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类似。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带“被” 的句子都是被动句。5. 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 思进行判断。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 .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带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主要有四大类,在 前面已有论述,所以当句子中出现了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2 .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 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劝 学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 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再如,上题第(2)小题中“纯甫晚乃得荐” 一句虽无标志词,但主 语“纯甫”是“荐”的受动者,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故此句为被动句。倒装句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0)(II)题。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胃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 属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萼。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 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 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 卓独不坐。(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参考译文: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逃亡流散,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谢昌逃难到番禺,谢贞母 亲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即位,谢嵩返回乡里,供养谢贞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 贞才返回朝廷。等到始兴王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时,征召祠部侍郎阮卓担任记室,征召谢贞担 任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就和阮卓一起主动同叔陵疏远,每当有宴会交 游,总是以患病为借口推辞不去,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佩、看重他,没有怪罪他。不久高 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府中的属官大都相互牵连而被捕,唯独谢贞和阮卓没有被株连而获 罪。10 .掌握实词朝、相(10)(2023新编,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贞乃还翱朝:府僚多相连逮相:答案:朝廷 相互(每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句,可联系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 治天下”,推知“朝”是“朝廷”的意思,句意是“谢贞才返回朝廷二句,可联系陈情 表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推知“相”的意思是“相互”,句意是“府中许多人都相互 牵连而被捕”。11 .掌握虚词于、之、与(11)(2023新编,3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其正确的释义。因与卓自疏于叔陵于:词(同;在)弗之罪也之:词(他;不译)唯贞与卓独不坐与:词(结交:和)答案:介同代他连和(每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中的“自疏于叔陵”是状语后置 句,正常语序是''于叔陵自疏”,意思是“同叔陵自动疏远二“于"在这里作介词,意思是“同”。 句,“之”在宾语前置句中,既可能是代词,指代具体的对象;也可能作助词,是提宾标志, 不译。具体可根据宾语前置的不同结构判断,在“否定词+之+谓语”结构中,“之”是代词, 有指代义,在句中作宾语;在“宾语+之+谓语”结构中,“之”是助词,是提宾的标志,没 有实际意义。“弗之罪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弗罪之也”,意思是“不怪罪他”。 句调换“与”前后“贞” “卓”的位置,语意不变,推知“与”是连词,“和”,句意是“只有 谢贞和阮卓没有被株连而获罪”。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2)(14)题。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等太子者并 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日:“宦者欲向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 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日:“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 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日:“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日:“我宋之大臣, 耳太子傅也,当死从。”(节选自宋史孙傅传)参考译文:金人前来索要太上皇、皇后、各位王爷、嫔妃、公主,孙俾留下太子不让前去。(他)密 谋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个样子像太子的人连同两个宦官一起杀掉,同时杀掉十几个死刑 犯,拿着他们的首级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想私下让太子出城,都城里的人争相斗 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我带兵讨伐,平定叛乱,杀了那些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如果还 不停止索求,我只有用死来继续。”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这件事的人。孙傅说:“我是太 子少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索要我,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首 领当面谴责他们,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随太子出城。守门的金兵说:“金人想要的 是太子,留守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而且是太子少得,应当誓死 跟随太子。”12 .掌握实词类、窃(12)(2023新编,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别求状强太子者并宦者二人杀之类:宦者欲事太子出窃:答案:像 私下(每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句,可联系种树郭橐驼传中“有类橐 驼者”,推知“类”是“像”的意思,句意是“另外找个样子像太子的人连同两个宦官一起 杀掉”。句,可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窃计欲亡走燕”,推知“窃”的意思是“私 下”,句意是“宦官想私下让太子出城”。13 .掌握虚词其、且(13)(2023新编,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其正确的释义。斩兵为乱者以献其:词(他的,那些)耳太子傅也且:词(而且,因为)答案:代那些连而且(每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上下文可知,“斩其为乱者以献” 中的“其”字,作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些”,句意是“杀了那些作乱的人来献给 你们:“且太子傅也”承接上文“我宋之大臣”,对身份作进一步说明,“且”在此处表递进, 可译为“而且”。14 .准确翻译倒装句(14)(经典题,4分)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答案:金人虽然没有索要我,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首领当面谴责他们,或 许还有成功的可能。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金人虽不吾索”是否定句,“吾”是代词,本句属于 宾语前置句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情况,翻译时要将前置的宾语“吾”调整到动词后, 即“金人虽不索吾”,译为“金人虽然没有索要我”。另外,还要注意准确翻译下列词语: 酋,首领:庶,或许:济,成功。关键词每处1分,倒装句式1分。名师点睛宾语前置是文言文倒装句式中的常考形式。对宾语前置句的辨识,考生可以抓如下特征:1 .主语+否定词+一般代词+动词。如上题中的“朝廷不之罪也”,主语是“朝廷”,否定 词是"不",代词是“之”,动词是“罪、2 .主语+疑问代词做宾语+动词。如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 一句,主语是“大 王”,“何”是疑问代词做宾语,动词是“操工3 .主语+疑问代词做宾语+介词+动词。如触龙说赵太后中“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一句,主语是“长安君”,“何”是疑问代词做宾语,介词是“以”,动词是“自托4 .宾语+介词+动词。如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 一句,宾语是“是”,介词是“以”, 动词是“谓工5 .主语+宾语+是(之)+动词。如师说中“句读之不知” 一句,主语省略,宾语是 “句读”,动词是“不知古代汉语倒装句有四种类型1、主谓倒装句。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 叹句或疑问句。例1: “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例2 "美哉,我少年中国。”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 国,美丽啊。”例3:渺渺兮予怀(悠远茫茫啊我的心思)我的心思II悠远茫茫。2、定语后置句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定 语后置”。定语后置句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句式,它一般有五种形式。