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2红烛【教学目标】.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1 .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2 .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3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 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1 .了解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能够通过阅读诗歌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教学方法】运用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 .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流水人,中国现代著名 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 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 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 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 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 害。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 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 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 成就。2 .写作背景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 一部诗集,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 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抓住写作背景中的作者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来为学生 拓展设问)哦!我知道了!(叹号如改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才着急得流泪!(叹号的作用)三、明晰主旨知识拓展一、分析红烛情感脉络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就指出:“诗者,根情,苗 言,华声,实义。”如果拿一棵树来类比诗歌,白居易认为情感是它的 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华”同"花”),思想是它 的果实。情感之于诗歌犹如根本之于树木,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 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可见,诗歌 的情感何其重要。【分析】: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是诗 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蜡炬成灰” 一句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海誓 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 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 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 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 起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红烛引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 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 的需要: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 “蜡炬成灰汨始干”的事实,在心底 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而不是诗人在红烛下看着摇曳的 烛光慢慢悟出红烛的精神,继而托物言志、引为知音,而是诗人无比清 楚理性地明白自己的献身事业,对红烛生出的一系列的感情变化,实那么 都是诗人的自我对话,是在反思自身的倾心交流,诗人的志向得以一步 步抒发,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 建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 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局部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体 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诗歌经由“蜡炬成灰泪始干”到“莫问耕耘, 但问收获”,中间也有困惑不解,认为红烛是误了自身,但最后仍归于 继续燃烧,是诗人自己对理想的短暂徘徊和疑问,但诗人没有丧失信念, 他很快认识到燃烧是为了照亮世人,继而抚慰鼓励红烛,这也是诗人的 自我激励,由此更见出诗人的高尚和伟大来。诗歌的情感呈现出一个封 闭式的紧凑结构。红烛首尾引用正是与其他局部相结合的匠心独运,并不是与其 他局部截然分开的,全诗构成一种冷静 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可以简单地以图示来表达:蝠炬成灰泪始干抚慰 明白莫问收获,但问耕标”./二、烛光灯影中的诗韵一一分析灯烛意象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的梦想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泣血的烛泪是无限思念的延长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汨始干。暖艳的红烛是对良辰美景的追忆无 昨夜星辰昨夜风, 身无彩风双飞翼, 隔座送钩春酒暖, 嗟余听鼓应官去,无 昨夜星辰昨夜风, 身无彩风双飞翼, 隔座送钩春酒暖, 嗟余听鼓应官去,题画楼西畔桂堂东 心有灵犀一点通 分曹射覆蜡灯红 走马兰台类转蓬恍惚的烛影是心事难圆的象征恍惚的烛影是心事难圆的象征无 昨夜星辰昨夜风, 身无彩凤双飞翼, 隔座送钩春酒暖, 嗟余听鼓应官去,无 昨夜星辰昨夜风, 身无彩凤双飞翼, 隔座送钩春酒暖, 嗟余听鼓应官去,题画楼西畔桂堂东。心有灵犀一点通。分曹射覆蜡灯红。走马兰台类转蓬。【对点练习】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注:刘郎:刘晨,东汉传说人物,与阮肇采药时遇仙女,结为夫妇, 半年后回家,不知已过百年,返天台山寻访仙女,行迹渺然。1 .这是一首情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2 .分析尾联用典的效果。课前预习答案6.文本研究【思考1】明确 第一节: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第二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第三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第四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第五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第六节、第七节:开导抚慰红烛的流泪;第八节: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 沉静。【思考2】明确 “灰”与“泪”两层。2、3、4节“灰”5、6、7、8“泪”【思考3】明确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 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热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 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 那么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 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 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 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思考4】明确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 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说明了诗人的醒悟, 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 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 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 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思考5】明确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 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 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 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 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 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 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 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 美的集中表达。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 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思考6】品读语句明确 “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说明诗人 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 “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 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明确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 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 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 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 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 为天职的灵魂。明确 “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 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明确 用叹号:经过思考找到明确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改用逗号,语气不强,感情色彩淡薄。明确 用叹号着急的心情表达得很强烈,改用句号,就失去了强烈 的感情色彩。