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docx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1目的查明并消除已经发现的不符合(不合格)的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不 合格的再发生;查明并消除潜在不符合(不合格)的原因,采取措施,防 止不合格的发生。2范E适用于本公司已经发现的不符合(不合格)需采取纠正措施的各个过 程和潜在不符合(不合格)需采取预防措施的各个过程。3术语和定义不符合:未满足要求,又叫不合格。3.1 纠正措施:对已经发现的不符合分析原因,对原因采取措施,防止类 似不符合的再次发生。3.2 预防措施:对潜在的不符合分析原因,对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不符合 的发生。4职责4.1公司领导负责对已经发生和潜在的重大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平安问 题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批准和组织实施。4. 2由科技质量处负责制定本程序和指导各部门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4.3各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等负责职责范围内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的组织实施和控制。5工作内容和要求纠正措施5.1.1 纠正措施流程各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对可能再次发生的不合格进行原因分 析,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经济、有效的纠正措施,明确期限及责任者,并对 实施结果进行验证。5.1.2 评审已经发生的不符合(不合格)5. 1.2. 1公司各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等对一体化管理体系各过程 输出的信息进行识别,发现存在的不符合,评审不符合的影响程度及相关 的风险、利益和本钱情况。各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应收集不合格信息、监测结果信 息,评审已发生的不合格,根据不合格的后果、影响和风险程度、开展趋 势,确定采取纠正措施的需求。在绩效监视和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控制过 程中发现的不合格,能够立即纠正的,应责成责任单位或个人立即纠正; 不能立即纠正的可限期纠正,但必须跟踪验证。5. 以下不合格情况发生后,针对可能再次发生类似问题时,应采取 纠正措施。a)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平安的某工程标与指标未实现;b)产品的监视和测量中发现严重不合格品或评审认为对工程质量影 响较大的一般不合格品时;c)监视和绩效测量过程中发现某一不合格问题已经重复发生时;d)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平安方面的通病、习惯性违章发生后影响较 大时;e)发生质量、平安、环境事故、事件时;f)出现顾客、相关方抱怨、投诉时;g)采用“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出现不合格品 影响较大时;h)不合格的物资;i)不合格的工序或最终产品;j)不合格的基础设施;k)不合格的工作环境;1)不合格的工艺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方案、措施(或环境管理 方案、职业健康平安管理方案);m)不合格的设计文件;n)不合格的合同(包括分包合同);o)不合格的生产和服务过程控制(包括不合格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平安 行为);P)不合格的监视和测量装置;q)其他不符合(包括各部门日常检查发现的不符合、内部审核中发现 的不合格、外部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合格、建设单 位或监理单位或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检查发现的不合格、顾客或社会相关方 投诉的不合格等)。确定不合格的原因分析 5. 1.3. 1由发生(或发现)不合格的各责任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根据 发现不合格的情况,组织有关人员分析并确定不合格程度和从人、机、料、 法、环、测等方面造成原因,由发生(或发现)不合格的各责任部门、二 级单位、工程部负责人签字确定不合格程度和造成原因。分析、确定不合格产生原因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a)对标准和程序文件不理解或理解有误;b)质量、平安、环保意识差,工作不认真;c)管理体系组织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不落实等造成管理体系运转失 控;d)工作计划不周,管理工作失调;e)采购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使用未检验的材料或标识不清造成混料和 错料,检验和试验状态不清;f)工艺装备能力缺乏,检测设备与要求不适应,设备缺乏保养维修;g)工艺制定不合理,工艺文件、施工方案或作业指导书不当;操作不 符合程序规定,执行检验规程不全面、不准确;h)温度、湿度等工作环境条件对施工、设备、检测的影响,操作条件不适宜;i)操作者、检验员不具备相应素质和技能,缺乏培训考核或培训效果未 到达要求;j)作业条件特殊变异等。5.1. 4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5. 1.4. 1由发生(或发现)不合格的各责任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根据 不合格的造成原因,评价是否需要采取确保类似不合格不再次发生的纠正 措施,由发生(或发现)不合格的各责任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的负责 人签字确定。