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2篇(含答案与翻译).docx
2020年四川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重修杜工部草堂记(明)杨廷和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 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 来。于其前门焉,榜日“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 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其外则 树以相、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 劳而事集。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 章之土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 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 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 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 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 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日小补之哉!(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 母)(2分)A.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属:通"嘱",嘱托B.临于官道者为门临:靠近C.夫世称子美者称:称D.轩然与之并并:合并4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1)其外则树以相、柳,象子美之旧也。(3分) 译文:(2)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3分)译文:5 .草堂屡废屡修,是因后世“重其人”,作者认为杜甫有哪些值得推重之处?并就其中 作者强调的一点,举出一例初中所学的杜甫诗句加以说明。(4分)【参考答案】3. D4. (1)(重修者)(在)墙外将梢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2)唐代善作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5. 诗歌的卓越成就,孝友忠信的品节。示例略。【参考译文】成都草堂,是唐代杜工部的旧居。草堂多次荒废,就重新修缮它,是敬重它的主人啊。 今天的修缮行为,是巡抚都御史钟蕃倡议的。修好后,成都府同知吴廷举拿着书信和图纸来 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那屋檐翘起,在官道边上的是大门。门后面是祠堂,祠堂的后面是书院。引来泉水挖成 河流,在上面建了一座桥,以便通行来往。在书院的前门那里,立了一块榜写道“浣花深处”。 从这里进去就是杜甫草堂了。草堂的两边,也各建造了房屋,有院墙围绕。草堂的东面是一 个池塘,把桥下的水引来注入池中,池中种植菱角莲花。上面的鸟儿和水中的鱼儿相互逗乐。 各种名贵的花和时令水果,种植在院墙内。墙外则栽种了梢树、柳树,仿照杜甫(居住时)的 旧貌。从弘治庚申的春天开始修建,在这一年的秋天落成。没有耗费很多财物但功劳却很大, 没有劳累百姓但事情却完成了。世人称赞杜甫,大都因为他是诗人。我认为杜甫的诗歌到了极点,但杜甫被人们尊重的 原因,不只是因为诗歌。唐代写文章的读书人成千上百,但被后代立祠纪念的,屈指而数。 人们都知道杜甫的草堂,这难道只是因为他的诗歌吗?蜀地自从先秦以来,几千年间,一直 被人们祭祀的才几个人。像秦代的李冰,汉代的文翁'诸葛亮,他们都是因为功德流传久远。 而杜甫凭着一个漂泊穷困的人,却和他们并列受尊敬,这确实不只是因为他的诗歌啊。杜甫 的为人,孝顺友爱忠诚可信,大的气节都具备。读他的诗,考查他平时的经历,都可以看到。 给他立墓碑的人,只不过称赞他是文先生。唉!这怎么能让人了解杜甫呢?在当时不被人们 了解,后世被人们知晓,一世之短,却可以百世长存。杜甫的名声像草堂一样,即使与天地 同在也是可以的。今日诸位的行为,是尊重贤才,激励世俗,这对于风气教化哪里是小小的 弥补啊!(2020四川成都)陶侃留客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 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日:“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鬓,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键诸荐,以为马草。日夕, 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 日:“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日:“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晔、顾荣诸人,大获美誉。一一世说新语褒赏篇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涪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颇有政绩, 声望颇高。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候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室如悬 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鬓(bi):假发。锂(cu6):碾碎,荐:草垫子。17 .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B.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D.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陶公少有大志 B.汝但出外留客 C.与母湛氏同居 D.吾目为计少时,一狼径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周十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自三峡七百里中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它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B.陶侃虽然家底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 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C.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与陶侃相谈甚 欢。竟然忘记了路的远近。D.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对 范逵是有所求的。20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2)逵及洛,遂称之于羊瞠、顾荣诸人。【参考答案】17. C 18. B 19. D20. (1)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2)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H卓、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佩。【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 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 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 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C.明旦去/侃追送不己/且百里许.18题详解】A.年少/一会儿:B.都是''只,只是";C.居住/停,过;D.自己/在,从; 故选B。【19题详解】D. “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文意“范逵告辞, 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 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 这才回去。”