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 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 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重点难点突破答案【整体感知】1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 占?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 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 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 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 的生活情趣。2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明确:“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局部就是扣住“灰” 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3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 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 结果。二、品味语言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明确 “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说明诗人凝 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 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 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 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 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 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 职的灵魂。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明确“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 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哦!我知道了!(叹号如改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 用叹号:经过思考找到明确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改用逗号, 语气不强,感情色彩淡薄。才着急得流泪!(叹号的作用)明确 用叹号着急的心情表达得很强烈,改用句号,就失去了强烈的 感情色彩。三、明晰主旨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 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 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 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知识拓展答案 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的梦想解读:烛光旁,孤影长,相隔天涯两相望,唯有相思长。这雨夜的烛 光 正是漂泊异乡、归期无望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 泣血的烛泪是无限思念的延长解读:“烛泪”是李商隐相思诗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语汇,是诗人心 中无限思念的延长。 暖艳的红烛是对良辰美景的追忆解读:颈联再忆昨夜情形,“春酒暖”“蜡灯红”的温煦气氛,更增怀想 之情。 恍惚的烛影是心事难圆的象征解读:暗淡的烛影寄托着诗人孤寂凄冷之情,寄托着诗人寥落不遇的身 世之感。他所感受的痛苦是人生根本性的痛苦。所以,以烛影象征心事 难圆的无奈,是很恰当的。【对点练习】.明确全诗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 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 真的艺术境界。借用刘郎的典故,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借景 抒情。全诗着意摹写缠绵俳侧的相思相忆和不知所以的婉曲心理,而整 个相思相忆的心理流程又与斜月、晨钟、烛影、香晕的环境描写层递而 下,在梦幻交织中创造出一个凄迷哀丽的境界,既防止了艺术上的平直, 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 远别之恨”的主旨。1 .明确 借用刘晨的故事来表现自己的相思之情。(1分),这种艺术手 法让诗歌变得委婉含蓄、典雅精练。(2分)让古代事典和作者目前的情 感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可读性,意蕴更丰厚。(1分)拓展: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巨浪,把正在专心求学的闻一多推出了清华园,一战后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帝国列强拒绝中国取消与日本签订的 二十一条不平等的要求,并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 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腐朽反动的北洋军阀公然卖国,帝国列强肆无忌惮的掠夺祖国的土 地和主权,所以诗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了一起, 为寻求光明和出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求。所以作者为了寻求光明,寻找救国的机会,将自己比作红烛,愿意以燃烧自己为他人照亮寻求光明的道路,这都是因为作者本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 .知识链接一一 “新月诗派”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 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 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那么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 原那么,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 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 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 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 探索。后期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那么,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 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 和格律的严谨,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3 .知识链接一一 “三美”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 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主张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 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认为“格律可 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 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还认为“整齐的字句 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 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也就是说, 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 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新诗绘画美理论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指诗的词藻 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我们的文字是 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 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既然占了空间,却 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一一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4 .诵读指导红烛啊!语调深沉,饱满,上场不误,不误!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注意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 为重音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排比句式,接续紧凑“血”字拉长音语气坚定而有力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6.文本研究【思考1】速读全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思考2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 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思考3】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思考4】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思考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J重点难点突破【整体感知】1.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2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3.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研究探讨】一、分小组研读诗歌,探究的主要问题(不必面面俱到,可侧重其中的 一两个方面):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分别探究第一节、第二三节、第四节、第五六七 节、第八九节。这一(几)节写了什么内容?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诗人有哪些困惑?有哪些感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感悟?语言上有哪些特色?哪些词用得比拟好?要求:小组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在书上圈点标注,然后派代表交流 提供。(一)赏析诗歌.品味第一节明确:第一节即全文中的引子,要重点引导学生们注意“红”字,因为“红”字是奠定了全文整体的思想基调。提问:作者在第一节要说可是一般颜色?这是什么颜色?明确:是红色,作者将自己的心的颜色与红烛的红相比来说,可以换成 可是一样的红色?所以从这个红字我们刚说了,红是喜庆的象征,但红 也是鲜血和热诚的象征,我们国家的国旗不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燃烧自己 的生命换回你们现在能够安稳坐在教室的今天吗?