对发生质量事故、环境事件、职业健康平安事故和事件或政府有 关部门规定必须上报的不合格时,公司有关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应及 时按规定逐级上报(紧急情况时,可越级上报),这类不合格必须采取确保 类似不合格不再次发生的纠正措施。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管理评审时,发现的不合格,必须采取确 保类似不合格不再次发生的纠正措施。5.1. 5确定和实施所需要的措施1.5. 1由发生(或发现)不合格的各责任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根据 确保类似不合格不再次发生的需求,制定消除造成不合格原因的措施,并 由发生(或发现)不合格的各责任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的负责人审批, 审批后的措施由发生(或发现)不合格的各责任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 实施。5. 对发生质量事故、环境事件、职业健康平安事故和事件或政府有 关部门规定必须上报的不合格时,公司有关部门制定消除造成不合格原因 的措施,经公司领导审批后实施。6. 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管理评审时,发现的不合格,责任部门制 定消除造成不合格原因的措施,并按原因分析和确定的权限进行审批,审 批后的措施由责任部门实施。6.1. 5. 4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1.6. 1由发生(或发现)不合格的各责任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实施 确保类似不合格不再次发生的纠正措施后,由各责任部门、二级单位、项 目部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5. 内部审核发现的不合格责任部门实施纠正措施后,由科技质量处 指派内审员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6. 外部审核发现的不合格责任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实施纠正措 施后,科技质量处指派内审员进行内部验证,由外部审核组验证纠正措施 的有效性。7. 1.6. 4管理评审发现的不合格责任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实施纠正措施 后,由科技质量处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7.1. 6. 5跟踪验证结论要针对纠正和纠正措施逐条填写验证结果,对实施纠 正措施报告整改计划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对纠正措施进行封闭。当验证结果或效果不理想时,必须重新开出不合格项,按本程序 对纠正措施实施控制,直至措施有效。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有验证要求的,由各责任部 门实施的纠正措施后,应将纠正措施实施的结果报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 位、监理单位进行验证。对于纠正措施引起文件的修改或增加文件时,各责任部门、二级 单位、工程部应按“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执行;对于效果不明显的,应 进一步进行分析原因与实施改进。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各责任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应保存不合格评审、原因确定、纠正 措施需求、确定的措施、实施的结果和验证纠正措施有效性的证实性记录。 纠正措施控制的其他要求5. 1.8. 1在纠正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各责任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负责 配置必要的资源。必要时,最高管理者应负责配置必要的资源,管理者代 表、公司其他领导协助分析原因和确定责任部门,并监督实施的过程。各责任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实施、验证纠正措施后,每季度或 半年应将涉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平安管理的纠正措施实施情况送科技质 量处、平安技术处,科技质量处、平安技术处将纠正措施的状况分别作为管 理评审的输入之一。5. 1.8. 3科技质量处对公司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报来的纠正措施要 建立台帐,科技质量处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决定是否需要在全公司内 采取纠正措施计划;必要时报告管理者代表,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分析, 制订纠正措施,纠正措施应明确实施和跟踪验证意见。涉及健康平安的纠正措施,在实施之前必须先进行风险评价,以确 保控制纠正措施本身的风险。5. 2预防措施5. 2.1预防措施流程各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对潜在不合格进行原因分析,及时采 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预防措施,明确期限及责任者,并对实施结果验证。 5. 2.2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5. 2. 2. 1各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应及时体系运行过程和 产品的信息,分析确定潜在的不合格,评价采取预防措施的需求。