没有体现出陶侃对范逵有所求。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 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 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叟:老头:惠:同“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 不聪明了。及:至U:遂:于是,就;称:称赞。【参考译文】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 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霜满地己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 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好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 己来想办法J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 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 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 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 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晔、顾荣等人面前 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2020四川德阳)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日“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 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嫌:嫁女者五十 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 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 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注:范文正公:范仲淹。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养济群族之人济:救济B.葬者如再嫁之数数:计算C.尝有志于是矣志:志向D.惟以施贫活族之义活:使存活17 .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2)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18 .范文正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6. B 17. (1)生平喜欢用财物助人,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 的人,都接济他们。(2)文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治理他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的遗志,和他在世时一 样。18.范文正公是一个乐善好施、自奉俭约、心怀百姓的高风义行之人。【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葬者如再嫁之数:丧葬的和再嫁的数目相同。数,数目。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1)好,喜欢:施与,以财物周济人;择,选择:亲,亲近:贫,贫困;远,疏远: 贤,贤能;咸,都。(2)既,已经;殁,去世;修,治理;承,继承;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存,在世。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大意地基础上进行分析。第一段“平 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可知,范文正公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第三段 “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 蜴之人,而终其志”可知,范文正公始终心怀百姓;“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 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可知,范文正公是一个自奉俭约的人。【参考译文】范文正公是苏州人。生平喜欢用财物助人,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 的人,都接济他们。当他富贵显达时,购置了千亩田地,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助全族的人。(使他们)每 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时,都有供养。选择族中年长又贤能的人管理账册,再按 时共同掌管收支。每天吃饭,每人一升米;每年制衣,每人一匹绢。嫁女的给钱五万,再嫁 的给钱三万;娶妻的给钱三万,再娶的给钱一万五;丧葬的和再嫁的数目相同,葬小孩的给 钱一万。先前,范文正公尚未富贵显达时,曾立志设置义田,但他力量不能达到,搁延了二十年。 不久他当了西路边帅,接着参与朝廷政事,至此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来达成他的愿望。文 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治理他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的遗志,和他在世时一样。他虽然位 高禄多,却清贫一生。去世时,自身没有用来入殓的东西,子孙没有用来办丧的东西。只是 把布施贫民和养活族人的义行,留传给他的子孙罢了。(2020四川甘孜)皇甫谧字土安,安定朝那人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 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日:''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 无以慰我。”因叹日:“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 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 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嵇,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 之志,以著述为务。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 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 谧日:“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 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春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 多,并重于世。(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B.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己/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C.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己/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D.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8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聊进所后叔母任氏辄:立即。8 .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言:学说。C.况命之修短修:改正。D.自本就帝借书表:上书。9 .