1)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2)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带长锲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3)、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 语+者”的格式。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国之孺子之游者(在外求学的年轻人),无不含甫也(勾践灭吴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治平篇)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4)、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 语+者”的格式。例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穷苦人)。(孟子 梁惠王下)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铸以为金人十二3、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 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2)、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又羡慕什么呢?)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现如今又在哪里呢?)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4),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5)、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6)、“相”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7)、“见”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的宾语。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8)、“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4、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四种情况:1) .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 除少数仍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于”可解释为“向、 在、把”。例如: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 .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 少数仍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形容词前做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于”可解释为“比、 同、跟”。例如:青而青于蓝。(劝学)长于臣。(鸿门宴)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3) .含有介词“以”的介宾短语,翻译时,一般都做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以”可 解释为“用、拿、把”。例如: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4) .还有一种含有介词“乎”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这种情况下,介词“乎”可解释为“在”。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风乎舞雪。(论语先进)固定句式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5)(17)题。更日: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日: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 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 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峻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 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 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 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 之也。(节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参考译文:有的人说:徐君是古代游侠一样的人。魏禧说:游侠因为崇尚义气而使国家陷入动乱, 徐君因为崇尚义气而保护了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盛世的时候,在上的官吏洁身自好、励 精图治,使在下的官吏获利;下级尽心尽职来为上级做事,上下都相处和谐,因而盗贼不能 兴起。等到国家衰败的时候,大官们贪婪放纵,以武力来监督下属;小官们剥削百姓,既要 供养自己,又要供奉上司,小百姓就无人可以依靠了。正当这个时候,一千人的村庄中,一 百户人家的村落中,如果有豪门的大人物,崇尚义气看轻钱财,能帮助一方有急难的人,那 么穷苦百姓在受饥挨饿的时候有人帮助他们,在遇见战争和强盗时有人可以依靠,就不肯丧 失操守而仓促地成为盗贼。又有人敬畏这些人的威望,感怀他们的恩德,不敢胡作非为,不 忍心辜负他们。所以乡里有崇尚义气的人,足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和相关官员 的过失,从而对老百姓有恩德。像徐君,大概跟这样的人差不多吧?唉!这篇文章不是只为 徐君写的啊。15 .掌握实词或、利(15)(2023新编,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更曰:君古游侠之流也或: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 利:答案:有的人使受利(每题1 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句,由"曰"可知“或”为名词,再联想 其常用义,可推知“或”的意思是“有的人”,句意是“有的人说:徐君是古代游侠一样的 人”。句,可联系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推知“利”是“使获利”的意 思,句意是“在上的官吏洁身自好、励精图治,使在下的官吏获利”。16 .掌握虚词其、乎(16)(2023新编,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其正确的释义。基庶几于是者与其:一词(他:大概)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乎:一词(啊;吗)答案:副 大概 助 啊(每题I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中包含固定句式,根据“其 与”的句式,可以判定“其”是副词,在这里表推测,可译为“大概”,句意是“大概跟这 样的人差不多吧"。句"嗟乎”表感叹语气,“乎”在这里作助词,可以译为“啊17 .准确翻译固定句式(17)(2023新编,3分)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答案:像徐君,大概跟这样的人差不多吧?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本句既是固定句式,又含有倒装结构,翻译时应先调整 语序,”其庶几于是者与”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于是者庶几与",调整语序后很容 易看出“其与”在这里是表推测的固定结构,译为“大概吧"。固定句式1分,倒装 结构1分,句意通顺1分。名师点睛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结构,那就是说一般搭配是固定的, 并且翻译也是固定的。所以在识别和翻译时就要从其特征入手,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 .牢记搭配。考生要注意将固定结构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要胡乱搭配或张冠李戴。 如上题第(1)小题,“死法孰与死敌”中的“孰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可以翻译成“与 比,哪一个更这种固定结构即使在别的语境中出现,也仍然要翻译成这种形式。2 .灵活套用。虽为固定结构,但有些在形式上也可能会灵活变通,但在实际翻译的时 候其意思是一样的。如上题第(2)小题”今奈何忽为此举”中的“奈何”和“虞兮虞兮奈 若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都翻译成“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为什 么(为何)所以,对固定结构还要注意灵活套用。3 .异中求同。有些固定结构从外在语言形式上来看虽有不同,但是翻译时其意思是一 样的,如''岂耶"''岂乎”“独哉”都可以翻译成“难道吗因此,考生平 时复习时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1.表判断语气。(1)常见的有“无以” “所以”或“者”也”等。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一李密陈情表“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一韩愈师说“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一韩愈师说“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一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意为”叫作"、”称作”、"认为”、"说“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一一夫子之谓也译:“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一一(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 的人。“野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己。”这说的就是我呀。”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2 .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1) 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 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 “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 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例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一一李商隐马嵬“如何”相当于“为 什么”。译:为什么做了四十年的天子,还不及卢家夫婿能长伴莫愁?轲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