要及时 重点分析如下信息来源:a)内外部的经验教训;b)内外部交流、沟通的信息;c)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的变化与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与环境因素、安 全因素的变化信息;d)数据分析结果;e)平安、环境习惯性违章和事故、事件信息;f)顾客满意程度测量的结果;g) 一体化管理体系内部、外部审核的结果;h)生产和服务日常检查和部门、人员考核的结果;i)监视、测量、确认、检验、试验、验收的结果;j)对供方及其产品或服务控制的结果;k)市场需求调查和预测的结果;1)其他有关来源的数据。以便及时了解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生产和服务中的质量、环境、职业 健康平安趋势及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并在日常对体系运作的检查 和监督过程中,及时收集分析各方面的反应信息,从而识别潜在的不合格, 各责任部门应组织对潜在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5. 2. 2. 2针对生产和服务管理中的难点和质量通病、习惯性违章,各责任 部门应组织识别潜在不合格和分析、确定潜在不合格的原因。5. 2. 2. 3针对其他企业发生的不合格情况,本公司借鉴相应的教训,各责 任部门应组织识别潜在不合格和分析、确定潜在不合格的原因。5. 2. 2. 4公司领导认为其他应采取措施的潜在问题,各责任部门应组织分 析、确定潜在不合格的原因。5. 2. 3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根据识别、确定的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根据潜在问题影响程度确定 轻重、缓急,由发现部门或责任部门进行评审,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确保潜 在不合格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5. 2. 4确定并实施预防措施5. 2. 4. 1由责任部门根据确保潜在不合格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制定和实施 消除潜在不合格原因的预防措施。5. 2. 4. 2预防措施实施时机a)在生产和服务筹划时,应将质量、环境、职业平安健康以下有关预 防措施的内容写入相应的工艺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勘察设计计划、专项 技术措施、技术交底、管理方案等文件中: 其他单位、工程曾经发生的事故或屡次出现不合格的部位、区域 及防范措施;管理过程中易出现通病的部位和区域及防范措施; 确保职业平安健康和防止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采用“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时的预防措施; 特殊过程、关键部位和关键质量特性的预防措施;生产和服务中的管理难点及防范措施等。b)在管理体系运行、产品和服务实现过程中,发现有以下潜在的不合 格情况之一时,提出制订预防措施意见: 在质量记录中发现有可能产生不合格问题的潜在因素时; 在产品和服务实现、绩效监视和测量时发现可能出现质量问题、 职业健康平安问题、环境问题趋势,认为应采取预防措施时; 数据分析时认为应采取预防措施时; 内、外审结果中反映可能产生质量、职业健康平安、环境问题的 趋势时(如:观察项);回访保修中反映有产生质量问题的趋势时; 管理评审提出要求时;其他有关信息反映需要制定预防措施时等。5. 2. 5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5.1科技质量处组织有关人员对各责任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采取 的预防措施实施情况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平安管 理体系运行中各职能部门采取的预防措施进行评价,结果作为管理评审输 入之一O5.2. 5.2对于富有成效的改进,公司应纳入管理制度;对于效果不明显的, 应进一步进行分析与改进。5. 2. 5. 3二级单位、工程部在日常检查的基础上对预防措施实施情况进行 检查,验证措施的有效性。并保存检查记录。5. 2. 6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各责任部门应保存潜在不合格评审、原因确定、预防措施需求、确定 的措施、实施的结果和验证预防措施有效性的记录。5. 2. 7预防措施实施控制及记录7.1在预防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负责 配置必要的资源,必要时,最高管理者负责配置必要的资源,管理者代表、 公司其他领导协助分析原因和确定责任部门,并监督实施的过程。5. 2. 7. 2预防措施实施过程中的分析资料、会议纪要、各类记录和验证报告 均按记录控制程序有关规定进行管理。5. 2. 7. 3各责任部门、二级单位、工程部实施、验证预防措施后,每季度或 半年应将涉及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平安管理的预防措施实施情况送公司 科技质量处,科技质量处将预防措施的状况分别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之一。5. 2. 7. 4涉及职业健康平安的预防措施,在实施之前必须先进行风险评价, 以确保控制预防措施本身的风险。6相关文件不符合控制程序;6.1 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环境和职业健康平安监测控制程序;6.2 内部审核程序;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6.3 记录控制程序;管理评审控制程序。7相关记录a)不合格评审、原因确定、纠正措施需求、确定的措施、实施的结果 和验证纠正措施有效性的证实性记录;b)潜在不合格评审、原因确定、预防措施需求、确定的措施、实施的 结果和验证预防措施有效性的记录。