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皇甫谧知错能改。年轻时,后叔母任氏流着眼泪劝诫他要修身读书,学好了也是他 自己有所得。皇甫谧从此发愤读书。B.皇甫谧读书勤奋。他一边读书一边干农活,眼中只有书,最终因为勤勉过度损耗精 神,所以患了风痹症。C.皇甫谧不慕名利。他不愿和达官贵人交往来获得声名,潜心玩味经典册籍,郡守和 相国让他做官,他都不赴任。D.文章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言行刻画形象。皇甫谧勤于读书、爱好写作、著述颇 丰,值得我们学习。10 .翻译下列句子。(7分)(1)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上文)(4分)(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3分)【参考答案】7. A 8.C9. B (文言文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10.翻译(4+3=7 分)(1)(皇甫谧)二十岁了,不喜好学习,东游西荡毫无限度,有人认为他呆傻(有人把 他当作傻子)。(关键词“度”“或”“痴”各1分。文意1分,共4分。)(2)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每句1 分,共3分。)【参考译文】皇甫谧,字土安,是安定朝那人。皇甫谧出生后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 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东游西荡毫无限度,有人以为他呆傻。曾经得到一些瓜果,立即 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 有什么可以安慰我。”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 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 以你才会如此鲁莽愚蠢吗!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 ”于 是面对皇甫谧涕泪交流。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 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于是广泛地阅读了国家的重 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他性格沉静,很少欲念,开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写作为事业。后 来得了风痹症,仍不停地阅读和写作。有人劝皇甫谧多和达官贵人交往,以博得好名声。皇甫谧认为隐居田里也可以享有尧舜 之道的美名,又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名声呢?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 他潜心玩味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 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 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当时魏郡守曾召他充任上计掾,也曾举荐他为孝廉。景元初,相国也曾征召他,但皇甫 谧都不赴任。从那以后魏武帝屡次下诏敦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谧上书陈述,皇甫谧的恳切 言词,终于获得了准许。自己上书给皇上要求借书,皇帝送他一车书。太康三年去世,时年 六十八岁。皇甫谧著诗文甚多,皆为世人所重视。(2020四川乐山)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日:“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日: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日:“大军至, 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注释:苟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胡: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 败:毁弃。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值胡贼攻郡值(2)友人语巨伯曰语一(3)不忍委之委10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11 .本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参考答案】9. (1).适逢,正赶上 (2).告诉 (3).丢下,舍弃10. (1)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 荀巨伯做的事吗?(2)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11. 重义守信,有胆识。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做人要重义守信,在关键时刻,不能贪生怕 死,要敢于舍生取义。【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值,适逢,正赶上; 语,名词用作动词,告诉;委,丢下,舍弃。【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立译意译相结合,以宜译为 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1)远来,从远方来;视,探望;去,离开:败义以求生,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 岂,难道:所为,所做的事。(2)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有义之国,有仁义的国家。11题详解】第一问:考查人物形象。在胡人攻打城池、友人劝他离开时,他说“败义以求生,岂荀 巨伯所行邪! ”可见荀巨伯是个重义守信之人;面对胡贼,他说“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 以吾身代友人命”,可以看出他有胆识,临危不惧,舍生取义。第二问:考查语言表达。示例:荀巨伯在关键时刻,没有舍弃朋友,而是选择与他共患 难,是个重义之人。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做人要重情重义,关键时刻有担当。【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 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 ”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 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 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 ”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 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 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2020四川凉山)诸葛亮字孔明,琅哪阳都人也。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 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 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烂以后事,谓亮日:“君才十倍曹丕必 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日:“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 之节,继之以死!”建兴元年,封亮武乡候,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 咸决于亮。