所以作者也正是怀着对红烛的赞叹之心,将自己比作红烛,以此奠定了 接下来全文的思想感情基调,赞叹红烛的奉献生命的精神,所以可以说 在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小结: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热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那么就不配做诗人。我 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 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 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 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1 .品味第2.3节设问:由诗歌中的“为何更须烧蜡成灰”向学生发问,询问学生为何作 者要在这说,难道诗人不知道蜡烛燃烧后会成灰吗? (23节)(要先从是谁给你躯体和灵魂这两句来看,作者运用比喻将蜡烛比做了 人,说是红烛其实是问谁?是问人。所以“为何更须烧蜡成灰,才能放光出? ”我们可以换成为什么在 救国的道路和理想上,是否需要通过燃烧自己的生命去实现?作者在这 里是不理解的,所以作者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 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认语 气更加强烈。)明确:在此为学生讲解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具体释义和如何去运用。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 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 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 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 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 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 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 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十二种。例子:文中就是以“红烛”比作“人”,将“蜡烛的烛身”比作“人 的躯体”,将“蜡烛的火光”比作“人的灵魂”。小结: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 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说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 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认为,躯 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 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 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诗人最终 理解了红烛,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认。诗人理 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 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认语气更加强 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 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 诗人悟彻了,光是耍“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 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2 .品味第4节前面我们说了 “放光出”这个问题,那我们现在就来探讨“光”的 作用是什么,诗人是不是在第4节回答了?让学生齐读。)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 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 愿。“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 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 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 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 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3 .品味第5-7节设问:这里为什么说伤心流泪? (5-7)明确:(红烛本就是为了燃烧为了奉献为了唤醒无数沉睡麻木的中 国人,为何作者又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红烛心火发光之期却正是泪流开始 之日呢?这不是很矛盾吗?我们继续往下看,作者在第八节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是残风来 侵你的光芒,你烧的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残风大家联想一下风是 外界吹来的,要使得烛光暗淡下去,这个残风是不是就是比作外界的邪 恶势力呀?所以红烛不是因为自己要奉献而哭,是因为着急外界的邪恶 势力使得它不能将光明带给更多的人!)明确:这里说正是(红烛)泪流开始之日,将红烛拟人化。(为学 生讲解拟人修辞手法)拟人:修辞方式之一。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 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端木薮良关山月的艺术:“林 和靖是了解梅花的,他把自己的人格和梅花的品格联系在一起,使梅花 得到拟人化的效果。明确:“残风”和“红烛”也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在上课时,为学生讲 解象征修辞手法的具体释义和运用手法。象征:解释为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 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也指用局部事物代表全体;用来 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迹象,特征。例子:“残风”是外部邪恶势力,“红烛”是热诚的象征,也是诗人爱 国精神的象征。小结:第五至第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使用拟人手法,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 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 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 唤。第六节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 ”诗人 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 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 知道了! ”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 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 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 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 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 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 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 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 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4 .品味第8-9节明确:即红烛精神的总结,要为学生讲清楚第八节的因果关系,才能联 系到第九节的红烛“奉献”精神,并为学生讲解红烛精神时要联系到无 数革命先辈正是怀抱着同样的奉献精神,我们才拥有了现在的今天。(第 8节)(作者说你流一分泪,便灰一分心,这在现实中没有同样的事情吗? 你去帮助他人却没有回报,或者说很多想要帮助他人的人也曾经被一些 坏心的人所欺骗,所以作者说创造光明是你的起因,也是因为你想为他 人创造光明,所以红烛才落得灰心流泪的结果。这也正是现实生活中的 缉毒警察和许许多多的英雄烈士,正是有句话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 好,是有人再替你们负重前行!”所以最后第9节诗人做出总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正是诗 人自己所推崇所为之努力的,闻一多先生正是要将光明照进这片黑暗, 所以他用他的鲜血真正的去践行了他的精神。)(ppt展示)1946年7月15 口,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 为了闻一多的平安,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 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 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 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 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 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 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九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 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 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 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 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 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 格美的集中表达。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 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拓展课外知识:明确:为了适当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也是为了加深同学们对于闻 一多先生红烛内容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为同学们播放电影辛 亥革命中秋瑾赴死的片段。(ppt展示“鉴湖女侠”秋瑾的事迹)(二)小结L第一局部(1)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产一3)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 荧荧的红烛红烛第二局部(27)(4):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57)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 的劝慰。1-第三局部(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二、品味语言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汨!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