九年,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 由斜谷出,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零粮不继,使己志不申,以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初,亮自表后主日:“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 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 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评日: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 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可谓识治 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注释屈致:(让他)屈意前来。病笃:病重。开府:设立臣相府。仪轨:礼 仪法规。7ABCD8ABCD9A 亲。BC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召亮于成都,展以后事 亮每隼粮不继 随身衣食,花仰于官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展(陶渊明桃花源记) 又零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事无大小,芯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诸葛亮临危受命,不负重托。先帝病危之时,托孤于他;他尽心辅佐后主,事必躬 诸葛亮忠君爱国,不忘己志。他多次带兵北伐,以图大志,后病卒军中,大业未成。 诸葛亮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上表请求身后不优抚家人,及卒,后主成全了其遗 愿。D.诸葛亮治国有方,受人爱戴。他安抚百姓,提倡读书,为政十分苛刻,赏罚分明。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3分)(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3分)【参考答案】7. A (3分)解析A项“,以后事”中“属”通“嘱”,嘱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中“属”为“类”;B项两个“患”为“担忧,担心”之意;C项两个“悉”均为“全,都” 之意;D项两个“之”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8. C (3分)解析“必能安国”与“可自取”的主语应为“君二9. D (3分)解析“提倡读书”为无中生有。“苛刻”与文意不符。10. (1)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况(2)对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他。评分意见:6分,每句3分。第(1)句关键词“诣”“凡”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 分;第(2)句关键词“尽” “虽”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参考译文】诸葛亮,字孔明,琅王牙郡阳都县人,其时刘备正驻军新野县。徐庶谒见刘备,刘备对 他十分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人,是卧龙啊!将军想不想见见他? ”刘备 说:“你陪他一道来吧!”徐庶说:“此人只能拜访他,不可随便召他来。将军您应该屈尊 去看望他才好。”于是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才得以相见。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 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要高于曹丕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 如果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道: “我一定尽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 家的事务。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建兴九年,诸葛 亮再出祁山,粮尽退兵,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死张郃.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统率全部大军, 山斜谷开出,与司马宣王在渭水之南对垒.诸葛亮经常担忧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的大志不 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为长期驻兵打下基础,.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病 重,死在军中,当时五十四岁.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不是很肥沃的田15顷,儿子 兄弟的穿衣吃饭,他们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活, 没有做其他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 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评论说:诸葛亮担任相国,安抚民众,教他们礼仪,忠义的人,有利于国家的人即使有 私仇也会奖赏他们,犯法傲慢的人即使私交好也会惩罚他们,承认罪行,或者情有可原的人 犯罪即使很重也会减轻处罚,花言巧语掩饰自己的人即使罪责很轻也会重罚。诸葛亮死在国 内,百姓都很敬畏而爱戴他。真是治世的良才,可与管仲,萧何相媲美。(2020四川眉山)陈性善,名复初,以字行,山阴人。洪武三十年进土。胪唱“)过御前,帝见基容止凝重, 属目久之,日:“君子也。”授行人司副,迁翰林检讨。性善工书,尝召入便殿,翻录刘琏 所献其父刘基遗书。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性善举动安详,字画端好。 帝大悦,赐酒馔,留章日出。惠帝在东宫,习知性善名。及即位,擢为礼部侍郎,荐起流人薛正言等数人。云南布政 使韩宜可申谪籍,亦以性善言,起副都御史。一日,帝退朝。独留性善赐坐,问治天下要道, 手书以进。性善尽所言,悉从之。已,为有司所格,性善进日:“陛下不以臣不肖,猥承顾 问。既僭尘圣听,许臣必行。未几辍改,事同反汗。何以信天下? ”帝为动容。燕师起,改副都御史,监诸军。灵壁战败,与彭与明、刘伯完等皆被执。己,悉纵还。 性善日:“辱命,罪也,奚以见吾君? ”朝服跃马入河画死。余姚黄墀、陈子方与性善友, 亦同死。(选自明史列传三十,有删改)【注】胪唱:皇帝召见新科进士时,依次唱名传呼,称“胪唱”;反汗:反悔食言, 收回成命。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酒馔,留章日出竟:全,整B.云南布政使韩宜可申谪籍隶:属于C.与彭与明、刘伯完等皆被热执:拘捕D.辱学,罪也,奚以见吾君命:性命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帝见其容止凝重/窥镜,谓基妻日8 .何以信天下/不多物喜,不以己悲C.帝为动容/为人谋而不忠乎D.朝服跃马入河顶死/鸣之顾不知其意9 .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性善工书,尝召入便殿,翻录刘琏所献其父刘基遗书。(5分)答:(2)独留性善赐坐,问治天下要道,手书以进。(5分)答:10 陈性善为什么能被君王器重?请根据第I卷中的文言文材料概括作答。(2分)答:【参考答案】6. D; 7. A。8. 10 分1陈性善擅长书法,曾经被召进便殿,抄写刘琏献来的他父亲刘基的遗书。工、尝、翻录、被动句式、大意各1分,共5分2皇帝只留下陈性善并赐给他座位,向他询问治理天下的关键方法,陈性善亲 手写下建议进献给皇帝要道、手书、进、省略句、大意各1分,共5分9. 2 分仪容端庄,举止稳重。擅长书法。忠心耿耿。有远见卓识,每点1分,答到 两点给满分【参考译文】陈性善,名复初,以字行世,山阴人。洪武三十年(1397),考中进土。陈性善作为新考 中的进士被唱名传呼至御前,太祖见其容貌举止十分凝重,注目良久之后说“:真是位君子 啊!”乃授他为行人司副,后迁开翰林检讨。陈性善工于书法,曾被太祖召入便殿,翻录诚 意伯刘基之子刘琏所献其父的遗书。太祖十分威严,见到他的人大多惴惴不安,甚至吓出冷 汗而写不成一个字。而陈性善却举止安详,字画端好,太祖十分高兴,赏赐酒食,并将他留 于宫中一整日才出。惠帝身在东宫,熟知陈性善的名声。惠帝即位之后,陈性善被提拔为礼部侍郎,他推荐 起用了因罪流放的薛正言等人。云南布政使韩宜可属于被贬之列,也因陈性善之言,被起用 为副都御史。一日,皇上退朝之后,独将陈性善留下赐坐,询问他治理天下之要道,陈性善 写出献上。陈性善知无不言,而皇上对他的建议则全部听从采纳。不久,被有关官员所阻, 陈性善劝说道:“陛下不以微臣不肖,让微臣做顾问。既然已经僭承圣德,许诺微臣必行, 不久又中止更改,事同反汗,这样何以令天下信服呢? "皇上为之动容。燕王起兵后,陈性善改任副都御史,监督诸军。灵璧战败,陈性善与大理丞彭与明、钦 天监副刘伯完等均被捕。不久,全被放回。陈性善说:“辱命之臣,有罪啊,我以什么去见 皇上呢? ”随后身穿朝服,纵马跃入河中而死。余姚黄墀、陈子方,与陈性善是好友,也一 同死去。(2020四川绵阳)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日:“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日:“凡师 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日:“孔子云学而不思则周',盖学贵善 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 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日:“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 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昵,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谢日:“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 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炳戒。1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4份)(D吾悉能志之()(2)不应而还走()(3)李生故寻王生()(4)王生惊觉,谢日()19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20 .阅读此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3分)【参考答案】(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 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意:我都能记住它。志:记。句意:转身就走了。还:转身。句意:李生特地找到王生。故:特意、故意。句意: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谢:道歉。(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 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 充完整。重点词:善,擅长。而,表转折关系。何,什么。以,凭借。句意:学习贵在善于思考, 您只是记住了却不思考它,最终必定没有收获,凭什么称之为善于学习呢?(20)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在谈自己的 收获时,可以从学习态度、方法,做人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李生在规劝王生时所用引用的孔 子的学而不思则罔'可以知道,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一定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从“其 友李生之这日”“李生说之日”“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日”可以知道,李生几次三番 规劝朋友,我们要学习李生的勇气、责任与担当,要有耐心,尽心尽责地帮助朋友进步。从 “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可以知道,王 生知错能改。我们应该像王生一样,能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改正。答案:18. (4分)(1)记转身特意、故意(4)道歉(一个1分)19. (3分)学习贵在善于思考(1分),您只是记住了却不思考它,最终必定没有收获(1 分),凭什么称之为善于学习呢(1分)。20. (3分)“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善 于思考,一定要将学习 和思考结合起来。规劝朋友的过错,要有李生的勇气、责任与担当,要有耐心,尽心尽责地帮助朋友进 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像王生一样,能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改正。学习中不明 白的地方,除了向老师家长请教外,还勇于向同辈甚至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并不以此为 耻。(答出三点即可)【参考译文】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 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 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 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 习呢? ”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 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 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 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 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 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 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2020四川内江)冷泉亭记白居易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巾。南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攀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淳淳, 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醒Q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顶玩 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铝I又潺漫洁物,粹冷柔滑,若俗土,若道人, 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 也。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 作侯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典最后作此 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弹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注释】21. juan)烦析醒(ch6ng):解除烦恼,消除困倦。16.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就郡言,灵隐寺为方尤:最B.广不瞿丈累:重叠C.可谓佳境理矣弹:竭尽D.述而不作作:炒作17.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申寺观言由:从B.坐则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而:连词,表转折关系C.眼耳之尘之:的D.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虽:即使18.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0分)(1)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2)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 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 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句意:在郡里,灵隐寺最突出。尤: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